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震蕩效應》看後隨筆:作為一個個體要和社會對抗,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特別是牽涉到宗教信仰、國家利益和科學態度的時候,更顯得難能可貴。因為人們是不會忘記1932年和1592年被義大利宗教裁判所燒死了的阿斯科裡和布魯諾,至今在歷史的味道中,他們肉體的焦味,仍刺著記憶的嗅覺。阿斯科裡因為論及地球是圓的,布魯諾則是認為「宇宙的中心處處在」,而《震蕩效應》中的法醫奧瑪魯比他們幸運多了。但是也因為他挑戰在美國被認為「上帝第一,橄欖球第二」的橄欖球,所以他的厄運也就當之無愧地朝他奔來了。
《震蕩效應》是根據真實的事件改編的。來自奈及利亞的班奈特·奧瑪魯,是一位腦神經學病理醫生,也是一名專門進行屍檢的法醫。他在解剖不少橄欖球中年球員的屍體時,發現了這項靠體力衝撞的運動,對人的腦部有著致命的傷害,所以他對這項美國人十分鐘愛的體育運動提出了質疑。因為是對「國球」的挑戰,自然要受到NFL(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抵抗與反擊,於是電影中最大的衝突就產生了。因為NFL也知道橄欖球會對運動員形成傷害,但他們害怕「如果我們國家10%的母親將橄欖球視為一項危險運動,那麼這項運動就死了。」
矛盾就在NFL維護國家利益和奧瑪魯科學精神中砥礪磨擦。作為國家某項競技性的體育運動多得去了,連拳擊這樣會打死人項目都轟轟烈烈,更何況這項活動被羅斯福總統推崇,他曾在發表《哈潑周報》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這項運動屬於我們這個充滿活力與陽剛之氣的民族,雖然它有輕微風險。如果因為有風險存在就想廢除這項運動,那將是愚蠢、怯懦,毫無男子氣概的行為。」而科學精神只是科學精神,不與政治掛勾,也不和信仰妥協,所以奧瑪魯堅持自己的研究和觀點。在《震蕩效應》的電影中,由黑人影星威爾·史密斯扮演的奧瑪魯醫生,與來自同僚、NFL、民眾、球員甚至國家機器FBI的壓力,甚至動用了要取消他移民的資格把他趕回到奈及利亞去。
再強大的個人在再弱小的國家面前,最後總是束手無策的,更何況是在美利堅,個人的大腿是擰不過國家的胳膊的。在懷孕的妻子因受驚嚇而胎死腹中時,在奧瑪魯可能即將失去」美國夢「時,他只有與自己的科學精神告別,離開了賓夕法尼亞州阿列格尼縣,到其他地方去。這一段無論是電影的處理和威爾·史密斯的表演,都給人留下這深刻的印象:在如天籟般呢喃歌聲中,奧瑪魯撫摸著已經出售了住宅的牆壁,然後掄起木棒,奮力砸著牆壁,發洩著自己對」美國夢「的夢想和自己科學精神相衝撞後的無奈
《震蕩效應》的最後一場景,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結局,奧瑪魯的研究得到了認可,個人的「美國夢」也得以了高度的實現,他得到了華盛頓特區首席法醫。然而,同樣也是《震蕩效應》的最後一個鏡頭,奧瑪魯看著橄欖球場上仍然在衝撞的隊員,陷入了沉思,定格淡出。
科學精神要改變人們的生活態度,大部分時候是徒勞的,比如菸草比如酒精比如欲望,都知道過度的消費它會有害。但是人們對它們的嚮往和依賴,一天也沒有減少。
關於我們「江蘇電影」是由江蘇省電影家協會主辦的微信公眾平臺,旨在聚焦電影,服務影人、關注政策法規、追蹤行業動態、記錄發展歷程、交流觀影心得、探討創作得失。
投稿郵箱:jsdyjxh@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