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投資者總體較保守,但是亞洲旅遊和出行領域的融資總額仍然超過了80億美元。
【環球旅訊】最近幾個月,任何初創企業獲得融資的消息,都像是一縷陽光,為行業帶來希望。
我們都希望旅遊業能夠挺過危機,適應所有的「新常態」。
雖然今年旅遊創投的總體融資數量減少,種子輪融資更少,但是2020年,仍有企業獲得了過億美元的投資。
Phocuswright最近發布了《旅遊初創企業現狀》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完成首輪融資的企業數量減少了50%。
另一方面,非首輪融資的數量同比減少26%,這表明投資者對旅遊業仍有投資意向,只是對投資創業初期公司更為慎重。
今年B2B初創企業獲得的融資首次超過B2C企業。2020年消費者的旅行需求大幅下降,出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奇怪。
2020年重大初創企業融資案例:
出行
去年,打車和拼車業務引起了風投公司的重點關注。2020年,得到更多關注的是電動滑板車/單車之類的最後一公裡接駁服務初創企業。
最近,瑞典電動滑板車公司Voi獲得了1.6億美元的融資,並稱2020年是歐洲電動滑板車的「標誌性」年份。
在微出行(micro-mobility)領域,Voi也有競爭者。今年2月份,TIER獲得1億美元融資,並且於11月在C輪融資中獲得2.5億美元。
疫情之前,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傾向於輕簡出行,選擇自行車和滑板車作為交通工具,推動了出行領域的整體發展。今年1月份,總部位於班加羅爾的Bounce獲得了1.05億美元融資。
疫情期間,打車、外賣及其它服務的初創企業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機會。
今年2月份,東南亞打車巨頭Grab獲得8.56億美元融資;8月份,從韓國私募股權公司Stic Investments融資2億美元。
3月份,共享出行公司VIA獲得1億美元融資。5月份,滴滴出行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宣布旗下自動駕駛公司完成首輪超5億美元融資,推進在國內外特定區域開展自動駕駛載人應用。同一時間,歐洲出行平臺Bolt獲得1億歐元獲得1億歐元(1.22億美元)融資,近日再次融資1.5億歐元(1.83億美元)。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以色列出行平臺Gett於7月份獲得1億美元投資於7月份獲得1億美元投資。8月份,多模式聯運旅遊平臺Omio獲得1億美元融資。11月份,東南亞打車巨頭Gojek獲得了1.5億美元融資,今年3月份,該平臺獲得12億美元融資。
漢莎航空創新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儘管風投公司總體持保守態度,但是亞洲旅遊和出行領域的初創企業今年獲得的融資額也超過了80億美元,而且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出行領域。
從2010到2019年,全球風投公司為旅遊和出行科技初創公司共投入了1500億美元,佔所有垂直領域風投資金的8%。自2010年起,投給了亞洲企業的資金超過800億美元,佔總投資額的50%以上。
短租
本月Airbnb上市,首日市值破1000億美元。此外也有其他的短租投資案例值得關注。
疫情期間,短租領域的業務表現讓人驚喜,許多風投公司對短租業務有信心。
未來的短租需求應該會繼續上升,Booking集團、Expedia集團和Tripadvisor等OTA平臺甚至在考慮增加房源,把握商機。
2020年4月份,Airbnb獲得了10億美元融資。6月份,精品度假租賃公司Sonder融資1.7億美元。10月份,墨西哥公寓租賃平臺Casai獲得4800萬美元融資。
在充滿危機的時期,即使融資數額相對較小,也非常不易。
1月份,美國酒店改造公司The Guild融資2500萬美元融資2500萬美元。3月份,德國酒店公寓預訂平臺LimeHome獲得2100萬歐元獲得2100萬歐元(2560萬美元)投資,最近又在A輪融資中獲得1000萬歐元(1219萬美元)。
2020年為度假租賃公司帶來了增長機會,而專注於城市房源市場的平臺則沒有那麼幸運。
風投公司Thayer Ventures的高管Chris Hemmeter曾表示,疫情可能會推動短租領域未來幾年的發展。
所有跡象都表明,短租領域確實在持續增長。
差旅
所有人都認為,差旅不會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需求水平都比2019年低15%至50%。
儘管差旅業前景黯淡,短期內,很多大型公司都會選擇線上會議,減少線下辦公和差旅需求,但是仍有一些初創企業吸引了大額融資。
今年6月份,美國商務旅行和費用管理平臺獨角獸公司TripActions獲得了1.25億美元的融資獲得了1.25億美元的融資。去年6月,該公司完成了2.5億美元融資。
德國兩家差旅公司,Comtravo和Lanes & Planes,分別獲得了1090萬美元和1000萬美元的融資。
3月份,上海差旅管理公司匯聯易獲得3億元人民幣獲得3億元人民幣(4200萬美元)C+輪融資。中國市場已經復甦,匯聯易將處於有利的市場地位。
4月份,印度差旅初創企業Itilite在B輪融資中獲得約1300萬美元在B輪融資中獲得約1300萬美元。
金融科技和旅遊
許多初創企業在疫情中發現了商機,從旅客最迫切的需求出發,拓展業務,推出了保險和基金等旅遊產品。
近日,旅遊和金融科技創業公司Battleface完成了1200萬美元的融資完成了1200萬美元的融資,以拓展其旅遊保險平臺。Fly Now Pay Later今年5月份融資了3920萬歐元今年5月份融資了3920萬歐元(4780萬美元),並希望於明年年初進行B輪融資。
支付初創公司也繁榮發展。ConnexPay完成A輪融資後,近日又追加了610萬美元。疫情可能會加快該領域的數位化。
SPAC、太空旅行及其它
最近幾個月,有3家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引起行業關注。
Thayer Ventures Acquisition、Altitude Acquisition和 GO Acquisition聚焦於成長迅速且準備上市的公司,這些風投公司可能會進行收購,或者幫助投資對象上市。
高盛集團認為,未來兩年,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可能會促成價值3000億美元的收購交易。
對空中計程車的投資可能是一項長期賭注。今年年初,Joby Aviation在C輪融資中獲得了Uber投資的5000萬美元在C輪融資中獲得了Uber投資的5000萬美元。近日,Uber已同意向Joby Aviation投資7500萬美元。電動飛車初創企業Lilium年初獲得了2.4億美元的融資年初獲得了2.4億美元的融資。6月份,Lilium完成了第二輪融資,從特斯拉的最大投資者Baillie Gifford那裡獲得了3500萬美元的投資。
同時,還有公司為太空旅行的發展不懈努力。最近,太空飛船製造公司Space Perspective獲得了700萬美元投資,並將於2021年初進行飛船測試。
未來難以預料
2021年即將到來,但是我們很難預測旅遊初創企業的前景。
短期內,企業也沒有經驗可以借鑑。
投資併購活動將會繼續,OTA巨頭已經瞄準機會,資金實力雄厚的初創企業也可能會收購難以為繼的企業。
短租領域將繼續繁榮發展,而且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投資。
B2B旅遊科技領域也會獲得青睞。SPAC的目標投資公司及發展趨勢仍然有待揭曉。
其它重要融資案例
1月份,攜住科技宣布獲得1.5億元A+輪股權融資,此輪融資由順融資本、蘇高新創投集團、齊家網聯合投資,除此之外攜住科技還同時獲得招商銀行、江蘇銀行合計1.08億元債權融資。
1月份,澳大利亞的酒店分銷技術商SiteMinder融資7000萬美元,由美國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領投,公司估值7.5億美元。
2月份,倫敦酒店技術供應商Impala獲得2000萬美元B輪融資。Impala自2016年成立至今的融資總額達到3280萬美元。
5月份,總部位於蒙特婁的機票價格預測應用Hopper公司融資7000萬美元。
6月份,B2B旅遊交通服務整合商Splyt融資1950萬美元,由軟銀領投。
9月份,臺灣目的地旅遊公司KKday完成由日本 Cool Japan Fund領投以及其他投資人如新加坡 Monk’s Hill Ventures、香港概念資本 Mindworks Capital 等共同參與的C輪策略融資,共獲得7500萬美元資本。
10月份,軟銀投資的目的地旅遊活動預訂平臺GetYourGuide近日通過可轉債獲得了1.33億美元的融資。目前該公司的融資總額超過7.8億美元,其估值仍然超過10億美元。
11月份,旅遊規劃預訂平臺Tourlane獲得了2000萬美元的追加投資。自2016年成立至今,Tourlane的融資總額接近1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