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提了哨棒,大著步,自過景陽岡來……見一塊光撻撻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邊,放翻身體,卻待要睡,只見發起一陣狂風。那一陣風過了,只聽得亂樹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隻吊睛白額大蟲來。武松見了,叫聲『阿呀』,從青石上翻將下來,便拿那條哨棒在手裡,閃在青石邊。」這是《水滸傳》二十二回關於武松打虎的一段描寫。《西遊記》十二回也有一段關於老虎的描寫:「過了山坡,又聽得呼呼風響,伯欽道:『長老休走,坐在此間,風響處,是個山貓來了,等我拿它家去管待你。』……只見一隻斑斕猛虎,對面撞見。」
從上面描寫中可以看到,老虎行動總是伴隨著風聲。從中國大量的有關龍的繪畫雕塑中可以看到,龍出現總有雲霧相隨。這就是「雲從龍,風從虎」的文學藝術寫照「雲從龍,風從虎」出自《易經》乾卦文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這段話是孔子和學生在一起研究《易經》時,孔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是什麼意思所作的回答。
孔子說,如同聲音相同會互相應和,氣質相同會互相接近,水會自然地流向低溼的地方,火會自然地飄向高燥的地方,雲總是伴隨著龍,風總是伴隨著虎那樣,萬物都有自然感應,各從其類的特點。偉大的人物在適當的時機出現在人們面前,如同龍在適當的時機飛騰在空中,會自然而然地吸引萬物的目光,這是一種自然感應。龍比喻「大人」。「大人」不是指大官,而是指精神上成熟的人,人所固有的巨大潛能得到充分發揮,人的最高價值得到實現的人。因而「大人」代表了人們內心的嚮往,人們內心的渴望。「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一種利於出現偉大人物的歷史時機。特定的歷史時期,大多數人會有一種共同的嚮往,偉大的人物在這一時機出現,會得到人們的擁戴,這是一種自然感應。
可見「雲從龍,風從虎」在《易經》中與「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意思相通,具有物以類聚的意思。孔子說得很清楚,「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
後人常把「雲從龍,風從虎」比喻為亂世英雄聚會,將會幹出一番事業的狀態,如《說嶽全傳》第三回:「英雄自合調羹鼎,雲龍風虎自相投。」
成語「風雲際會」也是這一意思。如《鏡花緣》第五回:「自應廣育英才,以為輔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愷風雲際會。」這一意義也寫作「雲龍風虎」。
更多詳情,敬請閱讀周易玄老師新著《國學旨歸》系列叢書,也可百度檢索「國學旨歸」進行了解。
相關事宜,可以與工作室助手周博康老師聯繫:1391063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