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兄弟姐妹,我家最窮,父母去世後,我如父親的願,退出家人群

2020-12-22 騰訊網

作者/同羽

去年,我有一個朋友告訴我,她第一次感受到有錢和沒錢的人之間存在著差距,是來源於她的父母。

她的姐姐嫁得比她好,比較有錢,父母說話做事的態度,都要客氣很多。

而她的條件要差不少,父母在她面前,不光是隨意很多,更多時候甚至帶著一種不耐煩和挑剔,包括對待她的老公,她的父母也諸多不滿,當面說人家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好。

所以,後來的她,變得不怎麼喜歡回家,包括和姐姐的關係,也因此疏遠不少,她明白自己不應該這樣,但是她的心裡就是有著隔閡。

其實小的時候,她和姐姐關係很好,她以前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因為經濟的差距,和親姐姐也變得逐漸陌生。

她以為,她們之間的關係是永遠恆定不變的。

然而,她的父母卻用實際行動和言語在一遍遍告訴她:你們就是不一樣,你們有著高低之分。

這種想法,在時間的流逝中,潛移默化地進入她的心裡,深深影響她的價值觀。

人,總是如此,我們可以說出很多大道理,可以不在乎外人的看法和見解,可以告訴自己只要活得堂堂正正,無愧於心就好,其它的都隨風而去吧。

但是,人是社會的產物,也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力,尤其越是親近的人,越是能夠輕易傷害自己。

這個世界上,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完全不在乎家裡親人父母的看法呢?

甚少。

多數人,都容易困頓在父母親人的思維中,慢慢影響自己的人生。

我認識一個阿姨,她家有5個兄弟姐妹,她家裡是最窮的,並且因為這種窮,她的心裡很自卑。

她這種自卑的來源,其實也是源於她的父母,因為我聽這個阿姨講得最多的事,就是她的父母針對有錢和沒錢之間的孩子,各種區別對待。

比如,大家一起回老家,她的姐姐和妹妹幫忙去洗碗或者做飯,她的父親會讓她們不要做,然後把她叫過來,讓她做。

有一次,她的父親住院,原本是她的大姐在醫院守著,結果她的父親說:「老大,晚上不要你守著,你把老三叫過來就好了。」

老三就是她。

她的大姐當時還替她鳴了不平:「爸,白天也是三妹在做飯送飯,你都不讓人家休息嗎?鐵打的身體這樣也受不了啊。」

類似的事,生活中還有很多。

因為她窮,好像她不管做什麼都是理所應當,她的父母不會客氣地說一聲「辛苦了」;

因為她窮,她父親習慣性不管做什麼,都是叫她一個人;

因為她窮,她的父親說起她家來時常搖頭,說她或者她老公的不好從來不留情面;

因為她窮,所以就被忽略了喜怒哀樂還有最基本的尊重。

她家裡沒有車,只有一個貨三輪,前面能夠坐一個人,有次她的老公去接了她的父親來城裡,她的父親還因此生了氣,說車上坐著吹冷風,把自己吹感冒了。

如果是其他兩個女婿去接,哪怕同樣騎著她老公的貨三輪去,她相信她的父親還是會說客氣和感謝的話,就算感冒了都不會承認是在車上冷感冒的。

這個阿姨的家裡,一向是她的父親做主,雖說她的母親不是這樣的人,但是母親也說不了更多的話,所以這種差別對待的模式就一直存在著。

而她的性格,也在父親的這種行為中漸漸產生了變化。

她既自卑,自尊心又強,因為父親時刻在提醒她家裡的不同,所以她的兄弟姐妹稍微說話做事有些不妥,她就容易所想,認為別人也是像父親一樣,屬於看不起自己。

而她父親的看不起裡面,也是矛盾的。

雖說她父親因為她家裡的條件,對她和她家人的態度不那麼尊重,但是作為父親,有時也還是為她著想。

比如,有次她父親生病,原本這錢是5個孩子平攤的,她的父親卻悄悄把她那一份拿過來還了;

她家裝修房子,她父親也悄悄送了4千塊錢來,讓她去買個冰箱。她家以前租房子的時候,一直沒有冰箱。

在這種時刻,父親看起來是體諒她的,只是這份體諒,無法衝破她心中那層隔閡。

因為後來的她,在父親多年的區別對待中,潛意識也認為自己比其她兄弟姐妹要低一等。

這個阿姨,自然不可能和兄弟姐妹關係有多好,兩個弟弟走不進她心裡,兩個姐姐也不行。

她實在是太容易多想了。

比如,她的姐姐在她面前說一下自己衣服多少錢,她都認為姐姐是在炫耀,因為知道她買不起。

後來,她說:「父母去世後,我如父親的願,退出家人群。」她不想和他們來往了。

當然,她的兄弟姐妹其實也真沒多團結,大家都在暗地裡較勁,生怕自己家被其他家超過。

據說,她的大姐有一年掙了不少錢,她的二姐心有不滿,過年都不肯在一起過,因為一直以來,是她二姐家經濟條件最好。

偏心的父母,養不出團結的子女。

親情,其實有時就像是一把雙刃劍,能夠給人溫暖,但同時也能夠給人帶來冷漠和寒意,究竟朝著哪一個方向發展,最初是有著預兆的。

如果作為父母,首先在面對子女的時候,用經濟能力的強弱把子女之間進行了劃分,區別對待,這份教給孩子的價值觀,首先就會被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你這分明是在告訴孩子:血緣,比不上利益。如此,怎麼可能讓孩子看到親情的可貴。

其實,不是所有的親情,都是如此現實和充滿諷刺。親情最初誕生的時候,是一樣的配方,只是後續各自調出不同的味道而已。

我一個好朋友,她家裡的親戚特別團結,沒有攀比,沒有嫉妒,他們的家庭理念是:我們要一大家子人過得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相互扶持。最初,是她大姨家做生意先好起來,然後她大姨再幫助弟弟妹妹,一個幫一個,現在他們每家人都過得很好。

雖說經濟肯定還是會有差距,但是差的從來不自卑,過得好的也不沾沾自喜。

而他們家族裡的這種理念,是從哪裡傳下來的呢?

是她的爺爺奶奶這樣教育孩子的,說兄弟姐妹間要互相團結,不要攀比,不要心懷妒忌,更不要無端疏遠,而她的父母,也同樣是這樣告訴她的。

所以,他們小輩之間,關係也很好。

是的,我們最初關於人情世故的初印象,多半來自自己的原生家庭。

好與壞,有時不是絕對,而是個人心境導致的不同差距。人心,才是世上最難以琢磨的東西。

而人心,一開始沒有固定答案。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相關焦點

  • 父母去世了,為什麼有些兄弟姐妹不來往了?3個過來人說出了實話
    王先生:65歲我家兄弟姐妹有四個人,我在家排行老二,在我的前面是有一個哥哥,後面是兩位妹妹,對於大哥,在我的印象裡,一直都覺得他是一個聰明能幹的人,大學一畢業就開始出去闖蕩,自己開公司,不到兩年時間,就買了房,買了車,是我們兄弟姐妹當中混得最好的一個人。
  • 父母過世後,為什麼有些兄弟姐妹們不來往了?看後忍不住落淚
    我小姨就是生了老大之後,總覺得老大一個人缺個伴,於是沒過幾年又生了一個小男孩,雖然現在小姨和小姨父是累了點,但是兒女雙全別提他們心裡有多美了,旁人更是羨慕得不得了。雖然現在兩個孩子都還很小,但小姨總和他們說:「兄弟姐妹之間一定要好好相處啊,父母陪不了你們一輩子,你們才是最親近的人,一定要多聯繫多走動,互相幫助,不要將這份親情拋在腦後。」
  • 費玉清3姐弟反目成仇真相曝光:父母在兄弟姐妹是一家,父母去兄弟...
    父母是家的基礎,更是家庭利益的傳承人。 如果一個家庭失去父母的主導地位,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的利益衝突往往會凸顯出來。 再親的親人,也得明算帳。帳沒算清,一定絕情。
  •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兄弟姐妹連親戚也做不成了
    字面意思,就是當父母都還健在的時候,兒女們還有家可以回。如果父母都已經離開人世了,兒女們以前成長的家,已經不能再叫做「家」,而只是一個遙遠的故鄉而已。那麼,父母在與不在,會不會影響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呢?答案是肯定的。
  • 為什麼父母去世後,有的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老農說的原因扎心
    老一輩兄弟姐妹都比較多,尤其是在農村裡,有些家庭兄弟姐妹比較多,在那樣的年代,兄弟姐妹七八個也是正常的。因為在過去,農村裡沒什麼收入來源,誰家的勞動力多,幹活的人就多,這樣家裡人就更容易吃飽飯。可是,很多的兄弟姐妹之間,當隨著父母雙雙去世之後,之前關係緊密的一家人,也會逐漸來往少了。
  •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散了」,是真的嗎?
    「父母走了,兄弟姐妹就散了」,是真的嗎?父母不在了,家裡的老大是最關鍵的,如果老大沒有擔當,斤斤計較視,兄弟姐妹之間就會相見如仇,老大要像父親一樣多關心下邊的弟弟,妹妹這才沒有距離,姊妹相處要做到多包容,不計較恩怨,處處關心他們,多聊家常。
  • 「斷親」越來越普遍,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之間為何都不願聯繫?
    尤其是親兄弟姐妹之間,一直都流傳這樣一句話:父母在世,家就還在,父母不在了,就是一門親罷了。其實這句話的主要意思就是,兄弟姐妹之間的情誼全靠父母在世維繫著。瀟瀟初中輟學後,就出去打工,在外面辛苦這麼多年,也攢下了一些錢。她還有一個哥哥,哥哥是大學畢業,後來要在城市裡買房子,自己的錢不夠就找瀟瀟借了十多萬。當時瀟瀟二話沒說,就借給了她哥哥,她哥哥大概是過了5年才算還完。
  • 「父母走後,兄弟姐妹就都散了?」過來人的心酸體會:確實如此
    逃不過的農村「鐵律」,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全都散了祝阿姨今年60多的,女兒結婚4年,如今有一個小兒子。過節的時候,女兒帶著兒子來看姥姥,聊天的時候,女兒說:「媽,我和老陳想要個二胎。」祝阿姨沒想到女兒能要二胎,愣了,「不是媽說啊,這孩子好不容易拉扯大,再生一個你會很累的。」
  • 50歲女人:「80歲父親離開後,兄弟姐妹只是熟悉的陌生人」
    可是現實生活中,父母離去後,有一些兄弟姐妹,最終只能變成熟悉的陌生人。郭大姐今年50歲了,她有好幾個兄弟姐妹。父母還在的時候,他們之間的感情雖然不是很友好,但為了讓爸媽放心,相處的時候還算是和諧的。小時候的家庭條件差,郭大姐家的孩子又多,父母已經很努力工作了,可依舊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 父母不在了,回老家該去哪?兄弟姐妹的家能去嗎?過來人說了實話
    安排好媽媽的後事,小童回來後總是鬱鬱寡歡,她說:「我以後再也沒有家了,別人過年回老家,而我只能在這個城市一個人。畢竟哥哥的家,始終都不是我的家,以後再也沒人給我打掃房間了!」2、45歲的出嫁女張姐張姐的娘家和婆家相隔很近,而且兄弟姐妹都在鎮上成家生子。
  • 因贍養父母,兄弟姐妹斷絕關係,65歲阿姨坦言:沒什麼親情可言
    01.65歲的阿姨自述我叫鄧文麗,今年65歲了,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和一個弟弟,我們五個兄弟姐妹。在外人看來,我們兄弟姐妹之間關係和睦,大家都孝敬父母,但是只有自己知道,誰的心中或多或少都有點自私。我母親今年88歲了,父親90歲時去世了,我們兄弟姐妹因為贍養父母,大家關係鬧僵,從此斷絕關係,老死不相往來。
  • 多大的仇恨,能讓兄弟姐妹斷絕關係
    父母生了我們6個,哥是老大,也是唯一的男孩子。我是老小,我們之間,我還有4個姐姐。嫂子是我們那一帶的奇葩。她有一句名言:「扁擔不是草長的,媳婦不是婆養的」。嫂子嫁進我家的時候,她的三哥還沒媳婦。所以在父親臨終前,我跟父親商量,去找我哥哥來看看他。父親不讓。他也至死不見。於是父親和母親的後事,是我充當「孝子」,一手操辦的。而父母的去世,哥哥至死不來見的行為,也讓我從此埋下了「老死不相往來」的怨念。父親已去世15年,母親也已去世10年,這股怨念仍在。去年,哥哥託人來求情,想給我父母豎塊碑,跟我們姐妹和好。我一口回絕。
  • 父母去世後,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老農說出扎心的原因
    文/玉濁清父母去世後,為什麼兄弟姐妹之間也不親了?老農說出扎心的原因在長輩的那個年代,他們的兄弟姐妹都比較多,特別是在農村裡,如果一大家子到齊,可能需要做一兩桌才能坐下,不過卻很熱鬧也十分開心,沒有那麼多的勾心鬥角。
  • 兩位58歲女人的感慨:父母在,兄弟姐妹是家人,父母不在變路人
    絕大多數當子女的,無不希望父母長命百歲,老了後,能夠幸福地頤養天年。對於兒女來說,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兒女的家,生命就有來處。一旦父母不在,根就沒了,大多數兄弟姊妹各自忙碌了自己的事情,會慢慢減少來往,關係變得疏遠。
  • 三個過來人的自白:父母不在了,親兄弟姐妹成了陌路人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父母健在的時候,不管一家當中的兄弟姐妹在哪裡,心裡都清楚,農村老家有爸媽在念叨著自己,但是隨著孩子們長大,父母變老,甚至年老去世,同胞兄弟姐妹們的關係反而不如以前親近,越來越疏遠以至於成為關係尷尬的熟人。
  • 「父母走後,兄弟姐妹就散了」!彼此間不來往的背後原因,很現實
    ,以前每年都要在一起聚上一聚,逢年過節電話不斷,那是她最開心的時候, 後來小舅媽的母親生病去世,全家為分攤醫藥費和照顧時間爭論不休,搞得關係十分緊張,但是因為父親還在世,大家雖然各自不看好卻還是保持明面上的聯繫。
  • 父母去世後兄弟姐妹不再親近,這是為啥?背後的原因很扎心!
    在過去,一個家庭生的孩子都比較多,尤其是農村,有六七個兄弟姐妹都很平常。因為在過去,農村家庭的經濟收入主要靠的就是田地,幹農活又是個力氣活,所以生多個男孩對於很多農村父母來說很重要,這樣家裡的勞動力多了,幹的活也多,家裡人也能吃飽飯了。
  • 父母兄弟姐妹面前一味付出的人,會有什麼樣的結果?你怎麼看?
    有一個女孩,家裡有四姐妹,還有一個小12歲的同父異母的弟弟。早年家在農村,後來父親帶著繼母和弟弟遷移到城市居住,而幾姐妹當時就讀初中或小學,就在鄉村伯父伯母或外公外婆家吃住,父親負責給錢包括生活費和其他。
  • 一個老年男人的世態炎涼:老伴去世,我沒再婚,兄弟姐妹家走一圈才明白,誰老了都可憐
    知天命那年,老伴去世。我沒有再婚,從此孤單一人,好在唯一的兒子已經成人,看著他成家立業,我像終於完成生命交給我的作業一樣,鬆了一口氣。我不知道我這個父親交的作業,是成績優秀還是沒有及格?可是人有旦夕禍福,兒子遭遇車禍去世,在失去老伴後,我又一次承受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我痛不欲生,整整躺了一個月,才勉強支撐爬起來,不知生活何以為繼?兩年後,媳婦帶著孫女改嫁,我送上祝福,把自己的積蓄給了孫女,這是我一個做爺爺的心意,希望她在新家能生活的完整而幸福吧。我自己依然守在小漁村,打魚賣魚,風來雨去,在鬧市的喧囂中打發時光,苟延殘喘。
  • 費玉清3姐弟反目成仇的背後:父母在時是一家,父母去後是親戚
    父母是家的基礎,更是家庭利益的傳承人。如果一個家庭失去父母的主導地位,那麼兄弟姐妹之間的利益衝突往往會凸顯出來。再親的親人,也得明算帳。帳沒算清,一定絕情。03看到一句話,感觸很深: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多半會死於成年。父母在時,兄弟姐妹是一家,一起成長回憶著相似的童年,一起緬懷著過去憧憬著未來,就算長大了,彼此成家立業了,但凡逢年過節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