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嶺寶藏》第七章
措嘉佛母向上師問道:「是什麼界定了九乘之間的差異?」
上師回答:「九乘之間的差異,以是否有以下信念來界定:
.聲聞的主張,相信雖然客塵與心是不同的,但家客塵是由原子(微塵)組合而成,而原子是由實際物質所組成。
.獨覺相信,雖然外境是幻相,這些幻相是因緣相依,因此不真實,但感知幻相的心,則是真實的。
.中觀的立場,認為因緣相依的現象是空性,而空性則沒有任何的概念作意。
.在密咒乘三外續的第一部續中,了證的獲得是經由相信:在究竟上,萬法皆空,而在相對上,一切都是清淨的三部諸佛(如來部、金剛部、蓮花部)。
.在第二部續中,是透過如較高的見地以及較低的行止而了悟,所應用的修持則立基於兩者之上。
.在最後一部續中,經由接受及拒絕四手印和三摩地而證得本尊身。
.在密咒乘的三內續中,瑪哈瑜伽主張在究竟上萬法無生,而相對上為幻相的見解,這是所謂的四平等與三清淨。
.阿努瑜伽認為,因是清淨虛空的自性,果是智慧壇城,而大樂之子是當覺性了悟到這個如男女本尊壇城般圓滿的基本虛空,此外,不用生起即圓滿修證。
.到阿努瑜伽為止,且包括阿努瑜伽在內的所有乘門,都有抱持的立場且有所執著,唯獨阿底瑜伽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執著。
.阿底瑜伽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是,既然從一開始就清楚看見覺醒的境界,因此不認為其由造作而生。由於不執著任何概念性的事物,所以它沒有執著。
除非能分辨乘門之間的這些不同處,否則無法看出乘門的高低層次。所以這是你應該分別九乘的方法。」
以下是蓮花生大士為了意門由吉祥馬頭明王所保護的最利根器者,而口授的極密教言:
.如何藉由空廣的九種比喻,將要點全部集聚以信解見地;.如何以比喻教導,除了將生起的一切體驗為心的自性以外,不應向他處尋求證果;.如何藉由超越增上的三種增上方法,使得念頭自然消融;.如何藉由自解脫意之經典的六種比喻說明,而沒有要拒斥的所知對境,因為已明白看清一切;.不可分別的六種比喻如何說明,心與法性的無二無別;.無有先後次序的六種比喻如何說明,一切顯現與存有皆是本覺;.如何清除瑜伽士心意道上的八種障礙與關隘,以及安住於八種堡壘是如何將瑜伽士之道總攝為單一要點;.如何倚仗三種度量(標準),並以此自然產生進步的覺受與徵兆,且沒有自吹自擂的驕慢;
蓮師讓這些教法由法性的廣闊密意中自然流露,而為最上根者解釋了這一切。
措嘉佛母向蓮師問道:「乞求您賜予一個方法,讓不論上、中、下根器的任何人,都能立刻確然安入覺醒境界。」
上師答道:「一切現象的根源蘊藏在你自己的心中。這個覺醒的心是在每個活著的有情眾生中。此外,它是法身一界,既無形狀,也無顏色,不具實質或物質特性,現作廣大的空明,自始即是無生的。認知這個覺受是本有的,即是所謂的普賢王如來見地,或者法身一界。
這個一界——法性,亦即非由任何事物組成的覺醒心——其本質為空,自性為明。單只保持在這個持續的狀態,稱為結合諸佛密意的禪修。保持在這個狀態中,沒有可修的事物,也沒有可偏離的目標,稱為超越分合的本有行止。
在法身一界之中,沒有任何事物不是清淨圓滿的;從上方的勝者壇城到下方的地獄世界,一切都是平等的清淨圓滿。因此,不論是在痛苦的狀態或在覺醒的狀態,都沒有差別,諸佛與有情眾生之間,也沒有不同。
此外,這不是剛剛創造的事物,而是自始即任運現前,因此佛果法身是自明的覺性,透過上師的指導而當下得見。並且由於它並非可修得或達到的,故它是清淨的圓滿。
除了這個之外,我沒有其他可教導的,所以要好好把它放在心中,卡千女。」
卡千公主措嘉佛母請求上師蓮花生大士,為上、中、下根者的利益,開示這三種禪修的教言。她為後世記錄下這些教言。由於這些教法並非為了在當時宣揚,措嘉佛母便將它們藏匿起來而成為珍貴的地伏藏。願具有業緣的瑜伽士得遇這些教法。
未來,當有福報的你們得遇這些法教時,
你對見地自性的了悟也許有如海洋,
但仍應守護最細微的世俗因果。
你可能已了解法性自性的大海,
但仍應保持不散亂的禪修,有如黃金打造的柱子。
你可能已經了悟廣闊心的枉然狀態,
但仍要守護你的三昧耶與戒律,讓它們穩定且無有損壞。
你可能已經獲得如海般法性自性的了證,
但仍要敬重崇高的上師眾,有如你頭上的冠冕。
你慈愛的心也許沒有偏私,
但仍應滿足你的伴侶與所有法友的願望。
你也許已經看見佛與一切眾生的平等性,
但仍應避免如毒藥般的十不善業與其果報。
你可能已經了悟佛即是你的自心,
但仍應視莊嚴的本尊摯愛如一己之心。
你可能已了解苦的本身即是最大的樂,
但仍應避免製造一切的苦因、苦行和苦業。
你可能已經轉化情緒為本覺,
但仍應避免以三毒和五毒之火燒灼的心。
你可能已經體驗到無為是最大的自在,
但仍應以最大的精進致力揭善。
未來世、自稱為禪修者的你們,
如果你抱持高尚的見地,但行為依舊低劣,
你便有受制於享樂主義的危險。
如果你宣稱信仰空性卻相信空無,
你便有落入斷見之邊的危險。
如果你的修練是將自心禁固在無念的昏沉之中,
你便有落入聲聞寂滅的危險。
如果你宣稱萬法唯心而行為輕浮,
你便有落入下三道的危險。
如果你攀執最高見地而嘲笑其他佛法的修持,
你便有落入無盡痛苦地獄狀態的危險。
如果你無法攻佔無造作了知的堡壘,
你便有落入六道輪迴的危險。
如果你進行禪修卻相信心是恆常的,
你便有落入常見之邊的危險。
如果你假裝禪修卻尚未了知心性,
死亡時,你便有誤入歧途的危險。
若在進入佛法之門——珍貴的明燈——之後,你無法在一生之中努力求取無上的成就,反而繼續追求如此毫無意義與累憂人們的世俗目的,你便有落入佛法與自心分享的危險。
不要用不平衡而愚蠢的修行來矇騙自己,
應賦予你自己真實聞、思、修的一切財富。
上師如此教導。
為利益上、中、下根者,而在龍年秋季的第二個月第八日,在紅巖谷傳授此《禪修教言之殊勝金鬘》。
( 本章完 )
——《松嶺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