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禪修,能達到一種怎麼樣的境界呢?看完你就明白了

2020-12-28 每日一首佛歌

我們每一個人在娘胎裡就帶著深深的自我習性,哪怕擁有同樣的遺傳和家庭教育背景,兄弟姊妹的性格差別也非常大。當我們這一生不再沿著習性發展,用空性、無我的知見提升自己,放下並放鬆的時候,就是在消磁,消除過去無明甚深的行為對今生的影響。我們探討、學習佛法時是需要有一點生命體驗的。佛法講「直心是道場」,「以法相見」,何為法?法是人世間的真理。

這種真理是一種保險,我們通過學習,用這份保險為自己的生命做一份備案。當然佛法也不是那麼沉重的,當我們認清真理,建立知見時,心是定的——不會因瑣事抱怨生活,也不會對外境充滿挑揀和對抗,落入習以為常的無明中。我們應該培養感恩的心,這是人世間最美的情感。如果我們在生活中懂得感恩,處處都會有感恩。

我們不會僅僅因為自己是子女就機械地對父母感恩,或者認為對方是子女就要感恩我們,而是在每一件事中用心體察父母的感受和愛心,同時體察子女的孝心,讓每一個生命的當下都變成一種鮮活的體驗,不再麻木地認為一切都是應該的,讓生命粗粗度過。只有這樣,人類深厚的情感才會得以升華和淨化。真正的情感是佛陀才具備的。佛陀的情感是大悲的,所謂「聖人無親」,佛陀以所有人為自己的親人。

佛陀並不是我們想像的只是高高居於廟堂之上,讓每個人做信徒膜拜他。佛從來沒有一絲一毫這樣的希求心,他只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這是佛陀擁有的真實人性,我們把這樣的人性發揮到極致就是佛。佛是真語者,也是實語者,是一位可以信賴的導師,是我們每個人的善友和依靠。這個世界曾經出現過很多偉大人物,他們有所發明也有所成就,但都是局部的真理,只有佛陀完整地了解宇宙的真相。

我們在這個忙碌而又無可奈何的世界中能夠和佛陀結緣,真的是人生的一次驚喜。當然,就算佛陀不出現,宇宙還是會按照因果原則運行,按照解脫的方向成熟。即使佛陀不出世,也會有一些人因洞察事物深刻的內在而達到解脫,這一類聖人,在我們佛法中叫做「圓覺」。他們因為過去世積累了強大的資糧和願力,才能在沒有佛陀出世的情況下,隨著慣性力量從內心顯現出法義。

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希望做這類聖人。在現實人生中,我們要富貴到什麼程度,才會知道真理?那就是要復歸到聖賢。俗話講」十年富,才能十年貴」,長期富下去才會開始追求品位,學習和培養高貴的氣質,成為一個為天下所用、名至實歸、受眾人尊敬的貴人。古人講內聖外王,「貴」還需要經過長期學習,才能知道聖和賢的境界。聖賢的宇宙觀非常妙。皇帝為什麼自稱「天子」?

他願意做一名兒子,有一顆臣服的心。這並非古人迷信有一個老天,或者是欺騙別人自己與眾不同,代表了上天的旨意。中國古人的內心不會這樣蒼白。古人是有生命體驗的。我們現在談論古代時不要輕易說「迷信」,把歷史理解的那樣蒼白,甚至產生種種誤解。我相信在人類劫難以及生產力極端低下時,碰到種種境界人們一定會開發出自己的智慧。

如果我們對於古人持懷疑否定的態度,去誤解、否定歷史,那麼人類就沒有根了。這絕對不是言論自由,而是一種言論囚禁,囚禁了人性和智慧。真正的聖賢並不是在遙遠的天上,他們的意志力時刻放著光明,照耀著每一個希求生命高貴和解脫的人。這就是心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也是讓一個民族能夠生生不息的力量。我們可以看到,父母可以為了子女拋棄自己的生命。

但如果一個人沒有撫養子女的經歷,這種情感可能就不會出現;或者當危機沒有出現時,我們也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這一點。所以境界是什麼?境界就是我們能夠發揮出佛性的一面。當我們沒有碰到境界時,可以通過禪修進入模擬境界中,挖掘自己一直忽略的潛在美德和善品。禪修讓我們向內看,探索生命,心不會停留在妄想和概念裡。用這種體驗入佛法,就不會只是從外在形式上閉眼打坐。

實際內心並沒有升起對於生命真實的感動和責任。我們要很放鬆地思考這些問題,而不是像一個勇士、戰士一樣,這不是佛法提倡的態度。當我們具足了心力,在禪修中出息、入息,讓身體放鬆,心超越腿疼,旁觀一切現象,心不再因身體而變化,這就是用功。用功不代表緊張,而是放鬆,不斷放鬆,然後在放鬆的當下培養專注,最後再去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大概就能體會到佛法內在的本質和方法。

相關焦點

  • 禪修的智慧與健康
    你為什麼會孤獨?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禪修。我們平常把禪認為是個很神秘的東西,實際上禪一點都不神秘。它是什麼東西呢?是一種智慧、寧靜、喜樂、自在的生活方式,用通俗的話來講,它是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是一種身心協調以及輕鬆愉悅的健康狀態。用專業的詞語來講,禪又是什麼呢?
  • 「原創」禪修是有次第的,你可能做錯了!
    這個「不執著於有」的能力是需要通過兩個階段來修的:第一個階段是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修的,而不是坐禪,在日常生活中要修兩個方面,一是做事能排除幹擾的專注力,二是觀察世間萬事萬物無常變幻,因緣生滅,明白此理後以此能放下萬緣,隨緣面對一切。這兩個方面是禪修最底層的修法,我們也把這個過程叫做行禪的修法。
  • 佛教:成佛之道,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中國的佛教文化,特別是從禪宗開始,禪修就成了禪宗的重要法門。不過,在中國的禪宗史上,被人念念在道,較為廣泛的就是「心即是佛」這四個字。只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呢?本文就來探討佛教文化,成佛之道,心即是佛,心空成佛,它也是禪修的境界!
  • 賜予一個方法,讓不論上、中、下根器的任何人,都能立刻確然安入覺醒境界 【禪修教言之殊勝金鬘】II蓮花生大士
    .阿底瑜伽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執著的意思是什麼呢?它的意思是,既然從一開始就清楚看見覺醒的境界,因此不認為其由造作而生。由於不執著任何概念性的事物,所以它沒有執著。   除非能分辨乘門之間的這些不同處,否則無法看出乘門的高低層次。所以這是你應該分別九乘的方法。」
  • 禪修真的會走火入魔嗎
    通過學習佛陀的教法是可以證得最高的智慧,而不是某個創世之神僅僅依靠諸多的神跡手段和心中信仰之力。 這裡所說的實際操作淺意上就是指禪修,也就是我們常提到的很多名詞如打坐、內觀、靜心、冥想。禪修印度譯為心靈的培育,就是要把心靈中良好的狀態培育出來。透過禪修的力量我們就能輕易地保持內心的平靜祥和。那麼在家居士能修習禪修嗎?
  • 泰北森林禪修記 禪友分享
    我暫時對涅槃存疑,禪修更多是想更多了解佛教哲學,了解自己。為方便起見,文中還是稱呼這種修行為「禪修」。「禪修」作為一種對身心有益的方法,可以不涉及宗教,只為修身養性,可以在家自行實踐。但在僧人指導下的在寺院進行的禪修,不可能與佛教脫離,但是參與禪修者也並非都是佛教徒。
  • 南懷瑾:三句話說透了人生最高境界,若能達到,前程不可限量
    境界決定了一個人的成就,所以,想要自己有所成長、精進,想要自己的人生有所成就,得到自在幸福,那就得通過修行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對於境界,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有過一番開示:「一個人的經歷和悟性最終決定了他人生的境界。
  • 三個月打坐禪修的總體要求
    在上一章,我們已清晰地知道了三個月打坐的進程安排,知道了自己每個月、每周、每天的禪修目標。本章講解打坐的總體要求。打坐,是每個人進入佛法大門的必修課,是獲得佛法般若智慧的必經之路。不斷努力的禪修者,通過打坐可以實現入定,明心見性,證悟空性,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到最終的正等正覺的覺悟和解脫。想要真正達到以上目的,必須掌握傳統、正確的打坐方法。接下來的所有文章,將向所有人傳授正確的打坐方法。除了講解打坐禪修的具體方法以為,還將依序穿插講解:無常、輪迴、無我、苦、苦的原因和去除苦的原因的方法。
  • 禪修是靈性覺醒的唯一途徑,禪修的本質是什麼?
    所以,我們從現在開始,打起精神來,開始在禪修覺醒吧。人的一生就是禪修的一生禪修之重要,因為其真實目的,就是讓我們提升維度,提升意識境界,乃至覺悟到真箇宇宙的真相,開啟每個人本該擁有的純淨與慈悲,或者說回到本無生死,本無痛苦,本無煩惱,本無制約,本具靈光,本具神通的清淨本源體
  • 禪修靜坐的「七支坐法!」
    很多人打坐,經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追求某種境界;一種是當下總覺得沒有太大的變化,過後不久,某一刻卻發現自己的進步挺大。但對初學打坐修定來說,了解一些簡單的次第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讓你少走不少彎路。之前我們講到《大學》說:知至而後定,定後而能安。
  • 《無門檻讀懂楞嚴經》禪修50種境界—No.11-No.13破色陰入受陰
    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略解】佛說:「阿難你應該知道,總體上說,受陰是以虛明妄想為本而有。修行人以精明之心性進入三摩提修到色陰盡時,進入受陰區宇;經過深入修行,便能形成照破受陰、超越見濁的結果。」
  • 孔夫子的仁是什麼,每個人都能達到了仁的境界嗎?
    夫子說:沒達到仁境界的,不可能長期處在儉約的環境裡,內心不可能長期處在快樂中;真正的仁者隨時都能安於仁,具有智慧的人能發揮仁的用。夫子說:有「仁」的修養的人,才能真的喜愛人,也真能夠討厭別人。夫子接著說:如果立志於仁的人,並不會真正地去厭惡人。
  • 人生的三種境界,能達到第二種就很牛了!但先要學會制定目標!
    這是三種不同的狀態,第一種表達了一種追尋,尋找方向,「望盡天涯路」;第二種狀態就是為了目標奮鬥的樣子,「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不是有點「沉迷工作(學習),日漸消瘦」的境界呢?03你有沒有進入過第二種狀態?有沒有為學習、工作而廢寢忘食?
  • 閃電劈到海裡,水是能導電的,那海裡的魚會怎樣?看完你就明白了
    閃電劈到海裡,水是能導電的,那海裡的魚會怎樣?看完你就明白了大氣中衝脈式的放電現象,被叫做是閃電,一般來說都是暴風雲產生的電荷,打雷閃電的時候最好離高的地方遠一點,沒有必須要出門的事情還是不要出門得好,同時還是要離水和船遠一點的,我們人能遠離水面,但是不能離開水的魚會不會被烤焦呢?水能導電,那閃電劈到海裡的時候,魚會怎麼樣呢?看完之後真的很驚訝呀。
  • 陳坤:我靠打坐禪修治好了抑鬱症
    在打坐時,人能放鬆下來,專注於呼吸,使內心歸於平靜,身體和心靈才有了真正的對話與接觸。就是在打坐的過程中,陳坤才明白,坦然面對現實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古人云:既來之,則安之。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他認為行走也是一種禪定,他希望通過行走的方式,將正面的力量傳遞給更多人。
  • 30萬左右買大眾途昂怎麼樣?值得入手嗎?看完你就明白了
    30萬買大眾途昂怎麼樣?值得入手嗎?看完你就明白了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大李說汽車,我是你們的老司機大李,又到了大李和大家說汽車的時刻了,之前有位粉絲問我,30W左右預算,買大眾途昂值不值?那咱們今天就來說說。
  • 一個可以讓你快速平靜下來的方法:內觀禪修(第48更)
    在《終身學習》這本書裡面有一個章節特別吸引我,它叫「帶有東方神秘色彩的內觀禪修」。內觀禪修是釋迦牟尼佛所發現的,但又不是一種佛教,它只是一種通過冥想來修煉人生的方式。在內觀禪修中它就講到了這種方法。通過一定的訓練,能夠讓我們對自己的身體足夠敏感,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覺察到自己在情緒上的變化,同時也保持平等心,讓自己獲得安靜平和的強大力量。那麼,內觀禪修是怎麼樣的一種修法呢?作者在文中詳細描述了他在臺灣內觀禪修中心禪修的過程。
  • 養龍有四大境界,你達到了哪級?
    這幾日與連雲港李亞四國內總代卞總聊天、交流,頗有一份共同的心境,就是從養龍到現在,經過時間的洗禮,已經不是特別在意養什麼龍,追求龍的品質,追求單養或者混養的極致,從一種炫耀的心態、從「哎呦,你看,我養這龍,這身型、這發色、這霸氣,怎麼樣?」的心態回歸成一份初心,一份平和。
  • 淵回禪修:如何到達欲界定?學佛修道,修止觀禪定,多數卡在這
    一般來說,要達到初禪離生喜樂之前,要經歷所謂的欲界定和未到地定。(為什麼說是一般來說呢?因為禪定出現的次序,並不一定是固定的。有可能直接上來就得了,初禪,或者是直接就進入了三禪。這個次序並不是嚴格的,大家要注意這點。
  • 「幻獅王著作」禪修的最高境界
    禪修的最高境界2019年11月9日本來只是沒有思想意識的植物,被人藝術搭配起來,居然成了「萬物有靈」的藝術形象,拍案叫絕!本來只是無思維能力的植物塑形,僅僅供人觀賞的靜物;卻依然展現著生生不息的佛法——「緣起性空」的形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