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個家庭生的孩子都比較多,尤其是農村,有六七個兄弟姐妹都很平常。因為在過去,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的就是田地,幹農活又是個力氣活,所以生多個男孩對於很多農村父母來說很重要,這樣家裡的勞動力多了,幹的活也多,家裡人也能吃飽飯了。
在很多地方都流傳著一句老話「雙親在,家在;雙親去,家也就散了。」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父母過世後,兄弟姐妹之間都不再親近,一年到頭也見不到幾面,甚至變成了陌生人。相信這種情況在很多地方都能見到,那為什麼父母過世後就會變成這樣呢?老農說出了幾點原因。
第一點是父母是維繫子女關係的一條紐帶,當這條紐帶斷了,子女自然也就不聯繫了。如今很多人會主動承擔贍養老人的責任,會常回老家看望父母,尤其是在過年或者節日的時候,兄弟姐妹雖然平時都很忙,但也會為了父母,回家看看,所以大家也會經常見面,聚在一起聊聊天。而父母不在了以後,這條紐帶也就斷了,兄弟姐妹沒有再「按照慣例」聚在一起,也就各回各家,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去了,所以聯繫也就變少了,感情自然也變淺了。
第二點是父母過世後,缺少維繫感情的重要人物。在父母過世後,很多家庭都會在大哥或是大嫂的帶領下,經常舉行小聚會,這樣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也會得到維持。但家庭裡沒有這樣的人起到帶頭作用,關係自然也就不好了。
第三點是有貧富差距,當兄弟姐妹都還沒成家時,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沒什麼感覺。但是成家後,各自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家庭,肯定會有發展得好的,發展得差的,貧富差距自然也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可能就會導致,條件好的看不起條件差的,條件差的不想巴結條件好的,最後互相不搭理,感情也就遠了。
第四點是父母的原因,教育子女時存在偏愛問題。有的父母可能在無意中特殊照顧了一下條件差的子女,這種情況可能就會造成兄弟姐妹之間的隔閡。在父母還在世時會顧及父母,但是父母過世後就該怎樣是怎樣了。
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有一個良好的家風是很重要的,子女之間的關係親不親,與父母的教育也有很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