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一個人在娘胎裡就帶著深深的自我習性,哪怕擁有同樣的遺傳和家庭教育背景,兄弟姊妹的性格差別也非常大。當我們這一生不再沿著習性發展,用空性、無我的知見提升自己,放下並放鬆的時候,就是在消磁,消除過去無明甚深的行為對今生的影響。我們探討、學習佛法時是需要有一點生命體驗的。佛法講「直心是道場」,「以法相見」,何為法?法是人世間的真理。
這種真理是一種保險,我們通過學習,用這份保險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份備案。當然佛法也不是那麼沉重的,當我們認清真理,建立知見時,心是定的——不會因瑣事抱怨生活,也不會對外境充滿挑揀和對抗,落入習以為常的無明中。我們應該培養感恩的心,這是人世間最美的情感。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懂得感恩,處處都會有感恩。
我們不會僅僅因為自己是子女就機械地對父母感恩,或者認為對方是子女就要感恩我們,而是在每一件事中用心體察父母的感受和愛心,同時體察子女的孝心,讓每一個生命的當下都變成一種鮮活的體驗,不再麻木地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讓生命粗粗度過。只有這樣,人類深厚的情感才會得以升華和淨化。真正的情感是佛陀才具備的。佛陀的情感是大悲的,所謂「聖人無親」,佛陀以所有人為自己的親人。
佛陀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只是高高居於廟堂之上,讓每個人做信徒膜拜他。佛從來沒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希求心,他只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擁有的真實人性,我們把這樣的人性發揮到極致就是佛。佛是真語者,也是實語者,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導師,是我們每個人的善友和依靠。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很多偉大人物,他們有所發明也有所成就,但都是局部的真理,只有佛陀完整地了解宇宙的真相。
我們在這個忙碌而又無可奈何的世界中能夠和佛陀結緣,真的是人生的一次驚喜。當然,就算佛陀不出現,宇宙還是會按照因果原則運行,按照解脫的方向成熟。即使佛陀不出世,也會有一些人因洞察事物深刻的內在而達到解脫,這一類聖人,在我們佛法中叫做「圓覺」。他們因為過去世積累了強大的資糧和願力,才能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情況下,隨著慣性力量從內心顯現出法義。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希望做這類聖人。在現實人生中,我們要富貴到什麼程度,才會知道真理?那就是要復歸到聖賢。俗話講」十年富,才能十年貴」,長期富下去才會開始追求品位,學習和培養高貴的氣質,成為一個為天下所用、名至實歸、受眾人尊敬的貴人。古人講內聖外王,「貴」還需要經過長期學習,才能知道聖和賢的境界。聖賢的宇宙觀非常妙。皇帝為什麼自稱「天子」?
他願意做一名兒子,有一顆臣服的心。這並非古人迷信有一個老天,或者是欺騙別人自己與眾不同,代表了上天的旨意。中國古人的內心不會這樣蒼白。古人是有生命體驗的。我們現在談論古代時不要輕易說「迷信」,把歷史理解的那樣蒼白,甚至產生種種誤解。我相信在人類劫難以及生產力極端低下時,碰到種種境界人們一定會開發出自己的智慧。
如果我們對於古人持懷疑否定的態度,去誤解、否定歷史,那麼人類就沒有根了。這絕對不是言論自由,而是一種言論囚禁,囚禁了人性和智慧。真正的聖賢並不是在遙遠的天上,他們的意志力時刻放著光明,照耀著每一個希求生命高貴和解脫的人。這就是心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也是讓一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可以為了子女拋棄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撫養子女的經歷,這種情感可能就不會出現;或者當危機沒有出現時,我們也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我們能夠發揮出佛性的一面。當我們沒有碰到境界時,可以通過禪修進入模擬境界中,挖掘自己一直忽略的潛在美德和善品。禪修讓我們向內看,探索生命,心不會停留在妄想和概念裡。用這種體驗入佛法,就不會只是從外在形式上閉眼打坐。
實際內心並沒有升起對於生命真實的感動和責任。我們要很放鬆地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像一個勇士、戰士一樣,這不是佛法提倡的態度。當我們具足了心力,在禪修中出息、入息,讓身體放鬆,心超越腿疼,旁觀一切現象,心不再因身體而變化,這就是用功。用功不代表緊張,而是放鬆,不斷放鬆,然後在放鬆的當下培養專注,最後再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概就能體會到佛法內在的本質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