【編者按】
親愛的粉絲們:
正如上師曾在2018年1月4日的微博這樣寫道:自己所需諸論典,每日之中記一句,如同蜂蜜及蟻窩,不久即將成智者。——《薩迦格言》
我們特別推出新的專題欄目——「智慧相約」來共同學習上師的經典課程,每次音頻十分鐘左右,通過這樣的學習,無論身處何地,都可以讓你將學習進行到底。
同時,還有配套的課堂筆錄、相關拓展資料,讓我們一次學習就深入到底!
只要你圓滿學習一次課程,就可以在文章末點讚。讓我們在虛擬的時空中,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老朋友久別重逢,非常歡喜。同樣道理,我們庸俗的分別念,可以認識它的本面,亦如同老友重逢。其實這很容易的,只不過我們沒有去內觀而已,如果內觀,無論依禪宗還是密法的觀點,當下都有可能認識。如果平庸心識的本面你沒有證悟的話,所有的修行、任何所作所為都是欺惑性的,因為它屬於世俗諦。若認識了大無為法的覺性,那一切所作全是讓佛菩薩歡喜的事,不帶有絲毫欺惑性。我們凡夫的所作所為,相對於認識本性的境界和善根而言,差得很遠。所以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千萬不要緊閉雙目,一直瞎摸索。沒有認識自心本性時,不管修什麼法都像盲人摸象一樣,都是盲修瞎練。而一旦真正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我們修什麼法都比較容易。
我想很多道友對心性方面都有所認識,境界高低我不是特別清楚,但從信心方面,從傳承上師的加持等,各方面因緣具足的話,應該會對心性有所認識。這樣的話,你將來修行非常容易,而且不會間斷。你認識心性之後,不會今天開心就特別精進,好好修行,好好念經;明天煩惱一起來,就睡到中午十二點還不想起床。證悟的人不會這樣的。證悟的人哪有睡懶覺的?可能會打瞌睡,但不會睡懶覺。
認識心性很重要,我希望有些人多去看一些講竅訣的書。當然僅僅自己去看、去猜,不一定能認識,應該依靠上師的竅訣,自己反覆地祈禱,還要修加行,好好懺悔,這樣之後,對心的本來面目會有所認識。一旦你有所認識,那跟其他的善根和行為完全不同。因此,作為修行人,內觀很重要。否則,把所有精力和時間都用在外觀上,用在學術的研究和研討上,雖然暫時來講,很適合眾生的分別念,受到很多人的歡迎和讚嘆,但從最究竟來講,尤其是對個人而言,並沒有太大意義。比如說你講經說法的口才特別好,但我經常想,講經說法再怎麼好,到最後天葬時,口舌也會被禿鷲吃光的,這時你又如何講經說法呢?但如果內心有一些境界和善根的話,不光禿鷲吃不了,任何人也奪不走,它會跟隨你去往後世,度化無量眾生,這是很有意義的。
認識心性的方法有觀察修和安住修兩種。首先講一下觀察修,比如觀察心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心就不會再產生,如果不存在,心便沒有產生的可能,誠如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云:「有法不應生,無亦不應生。」在藏傳佛教中,人們還通過觀察心的來龍去脈而了悟空性。比如,當你生起貪嗔痴的煩惱時,就可以藉此分析心的本體是否存在。有些人覺得心存在,認為當下的分別作意就是心,但事實上,當下這顆心是無法成立的。這是密宗中的一種修行竅訣,因為各位沒有得過灌頂、沒修過加行,所以我只能簡單做一些介紹,不能講得過於詳細:當我們作意時,觀察心究竟是從哪裡產生的——腦袋裡、心臟裡還是嘴巴裡?當我們停止作意時,觀察這顆心是飛到虛空,還是消於體內?經過詳細的觀察,我們會發現,原來身體的裡裡外外都找不到心。這樣的觀察方法稱作「破心房」,也就是觀察心的來源、住處、去處皆了不可得,誠如《金剛經》中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過去的心,已經過去,所以不可得;現在的心也不可得,因為現在只是一個瞬間,連一秒鐘也無法停留;未來的心尚未產生,因此也不可得。未經觀察時,我們都認為心是存在的,但通過真正地觀察後才發現,原來心無法安立。總而言之,我們要看破今生捨棄今世,否則會每天想著今生,要修輪迴。有些在家人不生出離心是情有可原的,他們要養家餬口,有很多生活的壓力,需要前後盤算計較。但如果出家人也不倫不類的,不好好修行,跟在家人一樣,每天都是忙著一些瑣事,恐怕有點顛倒。出家人最初應該是願意捨棄今世而出家的,如果因為遇到一些磨難和挫折而出家,那不是一個真正的出家人,只是形象的出家人。所以我希望在座的出家人,要拋棄或者減少,那些跟解脫和弘揚佛法沒有關係的世間瑣事。如果你沒有看破世間,往生極樂世界或來世成就等妙法是無法修成的。所以,那些對自己有利的教言,希望大家好好修行、好好薰習。這樣,你的一切所作所為——說話、做事、心裡所想全都入於正法。如果能入於正法,即使別人看不慣、聽不慣或者議論紛紛,甚至傳得沸沸揚揚,也無所謂。你的所作所為就是一味地想著佛法、想著利益眾生,這就足夠了。現在很多世間人,自己看不慣別人的時候,就通過各種方式來造謠,這也是一個社會現象。但實際上,如果你的所作所為真的是為弘法利生、問心無愧的話,外面不認可也沒關係。不知道是不是價值觀的原因,現在很多信息都與非法有關。比如說放生,本來每個眾生的生命是那麼可貴,但網上關於放生的正面報導非常少,負面信息卻比比皆是,到處都說放生不好,放生汙染環境,放生損害物種等等。放生是我國傳統民俗,體現了悠久的和諧文化傳統。在當代,放生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保護生物種群,維護生態平衡。長期以來,經濟建設和資源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影響。通過放生,可挽救瀕危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保持生態平衡;通過規範民間放生行為,做到科學放生、有效放生;廣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觀念,使保護自然、修復自然、維護生態的穩定與和諧成為大家的共同責任和自覺行動。二是愛惜動物,弘揚生命價值理念。哲理學家康德說:「人必須以仁心對待動物,因為對動物殘忍的人對人也會變得殘忍。」通過提倡放生,可以喚醒和強化世人的惻隱、仁恕之心,引導人心向善,樹立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意識。 三是提升社會道德,促進生活幸福。通過放生讓人們懂得關愛動物、關愛生命,仁愛地對待每一個人,從而使家庭關係、社會關係更加和諧,進而提高全社會的道德素質,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建設。同時,放生的理念倡導回歸自然的科學生活方式,也有助於促進心態平和,生活幸福感。四是促進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放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生物資源種群數量,促進可再生資源比重上升,從而推動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形成。《列子·說符篇》載:「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竟而捕之,死者眾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過不相補矣。』簡子曰:『善!』」可見,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漢地即有在特殊日子放生的說法,甚至已出現了專門捕魚鳥以供放生的情況。但持續、廣泛的放生習俗的形成,還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南朝齊、梁之際,佛教徒即依據《楞伽經》卷四中「不應食肉」等語而行斷肉。梁武帝就曾下詔禁止殺生,並令各寺設放生池,又廢止宗廟供獻犧牲之制。我國大規模放生則始於隋代天台智者大師。智者大師居浙江天台山時,為使臨海居民莫以捕魚殺生為業,曾自捨身衣,並勸募眾人購置放生池,復傳授池中族類「三皈戒」,為彼等說《金光明經》、《法華經》等,以結法緣,從而開天台放生會之濫觴。其後,唐肅宗於乾元二年(759)下詔,在山南道·劍南道、荊南道、浙江道等地設置放生池81所。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敕令天下重修放生池。天禧三年,天台宗遵式奏請以杭州西湖為放生池,自製「放生慈濟法門」,於每年四月八日佛誕日舉行放生會,為天子祝聖。天聖三年(1025),四明知禮亦奏請永久成立南湖放生池之佛生日放生會,並撰《放生文》以定其儀規。此後,放生習俗便徹底佛教化,並經久不衰。放生需要樹立正確的放生觀,並以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引導放生,因此這就需要相關管理部門、社會組織、佛教四眾通力合作,從而做到合理放生、科學放生,讓放生活動成為一種既充滿信仰力量,又真正有助於人們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並有助於社會和諧的一種高尚行為。佛教的放生、護生乃至環保,最根本乃在護心,「心淨則國土淨」,即維護人生之心念,趨向和平安寧之大道,糾正心念偏向於貪瞋憤戾之惡性方向發展,防止心靈暴力之恣意縱橫,這對於有效對治今天網絡時代虛擬空間中惡性暴力極度泛濫、貪瞋心識極度熾盛的問題具有重要意義。韓寒曾說,有一次,他想救一隻大閘蟹,但不知道它吃什麼,於是就上網查,結果根本找不到大閘蟹吃什麼,只能找到怎麼吃大閘蟹的。他實在沒辦法,就給它吃一點米飯,但是大閘蟹也不吃米飯,所以第二天就死了。我和一些國外的人聊過,他們會比較正面地研究某些動物怎麼生存,研究它吃什麼、喜歡什麼。然而現在很多大城市裡的人,對負面的行為,比如怎麼吃動物研究得比較多;而對怎麼做好事,怎麼做好人,怎麼行持善法,關注的比較少,或者說信息比較封閉。這些社會現象,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心態。因此,我們生存於這個社會群體當中,面對這樣的環境,每個人都要看清自己,尤其要穩重一些。否則東南西北的各類人群,不可能都符合你的見解、利於你的見解,當他們同一時間攻擊你的時候,你還能樹立正見嗎?這是個問題。我們一切所行應該趨於正法,但這與出離心有一定關係,如果我們能生起出離心,那一切就好辦了。當上師如理如法地教誨弟子時,可能會當場揭露你的過失,用教言擊中你的要害,很多人由此就對上師生了邪見。當你感受惡果的時候,比如說你生病,吃藥不起作用、念經不起作用,其實是殺生、偷盜的業成熟了,但你不知道是自己的原因,反而對本尊和三寶退失信心。當你在修行過程中產生違緣的時候,本來這是正常現象,但你卻對修行失去信心,退失了修行。這都是阻礙成就的現象,希望我們不要產生。在日常生活中,聽到上師、道友的教誨,你應該接受,看自己有沒有這個過失。要想到:這就是上師的教言;上師打你,就是最好的灌頂;上師罵你,就是最好的教誨。但我們很多人不是這樣,上師批評一次之後,就從此恨之入骨,再也不理了,甚至到別的地方去、給上師製造各種違緣等等。感受惡果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對三寶退失信心,因為我們的業從無始以來積累到現在,不可計數。比如說有些人得了重病,讓別人念經打卦,結果沒什麼效果,他就說:「念經沒用,三寶沒什麼加持。」其實他應該知道自己以前造了什麼樣的業。我們在修行過程中,越是產生違緣的時候越不能退失修行,越要堅強。其實這是一個成就的相,說明你馬上要成就了。如果你在這時候生邪見的話,就已經放棄了成就。有時候上師會給你一種不同的教誨,對你嚴厲批評等,這是在遣除你的魔障。以前上師如意寶會在不同場合當中顯現一些憤怒相,過了一段時間之後我們發現,如果當時上師沒有這樣特意加持的話,那個人很有可能修行出現更大的違緣。《修心七要》筆記重點:
「報應皆歸一」 :一切的報應全部歸終於一個,就是我執、我愛執。
我們經常與人發生爭執,為什麼你會受到傷害呢?為什麼我們經常感受痛苦呢?就是我愛執。
所以,一個人執著自己的程度有多深,就可以看得出來他受苦的程度有多大。
天天抱怨苦的時候,說明自我愛執的程度非常深。為什麼不要抱怨,不要說別人的過失呢?因為這些時候反而表現了自己沒修行,表現了我執特別重。如果你經常讚美(欣賞)別人,反而表現了你的清淨心,你的功德醇厚。
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愛執,無論在自己身上出現了何等痛苦,都是執著自己而導致的,不能怪罪於他人。
靜下心想一想,數一數自己都有哪些痛苦?如果一點苦都沒有說明你快成就了吧,或者忘記了痛苦。往往忘記痛苦也是挺開心的事,但我們經常忘不掉的就是痛苦或被別人的傷害、誤會、惡語中傷.
一般,擊中要害的就是善知識,為什麼?因為擊中了我執。所以自己特別不情願。現在,我們不需要別人,自己觀察自己,自己就是自己的善知識。要觀察自己的痛點在哪裡?
藏巴嘉瑞大師:勤於執著的人,痛苦與貪嗔永不間斷;了知自性放鬆的人,快樂與智慧永不間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