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與《胭脂扣》中的女人都還是相信愛情的

2020-12-27 大江東去灌溉田

法國著名作家小仲馬的代表作是《茶花女》,小仲馬是大仲馬的兒子,大仲馬寫出了《基督山伯爵》這樣的作品,小仲馬寫出《茶花女》之後,終於也在文壇擁有一席之地。

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馬根據自己的經歷外加文學創作寫成的,《茶花女》中的女主人公是瑪格麗特,本是鄉下的姑娘,來到巴黎後,由於容貌美麗,就成了巴黎貴公子追求的對象,成為有名的交際花,而作為稅務局長兒子的男主人公阿爾芒,也是被迷得神魂顛倒的,並默默的關心身體不好的瑪格麗特,瑪格麗特最終還是被感動,並且金盆洗手,和阿爾芒到巴黎的鄉下居住,為解決生活問題,還賣掉了自己的首飾和馬車等。但幸福生活總是短暫的,阿爾芒的父親知道後,想方設法拆散了他們。這時阿爾芒的父親利用了女主人公的善良,使用阿爾芒整個家族的榮譽來壓迫瑪格麗特,最終瑪格麗特妥協了,失去了生命的亮光的瑪格麗特,最終黯然離去。

茶花女

我曾經看過張國榮和梅豔芳主演的《胭脂扣》,劇中張國榮演繹的十二少和梅豔芳演繹的風塵女子如花,也是富家公子和風塵女子的組合,後來他們倆由於無法結合,準備一起離開人世,結果十二少被人救活,而如花卻來到了陰間,由於等不來十二少,不肯投胎,又來到人世間找十二少,最後見到落魄不堪,已經是個老人的十二少。

胭脂扣劇情

《茶花女》和《胭脂扣》中的這些女子,大概也是相信愛情的,她們總想著有人能夠腳踩五彩祥雲來搭救他們,但最終自己都為了搭救那個想像中的英雄,賠上了性命,最終沒有完成自己的救贖。

我們也沒必要批判阿爾芒和十二少,畢竟他們的力量還是太弱小了,牛魔王的力量又太大。

相關焦點

  • 《胭脂扣》:如花飛蛾撲火般的愛情,是這世間難能可貴的真
    李碧華曾寫過一本小說名為《胭脂扣》,後來由梅豔芳、張國榮主演,改編成了電影。1930年代的香港,名妓如花,愛上了紈絝子弟陳十二少。那時的如花,以為美好的愛情來臨了,自己遇到了對的人。如花為陳十二少付出一切,以胭脂扣定情。但是陳十二少的家人極力反對,經濟的拮据,讓兩個人在情愛與生活中苦苦掙扎。最後兩人,註定陰世之約,吞食鴉片殉情。
  • 從小說《胭脂扣》到電影《胭脂扣》:深入如花與十二少的愛情故事
    李碧華的小說《胭脂扣》對愛情的刻畫別具味道。當小說改編成電影的時候,也散發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魅力。小說與電影最大的不同之處便是給觀眾的感受是不同角度的衝擊。《胭脂扣》是臺灣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導演關錦鵬於1987年改編製作成電影,除了對原著進行傳承之外,也對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編和創新,表現形式的巧妙運用使得這部小說在改編成電影後更加表達出整個故事的精妙之處。電影《胭脂扣》在結構上,角度上以及氛圍的營造上都呈現出藝術性的淋漓盡致的美。
  • 觀看豆瓣8.4分影片《胭脂扣》探究符號在電影中所蘊含的意義
    小小的胭脂扣,將我們帶入了那個悽美的愛情故事中,讓我們感受那個時代背景下悲劇愛情背後所深藏的命運特徵與時代屬性。一、小符號蘊含時代情愫卡西爾在《人論》中說道:「人類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號化活動所創造出來的『產品』,而不是從被動接受實在世界直接給予的『事實』而來。
  • 電影《胭脂扣》:愛情是一場迷夢,不過辜負與錯過
    2019年,距電影《胭脂扣》的上映已經31年了,電影講述了一位痴情的藝妓窮盡三生,苦待半個世紀,期待與有情人的團圓。痴情女薄倖郎的故事並不鮮見,甚至有些泛濫,《胭脂扣》卻有些特別。它悽清悲涼的基調偏用濃烈的豔色和繾綣的深情來描繪,於幽幽暗暗中娓娓道來,表面說的是愛情,實則演的是人生。
  • 《茶花女》的靈魂拷問:什麼才是毀滅愛情的「毒藥」?
    《茶花女》的故事讓人看見在愛情的道路上並不全是鮮花與掌聲,兩個人的愛情還需要面對諸如世俗的眼光、門戶的偏見、金錢的缺乏等殘酷的現實,以及。這些都足以成為愛情的「致命毒藥」。比如來自家人的阻撓,儘管阿爾芒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但他的父親不能:您已經二十四歲,想想您的前途吧。
  • 再品《胭脂扣》,完美的愛情經不起低賤的人性
    這部片子圍繞著妓女與嫖客進行講述,妓女與嫖客,這樣的兩個人能產生愛情嗎?不過是各自逢場作戲各取所需罷了,一個付出身體,一個付出金錢,你情我願,本就是一樁生意。可是在這裡愛情卻出現了,十二少與如花初次相見是在青樓。如花是風情萬種,可臉上始終帶著絲哀愁的女子,當之無愧的頭牌花魁。
  • 《茶花女》是小仲馬的還是威爾第的? 【電影學堂】影展進行中
    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歌劇都被拍成了歌劇電影。比如《卡門》《蝴蝶夫人》,以及我們將要講到的《茶花女》。故事講述的是:19世紀巴黎上流社交界,名妓薇奧莉塔(小說中:瑪格麗特)過著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生活,青年阿爾弗雷多(小說中:阿爾芒)的出現以及他對薇奧莉塔的真摯的愛猶如一股清新撲面的春風,在薇奧莉塔的心中泛起了情感漣漪,喚起了她對美好愛情的憧憬。他們一起離開巴黎,來到鄉下居住,過了三個月純潔、歡樂而幸福的愛情生活。阿爾弗雷多父親聞訊認為「有辱門楣」,而要求薇奧莉塔離開他的兒子。
  • 【今日歌劇】《茶花女》
    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最初的中文譯本是在19世紀末由林紓翻譯的《茶花女遺事》,到上一世紀30年代,我們又看到了劉半農先生的譯本,你如果今天想找一本《茶花女》小說或劇本,那將不是一件難事,因為全國各省的出版社幾乎都出版過《茶花女》。然而,想認真地讀懂義大利歌劇《茶花女》,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讀懂它需要賞聽者具備相當豐富的歐洲歷史文化知識與閱歷。
  • 電影《胭脂扣》裡,那個傾盡痴情的女人
    由鄧景生填詞,黎小田譜曲的這首歌《胭脂扣》,深情,悲涼。聽一次,感嘆一次。旋律一經緩緩響起,腦海中就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電影中的某些剪影,揮之不去。筆者感到,她非常適合扮演「女鬼」,電影中的如花,美不美,不在重點,卻自有煙花柳巷中女人的風騷和媚骨,舉手投足,撩撥招惹,眼波流轉,風情風韻,盡在不言中。     影片中,兩主角第一次相見,梅豔芳女扮男裝,對張國榮唱一段《客途秋恨》,兩人眉梢眼角,儘是風情繾綣,此時一眼已是生生世世。
  • 《胭脂扣》如花驚鴻一瞥:笑我痴情的你,可否擁有過愛情?
    你從《胭脂扣》中緩緩走來,幽怨的眼神不屑世人的評說,你只想知道:你們的約定是否還在?53年了,他是不是和你一樣,不知道在哪裡徘徊?今日欣賞經典影片《胭脂扣》,哥哥依然俊朗翩翩,梅姑還是風韻不減。歲月無情人有情,不曾想《胭脂扣》中的遺憾已經彌補,只願情誼深深,無論人間還是天堂,都有友人相伴,不再孤苦獨未眠。
  • 《胭脂扣》:別高估愛情,別低估人性
    據說,作家李碧華的兩部重要作品《胭脂扣》和《霸王別姬》,都是以「哥哥」張國榮為原型而再度創作的。梅豔芳和張國榮在最好的年華裡,共同演繹了這部長達九十多分鐘的電影《胭脂扣》。蔡康永曾說:「愛情這件事情,應該是莽撞的。」愛情,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人在自虐自苦中,發現最本真的自己。那種快樂,就像張愛玲在一篇文章中所說:看見一少年兩手脫把騎自行車,在人群中急速穿過,似乎十分危險。但從他急促的車鈴聲、顫抖的車龍頭,還有臉上緊繃的皮膚中,感受到少年心中那尖銳刺激的快樂。
  • 詩情話宇法蘭西 || 愛情與調情之間:還原茶花女
    愛情與調情之間:還原茶花女 《茶花女》是小仲馬發表於1848年的小說,書中敘事者「我」說故事是真實的,除了女主人公瑪格麗特‧戈蒂埃(Marguerite瑪麗和茶花女有什麼關係嗎?有! 二、茶花女瑪格麗特‧戈蒂埃的故事1847年3月12日,「我」(小說中講故事的人)在街上看到一則拍賣廣告,物主已去世。懷著收獵珍玩的心理,「我」在拍賣會前去參觀了那個居所,原來主人是知名交際花(courtisane)瑪格麗特•戈蒂埃(Marguerite Gautier)。
  • 《胭脂扣》:一場「入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愛情絕唱
    影片《胭脂扣》由李碧華同名小說改編,關錦鵬執導,1987年上映的《胭脂扣》,如今在豆瓣依然有著8.4分的高分。《胭脂扣》一個老套的愛情故事,一個技藝高超的導演,哥哥和梅姐出神入化的演技,成就了如夢似幻、纏綿悱惻的愛情絕唱。
  • 威爾第:茶花女
    直到與可愛、感性且純良的阿爾弗雷德·傑爾蒙相逢,茶花女年輕而逐利的生命才第一次品嘗到愛之甘醇。威爾第運用美聲歌劇的曲式來達成本劇的戲劇效果,也使本劇在音樂和戲劇方面都獲得了巨大成功。  薇奧麗塔這個角色需要三種女高音技巧,第一幕是花腔女高音,表現女主角玩世不恭的處世態度;第二幕是莊嚴女高音,表現每一個女人在面對真愛時都奮不顧身;第三幕的死亡場景則需要戲劇女高音,表達了對整個時代的控訴。
  • 從《胭脂扣》看跨越半個世紀的兩段愛情
    另一段是1987年的香港都市,一對年輕小情侶袁永定和凌楚娟,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都無暇顧及經營愛情,也不願相信真愛的存在。兩段愛情不盡相同,一段刻骨銘心,激情澎湃,另一段卻更輕鬆自在,富有距離感。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從這兩段愛情入手,從兩段相隔半個世紀的愛情去體味不同的愛情觀。
  • 重溫《胭脂扣》,我讀懂了愛情裡的美好與自私
    《胭脂扣》是李碧華的代表作,電影《胭脂扣》改編自李碧華的同名小說,由關錦鵬執導,梅豔芳、張國榮主演。讀了書後不得不佩服李碧華對愛情理解的通透。又忍不住看了電影,雖然這個片子很老了,內容也是講的也是上個世紀的故事,但是愛情的主題永遠不過時。以前總覺得十二少是貪生怕死的,如花是愛得深刻的,今天我才明白如花的自私,理解了十二少的「貪生怕死」。
  • 茶花女
    義大利歌劇《茶花女》改編自小仲馬的同名名著,由劇作家弗朗西斯科•皮阿維改編為歌劇腳本,偉大的作曲家威爾第作曲。150年來,在全世界上演次數最多的歌劇,當首推義大利歌劇《茶花女》,有世界歌劇史中的最燦爛的寶石之稱,想了解義大利歌劇,不可不「精讀」歌劇《茶花女》。4月24日,四川愛樂樂團將攜手國際級歌劇演員在成都嬌子音樂廳上演歌劇版《茶花女》。
  • 藝術微課堂 | 歌劇《茶花女》
    ,也是世界歌劇長河中最賣座的經典作品之一。小仲馬曾無限感慨的說:"五十年後,也許誰也記不起我的小說《茶花女》了,但威爾第卻使它成為不朽。"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詞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威爾第歌劇創作中期的基本特點。雖然由於各種社會原因而遭到失敗,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讚譽,被認為是一部具有出色藝術效果的巨著,並由此成為各國歌劇院中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
  • 《胭脂扣》:愛情,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是不容易長久的
    張愛玲曾說:「男人徹底懂了一個女人之後,是不會愛她的」,如花在十二少面前呈現的各色風情,有一點老到的心機,十二少迷戀的,不正是那個他看不懂的女人麼?一旦支撐這種愛情的經濟基礎坍塌,就會陷入尷尬的困境。當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兒的時候,愛情就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那些精緻的海誓山盟怎能經得起貧窮的考驗?如花與十二少都是清醒的人兒,誰也不比誰單純。遲早要面對的事,心知肚明卻誰也不點破,為最接近愛情的模樣,各自努力地掙扎著。
  • 小仲馬的《茶花女》:我為這個故事而感到遺憾
    當然,這類的詩詞多是比較相似,而小仲馬成名之作《茶花女》也有這樣詩詞的影子,卻是不單單是這樣地描述。可以說讀完整部《茶花女》後,唯一給我的是遺憾。這樣的遺憾或許從一開始就註定,以至於以阿爾芒回憶、複述的方式來講訴瑪格麗特與自己,直到瑪格麗特的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