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5959,閱讀時間約為12分鐘
貓王對疫苗做了什麼?
1971年10月1日對醫學史有何意義?
威爾·史密斯為啥發誓再也不看橄欖球比賽了?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已經接近一年,世界各地陸續批准應對新冠病毒的疫苗,為民眾恢復正常生活帶來了些許曙光。但是根據民意調查顯示,大約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表現出強烈的牴觸情緒,表示不同意接種疫苗。
這樣的反對態度並非偶然。縱觀人類的科技發展史,新興事物的問世總是伴隨著質疑、擔憂和恐懼。當人類第一次看到蒸汽機,第一次聽到電話裡的聲音,第一次使用電腦,第一次聽說人工智慧,出於安全自衛的本性,都會對新生事物或多或少產生牴觸心理,這是新技術生命周期中必須經歷的階段。科學家和醫學家身先士卒,幫助人們跨越這一障礙,而除了他們,很多明星也發揮自己的偶像優勢,助力現代醫學進步。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發掘他們的光榮事跡吧!
貓王是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最當紅的搖滾巨星,但同一時期美國正遭受脊髓灰質炎的衝擊。脊髓灰質炎就是人們俗稱的小兒麻痺症,脊髓灰質炎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高傳染性疾病,兒童尤其容易感染。由於高達90%的感染者 沒有症狀或症狀很輕微,僅僅是發熱、四肢酸痛等類似感冒的體徵表現,因此脊髓灰質炎通常難以識別。
但這種病毒侵入神經系統並可以在幾小時內導致不可逆轉的癱瘓。根據統計,每200例感染中會有1例出現不可逆轉的癱瘓;在癱瘓病例中,5%至10%的患者因呼吸肌麻痺而死亡。目前也沒有治癒脊髓灰質炎的方法,只能通過治療緩解症狀。採用熱療法和物理療法來刺激肌肉並注射放鬆肌肉的抗痙攣藥,但不能扭轉永久性麻痺脊髓灰質炎。
人類知道脊髓灰質炎病毒的存在只有短短百年,而脊髓灰質炎病毒卻如幽靈般伴隨人類社會的演變。考古學家曾經發現一幅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403年到公元前1365年之間創作的石版畫,就描繪了一個右腿肌肉萎縮的人形,它被視為是最早反映脊髓灰質炎的可考證文獻。
古埃及石版畫,公元前1403至前1365 年,現藏於丹麥哥本哈根新嘉士伯藝術博物館
1916年6月17日,美國紐約市正式宣布進入流行性脊髓灰質炎疫情。當年,脊髓灰質炎患者多達9000多人,死亡2343例。說到這兒,就不得不說說美國第32任總統羅斯福。1921年,39歲的羅斯福在度假時不幸感染了脊髓灰質炎,造成下肢癱瘓的終身遺憾,而一年前他剛剛被提名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1938年,也就是他入主白宮的5年後,羅斯福設立了脊髓灰質炎國家基金,後來更名為「優生優育基金會」(March of Dimes Foundation),主要是通過藉助童星和卡通人物的號召力來募集款項。
由於彼時醫學發展的局限性,1952年世界範圍內暴發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脊髓灰質炎疫情,僅美國報告的病例就有57628例之多。
「優生優育基金會」就把工作重點轉為支持和資助科學家研製疫苗。1955年,生物學家喬納斯·索爾克研製出了脊髓灰質炎疫苗,讓人們看到了一線曙光。但是加州的卡特實驗室卻緊要關頭出現了嚴重的工作事故,向美國幾個州派發了一批未經滅活的疫苗,導致超過4萬名兒童發病甚至死亡。這次事故也被稱為「卡特事故」。這使得人們感到恐慌,根據當時的調查顯示,美國人民的恐懼排行榜上,脊髓灰質炎排名第二,僅次於核戰爭。
1956年貓王出席電視節目時接受媒體採訪。有記者問他,是否願意當眾注射脊髓灰質炎疫苗?貓王欣然接受。於是紐約市衛生局局長在貓王演出前,在記者們和長槍短炮鑑證之下為大明星打了一針。貓王的舉動無疑大大緩解了公眾對於脊髓灰質炎的疫苗的恐慌與質疑,次年有將近90萬紐約人接受了疫苗接種,全國的接種率從2%飆升到四年後的85%,在1955年至1957年之間美國的小兒麻痺症病例從28985例減少到5485例,下降了81%。
1956年10月,貓王在參加電視臺「The Ed Sullivan Show」節目前接受脊髓灰質炎注射疫苗
美國疾控中心順勢將疫苗科普宣傳活動擴展到全美各地,同時嚴格把關疫苗的安全和質量,確保民眾安全。1960年,醫學家研製出了口服糖丸,進一步控制了脊髓灰質炎的擴散。經過醫學界以及社會各界的通力協作,美國政府最終在1979年正式宣布脊髓灰質炎在美國境內被根除了。後來有人算了一筆帳,脊髓灰質炎疫苗的普及,為美國節省了大約1800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或許美國政府應該考慮給貓王頒發「最佳促進獎」,以資鼓勵。
明星不僅在推動公共衛生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對於醫療技術也有不可忽視的推進作用。現在人們去醫院,少不了要做個CT。CT就是在醫院裡運用最為廣泛的計算機斷層掃描(Computer Tomography)的簡稱,它被認為是倫琴發現X光以來醫學影像領域最偉大的發明。
1979年,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決定將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給兩個沒有任何醫學背景的人,分別是來自美國塔弗茨大學的科馬克和英國電器與樂器產業有限公司(EMI)的工程師豪斯費爾德,爆出了大冷門,引發了極大的轟動。據說在場等候的記者甚至都沒有拿到兩位獲獎人的介紹,沒辦法寫現場報導。
CT的發明者,豪斯費爾德爵士(1919年-2004年)
英國工程師豪斯費爾德所在公司是「英國電器與樂器產業有限公司」, 全名是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念起來十分拗口,但是一看縮寫EMI,大家就明白這是百代唱片公司。當年百代可不僅僅是一家唱片公司。在上世紀50到60年代,它在電子領域的成就與在音樂領域取得的一樣矚目。1959年,百代就推出了商用計算機,60年正式進軍醫療設備領域。
豪斯費爾德最早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雷達工程師,1951年退役進百代公司,並在1961年擔任電子部門的總工程師。但是由於百代公司經費緊張,電子部門不得不一度中斷大量的研究工作。
幸運的是,百代公司慧眼識人,籤下了當時名不見經傳的披頭四樂隊。並於1962年6月6日安排他們在倫敦的錄音室以馬拉松的錄製形式,一口氣製作了「Ask me why」等十幾首單曲,全部收錄於披頭四樂隊的英國首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當中。這張專輯創紀錄地在流行歌曲排行榜冠軍的位置盤踞了長達30周之久,披頭四樂隊也由此一炮而紅。當然,商業回報也是豐厚的,百代公司賺了一大筆,得以支援包括電子部門在內的各項研發工作,其中就包括豪斯費爾德。
當時他已經著手研究計算機處理斷層圖像的技術。1967年,他做出計算機斷層成像的設計方案,並在1968年獲得專利。那時候,CT機還被稱為百代機。先用於顱腦疾病診斷,1976年又擴大到全身檢查,是X線在放射學中的一大革命。
為了避免商業機密洩露,豪斯費爾德就在倫敦郊區的一家小醫院進行了保密測試。1971年10月1日,是醫學史以及醫學影像史上值得紀念的一天。世界上第一位接受CT掃描的是一位41歲的女性患者,患有腦部腫瘤。如果以現在的技術來看,圖像效果非常不理想,但在當時,能夠區分灰白質已經是豪斯費爾德夢寐以求的事了。
1971年10月1日,世界第一張腦部CT影像誕生
1972年4月英國放射學年會上,豪斯菲爾德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震驚了世界,迅速引發了「CT熱」,超過15家公司加入了百代公司主導的CT研發項目,將越來越多的CT設備推向市場在之後的歲月裡,CT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硬體不斷變革,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由先前的顱腦疾病診斷拓展到到全身檢查。
也有人質疑說披頭四樂隊所賺取的商業利潤不可能直接交給豪斯費爾德使用,而且豪斯費爾德後續大量的科研工作也都是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完成的。但是考慮到上世紀60年代百代公司30%的利潤都是來自披頭四樂隊專輯銷售,再加上這第一筆啟動資金確實屬於 「雪中送炭」,所以我們還是要向披頭四樂隊道一聲感謝,感謝他們做了豪斯費爾德的第一任金主爸爸,現在的人們才能夠享受醫學科技成果所帶來的便利。
如果說貓王是發揮了明星的公眾影響力,披頭四樂隊體現了明星的商業價值的話,那麼還有一些明星,則是以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在推動現代醫學的發展。
美國橄欖球明星「鋼鐵麥克」 麥克·韋伯斯特(1952年-2002年)
2005 年7 月,美國法醫病理學家班內特·奧馬魯在醫學期刊《神經外科》上發表的一篇名為《一位罹患CTE 的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球員》的病例報告,引起轟動。一是當時還沒人聽說過CTE這個病症,二則病例的對象就是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前橄欖球明星球員麥克·韋伯斯特。
作為橄欖球運動員,麥克·韋伯斯特的職業生涯十分傳奇,他是匹茲堡鋼鐵人隊的中鋒,綽號叫做「鋼鐵麥克」。在效力的15個賽季中帶領球隊4次捧起超級碗獎盃和9次贏得職業碗,榮登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名人堂。
擁有長達17年傳奇職業生涯的麥克在退役之後,理應名利雙收,但情況似乎不樂觀。在他退役後的第12年,也就是2002年,麥克悄無聲息地死在了自己的車裡,十分悽慘。即便是他去世前,日子也不好過——麥克時常有頭疼的毛病,疼起來的時候就跟失心瘋一樣,甚至時常成為娛樂節目和八卦小報的嘲諷對象。見諸報端的荒唐行徑有在自家烤爐上小便、往牙齒上擠502強力膠,甚至買了一把電擊槍要治療背痛,結果反而把自己給電暈了……
至於個人財務更是一團糟。他的積蓄不知去向,有的送人了,有的捐了,有的他自己也想不起來怎麼花掉了,最後不得不賣掉了他最寶貴的東西——4枚超級碗的冠軍戒指。不間斷的頭疼一直困擾著麥克,也經常與妻子無休止地爭吵,最後不得不從家裡搬出來,睡在車裡,直到被人發現死在車裡。
麥克的屍體被送到屍檢中心,主持檢查的醫生正是奧馬魯。奧馬魯祖籍奈及利亞,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對橄欖球也不怎麼關注。但是他卻十分關注麥克的大腦,因為切片上布滿的傷痕恰恰表明,這些由運動激烈衝撞所引起的病變可能導致了麥克的脫序行為。
雖然媒體將麥克的死亡定性為心梗,但奧馬魯意識到事情絕沒有那麼簡單,於是請示自己的老闆,著名的法醫病理學家賽瑞爾·韋契特。維切特鼓勵他繼續做下去。當時醫學界已經知道腦部創傷可能引起偶發性阿茲海默症,但是切片結果與偶發性阿茲海默症完全不吻合。奧馬魯諮詢了匹茲堡大學的權威,大家都認為這是從未見過的疾病。經歷了沒日沒夜的研究後,奧馬魯給這種完全沒見過的症狀命名為:慢性創傷性腦病,英文簡稱CTE。
美國法醫病理學家班內特·奧馬魯(左)以及神經外科醫生朱利安·貝勒斯
奧馬魯把研究成果發表在醫學期刊《神經外科》上,希望藉由麥克的不幸,喚起醫學界和社會對於職業橄欖球運動員腦部健康的關注,並開展廣泛的研究來保護他們的權益。
但是奧馬魯萬萬沒想到,自己面對的可是財大氣粗的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旗下的醫學研究中心給《神經外科》期刊發去了郵件,表示奧馬魯的論文存在嚴重的缺陷,慢性創傷性腦病只是他主觀造成的一個誤會,要求《神經外科》期刊將他的論文撤下。雖然最後期刊並沒有撤銷論文,但是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依舊使用各種手段使奧馬魯及其家人在美國的發展受到極大的阻礙,一度陷入人生低潮。
奧馬魯並沒有氣餒,他又獲得了第二枚大腦,來自匹茲堡鋼鐵人隊後衛特裡·隆恩,他因為喝下防凍劑自殺而死,年僅45歲。隆恩的大腦切片顯示與麥克一樣的病變,被診斷為CTE。奧馬魯又在《神經外科》期刊上發表了第二篇論文,《一位罹患CTE的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球員:第二部》。
2007年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聯合主席卡森在接受美國電視臺HBO採訪時,連續6次否認橄欖球運動對球員的大腦造成慢性損傷性。2013年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為安撫現役的球員,答應支付7.65億美元作為補償,但仍然沒有承認慢性創傷性腦病與橄欖球衝撞之間的關係。
但是紙終究包不住火。2015年,波士頓的研究中心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對研究的202名退役球員樣本中,87%患有慢性損傷性腦病。在美國聯邦法院的仲裁下,上千位前橄欖球職業球員控告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隱瞞衝撞以及反覆腦傷危險性」一案的集體訴訟達成和解,要求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向每位退役球員支付最高500 萬美元的賠償金。
同年,威爾·史密斯主演的電影《震蕩效應》上映,真實反映了奧馬魯與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對抗的全過程,而曾是費城老鷹隊忠實球迷的威爾·史密斯在出演電影後表示自己不會再看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的比賽。
電影《震蕩效應》劇照
2016年,也就是鋼鐵麥克去世後的第14年,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也終於在參加美國國會的圓桌會議上首次承認了橄欖球與慢性創傷性腦病之間存在直接聯繫。同時也承諾捐助醫學家致力於運動損傷和腦部創傷的相關研究,並對比賽規則作出了47 處更動,也要求教練改善訓練方式,教育球員重視自我防護。
人們往往低估了明星效應對醫學發展的影響,無論這個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美國王牌女主持凱蒂·庫裡克在接受電視訪談時談到了結腸鏡檢查,節目播出後全美結腸癌篩查增加了21%;
澳大利亞歌星凱莉·米諾格診斷出乳腺癌後,澳大利亞六個聯邦州裡有四個州的乳腺癌檢查數量增長了40%;
英國真人秀明星傑德·古迪因宮頸癌去世後,英格蘭進行的宮頸癌篩查次數上漲三倍……
也有很多演藝界人物發揮自身的號召力,為醫學的進步添磚加瓦:加拿大籍演員麥可·J·福克斯建立的基金會迄今已經募集了超過3.5億美元(約合2.15億英鎊;2.6億歐元)用於帕金森氏病研究,英國傳奇歌王埃爾頓·約翰爵士的慈善機構也已為愛滋病毒/愛滋病研究籌措超過3億美元。
當然也有反面教材。英國知名主持人麥可·帕金森爵士就根據自己的經驗,盲目地推廣一種已經淘汰的前列腺癌自我診斷方法;美國演員演員克裡斯蒂娜·阿普爾蓋特在確診罹患乳腺癌後,呼籲女性及早進行乳腺鉬靶X線攝影檢查,但是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卻並不建議任何年齡段的、具有一般發病風險的女性直接進行鉬靶檢查。
醫學是一門充滿未知的精密學科,包括醫學家在內的每個人都應該秉持客觀和慎重的態度去看待。醫學講求「循證」,而深受明星效應影響的醫學發展也絕不應該是盲目地循「明星」而動。
-參考書目-
1.脊髓灰質炎:一個美國故事(David M. Oshinsky)
2. Radiology 101(Wilbur L. Smith)
3.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in a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player(Bennet Omalu)
4. 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 in a national football league player: part II (Bennet Omalu)
5. Bennet Omalu, Concussions, and the NFL: How One Doctor Changed Football Forever (GQ)
音頻版可關注喜馬拉雅播客或蘋果Podcasts播客專輯
「密涅瓦微型發掘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