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濁清
父母去世後,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老農說出扎心的原因
在長輩的那個年代,他們的兄弟姐妹都比較多,特別是在農村裡,如果一大家子到齊,可能需要做一兩桌才能坐下,不過卻很熱鬧也十分開心,沒有那麼多的勾心鬥角。畢竟在他們那個年代,農村裡沒有什麼收入來源,只能靠家裡的勞動力,家裡的人多也就意味著勞動力多,這樣反而更能夠吃飽飯。
可是我們也會發現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這是每當父母去世了以後,家裡的兄弟姐妹的親密程度就越來越少,而且逐漸也就不來往了,這是為什麼呢?其實也有不少農民作出解釋而且原因是特別的現實和扎心,我們在農村也經常聽說過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兄弟姊妹就是一門親,其實也就是在說,父母在世的時候,家裡的孩子都會抱成團,聚在一起,也是一個家庭裡的主心骨,可是他父母不在了,就少了這個核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也會為著自己的家庭轉,兄弟姐妹的感情也就慢慢疏遠了,逐漸由家人變成了親人,再由親人變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畢竟我們都知道,父母是維繫兄弟姐妹感情的紐帶,一旦父母不在了,也這個聯繫親情的樞紐也就沒了,父母在的時候,子女都會聚在一起看望老人。在跟隨著老人的記憶,思想回到小時候,種種在一起的歡樂就會浮現在眼前,感情也就更加濃厚,隨著父母的離去,這些子女似乎少了一份牽掛,慢慢的都在外面打拼,甚至過年過節都不再回家,感情自然越來越淡!
當然跟兄弟姐妹之間的貧富差距也有關係,雖然都是父母所生,但是每個人的命運和發展都不一樣,彼此成家立業以後,差距就更加明顯,條件差的不願意去巴結條件好的,條件好的又有優越感,不想主動去聯繫別人,這就變成了一個僵持的狀況,感情也就越來越遠了。
當然跟父母也有關係,畢竟子女多,雖然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一顆心分不了均等的狀態,難免會有些偏心,畢竟每個人都以自我為中心。也許父母的一個小小的舉動,在子女看來都是一種偏愛,長此以往心生嫉妒和不滿,當父母在的時候,都會顧忌父母的面子勉強應付,當父母去世以後,就沒有必要再顧慮那麼多,誰愛怎麼樣就怎麼樣,老死不相往來才好。其實對於父母而言,永遠希望子女和睦相處,不管自己在沒在,畢竟是打斷骨頭連著筋,有著血脈之親,筷子也要抱成團才有凝聚力和戰鬥力,家風也是相當重要的,即使父母不在了,也要親如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