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關注 | 每日精品咖啡文化雜誌咖啡工房
手衝的英文是什麼?
如果在日本問稍微懂點咖啡的人,大概十個會有九個回答你:「Hand Drip」,但如果在歐美,毫無疑問的手衝的英文應該是「Pour Over」。
手衝,起源於歐美,而盛行於日本。而語言的使用,往往有其文化中意識形態的影子。
「Pour Over」普遍翻譯作「滴漏」。我們在進入手衝世界的時候,對於手衝的想像模板有九成九都長一個樣:拿個濾杯,先悶蒸、在注水、最後等水漏得差不多的時候就移走……這樣子的手法,從路邊小店,到最知名的精品咖啡店和連鎖店裡都能見到。這便是源自於滴漏「Pour Over」概念的歐美手衝咖啡。
滴漏式咖啡,側重粉水比、水質、溫度、研磨度……等「參數」。如果依照SCA協會的「金杯萃取」概念,如果有方法找出一支豆子的「金杯參數」,可能就算是拿一隻保溫瓶來製作滴漏式咖啡也不會不好喝。
那,「Hand Drip」到底又是什麼呢?
其實「Hand Drip」這麼名詞,源自於日本,明顯是種出自非英語社會的產物,要是早期歐美人聽到,搞不好腦中還會浮現一堆手從空中滴下來的蜜汁畫面。
不過如果你實際去到日本的老吃茶店,看著老師傅一手持法蘭絨,一手持手衝壺,點滴衝煮一杯醇厚咖啡的畫面,你就完全不會覺得「Hand Drip」這個名詞是抽空的存在。
日本的咖啡文化可以說是相當獨樹一格的,不過或許是整個日式飲食文化皆然,「人」本身在咖啡上佔有的比重是相當重且無可取代的。
就如同小野二郎在壽司上的鑽研、早乙女哲哉在天婦羅上下的功夫一樣,不同人的衝煮咖啡也一定會帶出不同人的性格。既然味蕾不同,沒理由對〝最好的味道〞會有一模一樣的想像,這也是日式職人們的「手作情結」。甚至為了應對自己流派的手法,很容易衍生屬於該流派的「器具」。
當然,器具僅是輔助,人還是通往美味最為關鍵的那把鑰匙,在日式手衝法中,最開始的練習一定告訴你:「參數都固定了,不要去動!」原因也很簡單:容易進行對比。
老師和你用的一樣的豆子,一樣的參數,喝起來如果差很多,那一定是你的手法出了問題,還有校正的空間。肯定是要練到手法「百發百中」,才會被師父允許去更動一些參數,哪怕是日式手衝最商業最容易上手的手法皆然。
一般來說,手法影響的東西很多:從水的流速、咖啡粉膨脹生成的排氣&滾動空間、雜質的分離……等等。每一個日式手法,也都有各自對於這些影響的見解和應對,並且要求從「穩定衝出一樣品質的咖啡」,努力向上走到「穩定衝出心目中最好的咖啡」。
產生「Hand Drip」這樣一個名詞的日本咖啡文化,本身側重的,是「手法」這個最複雜的〝參數〞在一杯好咖啡中扮演的角色。
你試過明明控制了粉水比、刻度、溫度等參數,還是不能穩定煮出自己喜愛的味道嗎?實際上你就是被「水流」、「水對粉的攪動」、「咖啡粉膨脹程度」…等這些即便是衝煮同一次豆子,每次衝煮都或多或少有所差異的「特殊參數」困擾。
在衝煮手法上,日本職人們百年來累積的對付這些「特殊參數」的經驗是無與倫比的:
豆子不排氣了嘛? 日式手法有一套
豆子烘太深了衝起來好苦? 日式專門煮這種的手法有好多
豆子的品質不好有太多雜味怎麼辦? 品質難道會比一百年前的糟嗎?教你衝!
豆子沒烘熟有生青味怎麼辦? 不用擔心,換一家店買就好了!
再來講解一下,我們最常接觸的、從「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延伸出來的歐美手衝概念,並對參數影響一一揭密。
首先,為什麼要特別說是從「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延伸出來的手衝概念呢?因為第三波精品咖啡的重點在於「最忠實的去呈現 (烘焙師心中的) 產地風味」。那麼,從其延伸出來的手衝概念,自然也就依從於這個原則之下。
一杯咖啡,能溶於水的物質有限,而其中也有好有壞,同樣一杯衝咖啡用的水,也有其溶解度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溶解度中,儘可能地帶出代表產地的好風味」便是歐美手衝的技巧所在。
手衝參數一:刻度
刻度小,接觸水的表面積大,物質溶出速度較快
刻度大,接觸水的表面積小,物質溶出速度較慢
這雖然還牽涉到顆粒形狀的差異,但事先簡而略知的帶過就好
手衝參數二:水溫
溫度高,較易萃取出物質
溫度低,相對較難萃取出物質
手衝參數三:水流大小
水流較大,接觸咖啡粉的時間就相對少 (因為濾杯端壓力到一個程度就會流到下壺)
水流較小,接觸咖啡粉的時間就多,因此萃取的物質也較多
手衝參數四:流速
水流較大,接觸咖啡粉的時間就相對少
(分次注水也是一樣的概念,但又牽涉到濾杯導流的進階問題)
水流較小,接觸咖啡粉的時間就多,因此萃取的物質也較多
手衝參數五:粉水比(幾克粉衝多少克的水)
粉水比高,萃出物質多
粉水比低,萃出物質少
所謂的「物質」,又分為「較易溶於水」和「相對難溶」。易溶於水的〝好味道〞,是酸香味;相對難溶的〝好味道〞,是甜味和油脂 (甘苦味也是,但第三波精品咖啡不談苦)。還有所謂的〝糟味道〞,就是澀(容易溶的)、咬喉的藥苦味、焦味(不容易溶的)等等。
那麼——所謂「萃取出來的物質」有哪些味道呢?答案是:「全部都有!」
好在,固定量的水只能承接固定量的溶出物質(溶解飽和)。較易溶出的味道的「上車」速度快,單位時間內就會溶入比較多的易溶出味道。所以上面所說的全部參數如果往〝易萃出〞的方向調整,則容易得到一杯偏酸的咖啡。
但是由於酸、苦、甜、澀的分子並不是絕對誰先誰後,所以我們需要後段的「甜、油脂」來掩蓋澀,襯託酸香。雖說第三波精品咖啡的淺焙概念不易出現咬喉的藥苦味、焦味,但如果我們把參數都往後調,儘可能溶出物質,到最後很可能得到的就是一杯有口感的甜水……
一杯咖啡如果只有酸香,沒有油脂和甜味,應該不能算是一杯好的精品咖啡,反之亦然。
歐美手衝與日式手衝的區別?
假如說,每一杯好咖啡的風味都被鎖在了豆子的最深處。歐美的參數取向,就猶如每隻豆子都需要用不同的「鑰匙」應對,去達成萃取最佳化。只要找準鑰匙,一掰就開。而日式職人,則以同一套千錘百鍊的「萬能鑰匙」,仔細揣摩探索,來撬開每一隻豆子不一樣的鎖頭。
也沒有誰對誰錯的問題,就只不過是從兩個文化能接觸到的不同起點出發,因此對於好咖啡的製作過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而已。
習慣了學院派三段式萃取的人,通常會覺得日式手衝裡面有很多手法都是莫名其妙、不知所謂,其實並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再也沒有其他衝煮參數,會比手法對萃取影響得更多。
在手衝過程中,「平衡」才是重點,如何讓好味道平衡,又能掩住澀味的缺失?我們也很想知道答案,畢竟每隻咖啡所含物質不同,每個人口味喜好的平衡點也不同,只能靠多衝幾次來累積經驗捕捉了。
畢竟,咖啡世界深如海,非三言兩語能道盡啊——
【推薦閱讀】:
【新手進階】手衝總是練不出好?練習手衝該注意的三個重點
手衝咖啡的精進之道——如何衝一杯會說話的手衝咖啡?
從種子到杯子─越來越少被重視的「手法」真的不重要了嗎?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網站部分內容如圖片、我們會尊重原作版權註明出處,但因數量龐大,會有個別圖文未來得及註明,請見諒。若原作者有任何爭議均可與網站聯繫處理,一旦核實我們將立即糾正,由「咖啡工房」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本文意在傳播咖啡文化,若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