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只有一輩親,隔代就不親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2020-12-25 網易

2020-12-24 08:26:52 來源: 張生全精彩歷史

舉報

  「親戚只是上一代親,隔代就不親」的現象,在現代社會,可以說越來越嚴重。這個已經不是個案,而是整個中國現在目前普遍的現實狀況。

  就算是一些親兄弟親姐妹,如果父母還在的時候,遇到逢年過節,或者老人生日,或者老人生病需要照顧的時候,往往大家都會約到一起,共同回去看看老人。大家也就是在看老人的過程,見一見面,吃個飯,笑鬧一陣。但是一旦老人都去世了,父母都不在了,很可能這些兄弟姐妹就不再交往了。平常也難得打一個電話,更別說見面相聚了。

  那麼,為什麼現在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呢?

  

  一、家族社會的解體。

  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首先是因為家族社會解體的原因造成的。

  中國古代一直是農耕社會,絕大多數人群,都被固定在土地上,靠土地生存。就算是一些地主,土地也是賴以生存的條件。因此,中國古人一直是家族社會。

  一對夫婦在某一個地方定居下來以後,他們生的兒子們,所建的房,也都在父母的身邊,乃至於就在父母所建的房裡面。兒子又產生孫子,孫子又產生曾孫,不過無論往後延續多少代,這些子孫也都在整個家族裡面。

  比如,我們在《紅樓夢》裡面看到的榮國府和寧國府,從榮國公、寧國公到草字頭的賈蓉兒子那一代,已經是六世同堂。六代都住在一起。這就是一個家族社會的典型。

  就算是出去當官了,到達朝廷當官了,除了在京城裡會有住所以外,他們也會把自己的府邸修在自己的老家,以便於將來退休以後可以回老家住。

  而圍繞著這樣一種家族社會,在中國古代也就形成了家族文化及祠堂文化。同一個家的人住在一起,同一個族的人住在一個村。而這樣的村落,必然有一個共同的祖墳,有一個共同的祠堂,有一個共同的族長。整個家庭裡面的事情,都會交給家長來負責,而整個家族裡面的事情,都會交給族長族來負責。

  既然那個時候所有的家族成員都住在一起,他們相聚的時間當然就很多了。出去當官的,經商的,或者從事其他產業的,在特定的時間裡,他們也會回來,進祠堂,祭祖墳,開家族會議等等。

  由此可見,整個古代家族聯繫是非常緊密的。家族成員之間,不能說他們的關係很親密(事實上,大家待在一起,矛盾會更多,關係反而不可能非常的親密,勾心鬥角的事情反而很多,反而會出現非常多黑暗殘暴的事情),但是至少他們的聯繫是非常緊密的。

  

  二、城市社會的分散。

  現在農耕社會已經不存在了,整個中國進入了工業化、城鎮化社會。就算還有很多農村人,他們也不是生活在鄉下。他們常年在外面打工,在家的時間很少。自然不可能在鄉下建房。就算他們把打工的錢,都拿回鄉下建房。但事實上,大部分時間他們並沒有住在自己鄉下的房裡。

  而且,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很多人還在城裡買房的。

  至於那些本來就不生活在農村的,他們由於工作崗位的分散,往往也都在各自的工作的地方買房。

  這樣一來,就算是親兄弟親姐妹,他們的房也不可能買在一起。不可能買在一起,自然就不可能經常接觸。所以親情聯繫就不會很不緊密。這是一個原因。

  同時,由於現在的工作情況,大家都是朝九晚五的生活,按部就班。就算是周末,如果兄弟姐妹隔得很遠,也不可能經常見面。一遇到節假日,常常又會想著怎麼出去旅遊一下。畢竟工作壓力太大,「詩和遠方」永遠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又造成了親戚之間,包括親兄弟姐妹之間很少聯繫。這是第二個原因。

  除此以外,兄弟姐妹由於他們各自生活的圈子不一樣,如果又沒有父母了,不需要共同承擔什麼責任了。因此,各自的圈子和朋友就不一樣了。當圈子和朋友不一樣的情況下,他們就算是兄弟姐妹,也很少有共同的話題,因此接觸的就不多,交流的就更少了。

  

  三、親族關係亟待振興。

  咱們現在出現的這樣一種情況,既是家族社會解體的結果,也是城市化、工業化進程推進的結果,還是現代社會快節奏造成生活方式改變的結果。如何拯救咱們的傳統文化,加強互相之間的親情聯繫,讓咱們的血脈根魂延續不斷,確實是咱們現在需要認真研究,並急需解決的一個課題。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家族文化》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經驗】鴿子為什麼會出現隔代遺傳呢?
    鴿子為什麼會出現隔代遺傳呢?鴿友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首先我們來看看羽色的遺傳現象,以紅絳色為例。
  • 親戚不親,「斷親」現象愈發普遍,農民:陌生人社會來了,好事!
    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越來越遠,親戚也不親了,生活處處都是利益與套路,感覺很累! 這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一代親,二代遠,三代四代不想見」。」 02「斷親潮」出現的三大原因,我們都很熟悉 「斷親潮」不是人為推動的,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 婆婆挑唆孩子「寶寶跟奶奶親,跟媽媽不親,媽媽壞」暈了!
    俗話說,隔代親,生活中發現老人帶孩子好是好,可也存在著一些常見的、不能忽視的問題。比如對孩子過分溺愛,嬌生慣養,更有個別老人甚至將孩子「據為己有」,越俎代庖剝奪了本該屬於年輕夫妻的親子權和撫養權。小華(化名)的婆婆是一名退休教師,精明能幹,屬於女強人型的,裡外一把手,平時家裡的事都是婆婆說了算。小華沒生孩子前一家人感覺還可以,婆婆就是一家之長,平時婆婆怎麼說大家都聽她的,也沒什麼意見。
  • 老人言「人有四不親」,過年走親戚,讓孩子和他們保持適當距離
    寶媽一句話讓孩子明白,親戚也有不同前些時候,小天的叔叔和嬸嬸從外地回家過節,請了一幫親戚到家做客。嬸嬸給每個孩子都帶了禮物,是一箱小零食,小天很是歡喜,覺得嬸嬸太好了。小天在樓上玩耍的時候,看到有個小男孩在玩積木,小天也想玩,而後小男孩說:"這是我姑媽送給我的,我不想給你玩。"這個小男孩,是小天嬸嬸親弟弟家的兒子。
  • 不親中親誰?
    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日前在主持的政論節目上談及兩岸立場,然而卻收到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投訴公文,內容指她在主持節目時言論「過分親中
  • 隔代親沒有讓孩子親近老人,為何會養育出自私自利的孩子?
    1.沒有原則的隔代親,孩子越來越嬌生慣養。隔代親並沒有讓孩子親近她,相反孩子最會對奶奶發脾氣,動不動就指揮奶奶幹這幹那的。而且孩子很不獨立,7歲了,穿個鞋還要幫,等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顯然隔代親讓孩子偏離了正常成長的軌道。人性上來說,隔代人親近是人之常情,愛孩子沒有錯,但是隔代教育的愛必須有分寸感、有邊界感、有原則性,不能因為老人的愛沒有「斷奶」而蒙蔽了雙眼,最終變成了孩子的禍害。老人疼愛孫子,人之常情,但不能越界。
  • 為何親戚不親?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和親戚相處,農村的親戚太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好像個個都和自己沾點親,有些親戚連自己都叫不上名字來,反正都是自己的長輩。但是親戚也分遠近,有些親戚跟自己關係很近,好像天生就是自來熟,而有些親戚跟自己就是親不起來。這就是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夫,舅的媳婦」的由來。先解釋一下姨夫、姑夫和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因為城市裡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對於這樣的稱謂十分陌生。人有父母,父親的姐妹我們叫姑姑,而姑姑的丈夫,我們就叫姑夫。
  •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親戚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親戚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農村曾有一句話非常的實在,也是一輩一輩的流傳下來,爺爺輩經常說道:「一代親,二代表,三代了了了」,至於為什麼會流傳下來這麼一句話,難道親戚之間的關係真的難以維持超過三代?
  • 「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後面還有一句令人深思
    第一句是: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意思就是姐姐如果去世了,那麼和姐夫之間的來往肯定就會越來越少,如果哥哥不在了,那麼和侄子之間的聯繫也會越來越少
  •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
    表親和堂親,有什麼區別,為什麼文/@成長新視點一個家族的親戚中,在至親裡有表親和堂親兩種,他們都屬於男女婚姻之後帶來的親戚關係,分別對應母親與父親方面的親戚。表親和堂親的區別,主要有含義、姓氏、親疏和地位等四個方面的不同。一、含義。1.表親,指的是舅舅、姨媽、姑媽這三種至親的後代。由於表親多數情況不是同族,雖是親戚關係,但基本上是分居各地,平時接觸的機會不多。
  • 不親中親誰?
    據臺媒2月27日報導,臺灣資深媒體人黃智賢日前在主持的政論節目上談及兩岸立場,然而卻收到臺灣「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投訴公文,內容指她在主持節目時言論「過分親中
  • 隔代遺傳的基因有多神奇?潘長江女兒躲過爸爸遺傳,外孫卻沒跑掉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引言:「隔代遺傳」這個說法,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在生活當中存在著很多。很多爸爸媽媽們會發現,比起長得像自己,孩子會長得更像爺爺奶奶那一輩。這樣的情況就屬於「隔代遺傳」。
  • 胡說典藏 || 隔代親、慈母、窩囊爹,早晚都會嬌慣出一個白眼狼
    現實中,最能禍害孩子的,就是隔代親。那些文化水平不高的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往往容易把孫子孫女培養成寄生蟲。 隔代親之親,在於老年人心境孤單,沒有什麼事情能佔住他們的時間,於是,他們就把感情傾注到孫子身上。孩子的父母工作忙,無暇照管孩子,爺爺奶奶們幫著照看,孩子父母也樂享其成。
  • 有種「隔代遺傳」叫做潘長江,女兒潘陽完美躲過,小外孫成功中招
    原創|小豆芽育兒記寶媽是否有這樣的困惑,寶寶是自己生的,可為什麼和自己一點都不像,反而和家中的老人特別像,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呢?除了「隔代親」,還有「隔代遺傳」我們常說「隔代親」,也就是家中的老人和孫子、孫女會特別親,其實除了「隔代親」,還有「隔代遺傳」。
  • 農村人看重親戚關係,是舅舅更親,還是姑姑更親?
    提要:姑姑和舅舅都是親戚,在你心裡誰更加親一些?從親戚的關係上來看舅舅和姑姑其實都是一樣親的,姑姑是爸爸的姐妹,舅舅是媽媽的兄弟,所以他們二個與你爸爸媽媽都是有血緣關係的啊!可有的人認為舅舅和姑姑本來是兩個同等重要的親戚,不管是姑姑還是舅舅,他們都是父母那一輩的兄弟姐妹,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比較親近的,自然和侄子相處融洽,所以他們都是非常親近的人。同時他們也會在父母需要的時候也會伸出援手相助的,畢竟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其實農村人對親戚之間的關係看得很重,不像城裡人,對這些關係看得很淡,只是覺得跟誰關係好,相處得來就多走動些。
  • 老話「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啥意思?說出了世態炎涼
    親戚關係是很多人都重視的一種人際關係,過年過節走街串巷就是為了維持親戚間的關係,但由於中國的親戚關係太過複雜,親戚之間也分遠近,有的關係比較近,往來就多一些,有的比較遠,平時聯繫就會少一些。關於親戚間的關係,農村也有句老話,說 「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實是老祖宗看遍人情冷暖,而說出來的世態炎涼。
  • 姨夫家是親戚嗎?舅舅親還是叔叔親,春節過年告訴你什麼是親戚
    說穿了,就是以男方本人為出發點兒,就只有六種人,是親戚:第一種是自個兒父母親;第二種是自個兒同父母(法律上同既可)的兄弟姐妹;第三種是自個兒父母親的同父母(法律上同既可)的兄弟姐妹;這稱為親;第四種是配偶妻子的父母;第五種是配偶的同父母(法律上同既可)的兄弟姐妹;第六種是配偶妻子父母親的同父母(法律上同既可)的兄弟姐妹;這稱為戚。
  • 節目「過分親中」被查,臺名嘴:中國人不親中親誰?
    黃智賢:我是中國人不親中親誰?    對此無理批評,臺當局還堂而皇之受理。黃智賢嘲諷稱「這是『蔡政府』往綠色恐怖演進嗎 ?」還霸氣回應:「親中有什麼不對?」、「我自己就是中國人,住在中國土地上。我不親中,是要親誰?」    2月27日播出的《夜問打權》中,黃智賢也再次質問蔡當局:「沒有大陸,臺灣活不下去」有毛病嗎?「過分親中」有錯嗎?
  • 為什麼有人會建議,兩個親姐妹,最好不要嫁到同一個村子?
    兩個親姐妹嫁到同一個村子,其實,理論上沒有什麼好不好可言,但真的有很多人建議兩個親姐妹不要嫁到同一個村子,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有什麼禁忌嗎?其實按理來說,兩個親姐妹能嫁到一個村子互相之間有一個照應也挺不錯的,可是這麼有緣分的事情,為什麼還是有人說三道四,不讓兩個親姐妹往一起嫁人。
  • 6個部位,最容易出現「隔代遺傳」,網友:我媽以為我抱錯了!
    很多人都好奇為什麼會有隔代遺傳的情況呢? 大家常說優秀的品質會代代相傳。其實基因也是這樣,每一個寶寶都是父母愛的結晶,都多多少少會繼承各自父母的部分基因。這時孩子又會把基因傳到孫輩的身上,那麼孫輩的基因就會有老一輩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