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者複印較點上傳
卷五【龍虎】
1.【夫穴者,生氣之聚,無衛則飄;水者,生氣之流,無關則散。龍虎者,所以收水,亦以蔽風】。註:天星中垣。左七宿,繞之有青龍之象;右七宿,繞之有白虎之象。地理象之,故號「左手為青龍,右手為白虎」。
2.【蔽風則籍兩肩,收水則藉兩指】。註:護穴遮風,則在肩臂;收水成功,則在指頭。《黑囊經》所謂「砂看左右腳」。腳,即兩手之指頭也。
3.【所關綦重,其體多端。一長一短,曰「先弓」;邊單邊雙,曰「疊指」】。註:左雙曰「左疊指」,右雙曰「右疊指」。
4.【重左重右曰「雙臂」,邊有邊無曰「單提」。或無龍而湊外山為龍,或無虎而湊外山為虎】。註:《地理指南》「有龍無虎多為吉,有虎無龍亦不兇;若得外山連接應,分明有穴福常豐」。
5.【或有龍而無虎,須水自右來;或有虎而無龍,必水從左轉】。註:《雪心賦》「無龍要水繞左邊,無虎要水纏右畔」。《囊金》「水來自左,無左亦可;水來自右,無右亦裁」。
6.【水從左轉,虎必長而包龍;水自右來,龍必長而包虎。逆關則吉,順關則兇】。註:《堪與管見》「龍虎內之水猶酒湯,然,必兩手得其用,而食方人口」。蓋,龍虎與內水相逆,則得食;與內水俱順,則不得食。何以辨其順逆?以龍虎外,穴前橫過之水知之,如山自左入,則穴前之水,隨山左來,而龍山先到,居虎山之內,以逆穴內右邊之水,虎山後到,居龍山之外,以逆穴前左來橫過之外水,而龍山所逆之內水方固。山從右入者,以此類推。穴真龍虎必不順,穴假龍虎必不逆。按:龍虎逆關,則山水交媾而結地,此常理也。然,亦有無下砂,只上砂順水蓋穴,而反結大地者,自俗眼觀之,以為順關不吉,殊不知上砂收氣,下砂收水,收氣者貴,收水者富。此理相地者,不可不知故附錄於此。
8.【貴員秀而相讓,取彎抱而有情】。註:相讓者,或前或後,不相鬥競也。《雪心賦》「龍讓虎,虎讓龍,只要比和」。彎抱者。勢彎而抱穴也。《明堂經》「龍蟠臥而不驚,是為吉形」。又曰:「白虎彎彎,光淨土山,䚠而臥角,員如合環。虎具此形,乃得其真。《尋龍經》「龍虎轉彎彎,田地遍鄉間」。《樂道歌》「龍要彎,虎要關,龍虎包藏似玉環,此是福龍來結穴,家中財寶積如山」。《囊金》「最宜回抱,與穴有情」。
9.【和兄弟之比和,若奴僕之降伏】。註:比和者,左右均勻,不強不弱也。範氏曰「龍虎兩比和,才子登科第」。降伏者,投降俯伏,馴順從主也。《葬書》「青龍蜿蜒,白虎馴俯」。《雪心賦》「左必降,右必伏,精神百倍」。吳公口訣「龍降虎伏,義門和睦,子孝妻賢,身膺五福」。10.【交會,則氣聚而局固;開㬹,則勢展而堂寬】。註:交會者,左右繞抱過宮也。吳公口訣「龍虎相交繞過官,貲財易發永豐隆」。《撥砂經》「龍山繞虎虎繞龍,富貴永無窮」。兩畔開展落肩,謂之「開㬹」。主生人目空四海。
11.【內生翅,謂之「排衙」;外生爪,謂之「拖曜」】。註:排衙者,兩畔重,如官貴升堂,役卒執杖,排衙也。範氏曰「龍虎兩排衙,富貴播京華」。拖曜者,龍虎外,餘氣飛揚也。《官曜詩》「龍虎通身尖且利,此是龍身鍾秀氣;穴前左右貼身生,此是王侯官貴地」。
12.【帶印、帶筍,則貴而且才;帶劍、帶刀,則文而兼武】。註:一畔員墩,一畔直埠,為帶印、帶笏。尖利者,為刀、劍。皆曜氣也。董氏曰「印、笏如生龍虎身,才子英雄壓萬人」。範氏曰「龍畔牙刀,出身著緋袍;笏虎帶牙刀形,為將統千兵」。吳氏曰「龍虎仗劍頭尖,自由斬砍掌兵權」。
13.【龍上峰起,有子冠軍;虎上峰尖,有女傾國】。註:在龍虎腰上生峰,即夾耳峰也。與昂頭嫉主不同。《雪心賦》「可喜者,龍虎身上生峰」。《秘要》「龍邊卓筆入雲霄,金榜佔鰲頭;虎上高峰似頓槍,因女作官郎」。又曰「龍上尖峰起,子息登高第;虎上起尖峰,養女似芙蓉」。又《囊金》雲「龍上起峰秀麗,或如金魚袋者,主子孫登科;虎上起舉秀麗,或如弓箭袋者,主出武貴」。又在龍頭上生峰,謂之「生角」。即立曜也。須有喜色,開面有情,方吉。若反背,有怒色,主兇。
14.【若夫鑽懷、拭淚,俱屬惡形;擎拳、槌胸,總為兇狀】。
15.【或低薄而力弱,或癰腫而氣頑】。註:龍虎低薄無力,痺痿不仁,謂之「龍虎滅沒」。言其似有似無也。龍虎癰腫,如瓜如杵,謂之「腫腳殺」。《雪心賦》「腫腳出墳前,瘟㾮孤寡」。又「前山出腫腳,亦兇。
16.【或順流而斜飛,或反背而他顧】。註:範氏曰「龍山隨水出,便斷賣田筆;虎山隨水長,便是殺人槍」。董氏曰「龍虎逆奔向背彎,忤逆兒孫會打爺」。
17.【或頭昂如踏碓,或手直如推車】。註:《雪心賦》「虎強切忌昂頭」。《尋龍經》「龍虎似推車,田地不留些」。
19.【或其中有物如相爭之形,或兩勢相當有欲鬥之意】。註:龍虎相對之間有土埠,有欲爭之勢,主兄弟爭財失義。及目疾。若兩官齊到,有欲門之意,主兄弟不和。吳白雲《搖鞭記》「兩宮齊到,人皆道好,必主殺傷,卻生煩惱」。
20.【或巉巖而帶煞,或破碎而傷魂】。註:《雪心賦》「白石磷磷居虎口,必主刑傷」。蓋,帶石則煞重,而召兇也。又《撥砂經》雲「龍虎石體為妙,散見若星布,錯𥔲如鋸齒,皆真龍也。竊謂「雖真龍貴穴,亦不免初年兇敗」。
21.【或細如繩之拖,或尖如刀之剌】。註:謝氏曰「龍虎兩尖射,世代主徒刑」。
22.【或路交而有剝膚之患,或水射而有劫氣之憂】。註:有交路,主自縊,並帶枷鎖。《雪心賦》「臂上怕行交路」。有水射,主刑傷,山腳尖射亦忌。《雪心賦》「虎防暗箭」。水路當頸,謂之「纏頭,主自縊。若當頸自斷,主刑死。路可改改之,斷可續續之,不可改不可續者,棄之。
23.【龍若踞而回觀,謂之「妬主」;虎若蹲而疾視,謂之「啣屍」】。註:《葬書》「虎蹲,謂之『啣屍』;龍踞,謂之『疾主』。」24.【倔面,則強而無情;露筋,則劣而不雅。逼,則氣鬱而不暢;張,則氣渙而不收】。註:兩臂開張,亦謂之「張山食水」。但不宜太張,太張則氣散。
26.【如鵝頭者,召亂;如鴨頸者,生淫】。註:《亞婆砂法》「若是鵝頭並鴨頸,生在面前見,打眉攝眼不知羞,淫慾逞風流」。
27.【嫌並去而不回頭,妨分飛而若掉尾】。註:《亞婆砂法》「青龍白虎不回頭,兩畔迢迢去不收;下了兒孫終是絕,走出外鄉不自由」。《入式歌》「第六偏憎龍虎飛,人口主分離」。《撥砂經》「青龍白虎兩邊飛,父子各東西」。《亞婆砂法》「青龍白虎如擺出,房房損妻室;定斷子隨娘嫁爺,此話決無差」。
28.【龍忌似蛇而潦倒,虎忌似葫而垛堆】。註:《亞婆砂法》「青龍如蛇長潦倒,風流浪蕩貧似掃」。又曰「白虎似葫蘆,淫慾無錢穀」。
28.【龍忌竄而投河,虎忌陡如立壁】。註:《亞婆砂法》「青龍渺渺去投河,小弟持刀殺大哥;更出外州並客死,其家代代見兵戈」。又曰「白虎山嵯峨,其定出寡婆」。
29.【龍忌開口而噬虎,虎忌開口而啣龍】。註:或龍頭自起不顧穴,開口銜虎,或虎頭自起不顧穴,開口銜龍。有欲噬之勢,大兇。輕則虎豹噬六畜,重則噬人。若龍兇殺重,或至奇禍滅族。
30.【嫌體具而星成,妨身輕而臂重】。註:龍虎立身具體自成星象,穴必假;龍虎兩臂重於本星,穴必假。按:龍虎貼身,則懼成星體,奴既立身,主於何有?若結穴之後,龍虎又遠去,結穴雖成星體,於穴何妨?其說具後。
31.【是皆砂之不吉,以見穴之非真】。註:古人以砂撥地形,以相援受,故龍虎及朝案,凡可見之山,皆謂之砂也。
32.【苟龍吉而虎兇,難同吉論;若龍兇而虎吉,亦作兇觀】。註:凡邊美邊惡,及邊強邊弱,邊死邊活,邊開邊塞,皆為不吉。
33.【他如龍虎不生,貴四山之貼護;左右直出,取外砂之橫攔】。註:《雪心賦》「單山亦可取用,四面定要關攔」。《地理指南》「大形三百有餘般,降勢隨形總異端;不必專求龍虎穴,單山獨壟亦堪安」。《堪與管見》「有穴兩水夾盡,無本身龍虎,借用隔水兩畔之山為龍虎,能收穴水,如之者,皆可扦」。又曰「有兩臂直向前,數十丈漸低平,而不回抱者;有兩臂短,僅能來穴,而不交者,必有逆案橫攔,近溪橫抱,方可扦穴。
34.【多虎多龍,則福澤愈厚;獨龍獨虎,則子姓不蕃】。註:凡龍虎,或各三四重,或五六重,重數愈多,力量愈大。但要偏行側走,重重開面向穴。左右勻稱,乃為貴也。凡穴,只一重龍虎,此外蕩然,一無所有,最為不宜。如龍穴秀美,亦有發貴者,但終無大成,且子孫不蕃。
35.【反襝、直釵,乃非常之格;飄帶、舞袖,皆至變之砂】。注《道法雙譚》「飄如羅帶,擺如舞袖,直如釵鉗,反如袂襝,乃龍虎之變格,實曜氣之飛揚」。按:袂襝與分飛略同,釵鉗與推車略同,飄帶與僚倒略同,舞袖與反背略同。必龍真穴的,證應分明,方可作變格論。
36.【亦長拖餘,亦另成體,但是真情內顧,雖遠走何嫌。如果旺氣外揚,雖帶結奚損】。註:龍虎有餘氣,拖長一裡,至數裡者,只要真情顧穴,則愈長愈見力量之大,且前去關門塞水,作我用神,又何分散之足嫌哉?亦有龍虎成局之後,卻又過去自成星體,帶結形穴者,此山龍氣太旺,一穴受用不盡。故正穴之外,又成小穴。於正穴奚損哉。附《囊金》「若龍虎抱穴後,復走竄,雖富貴,亦主子孫離鄉」。
37.【內糟外醇者,勿錄;內醇外肆者,可裁。內嫩外老者,可裁;內老外嫩者,勿錄】。註:老者,皮疏肉硬,如老樹枯枝,不似人之手足嫩,則直如一彎西子臂也;外老內嫩,石中蘊玉,必出奇人,賢而且貴,高壽考終,福祿駢集。若外嫩內老,謂之「喬打扮」,其何取焉。
38.【兩隅既定,公位攸分。龍砂則應長房,虎砂則應幼子。龍不全則長敗,虎不全則幼傷。必得外砂之纏,以救偏枯之病】。註:《胎腹經》「龍頭破碎禍長子,虎頭破碎禍少男」。又曰「水衝龍頭長房破,水射虎頭少房災」。《披肝露膽經》「龍虎鬚教曲抱身,是頭踞足恐傷人;邊直邊彎虧房分,邊無邊有有房興;外砂來抱無空缺,千孫百子一般均」。又曰「龍虎左右或不全,時人便言房分偏;不識外山外水齊來抱,救得房分俱一般」。青龍管長房,白虎管幼房,固也。若四、七、十房,亦以青龍佔之;三、六、九房,亦以白虎佔之。如長房看第一重青龍,四房看第二重青龍。若一重青龍好,而二重不好,則第一房吉,第四房不吉。餘以此推,年代吉兇亦然。二、五、八房,以明堂案對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