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傳人」說根據何在?

2021-02-07 龐進

海內外華人大都認同自己是人文意義上「龍的傳人」。那麼,「龍的傳人」的說法由何而來、有何根據呢?

「龍的傳人」作為概念,是由中國臺灣籍音樂家侯德健作為歌曲名首唱出來的。其歌詞為:「遙遠的地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地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巨變前夕的深夜裡。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多少年炮聲仍隆隆,多少年又是多少年。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這首歌創作於1978年12月18日。20世紀80年代初,侯德健將其帶到了大陸,歌中濃鬱的中國情懷和鮮明的民族意識立刻引起了數以億計的中國人的共鳴:不管是臺灣人,還是大陸人,以及生活在地球各處的海外華人,大家同祖同宗,都是「龍的傳人」!

後來,祖籍浙江義烏、1976年出生於美國紐約、生肖屬龍的華語流行歌手王力宏,對上述歌詞做了改動,曰:「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江,它的名字就叫長江;遙遠的東方有一條河,它的名字就叫黃河。雖不曾看見長江美,夢裡常神遊長江水;雖不曾聽見黃河壯,澎湃洶湧在夢裡。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巨龍腳底下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黑眼睛黑頭髮黃皮膚,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多年前寧靜的一個夜,我們全家人到紐約。野火呀燒不盡在心間,每夜每天對家的思念。別人士地上我成長,長成以後是龍的傳人,巨龍巨龍你擦亮眼,永永遠遠地擦亮眼。」

曾有人質疑「龍的傳人」的說法,認為中國歷史上不曾有,是上世紀70年代末才出現的概念。是的,

作為「概念」,「龍的傳人」的確是1978年才由侯德健首先「唱」出來、後被海內外華人普遍接受、認同的。但作為「觀念」(觀念和概念不是一回事),「龍的傳人」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理由是有來自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兩個方面的證據證明,漢代的時候,龍就以象徵物的面目融入了華夏人的祖先崇拜,即將伏羲、炎帝、黃帝、夏禹等人文先祖比龍稱龍。祖先是龍,子孫後代自然是「龍的傳人」。

我們先來看看伏羲。

伏羲位列三皇,是遠古部落聯盟的首領,後世稱其為「百王之先」。傳說伏羲有許許多多了不起的業績,如結網罟、養犧牲、作甲歷、造琴瑟、畫八卦、造書契、制嫁娶,等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他和女媧成婚繁衍了人類,成了中華民族的「人祖」。

《帝王世紀》、《詩含神霧》等典籍將伏羲說成是雷神的兒子,是其母華胥氏踩踏了雷神在雷澤留下的「大跡」而孕生的。(《帝王世紀》的原文為:「有大人跡,出於雷澤,華胥履之,而生庖犧。」《詩含神霧》的原文為:「大跡出雷澤,華胥履之,生宓羲。」)於是可以這樣推理:雷電是龍的重要的取材對象之一,閃電為龍之形態,雷聲為龍之發音,雷神就是龍神,雷神的兒子也就是龍神的兒子,龍神的兒子當然是龍。

《拾遺記》是另一種說法:神母在華胥之洲漫遊,忽然天降青虹,將神母纏繞,久久才散,於是神母「即覺有娠」,十二年後,生下了伏羲。(《拾遺記》的原文為:「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 國有華胥之州,神母遊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由於虹也是龍的取材對象之一,其形狀如龍,且兩端常垂江河,民間謂之「龍吸水」。據此可斷虹的後人即是龍的後人,龍的後人是龍無疑。

伏羲還生就一副「龍相」。《拾遺記》稱其「長頭修目,龜齒龍唇」;《春秋元命苞》稱其「龍顏」;《春秋合誠圖》言其「龍身牛首」、「龍唇龜齒」;《白虎通》說伏羲「鼻龍狀」;《玄中記》直言「伏羲龍身」。

另有說伏羲為「蛇身」的,如《列子·黃帝篇》:「庖羲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帝王世紀》:「庖羲氏……蛇身人首。」蛇是龍的主要容合對象,龍的身軀多取材於蛇。因而,蛇身也就是龍身。

始作八卦是伏羲的重要功績,這一功績也被認為與龍有關。所謂伏羲「受龍圖,畫八卦」(《宋書符瑞志》);「上古伏羲時,龍馬負圖出河」,伏羲參照此圖,「以畫八卦」(《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關於「龍馬」,一說是具有龍性之馬;一說是馬頭龍身,即既像龍又像馬,龍馬合體:不管怎麼說,都與龍發生了關係。

《三皇本紀》說伏羲降生的時候,有「龍瑞」出現,故「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此說來自《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的話:「太暤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及杜預註:「有龍瑞,故以龍命官」。伏羲怎樣「以龍紀官」呢?孔穎達為郯子的話作疏曰:「太昊名官:春官為青龍氏,夏官為赤龍氏,秋官為白龍氏,冬官為黑龍氏,中官為黃龍氏。」《三墳》則稱伏羲任命「飛龍氏造六書」、「潛龍氏做甲歷」、「水龍氏平治水土」、「火龍氏炮治器用」、「降龍氏倡率萬民」。

後世稱伏羲首創龍圖騰,主要根據便是這「以龍命官」、「為龍師而龍名」。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提出了著名的「圖騰兼併說」,但還沒有明確指出伏羲以龍為圖騰。明確指出伏羲「以龍為圖騰」者,是1991年由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史年表》。隨後,在2004年10月18日宣讀的《首屆中華姓氏文化節公祭太昊伏羲氏文》中,有「龍之圖騰,從茲肇始」之語。(據齊玉珍主編《太昊陵廟》第83頁,海天出版社2005年版。)到了2006年,有人就將伏羲創立龍圖騰之事講得更明白了。穆仁先在《序·周口——中國「神話之都」》中說:「相傳伏羲建都於宛丘後,先後徵服了九大部落。伏羲的圖騰是蟒蛇,其他部落也都有自己的圖騰。伏羲每徵服一個部落,便在自己的蟒蛇圖騰上添加這個部落圖騰的一部分。經過多年的徵服,伏羲在蟒蛇圖騰上加上了老虎的眼,長鯨的須,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紅鯉的鱗,白鯊的尾。於是,一個新的圖騰形象產生了。新的圖騰叫什麼名字呢?是年九月初五,伏羲在召集九大部落首領商討結盟大事時,忽然烏雲四合,天空划過一道閃電,那耀眼的閃光極像新的圖騰,緊接著傳來『轟隆隆』一陣巨響。伏羲頓有所悟,他就把新圖騰定名為『龍』。……龍圖騰的誕生,標誌著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統一。從此,『龍』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兒女便開始稱自己是『龍的傳人』。」(據《周口神話故事》編輯委員會編《周口神話故事·序》,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

      周宜興先生在2007年3月11日的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第三次大會上,作了《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發掘並研究龍文化的根》的發言,建議國家在完成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斷代工程的基礎上,啟動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他認為,2006年甘肅文物考古研究所發布的《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有力地證實,在8000―5000年前,甘肅大地灣一帶存在著我國新石器時代一個相當豐厚、相當進步的文明,即大地灣文化。「幾千年來,我國一直流傳著肇始中華文明的第一人是太昊伏羲氏。伏羲早於炎帝、黃帝約2000年,大約在8000―7000年前,伏羲(或者說是若干代伏羲)正是母系社會結束,父系社會形成過程中,一個欣欣向榮的始創文明的偉大時代的歷史代表人物,他誕生並成業在今天的大地灣一帶。許多古籍中關於伏羲的記載,與民間傳說,形成了豐厚的伏羲文化。『伏羲文化』與『大地灣文化』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是重疊的。這種時間與空間的雙重,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必然,它預示著『伏羲文明』與『大地灣文明』可能是同一個遠古文明的兩種不同的表象與形態。它的顯現可能會把我國的文明史在5000年的基礎上,再往前推3000年左右。這兩個文明中,都有著極其豐富的龍的形態與傳說。大地灣出土的大量彩陶中,有著早期龍的形象。伏羲則『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他在初創社會管理形態時,『立九部,設六佐』就以龍師命名九部,每個龍師都有獨特的龍師圖騰。顯然,龍文化是由伏羲開創的。龍文化的深遠與奧秘,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根。」(周宜興《中華文明該從何時算起》,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4月5日)

      關於大地灣出土的彩陶上的「早期龍的形象」,還有待公布。不過,考古工作者在大地灣房基遺址發現的動物「地畫」,卻使人很容易將其與「早期龍的形象」聯繫起來。據報導,繪製地畫的顏料為炭黑,年代為距今5000年左右。地畫正中橫列的影像式人物下方,繪有一略斜向右上方的黑線長方框,「方框內用粗線畫兩個橫列的獸類動物,圖像模糊,但能約略辨出動物有豎耳(或角)和四肢,尾上翹」。(據張朋川《中國原始繪畫》)這兩個動物,有人認為「可能為虎、犬之類的動物」,筆者認為將其視為「原龍」也說得過去。

再來看炎帝。     

炎帝是遠古炎黃部落聯盟的一位首領,五帝之一。炎帝與龍的關係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來考察。

《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這條記載告訴我們以下信息:第一,炎帝的母親叫有蟜氏,或炎帝的母親出自有蟜氏族。蟜,音jiao,《說文》釋為「蟲」,《玉篇》釋為「毒蟲」;「蟲」在古代首先指的是蛇,尤其是毒蛇,而蛇、毒蛇,是龍的主要容合對象。之外,蟜還有釋為「虹霓」、「蠶」、「蜂」,蜂似乎遠一些,而虹霓和蠶,也都是龍的容合對象。第二,炎帝和黃帝具有同祖同宗的血緣關係。那麼,如果說黃帝是龍,也就等於說炎帝也是龍,反之亦然。說黃帝是龍的載述已有不少,如「軒轅黃龍體」(《史記·天官書》)、「黃帝龍顏」(《論衡·骨相》)、黃帝「自以為雲師,有龍形」(《列仙傳》)、黃帝「日角龍顏」(《路史》)等。第三,炎帝和黃帝都是以「水成」,而喜水,正是龍的基本神性之一;龍的主要容合對象,如蛇、鱷、魚、雷電、虹霓、龍捲風等,都與水關係密切。

《潛夫論·五德志》:「有神龍首出常羊,感任姒,生赤帝魁隗(wei)。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帝王世紀》:「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路史·後記》「炎帝……龍顏而大唇」。這三條記述,告訴我們三條信息:第一,炎帝是其母親感應了神龍首後生下的,據此,可以判斷炎帝是一個「龍種」,或「準龍種」。第二,炎帝的形象是人身牛首,而牛也是龍的容合對象之一,一些龍的角,就多取材於牛頭。苗族同胞就繪製並崇拜牛龍、牛角龍——相傳炎帝被黃帝打敗後,退守南方,跟隨他的苗民也跋山涉水最後落腳於西南山區;或說是炎帝這位中華民族的「農神」、「穀神」,最後成了管轄南方的天帝,被本是當地土著的苗民認做了自己的始祖。第三,炎帝長著一副龍的容顏。

《山海經·海外南經》:「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祝融被認為是炎帝的後裔。後代與龍的關係如此密切,可溯見其祖先與龍的關係亦非同尋常。

再看民間傳說的描繪。

一類是直接說炎帝是龍子、龍。

1、炎帝的母親女登在寶雞天台山遊玩時,一條巨龍騰飛而下,直向女登撲來。於是有孕,生下一個人體龍顏、頭上長龍角的男孩,於是取名「神龍」。

2、炎帝的母親安登(女登的別名),在山上牧羊,困睡在一個龍洞口。七龍子歸來後發現,將其抱入洞中,放在龍床上,與其親熱。第二年生下一個肉球,從中蹦出一個男孩,是為炎帝。

3、炎帝誤嘗斷腸草去世後,人們先是把他放入九龍泉讓大家瞻仰,然後堆起柴草將其火化。熊熊火焰中炎帝作一條赤龍飛上天空,接著,還將自己的鬍鬚拔下,落地而成龍鬚草。

一類是說炎帝與龍有密切關係。

1、炎帝快降生的時候,其住地附近的九口井自動相互流通,從一口井中汲水,另外八口井中的水也會隨著波動;天上也出現了九條龍,一直在他家屋頂上空盤旋著不走。炎帝出生後,其母親女登曾在陝西寶雞姜水東岸的九龍泉為炎帝洗澡,洗完澡後又騎上一條青龍,飛到蒙峪石洞隱居。其泉也因炎帝的出生和光臨而顯現出九條小龍。或言,炎帝生下來牛頭人身或蛇身,十分醜陋,被棄於草叢之中。這時草叢中出現九條小龍,口噴溫泉,形成一潭清水,為炎帝進行沐浴。

2、炎帝三歲時就拜見龍王,要求龍王施雨要均勻,龍王們也都聽他的話。到他老死的時候,各處的龍王都爭搶著要把炎帝的遺體葬埋在自己管轄的地方。最後,湖南酃縣(今炎陵縣)的龍如願以償,並在炎陵山下洣水河邊留下了龍腦石、龍爪石等遺蹟。

3、炎帝的妻子是龍女。兩說,一說是炎帝駕馭六螭懸車,監視著太陽趕路。途中休息,在一棵蟠桃樹下發現一位彈著玉琴的美女,於是一見鍾情,結為百年之好,而這位女子的真實身份是龍女。另說龍女主動來到炎帝家,為其做飯洗衣,炎帝發現後藏其龍殼,使其不能回去,遂成為炎帝之妻。後來,龍女還向其父老龍託夢,給炎帝送來了由龍吐之氣凝結成的寶藥——冰片,讓炎帝為百姓療疾。

4、炎帝的母親女登帶著炎帝上山找東西吃,為了行動方便,她常將睡著了的炎帝放在一塊能曬到太陽的草地上。炎帝醒後不見母親,哇哇大哭。其聲有時像小鹿叫,有時像小鷹啼。於是,就有白鹿跑來,以其奶水飼餵炎帝;就有山鷹飛來,展開翅膀為炎帝搭涼遮陰。——這則傳說,意在說明炎帝的神異不凡。而鹿和鷹,也都是龍的容合對象。

5、在蟲災為患的時節,炎帝將自己的龍頭拐杖化為一條火龍,或教人用稻草紮成龍形,外裹紅布或黃布,拴上鐵絲網兜,內裝炭球和輔助材料,龍身上也插滿用艾葉製成的燃燒物,夜間點燃後沿田埂隨風起舞,舞動之處焰火飛騰,繁星點點。其他人則吶喊助威,意在「誘殺成蟲,嚇破蟲卵」。炎陵一帶有舞「火星龍」的習俗,即源於此。——這則傳說,意在說明炎帝有司龍之職、用龍之能,而且說明龍高於蟲,且有顯靈、徵瑞、示威的神性

6、湖北隨州有神農架山,相傳炎帝神農氏曾在此搭架採藥,故名。而此山自古又有「神龍架」、「神龍山」之稱。由此可見,在老百姓心目中,「神農」與「神龍」具有同一性。又相傳,炎帝曾在神農架黑龍洞斬殺了一條毒妖化成的孽龍。神農氏把龍骨肉碾碎化為魚子,冬天放在地下河養育,春荒時節,成千上萬的魚籽已長成成千上萬尾小魚,小魚遊出洞來為百姓解荒。至於魚蝨,那是毒龍心肝碎片所化,神農氏讓其以毒攻毒,為百姓治病。——這則傳說,意在說明炎帝以淨化龍族為己任,並能夠化惡為善、變害為利。

 其他相關的傳說還有:炎帝養了一條龍犬,這條龍犬幫助炎帝盜來了谷種;炎帝常年奔波,破爛的衣片落地變成了地衣,人稱「老龍衣」;炎帝幫助善良的黑蛇打敗兇惡的白蛇、修煉成真龍;炎帝死後葬入水底龍宮,等等。(以上傳說分別據唐群《炎帝與炎帝陵》(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炎陵故地傳奇》(湖南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等書。)

     另據何光嶽先生考證:炎帝和黃帝都是華胥氏及伏羲氏的後代。(何光嶽《炎黃源流史》第3頁,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伏羲氏是「龍種」;生就一副「龍相」,又「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祖先是龍,一脈相承,其後代自然也是龍。而據葛文華先生考證:炎帝之炎不是兩火相疊,而是兩魚相隨的形象,反映的是一種原始的「魚從」觀念。(葛文華《再論炎帝名號的原始意義》,收入寶雞市社科聯《姜炎文化論》第82頁,三秦出版社2001年版。)而喜水的魚,正是龍的比較重要的容合對象。

再來看黃帝。

黃帝是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黃帝與龍的關係史籍中有如下載述:

「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得蒼龍而辨於東方」(《管子·五行》);黃帝「乘龍」(《大戴禮記·五帝德》);「黃帝治天下……青龍進駕」(《淮南子·冥覽訓》;「黃帝採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鬚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上龍七十餘人……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鬚,龍鬚拔,墮黃帝之弓」(《史記·孝武本記》);「黃帝得土德,黃龍地蚓見」(《史記·封禪書》);「昔者黃帝合鬼神於西大山之上,駕象輿,六蛟龍」(《論衡·紀妖》);黃帝「駕八翼之龍」(《孫綽子》);黃帝「作龍袞之服」(《軒轅黃帝傳》);「龍圖出河,龜書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軒轅」(《今本竹書紀年》)等。

       如果說在以上載述中,龍還是以為黃帝服務的身份出現的話,更進一步的說法便是黃帝是雷神(也就是龍神)的兒子,具有龍形龍貌。如,「附寶見大電光繞北鬥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邱」(《河圖稽命徵》),「黃帝以雷精起」(《河圖帝紀通》),「軒轅,主雷雨之神也」(《春秋合誠圖》),「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大象列星圖》);再如,「黃帝龍顏」(《論衡·骨相》);黃帝「自以為雲師,有龍形」(《列仙傳》);黃帝「日角龍顏」(《路史》)等。

上述說法,至少說明,在黃帝時期,龍已成為民族容合的象徵。而龍之所以能成為黃帝族喜愛、崇拜、運用、比附、象徵的對象,是因其在容合過程中所體現、所形成的精神底蘊與黃帝的精神品格具有本質上的一致性。

顯然,龍以象徵物的面目融入了華夏人的祖先崇拜。伏羲、女媧位列三皇,是炎帝、黃帝的直系祖先。出現在漢代畫像石上的伏羲女媧生著長長的龍尾,而且親密地交纏在一起。這說明,至晚在漢代,龍崇拜就和祖先崇拜結合在一起了。之後,炎帝、黃帝,以及唐堯、夏禹等人文先祖,也都有龍之名、龍之功、龍之譽。人文先祖是民族的締造者,締造者們稱龍、比龍,這個民族自然可以稱龍、比龍;而作為民族的成員、祖先的後代,也自然就是「龍的傳人」了。歌曲《龍的傳人》、「龍的傳人」的概念,之所以能獲得世界各地華人的廣泛認同,其原因就在這裡。

伏羲、炎帝、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遠古帝王為什麼被稱龍、比龍呢?一個重要原因,是這些人文先祖秉賦著、體現著龍的福生即造福眾生的精神,幹出了一番番興國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業。

當然,需要強調的是,「龍的傳人」的說法,只能從人文的意義上來理解,而不能從血緣遺傳的意義上來理解。

                                          

                          2016年4月3日於西安中華龍鳳文化研究院

 

龐進  著名龍鳳文化研究專家、作家。龍鳳國際聯合會主席,中華龍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華龍鳳文化研究院院長,中華龍鳳文化網主編,西安日報社高級編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理事,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陝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陝西省創意產業協會副會長,西安老子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西安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加拿大海慧出版社副總編。197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發表各類作品逾900萬字,出版《中國龍文化》《中國鳳文化》《中國祥瑞》《靈樹婆娑》《龍情鳳韻》等著作33種,獲首屆中國冰心散文獎、首屆陝西民間文藝山花獎等獎項70多次。有「龍文化當代十傑(首席)」、「當代文化、文學領域的拓荒者」之譽。

電話、微信:15991669056  

地址:西安市太陽廟門43號西安日報社

郵編:710002

相關焦點

  • 龍的傳人與龍文化!
    中國人是「龍的傳人」,西方的Dragon是邪惡與兇殘的象徵,筆者贊同為龍正名,但不同意「龍是中華民族思維的創造物」的圖騰說。筆者認為:龍是真實的存在,中國人的確是龍的傳人,中國道家文化就是龍文化。盤古開天闢地,首出御世者,即是龍神。
  • 我們是龍的傳人嗎?
    客觀地講這首歌還是蠻好聽的,可是再回想起來我自己曾經考證過和聽到過的一些信息,又覺得「龍的傳人」這四個字作為中國人的標籤其實並不妥當。至於我何出此言,請各位細細看來。 我們常說的「龍」說到底就是大號的蛇,或者說是裝逼的大蛇。在古代,並不是只有中國地區有,瑪雅、希臘、埃及和印度的神話裡都有龍的形象。
  • 天機:龍是否真的存在過?龍的傳人緣起
    中華民族,龍的傳人,是不懼外部環境和種族的,都被文化和文明衍生出來新的東西,包括佛教中國化,禪宗,比如馬克思中國化,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及大力支持特斯拉,鯰魚效應,把我國自主研發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和制度,組織和管理提高一個新的層次。天機:龍是否真的存在過?
  • 不是紅歌的紅歌——《龍的傳人》 遇見臺灣
    也是因為聽到李建復演唱的這首《龍的傳人》,她的母親深受感動,最終理解了李建復投身音樂的理想。李建復從此走上了職業歌手的道路,《龍的傳人》成為了他的代表之作。1981年,臺灣著名導演李行拍攝的電影《龍的傳人》上映,由當紅的鐘鎮濤、林鳳嬌和秦漢等明星演出,片中以戲劇化的表現了《龍的傳人》從創作到走紅的全過程。侯德健、李建復、陳明韶、楊耀東等民歌手也以真實身份參演。所以,將這部影片視為民歌經典的紀錄片也未嘗不可。
  • 紅歌《龍的傳人》在臺灣與大陸的複雜遭遇
    侯德健供圖 在侯德健看來,《龍的傳人》裡「百年前寧靜的一個夜,巨變前夕的深夜裡,槍炮聲敲碎了寧靜的夜」已經成為過去,「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要挑釁中國,恐怕得先琢磨琢磨了」。永永遠遠是龍的傳人侯德健從來都認為《龍的傳人》就是一首「紅歌」,他也從不介意任何人、任何團體以怎樣的方式運用它。
  • 王力宏2018演唱會龍的傳人2060將開唱 龍的傳人2060什麼意思
    ­  2018開年,王力宏開啟大項目,世界巡迴演唱會「龍的傳人2060」即將開唱。所謂「龍的傳人2060」其實是王力宏對於未來的預期,即,打算改編《龍的傳人》至2060年。待到2060年,王力宏已經84歲,該是頤養年壽的歲數,卻還夢想著做音樂。在常規認知裡,這屬於標準的「白日夢」。­  但是,他不同,他是王力宏,這個「白日夢」,可以有。
  • 新訊 / 時隔40年 《龍的傳人》經典再現
    這首《龍的傳人》發起人李建復,李建復的女兒李友珊去年無意間翻閱的資料裡得知,如今這支華人膾炙人口的《龍的傳人》將邁入40個年頭,然而,又因美國總統川普拜訪北京故宮時,提及『龍的傳人』的時代與意義,這次興起將《龍的傳人》經典新唱念頭。
  • 歌曲《龍的傳人》適合用來教小學生嗎?
    ID:mrleuchinese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曾經有位老師來信問道:「呂老師,你覺得用《龍的傳人》這首歌來教四年級的學生怎麼樣?」。這位老師認為《龍的傳人》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歌曲,而且歌詞也不難,所以,她的學生應該會很喜歡。
  • 王力宏「龍的傳人」唱響世界 全場合唱淚目
    人民網北京4月15日電 (記者李巖)前晚,王力宏「龍的傳人2060」世界巡迴演唱會在北京首場開唱,炫酷的燈光、高科技的舞美讓大家眼前一亮;快慢兩個版本的《龍的傳人》兌現了他要改編歌曲到2060的諾言,也展現了他要把歌曲唱響世界的決心;並且他還在舞臺上跟粉絲分享喜悅證實了自己將要迎來自己的第三個孩子,真的做到了事業家庭雙豐收。
  • 《橄欖樹》、《龍的傳人》、《小茉莉》……念念不忘的青春是唱不盡的
    很多人也許會哼起侯德健的《龍的傳人》、齊豫的《橄欖樹》、包美聖的《小茉莉》、楊弦的《鄉愁四韻》、胡德夫的《美麗的稻穗》……。那個年代,臺灣民歌道盡了那一代人對國的情愛,也唱盡了對青春的追戀。沒有大情和小愛,又何足以談人生。 這些音樂背後,也藏著很多很多的故事。不知道會不會有一些片段、有一些歌詞可以喚起你當時的記憶。
  • 王力宏「龍的傳人2060」:2020年昆明演唱會詳情
    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遙遠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都是龍的傳人。王力宏「龍的傳人2060」來了!王力宏2020昆明演唱會,歌唱巨龍的傳奇!(大河票務網)時間:2020-01-11(周六19:30)地點:新亞洲體育城星耀體育場十多年前的華語樂壇處於一個高度爆發期,許多優秀的音樂人層出不窮,可以說是神仙打架,許多天王天后就是那個時期出來的。2000年,一首《龍的傳人》出來了,王力宏正式進入人們的視線,這首歌也獲得了第七屆全球華語音樂榜中榜最佳受歡迎歌曲獎。
  • 中國畫龍第一人,6條龍價值超3億,網友:看看,這才是龍的傳人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這是著名歌曲《龍的傳人》中的歌詞,龍的形成記錄了古代民族發展的聚合過程,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標誌。然而,雖然我們總以龍的傳人自居,但是我們幾乎都不會畫龍,只會在嘴邊哼唱:來,左邊跟我一起畫個龍。
  • 為什麼我們被稱為龍的傳人,西方人則有屠龍勇士
    我們中國人一直自稱我們是龍的傳人,但是為什麼會被稱為龍的傳人,卻很難有人給出答案?或許真正的答案就藏在《山海經》裡。
  • 《龍的傳人4》驚現7戰7勝的逆襲黑馬,讓每個孩子愛上學國學
    五關六將出「津山」,國學摘星耀龍傳 在《龍的傳人4》前兩期,30位國學小將,通過不同人偶考官的考核後,根據成績,依次登上了成長階梯的D層、C層、B層和頂層。國學大夥伴李好幽默地說到,郭津山「是《龍的傳人》歷史上第一位五星上將」。
  • 《華夏簡史》(3):圖騰之謎:華夏子孫為什麼是龍的傳人?
    龍的傳人,華夏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這話說了有幾千年,可我們竟然都還不知道自己所膜拜的那條龍究竟是什麼龍,是不是覺得有點悲哀? 二、對龍的認識 長期以來,特別是從民國到現在,無論是在史學界,還是在收藏界,在對龍的形象的認識上存在著一種主流看法: (1)在形象上,認為所謂的龍其實並不是真實存在,而是長期以來人們根據各類記載而臆造出來的品種,就是把多種動物的特徵集中在一起,就構成了我們所熟悉的龍的形象
  • 《龍的傳人 - 肆拾年》新歌發布會在滬舉辦,巨龍甦醒盛世再現
    1978年12月16日,《龍的傳人》這首歌誕生,至今已有40年之久,歷經了多次的改版、多人的演繹,依然不減這首歌的影響力。回顧當時在複雜環境下催生出的歌曲,道盡許多人的民族情懷。四十年過去,《龍的傳人-肆拾年》全新的版本,由李建復、王力宏、方文山、劉卓、李壽全、李友珊等人聯袂打造,巨龍甦醒、盛世再現!2018年12月17日,《龍的傳人-肆拾年》音視頻同步在全球上線。
  • 「愛的行動——龍傳人志願者愛心衣物漂流」捐贈活動
    「愛的行動——龍傳人志願者愛心衣物漂流」捐贈活動 2020-07-21 16: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優學派《龍的傳人》第四季全新賽制帶領國學小將勇攀高峰
    優學派《龍的傳人》第四季全新賽制帶領國學小將勇攀高峰 2020年08月15日 16:30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上周五晚7點,萬眾矚目的優學派《龍的傳人》第四季又與觀眾見面了。作為湖南金鷹卡通衛視聯合國內知名教育電子品牌優學派共同打造的全國首檔親子國學傳承節目,自2017年夏天開播以來,廣受大眾好評,截至目前,已連續三年暑期霸屏,掀起全民國學熱潮。 而今夏第四季第一期一經播出,煥然一新的全新突破,前所未有的百人大考,又給觀眾帶來了來自國學經典的魅力衝擊。
  • 千人在線合奏「龍的傳人」 讓音樂堅定戰勝疫情信心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連日來,青島膠州市5000多個家庭裡響起這一鼓舞人心的旋律。青島膠州市中雲振華教育總校(集團)5000多名學生在中國海洋大學藝術系教師李康指導下,各自在家用葫蘆絲、排簫、陶笛、哨笛等簡單的樂器共同演奏《龍的傳人》,5000多個聲音越過時空匯聚到一起,用音樂為抗擊疫情助力。同樣,也是借用「音樂」來舒緩、解壓學生對新冠肺炎的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
  • 《龍的傳人》驚現1V14大混戰!高能半決賽即將打響!
    不知不覺00後、10後也成長成為了小大人兒,《龍的傳人》就讓我們見識到了這代孩子的風採。這才是真正的養成系綜藝,看完了節目好多觀眾都成了親媽粉。作為一檔向青少年趣味推廣傳統文化的節目,《龍的傳人》就像是青少年的一場國學江湖論劍,一個個雖說是小將,卻都已有大俠風骨,在朱丹精準把控的主持方式之下,給了這些孩子最應有的風採展現,使這一檔節目成為了真正以孩子們為主角的少年綜藝。熟讀各類書籍,顏藝俱佳的屈良元,作為屈原第七十六代後人頗有風骨,小小年紀就有陌上人如玉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