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項蘇農
【作者簡介】項蘇農,蘇州市人,現在蘇州從事律師工作。工作之餘愛看閒書,出差之機常逛街市,間或有所感,書詩文自娛。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一)最早的夜半入詩
從淵源上來說,夜半一詞入詩,始於先秦無名氏的《黃鵠歌》。該歌中有曰:「夜半悲鳴兮想其故雄。」說的是那夜半響起的悲慘鳴叫聲啊,是早寡的黃鵠對已死雄鳥的思念啊。
一開始就出現在詩歌中的夜半,就緊緊的讓人聯想起死亡,真是一個不吉利的並列詞組。
看看在唐朝人眼裡的夜半,除了和死亡聯繫在一起外,還會和什麼事情連接在一起?
(二)李商隱的「夜半」
晚唐詩人李商隱,用一首詩題就叫《夜半》的七絕詩,用白描勾勒的手法,直截了當的回答了他眼中的夜半場景:
三更三點萬家眠,露欲為霜月墮煙。
鬥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時動倚窗弦。
已經是三更三點的夜半時分了,千家萬戶早已經入眠了,屋外的露氣越來越深了,馬上就要化為白霜了,霜氣如煙如霧的瀰漫開來了,月亮在濃濃的露霧中漸漸西沉了。屋子裡的老鼠跑出來了,蝙蝠也飛出來了。只有毫無睡意倚窗而靠的我啊,一邊看著這些夜行的小動物,一邊時不時的撥弄一下琴弦。
奇怪的是李商隱將「夜半」的節點,確定在三更三點,而不是半夜二更半,這實在是有違於漢民族一夜分五更的認知。要說詩人不知道這個常識,也不是事實。
這裡且不說他在七言律詩五言律詩中,都一再用到了「五更」這個表示時間的詞組,就是在他其它所寫的七言絕句中,也多次用到了「五更」兩個字,如《初起》中就有「想像鹹池日欲光,五更鐘後更迴腸。」還有《留贈畏之(其二)》中的「五更又欲向何處,騎馬出門烏夜啼」,以及《賦得雞》中的「可要五更驚曉夢,不辭風雪為陽烏」。
如此明顯的不著調子,顯然是故意而為,所以李商隱的詩有隱晦之病還是公允之論。
(三)宜春一個唐朝老人鄭谷的「夜半」
其實,唐詩中的夜半,除了李商隱所說的有如煙的白霜,有如霧的寒露,有小動物老鼠蝙蝠,有倚窗而靠的文藝青年,同時還有許多很搞笑的事情:
這裡有陪著李商隱半夜不睡覺的江西宜春人鄭谷,這個江湖上人稱鄭都官的人,因為寫了一首人人稱好的《鷓鴣》詩,又被時人稱為「鄭鷓鴣」。這個已經放棄官位回到宜春的老人,總是在黃昏的枯坐時睡著,又總是在清靜的夜半時醒來,寺廟裡燃著菜油的長明燈依然是燈芯如豆,映襯在昏暗燈光前的芭蕉葉子依然是隨風而動,倚立牆角的幾株老梅依然是昨日的老態。「坐睡覺來清夜半,芭蕉影動道場燈。」(鄭谷《短褐》)
順帶多說一句成語「一字之師」的由來。
話說這一年的這一天的這一晚,一位來自湖南自號衡嶽沙門、法名叫做齊己的和尚,雲遊來到已經是皈依佛門的鄭谷先生住處。因為一路上人家都在紛紛誇讚他,說他是和尚中寫詩寫的最好的一個,所以他很傲嬌的向鄭谷顯擺了一首自己的得意之作《早梅》。
鄭谷讀後說,詩是好詩,韻是好韻。只不過既然詩題名為「早梅」,所以詩中寫的「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的「數枝」,不如就改為「一枝」吧,這可以突出《早梅》中的一個早字。
齊己聽後急忙追問,你有什麼證據證明梅花是先開一枝,而不是同時開兩枝、三枝的,或者是四、五枝一起開放的?
鄭谷哈哈大笑:小子,早梅先開一枝,是老夫親眼在夜半所見。
(四)這樣的夜半,你能睡著嗎?
李商隱還算是好的呢,至少在他的四周沒有聲音,屋子裡的老鼠沒有叫喚,蝙蝠也沒有叫喚,你想睡覺只管睡,沒有聲音吵鬧你。
但是有的人就不行了,想睡覺也睡不著。屋外鋪滿長松草的院子裡,有一隻子規鳥正蹲在樹上,在這山高月小的夜半時分,發出一聲連一聲「快快布穀」的鳴叫。「庭前有個長松樹,夜半子規來上啼。」(顧況《山中》)。
漫漫長夜的夜半時,什麼樣的鳥人鳥事都有。
有人在夜半吹笙的:「未知南陌誰家子,夜半吹笙入水樓。」(許渾《宿水閤》)。
有人在夜半賭博的:「中酒朝眠日色高,彈棋夜半燈花落。」(岑參《與獨孤漸道別長句兼呈嚴八侍御》)。
有人在夜半射箭的:「牙門大將有劉生,夜半射落欃槍星。」(劉禹錫《平齊行·其一》)。
有人夜半歸家:「比鄰釣叟無塵事,灑笠鳴蓑夜半歸。」(陸龜蒙《春雨即事寄襲美》)
有人夜半相思:「夜半酒醒憑檻立,所思多在別離中。」(王渙《惆悵詩·其三》)。
有人夜半仰望星空觀天象:「天晴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溫庭筠《過五丈原》)。
有人夜半醒來,將融化的紅蠟燭看成了紅珊瑚:「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皮日休《春夕酒醒》)。
有人夜半是自己主動起來的,深怕明早上朝時遲到:「自問寒燈夜半起,何如暖被日高眠。」(白居易《早朝思退居》)。
有人夜半是被人強行扶起來的,喝酒喝的去上茅坑的力氣也沒有了:「黃昏飲散歸來臥,夜半人扶強起行。」(白居易《飲後夜醒》)。
(五)最悲催的事情是叫小孩子夜半起來種田
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是聽公雞啼叫的聲音。
在雄雞的鳴叫聲中,定定心心的起床,從從容容的做事:
一遍雞叫聲中用五指梳梳滿頭有些稀疏的白髮;
二遍雞叫聲中搞搞個人衛生吃吃南瓜山芋;
三遍雞叫聲中哼著「世界那麼大我要去看看」的河南許昌小調,騎著快馬迎著太陽跑向詩和遠方。「夜半聽雞梳白髮,天明走馬入紅塵。」(王建《從軍後寄山中友人》)
最悲催的事情是叫小孩子夜半起來種田。
睡夢中被父親叫醒的兒子,在他還沒有發育長大的心中,此刻肯定有5000隻草泥馬在奔騰:難道我是充話費送的?他用手揉了揉眼睛說:「老爸,雞還沒叫呢,天還沒亮呢,寶寶還想多睡一會兒呢。」
「你這個熊孩子,你半夜雞叫看多了?還不趕快給老子起來?你看看老牛都比你起來的早。」
在父親的一頓臭罵聲中,小兒子只能乖乖的去田裡,牽著牛的牛鼻子耕地了。「夜半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顏仁鬱《農家》)。
(六)那些流傳千古的「夜半」
在唐人描寫的這麼多有趣的詩中之夜半,不得不提三個詩句中的經典夜半。正因為令人難忘,所以才千古傳誦:
一句是「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是張繼《楓橋夜泊》中的一句詩,全詩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其實是一個不好好想睡覺的中年男人,在夜半時分的一聲嘆息。是啊,連客船都有直指姑蘇城外寒山寺這一個目的地,但是我張繼的目的地又在何方呢?
一句是「夜半無人私語時」。
該詩句出自於白居易的《長恨歌》,相關的詩句是:「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想知道長生殿裡的當今皇上唐明皇和楊貴妃,在七月七日夜半時分說的悄悄體己話嗎?白居易以全知全能的上天視角,在這裡提前做了提示性的預告。
一句是「可憐夜半虛前席」。
這是李商隱的詠古詩《賈生》中的一句,全詩是「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尤其是作為全詩詩眼的一個虛字,繪聲繪色出了漢文帝夜半召見賈誼時,所表現出的求賢若渴和禮賢下士,然而不恥下問謙恭有禮的皇帝,最為關心的卻是虛無縹緲神秘莫測的鬼神之事。
對於鬼神之事,儒家向來是不以為然的。《論語·先進》中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什麼意思呢?一言以蔽之,就是為政者要「敬鬼神而遠之。」
想想也是,當一個國家的皇帝,開始將鬼神之事,作為夜半時分的緊急而首要的政務時,其心中最重視最關心的是什麼事情,也就可以想見了。
當然啦,從中也可以看出,大唐朝確實有大氣象。對皇帝的影射,在盛唐時是寬容的,對皇帝的不滿,在晚唐時也是寬容的。白居易和李商隱就是兩個例子,他們並沒有因為詩涉皇帝而身陷囹圄或丟了性命,所以老夫忍不住在夜半披衣而起,在夜半的明月下草就此文。
(2017年11月23日於蘇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