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mrleuchinese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曾經有位老師來信問道:「呂老師,你覺得用《龍的傳人》這首歌來教四年級的學生怎麼樣?」。這位老師認為《龍的傳人》是一首很受歡迎的歌曲,而且歌詞也不難,所以,她的學生應該會很喜歡。其實,沒有人規定哪首歌一定適合或不適合哪個年齡層的孩子,但很重要的是老師為什麼要選擇「這」首歌來教學。
《龍的傳人》是1978年由臺灣音樂人侯德健創作,歌手李建復首唱的歌曲。那是正值臺灣校園民歌興起的年代,因為旋律非常容易唱,歌詞也非常有意義,所以,這首歌很快就在臺灣的校園裡傳開。同時,由於歌詞涉及中國的地理、歷史、人種與文化的象徵,《龍的傳人》後來風靡了全球華人世界,成為許多海外華人民族認同的一首經典歌曲。
這首歌最早的歌詞和人們後來聽到的版本有一個地方是不一樣的,那就是最後一段的「槍炮聲敲碎了寧靜夜,四面楚歌是姑息的劍」。作者的本意是:自從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以來,中國被列強欺負,可國際上卻沒有任何國家為此發出正義之聲。這段帶有20世紀初歷史掌故的歌詞雖有它的創作背景(參1),但筆者認為這幾句歌詞是整首歌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歌曲能夠得到華人認同的原因,因為它喚起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
和華人歌手汪峰的《存在》一樣,《龍的傳人》也曾被新州教育局列為「中文與文學」高考課程的指定教材之一。它主要的對象是有華文背景的一語學習者。既然它是「指定教材」,那必然要和指定的主題/議題聯繫,比如,「全球性的問題/國際社會對華語國家與地區的影響所造成的衝擊」。當然,從教學的角度來說,學生是否達到教學預期結果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那是使用這個教材有否得到效果的指標。所以,筆者從新州「中文與文學」高考課程教學大綱中,羅列出幾個相關的教學預期結果。
為了幫助學生從歌曲中推斷作者的觀點、價值、態度與情感,老師有必要和學生討論歌詞中可能涉及到的主要概念,進而幫助學生產生新的聯想。當然,涉及到的概念並不是絕對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事實上,因為這首歌曲可能涉及到的概念,如「遊子懷鄉」、「民族認同」、「慎終追遠」等,都具有普遍性與適用性,所以,《龍的傳人》不僅適用於新州的高中課程,而且也可以用在其它類似的課程,如國際學校的IBDP,尤其是針對母語學生。當然,對那些成年的二語學習者來說,《龍的傳人》也是適用的,因為通過歌詞的翻譯,理解歌者的情懷與歌詞涉及的概念是不難的。
學生學完《龍的傳人》之後,可以從歌曲中找出跟主題/議題有關的問題來思考,然後在課堂上和老師討論,最後將思考的結果寫成文章。下面就是筆者建議的一些例子。
2000年左右,著名華裔歌手王力宏翻唱了他重新編曲後的《龍的傳人》,成為時下年輕人所唱的版本。他甚至在這個版本中加入了一段Rap。
王力宏增添的歌詞雖和原曲作者反映20世紀初歷史掌故不同,但他表達華人移民的心聲卻又和龍的傳人這個主題隱約地聯繫著,宛如「龍的傳人」的一種歷史傳承。也就是說,兩位作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卻又前後一致地表達出「龍的傳人」的概念。
更有意思的是,由李建復、王力宏、方文山、李友珊等人聯袂打造的全新版本 《龍的傳人 - 肆拾年》,以及歌曲音源同步的MV於2018年底全球上線推出。這個音樂視頻加入了新一代年輕人對「龍的傳人」的詮釋,融入了舞蹈的元素,結合了老中青三代人對「龍的傳人」的解釋,不僅讓《龍的傳人》這首歌曲賦予了新意,也讓它變成了文化的意涵,彰顯了血脈相連與時代傳承的重大意義。而這恰恰跟筆者鼓吹「華語文教學新理念 - 邊唱邊學」的本意不謀而合。
總之,從中文教學的角度來說,歌曲《龍的傳人》並不是不適幼小孩童,而是它更適合高中階段的學生,因為歌曲涉及的議題與概念不僅可以用來培養華裔年輕人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而且可以提供他們釐清身份與文化認同的機會。就像一首意境深遠的詩歌,對幼小的孩童來說只是一首適於背誦的文學作品,但對正在思考人生方向的年輕人而言,那就成了一個激發他們聯想力的有效教學資源了。不是嗎?
參閱:
1. 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E%99%E7%9A%84%E4%BC%A0%E4%BA%BA/589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