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標題下藍字關注或
添加公眾號:根貝儂,或長按左側二維碼識別關注;點右上角分享收藏本文。
報料投稿、侵權刪除、合作調戲,找小編:
發郵件:176435364@qq.com
粉絲Q群:374272504
加TA微信:gbn520zg
2018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跨年演唱會李玖哲的《想太多》
農氏,炎帝神農氏之裔,原於陝西姜水流域,秦始皇為鎮邊疆,令豪族農氏沿長城屯墾,全族移居山西雁門郡,遂望於此。秦、漢南遷後,廣東鄉支和山東分支以棄奴意改農為儂,向廣西、雲南、越南發展。儂智高屬山東分支,祖籍山西雁門,原籍山東青州和廣西崇左。祖父儂猷是山東青州人,祖母是廣西崇左僚女。父親儂全福是廣西崇左人,母親阿儂是廣西扶綏僚女。
儂智高,約於一0一五年六月某日夜,其母夢見雷雨交潑大虎人家的寅時生於廣西西原州下雷,是壯漢兩族共祖的壯族漢裔。面似關公。天賦智勇,內柔外剛。傳說以騎黑虎上天的神話稱天子,也當過南天國仁惠皇帝稱天子。受教於祖父的儒學薰陶,成為北宋的僚鄉文豪,一0三九年赴京備考進士,因交趾殺父耽誤失考,悲憤致報。史載儂智高赴考進士不第,家族又說因難失考,不知孰是。
一0四一年,儂智高始襲父職為廣源州大首領,不幸又落難於交趾,四年後復反,立國稱王,自保境土,擁宋有功,屢求內附,反被宋廷辱國奸臣出賣,窮無所歸,陷於絕境,不得已破釜沉舟,倒戈反宋,欲據兩廣以自存。又因寡不敵眾,一0五三年冬率部五千西進大理國,邕州勾結大理國清剿,又率部遁出老泰。十六年後回鄉,逝於今廣西那坡縣百南鄉子孫家中,壽陽八十餘歲,墓廟尚存。所生十三子三女,全部逃脫,異地發族,分布於廣西、雲南、貴州、越南、泰國、寮國等地。一九五七年廣西史學界開始伸冤昭雪,一九九九年《中國通史》著平反結論,全族莫不感恩戴德。
祖父儂猷又稱儂能
儂猷(儂能),約於五代後晉天福九年(944年)生於山東青州益都縣白馬西門街,是儂增連之子,儂燦瓊之孫,儂歷貞之曾孫,儒林子弟。其子儂全興《家譜序詞》曰:「當在宋時,鄉學黌宮。依古榜試,考取文童。文武科甲,名魁榜中。盡忠報國,志氣豪雄。握重兵權,鎮撫邊宮。堂堂大將,執正維公」。
九六0年,儂猷與其弟儂威參加宋太祖舉義(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後,派來湖南鎮守中原。不久,盤龍山洞蠻王熊通叛亂,儂猷奉命討平有功,受封為都督上將,威震當朝。《家譜序詞》說:
吾祖本領,步步盡忠。堂堂大將,執正維公。無故國難,南蠻起烽。盤龍山洞,蠻王熊通。構怨興兵,圖霸稱雄。邊民旁惶,到處驚空。屍橫遍野,滿地血紅,舉國驚怖,天地愁容。迫得飛詔,召祖入京。吾祖接詔,飛馬來廷。奉旨統兵,矯矯虎營。威行令肅,將士用命。南蠻聞風,未戰悉驚。軍旅所過,妖氣頓停。臨機妙算,一戰肅清。蠻王授首,夷種歡迎。官民安堵,四方奠定。
九七一年,宋太祖為了統一嶺南,派儂威進兵雲南,儂猷出師廣東,後援潘美大將治理兩廣,鎮守南海。九七四年廣西大亂,尤其是思琅州為了反對廣源州大首領儂氏富(與儂猷同祖於山東青州)率八州二峒首領歸宋,就勾結交趾蠻和左江土遊起亂,民富受祖,不得已委託七源州首領代為申報朝廷,並請朝廷興師誅思琅州。
朝廷得訊,即派莫偉勳進兵廣西南丹州,儂猷進兵廣西左江,儂民富配合,剿滅了左江之亂,九七六年,儂民富率十州峒首領歸附宋朝,儂猷則按照宋太祖關於「路州縣都要中央官兼攝,邊境上可屯駐少量禁軍」的旨意,在崇左太平召開部隊會議,對部將進行評功封職,分到各州峒任首領,職守邊土,儂猷也兼任西原州知州,定居於崇左太平東郊,與僚女結婚,生下壯漢兩族共祖的壯族漢裔儂全福、全興、全喜、全寬四兄弟。儂猷亦逝於太平,享陽八十四歲,當官六十三年,官清如水,治國有功,盡忠於畢生之源。
都結儂智高后裔農威照族譜說:「前世先祖系山東青州白馬西門街人氏,宋初出師對敵交趾,三載之力,交力殘落,追趕數日,軍勝兵利,扎駐馱瀘府,把守兩載,祖公拜奏宋帝,皇準本各兵委理各處,準奏武官大將十二名位把守隘口五載,各準委理地方,各有俸祿享樂,無歸」。
崇左儂全興族譜又說:「儂能(儂猷)於宋時有治中原之功,受封為都督上將,後又蒙旨巡查粵西,到思明府病故。此時,吾高祖儂全福、全興、全喜、全寬四兄弟年齡尚幼,而不回東,即棲身江左思明府》。《家譜序詞》又說:「都督上將,祿厚爵高。威名遠播,可比群僚。時值粵西,土遊騷擾。生民塗炭,左江動搖。四出劫掠,受苦嗷嗷。地方主府,疊奏聖朝。吾祖奉命,出師懲剿。按節臨戎,絕除根苗。竭志盡忠,深入匪巢。勇敢無懼,期拴醜豪。不顧性命,立功報效。臨敵機變,可見才高。卓職祿厚,不慚王朝。一經掃平,不敢復擾。民賴盤石,爭頌勳勞。一見太平,山水環繞。順便樂業,弗顧東郊。絕人逃世,不求榮豪」。
生父儂儒字全福
儂全福,幼名儂儒,約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出生於廣西崇左縣太平,壯族漢裔。儂全福生性直爽,懷柔遠容,秉性堅剛。宋真宗時承襲父職為西原州知州,治在下雷,就在這裡與阿儂結婚,生下儂智聰、智高、智德、智會、智科、智英五男一女。不幾年,由於交趾北犯日頻,儂全福即把治所從下雷內移二十裡至坡州,稱儻猶州(今靖西縣湖潤鎮坡州)。
天禧年間(1017—1021年),儂全福被調任廣源州大首領,接儂民富之職,並組織開採金礦,出賣黃金。由於交趾窺犯,儂全福為保境土,一0二九年向宋朝求援,宋帝授為「邕州衛」職,以保邕州。但是,廣西轉運使章頻懼而暗中讓土求和,約於一0三0年即「罷遣」儂全福,不管廣源州,讓交趾強食,儂全福被迫股役於交趾多年,「賦斂無厭,州人苦之」。儂全福重新求復歸宋,但喪權辱國的邕州官府不理了。
一0三八年,儂全福不堪交趾的壓迫,更不願把廣源州領土奉送給交趾,就起抗交趾王,成立長生國,稱昭聖皇帝,自保境土,與交趾王抗衡。一0三九年二月,被交趾王李德政追捕,連同長子儂智聰等五人押到交趾殺害,城池亦被毀平,家破人亡了。儂智高變成了孤苦伶仃的孤兒。
儂智科族譜說:「我祖儂儒,字全福,又蒙皇上深恩,人民愛戴,也襲父職,歷任西原州、儻猶州、廣源州官」。《夢溪筆談》云:「廣源州者,本邕州羈縻,天聖七年(1029年),首領儂全福歸附,補全福邕州衛職,轉運使章頻罷遣之,不受其地」。
《涑水記聞》云:「廣源州地產金,一兩直一縑,智高由是富強,招誘中國及諸洞民,其徒甚盛,交趾惡之,遣兵襲虜之,智高時年十四,與其母逃竄得免」。《越史略》云:「通端六年(1039年)春正月,廣源州首領儂全福叛,稱「昭聖皇帝」,封長子智聰為「南衙王」。改其州曰「長其國」。王親討之,至廣源州。存福焚其部落而遁,縱兵追之。獲全福。其子智高脫身而走,執存福歸京斬之。夏五月,廣源州獻生金一塊,重一百十二兩」。
《壯族歷史人物傳》云:「交趾王李德政強迫儂全福每年進貢土特產,還有各種負擔和徭役。廣源州是北宋的領土,交趾王無權這樣做。儂全福不堪這種壓榨,不願向交趾稱臣,於是起而反抗,繕用治兵,堅城自守。交趾王李德政得鞏,於一0三九年三月親自率領兵丁侵犯廣源州,儂全福寡不敵眾,率領兵民和妻室兒女匿於山林中,交趾王李德政縱兵追趕,俘獲儂全福、儂智聰等五人,解往交趾京城殺害。儂智高和他的母親幸好走脫,沒有遇難。這時儂智高才十四歲,交王縱兵虜掠,將廣源州的城郭,建築夷為平地,並勒索大量生金」。
《家譜序詞》云:「憶吾高祖,命任邊疆。真宗時代,敕鎮蠻邦。滇越一帶,由其主張。教養兼備,政治循良。公平正直,無偏無黨。化行俗美,除苛舉良。懷柔遠容,恩及鄰方。四民感德,遐邇共印。威福普著,莞符斂藏。政治日新,犬不宵嚨。惡徒悉悛,各歸農商。到處優樂,不滋擾攘。世稱渤守,龔遂為雙。無懷奸道,正氣堂堂。臨危不撓,鐵石心腸。四維鼎沸,抵柱有方。松柏節操,國家棟梁。英勇兼銳,奚愧薜剛。目其行跡,仁厚之長。蒞政安民,垂拱平章。振動功業,全則虞唐。萬事綢繆,大建綱常。非為啟後,為國之光」。
儂智高母阿儂,是個有謀略的僚女。《宋史、廣源州蠻傳》說:「智高母阿儂,有計謀,智高攻陷城邑,多用其策,潛稱皇太后」。《續通鑑》云:「智高敗走,阿儂入保特磨,依其夫儂夏卿,收殘眾三千餘人。復欲入寇」。民國《廣南縣誌》說:「其母初嫁儂全福,後嫁儂夏卿,全福、夏卿與智高必有宗族之誼,士貴與儂夏卿二人皆智高族,不為無見」。
二、智高生平
逃居特磨
一0三九年二月父遇難時,智高與母逃匿於故鄉雷火峒,派人帶一百十二兩生金去交趾贖命。但殘忍的交趾王李德政收了贖金又殺了人命。約於六月,儂智高赴京考進士,剛到半路,得知交趾王派人送父親首級到來。智高頓時呼泣路野,悲憤致極,不得已先回葬父,然後赴考,結果過期不許再考,喪氣回來,過後一直失考了,史載說他赴考不第,欠實。
八月許,儂智高得到特磨酋長儂夏誠的招撫,全家逃居特磨寨(今廣南縣城附近)。其母阿儂遂與儂夏卿以兄終弟繼之俗相娶為室,這樣,母子都重建了家園。又有可靠的後方。儂夏誠即向大理國借馬借將幫助儂智高練習騎戰,鼓勵儂智高重整旗鼓,繼承父志,收復被交趾強佔的廣源州。
《涑水記聞》云:「先是智高築宮於特磨寨,及敗攜其母、弟、妻、子往居之……特磨西接大理,地多善馬,智高悉以所獲二廣金帛、子女遺特磨布燮儂夏誠,又以其母妻夏誠弟夏卿相結納,夏誠許以兵馬借之」。廣南民間傳說,儂氏曾向大理國請段氏武將來幫助儂智高操練兵馬等。
落難交趾
一0四一年十一月,儂智高與母親、繼父回到故鄉雷火峒,再到儻猶州故地(今靖西坡州)建立大曆國,始繼父職為廣源州大首領和起抗交趾。然後母親和繼父又來到右江文村(今富寧剝隘鎮婭王村)創建後方抗敵根據地。以支援儂智高在前方的抗寇鬥爭。但又被交趾王剿滅於搖籃之中。
一0四二年,儂智高又被交趾擒去,落於敵手。但交趾王為了控制廣源州,不殺儂智高,而是強制儂智高回廣源州當太保,服役於交趾。這時儂智高已命不由己,只有暫時從命回到廣源州服役交趾。第二年,交趾王又賜給郡王印,並把宋朝領土思琅州和雷、火、頻、婆四峒劃給儂智高管轄。以收買儂智高。
《太平治跡統類》:「智高與其母奔雷火峒,其母又嫁特磨道儂夏卿。久之,智高復與其母出據儻猶州,建國曰大曆,交趾復拔儻猶州,執智高,釋其罪,使知廣源州,又以雷、火、頻、婆四峒及思琅州附益之」。從此,儂智高被迫服役於交趾四年(1042—1045年)。
建根據地
儂智高乃愛國赤子,不願榮耀交趾李王的高官厚祿,更不願把宋朝領土廣源州奉送給交趾,就一邊服役於交趾,一邊自籌起反,主要是委託母親和繼父繼續發展以文村為中心的後方抗敵根據地。文村是婭王村的漢譯。婭王即阿儂,壯族以阿儂是南天國仁惠皇帝儂智高之母而尊為婭王,故阿儂所在的村稱為婭王村,所在的山稱為婭王山。
婭王村,在剝隘以西二十裡,是安德州、田州、泗城州和特磨洞的中心地帶,各距三百裡左右。婭王村周圍的索伍、者寧、常弄、那塘、風洞、那常等各村皆壯族魚米之鄉。這裡曾在景佑年間(1034—1038年)由楊師傅領導的反邕州起義,後被邕州官府鎮壓,楊師傅被害,他的女兒楊梅及丈夫黃達非常仇恨。
一0四二年,阿儂和儂夏卿進入婭王各村宣傳邕州出賣了廣源州和儂智高以後,增加了廣大群眾對邕州官府的憤恨,楊梅夫婦等表示要支持儂智高抗交反邕鬥爭,於是在索伍村後面的農背山建立練兵場,還築一個大燈籠,用於晚上練兵照明。阿儂又在相映的婭王山築瞭望臺,用於晚上遠視練兵情況,以練兵為主的根據地很快發展到特磨、泗城、田州、百油和安德州。儂智高則自已做好反叛交趾的戰略準備工作。
立國保境
一0四五年,從文村到特磨、田州、百油(延眾鎮)、安德州的根據地已連為一大片,儂智高即開始反抗交趾王,北上安德州建立南天國,稱仁惠皇帝,改年為景瑞。國都置於安德街和照陽關的大王山下,後有溶洞,前有溪流,周圍皆石山峻岭,照陽關為天然屏障。國都兩側置兩個瞭望臺,東側置天花營。中央升大龍旗,周圍升六旗:即西賴旗、大村旗、小波那旗、上華旗、中華旗、上合下睦旗等,分兵防守,十分壯觀。
儂智高立國後,為保境自守,把禦寇防線從左江移來右江,並沿著邊境界線設置十一個防守據點:即富寧縣的木臘關、天井關、舊沙關;那坡縣的鎮邊感馱巖、百南妖王山;靖西縣的安德照陽關、龍臨三層山、新圩馬鞍山、靖西大龍潭、坡州智高洞;大新縣的下雷岜特山寨城池等。相連總長九百八十裡,謂儂智高愛國保境千裡長城。交趾反攻不克,一0四八年,儂智高再次反擊,趕走了交趾勢力,收復了儻猶州和廣源州,從此鞏固了南天國政權。
《宋史、廣源州蠻傳》云:「智高居四年,內怨交趾,襲據安德州,潛稱南天國,改年景瑞」。《涑水記聞》云:「久之,父死,智高怨交趾,且恐終為所滅,乃叛交趾,過江。、徙居安德州」。《越南歷史》云:「一0四三年,李太宗派魏徵到廣源州授印,並加封智高太保銜。一0四四年,太保儂智高回到升龍(河內),可能是窺探情況。後經四年的聚蓄力量,儂智高又在勿惡峒崛起,李王派遣太尉郭盛溢前往鎮壓,未果。智高攻佔了安德州,稱「南天國」。
求復歸宋
儂智高在邕州賣出的土地上建立南天國的目的是自保境土,然後爭取復歸宋朝。因此,從一0四五年起,就給儂智會和儂宗旦堅守南天國,他自己則來右江文村組織物資和金銀、馴象等進貢邕州,請復歸宋。從一0四五年至一0五二年的八年間,求附了七次,真是赤子之心。知桂州蕭固和邕州人殿中丞昌協也上書請招收儂智高。但是,喪權辱國的樞密副使梁適和知邕州陳珙上下勾結,說「廣源州本隸交趾」,不許儂智高和廣源州復歸宋朝。皇帝宋仁宗昏庸,聽任奸臣,出賣了領土和民族。
《廣西通志》宦績錄蕭固條說:「蕭固,字幹臣,新喻人,以進士累官屯田外郎。慶曆間,區希範誅,廣西困於兵,詔以固桂林,兼廣西都巡檢提舉兵甲溪峒事。至則因其故俗,治以寬大、廣西遂安。以才選為荊湖南路提點刑獄。未幾。以固之信於南方也,又以為廣西水陸計度轉運使。方是時,儂智高搜兵,誘聚中國亡命,陰與其眾窺進境,而邊吏士尚不悟。固獨憂此,謂必為另一方之患,乃選遣才辯史說智高內屬。上書言狀,請因以一官撫之,使抗交趾,且可以紓患。書下樞密,樞密以智高故屬交趾,納之生事。詔問固能保交趾不爭。智高終無為寇,則具以聞。固曰:蠻夷視利則動,必保其往,非臣之所能。顧今中國,勢未可以有事於蠻夷,則如智高者,撫之而己。且智高才武強力,非交趾所能爭而蓄也。就其能事,則蠻夷方自相攻,吾乃所以間而無事,爭議至五六,不報,又奏請將吏,繕兵戎,修城郭以待變,亦至五六,又皆不報。尋以詔歸,智高果反,樞密更歸責於固。以知吉州,頃之復為廣東轉運使。又以直昭文館知桂州、當是時,儂宗旦聚兵智高故地,無所屬。邕州為之警,諸將皆議興師,固又獨持招降之議,朝廷用其議,宗旦遂釋兵服,以為西頭供奉官,而邊無事」。
從樞密副使梁適抵制蕭固的主張來看,儂智高求附不許的問題,根本不是「納之生事」問題,而是廣源州領土問題,也就是忠臣與奸臣的鬥爭和愛國與賣國的立場問題,從儂智高的八次求附過程中,充分暴露了這種鬥爭的實質。
第一次求附是一0四五年,儂智高在文村以物資和金函表投邕州,求復歸宋,知邕州陳珙無理拒絕,並把金函表扣壓於邕州軍資庫中,不報宋帝。到一0五二年儂智高攻破邕州,才查獲這份金函表。《夢溪筆談》云:「智高出奔右江文村,具金函表投邕州,乞歸朝廷,邕州陳珙拒不納」。《涑水記聞》云:「智高遣使指邕州,求朝命為補剌史,朝廷以智高叛交趾而來,恐疆場生事,卻而不受」。《宋史,廣源州蠻傳》云:「智高閱軍庫,得所上金函,怒謂珙曰」,我求一官統攝諸部,汝不以聞,何也?珙對:「嘗奏,不報」斬之。
第二次求附是同年,儂智高降低求附條件也不許。《孫威敏徵南錄》說「智高始乞本朝補剌使,不得,又乞教練使,又乞賜袍笏,又乞每南郊時貢金千兩,願常於邕州互市,皆不許」。
第三次求附是一0四八年,儂智高以儻猶州和廣源州歸附也不許。《越南簡史》曰:「一0四八年,智高請臣服宋朝,為避免李朝不悅,宋朝不接納」。
第四次求附是一0四九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協上奏請招收儂智高也被拒絕。《夢溪筆談》曰:「皇佑元年,邕州人殿中丞昌協奏,乞招收智高,不報,廣源州孤立,無所歸」。
第五次求附是一0五0年,桂州知州蕭固委託邕州指揮使亓贇招安儂智高,亓贇擅攻智高,被智高擒獲,以禮相待,順便提出求附,亓贇答應,智高喜,派人隨贇到邕州求附,但到了邕州,其他官員又不許歸附。
《涑水記聞》云:「亓贇欲邀奇功,深入其境,兵敗為智高所擒,恐智高殺之,紿言我來非戰也,朝廷遣我招安汝爾,不期部下不相識,互相與鬥,遂至於此。因諭以禍福,智高喜,以為然,遣其黨數十人隨贇至邕州,不敢復求剌史,但乞通貢朝廷。邕州言狀,朝廷以贇妄入其境,取敗,為賊所擒,又欲脫死,妄許其朝貢,為國生事,罷之,黜為全州都指揮使。智高之人皆卻還,智高大恨,具以朝廷及交趾皆不納,窮無所歸,遂謀作亂」。
《南寧府志》云:「贇擅發兵,為智高所執,釋其縛,引贇坐,賜之美酒,復問贇曰:大丈夫何以鬱郁久為人役,方今交趾擅命。經略失馭,邊吏養安,孤欲北並衡湘,西蕩甌駱,然後乃策進取,即不能跨有南海,剖符通使,亦與國也,朝廷其許我乎?贇曰:足下以彈丸之地,崛起逆命,天兵所加,譬猶灶上掃塵,且夫順天者存,昧時者獗,何如卷甲束身,納土請命,不失封侯之賞,孰與夫首領不保,妻子為戮乎。智高笑曰:吾固念之,事在公矣」。
儂智高要求的「北並衡湘」即北到湖南邊界,「西蕩甌駱」即西轄左右江僚族地區,「剖符通使」,即與朝廷互通印信,遣使來往,「亦與國也」即臣屬宋朝服務於國等。有人以為儂智高這種要求就是分疆割據。其實只要知道當時廣西的局勢,就不是割據,正好是維護宋朝統一,體現了儂智高愛國的宏觀意識。
儂智高讀書時代就留傳了一首詩:「生德宏武珠金陵,羲孝仁宗宋京城。欲學世民長安理,福見宇宙國泰平」。(見於農氏族譜),此詩不論是儂智高手書還是其後裔所作。都反映了儂智高年輕時代就想與皇帝宋仁宗合作造就一個統一國家的抱負。但是,當時的廣西,從章頻出賣領土廣源州到陳珙知邕州已二十多年,都不能收復廣源州歸宋統一,而儂智高想收復廣源州又沒有職權,所以儂智高提出要求至少也要掌管邕州節度使之職,才有權力組織力量抵抗交趾,收復廣源州歸宋統一,「亦與國也」。
第六次求附是一0五一年二月,儂智高奉表和物資求附,邕州官員說廣源州本隸交趾,不許歸宋。《宋會要輯稿》說:「皇佑三年二月,廣南西路轉運司言,廣源州蠻首領儂智高請內屬,詔本路轉運使提點刑獄鈐轄司具利害以聞。三月,廣南西路轉運司言,儂智高奉表馴象及金銀,詔轉運司、鈐轄司、止作本司意答,以廣源州本隸交趾,若與其國同共奉,即許之」。縱觀歷史,從來未見哪個中國皇帝把廣源州劃給交趾。直至元豐二年(1079年)十月,宋神宗把廣源地區劃給交趾時還鄭重申明,「然廣源州舊隸邕州羈縻,本非交趾所有也」(見《宋史.交趾傳》)。說明邕州三司官員意答「廣源州本隸交趾」之說。完全是非法出賣廣源州領土和民族的賣國行為。
第七次求附是一0五二年初,儂智高再次求附,邕州不理睬了。《越史咯》說:「崇興大寶四年(1052年),儂智高請歸於宋,宋不納,乃寇於宋」。至此,儂智高走投無路,陷於絕境,才從擁宋變為反宋,起兵反朝廷。
第八次求附是一0五二年九月,儂智高從廣州打到昭州時,欲以戰逼附之勢,遣使入京求附,提出「若得邕、桂節度使即降」的條件。皇帝宋仁宗已備受其降,但樞密副使梁適騙說「若爾嶺表非朝廷有矣」,又逢狄青正在上表出兵平南。宋仁宗才由準備招安改為出兵鎮壓,於是把儂智高派去的使者殺害於京都開封,同意由樞密副使狄青組兵南下鎮壓儂智高。九月下旬,儂智高到了時屬湖南的全州得知此訊,才揮師南返,十月十二日回到邕州。
《續通鑑》云:「楊數、曹修經制蠻事。師久無功,改命孫沔及餘靖,帝猶以為憂。或言,儂智高欲得邕、桂節度使即降。樞密副使梁適曰:「若爾嶺外非朝廷有矣!」帝向宰相龐籍誰可將者?籍薦樞密副使狄青,青亦上表請行」。《廣南府志》又云:「智高移書行營,求邕,桂節度使,帝將受其降,會狄青上表請行,遂以為宣撫使,提舉廣南經制盜賊事」。《家譜序詞》曰:智高「命使入京,勒地分疆。當時仁宗,無從主張。一味糊塗,執使所戕。朝議紛紛,徒費商量。只恨龐籍,一言定邦。舉薦狄青。出師南方」。儂智高在歸附無路。投宋無門的困境下,只有破釜沉舟,倒戈反宋。
起義謀生
一0五二年初,儂智高在文村婭王山召開反宋首領會議,廣州進士黃瑋和黃師宓(群眾稱為廣東山王)參加會議任軍師,會議提出「要生存,必反宋」的起義口號,推舉儂智高為統帥,黃達(富寧索伍村人)為副統師,阿儂隨軍指導。
儂智高在會上說:「因求內附,朝廷恐失交趾之心,不納,今吾既得罪交趾,中國又不納我,無所容,止有反爾」《涑水記聞》。「平生積聚,今為天火所焚,無以為生,計窮矣,當拔邕州,據廣州以自王,否則必死」(《宋史、廣源州蠻傳》)。如此極端痛苦的吶喊,表明了儂智高領導的儂峒廣源州起義,是邊疆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和喪權辱國的偉大的正義性戰爭。
反宋首領會議後,儂智高到崇左和武鳴一帶視察地形,做好包圍邕州的戰略準備。曾鞏《與孫司封書》說「竊聞儂智高未反對,已奪邕邑地而有之,為吏者不能御,因不與告」。黃瑋和黃師宓則以販金的名,進入邕州串連居民和部分官吏,做好裡應外合準備,同時做好從邕州到廣州一路群眾的屯糧輸糧準備。《涑水記聞》云:「智高徙居右江文村,陰察官軍形勢,與邕州奸人相結,使為內應,是時,武臣陳珙知邕州,智高陰結左右,珙不之知」。經過發動,「西山諸蠻凡六十族皆附智高」。
一0五二年四月初六日,儂智高在安德州(今靖西安德鎮)起兵五千,龍旗先行,向田州(今田陽)進發。黃達和阿儂在文村起兵三千,步行二十裡到剝隘坐船沿右江到田州與儂智高會合,然後東徵北伐。《涑水記聞》云:「皇佑四年四月,智高悉發所部之人及老弱,盡室沿江而下,凡戰兵七千餘人,五月乙已朔奄至邕,珙閉城門拒之,城中之人為內應,賊遂破邕州,執珙等」。民眾擁護儂智高,義軍增至二萬人。
四月下旬攻破橫山寨(田東),開倉濟民。「寨主張日新、邕州都巡檢高士安、欽橫州同巡檢吳香死之」。五月初一破邕州。《續通鑑》云:「破邕州,執知州陳珙,通判王乾佑、廣西都監張立、推官陳輔堯、唐鑑、司戶參軍孔宗旦皆被執,兵死千餘人」。然後宣布成立大南國「智高潛號仁惠皇帝,改年啟歷,赦境內,師宓以下皆稱中國官名」。
五月初八,起義軍沿江東進,官軍多棄城逃,遂破九州。《宋史、廣源州蠻傳》云:「是時,天下久安,嶺南州縣無備,一旦兵起倉卒,不知所為,守將多棄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相繼破橫(橫縣)、貴(貴港)、龔(平南)、潯(桂平)、藤(藤縣)、悟(悟州)、封(廣東封川)、康(廣東德慶)、端(廣東高要)等九州,《通史綱要》云:「儂軍如蹈無人之境,守臣戍將,非死則逃,罔敢與敵」。
六月上旬,儂軍挺進廣東,宋軍到處堵擊,儂軍至封州攻半日破城,斬州官曹覲。至康州攻一日破。斬守將馬貴及州官趙師旦。二十二日至端州,州官丁寶臣奔逃,二十五日挺進廣州,因阻敵重兵,進軍緩慢,七月二十二日始圍廣州。《宋史、仁宗記》云:「七月丙午,命餘靖經略廣南盜賊事,丁已大風拔木,壬戍,智高引眾去廣州,廣東兵馬鈴轄張忠,知英州蘇緘邀擊手於白田,忠戰歿。甲子,廣東兵馬鈴轄蔣偕又敗於路田。八月辛卯,命樞密學士孫沔安撫湖南,江西,內侍押班石全斌副之」。宋將高士堯、武日宣、魏承寬等擊智高於廣州城下,死之。
智高圍廣州五十七日不克,乃因廣州城堅,守兵嚴密,宋兵增援,海盜窺掠,戰船被焚、海攻失利,狂風暴雨,皇帝下詔懸賞,城中有大弩反擊,戰士不悉水性等。儂智高不得已撤出廣州,進行戰略轉移。
八月底,儂智高從廣州北上,宋軍前堵後追,戰爭不停,過了清遠即打敗宋朝大將楊畋,曹修八千兵馬於英州(英德)。繼上韶州(韶關),西進連州(連山)、賀州(賀縣),洞民配合儂智高夜設酒宴,襲殺蔣偕大將尾追於賀州黃富場。再西進昭州,打敗王正倫大將於昭州館門驛。然後遣使入京求附。再北上恭城,進入時屬湖南的灌陽和全州。《涑水記聞》曰:「蔣偕將千餘人晝夜兼行,追儂智高至黃富場,蠻人詗知官軍飢疲,夜以設寨飲之,即帳中斬偕首」。
九月底十月初,儂智高至全州,得訊遣使入京已被害和狄青組兵南來,即揮師南返,經過興安、宜州、桂州、柳州、賓州,十月十二日回到邕州。在途中曾圍殲楊文廣所部於桂北,打敗桂、宜、柳三州聯軍於柳州龍岫峒。這時,交趾王願出兵五萬助討儂智高,餘靖同意。狄青說:「假兵於外以除內患,非吾利也,請罷交趾助兵」,交趾兵才不來。
儂智高回邕三個月期間,狄青未來,即與黃達議,計劃復攻廣州,造船待備;派母親回到文村與儂夏卿招兵增援,又派長子儂興球(後改農克明)到大理國求援。但是,援兵未來,而戰事先到,十二月初,餘靖派陳曙上萬兵馬壓來,智高得鞏即發兵到崑崙關金城驛伏擊,陳部大敗,死二千餘人。一0五三年正月,狄青來到賓州,以「敗軍」之罪殺陳曙、袁用三十人於賓州。《續通鑑》云:「曙素無威,既與賊遇,士卒披甲以前,遂致覆歿」。
一0五三年正月上旬,狄青師至賓州,孫沔、餘靖與之會兵共三萬餘人,其中騎兵五千。殺陳曙後,假令休兵十日過上元節,以麻痺儂智高對崑崙關的防守,而儂智高已防大道,未防小道,狄青即提前於十六日夜(大雨)經過小道偷過了崑崙關,耒到歸仁鋪壩子依山設伏(距邕州三十裡),步兵在前,騎兵匿後,待戰儂軍。
儂智高於十八日從邕州發兵拒敵,敗於騎兵手下。先是狄青遣先鋒孫節率部出戰,孫節戰歿,狄青高望,汗流如雨,即揮出騎兵三路,左右交擊,迅猛異常,儂軍不支而退,被追十五裡,犧牲二千二百餘人,被俘五百人在邕州被害,名將黃師宓、儂建侯、儂志中陣亡,黃達受傷,黃昏退至邕州。狄青怕伏兵,不敢追入城,當夜,儂智高分兵為左江路、右江路退入特磨洞(今廣南、富寧地區)。
《涑水記聞》云:「戍午,相遇於歸仁鋪,青使步卒居前,匿騎兵於後,蠻使驍勇者,執長槍居前,弱者於後,前鋒孫節戰不利而死,青登高丘,執五色旗,麾騎兵為左右翼,出長槍之後,斷蠻兵為二,旋而擊之,蠻軍敗,殺獲三千餘人,智高走還城,棄城走,明日青入城」。《大宋平蠻碑》又曰:「賊至駐,先鋒以接之,公憑高望,擋騎兵以翼焉,賊徒大敗,追奔十五裡,斬首二千二百餘級,生擒五百人,是夕智高焚營自遁,復入於蠻中」。
《宋史、廣源州蠻傳》云:「智高趨邕州,夜焚城,由合江口入大理國。得屍五千三百四十一,築為京觀」(巨墳)。在五千三百四十一人中,儂軍二千九百餘人,還有二千四百餘人是狄青在邕州屠殺的居民。狄青在邕州一個月中,天天殺人,後來孫沔見殺得過分,才提出「分治」,倖免五百人不殺。狄青於二月回到桂林,四月還朝。留下孫沔、餘靖、楊文廣、沈達四位部將協助邕州追捕儂智高到雲南。
儂智高從起兵到回邕,橫掃兩廣萬餘裡,大戰十四次,除敗於歸仁鋪,十三戰皆捷,除廣州不克,破二十四州,宋朝出兵二十萬,死傷六萬餘。儂智高起兵八千,到邕州增至二萬,到廣州增至五萬,由於臨時附合,未經訓練,無戰鬥力,後來逐步陶汰,仍以原來的八千為主力,死傷三千餘人。雖然眾寡難敵而失利,但用兵神速,智勇絕綸,宋朝步兵不能敵,以少勝多。馳名於天下。
特磨抗戰
歸仁鋪失利的一0五三年正月十八日夜,儂智高將五千義兵分為左右兩路退據特磨,再抗宋軍。左路由儂智會和儂宗旦帶領,沿著左江西進,經過扶綏、崇左、大新、靖西,至安德照陽關駐紮,防守特磨南端的通道。右路則由儂智高自領,沿著右江西北向,經過隆安、平果、田東、田陽,又分兩支,一支經過百色、剝隘到右江文村與阿儂、楊梅、儂夏卿會合,防守特磨東部的交通要口剝隘;另一支則經過田林、西林進入特磨腹地寶月關一帶,加強寶月關的軍事重地。
特磨居右江源頭,山竣水急,儂智高「擅山澤之利」提出「官有萬兵,我有萬山,依險抗擊」的戰略戰術。設置以剝隘、百油、照陽關、婭王山、寶月關、陸郎城為重點的防守據點。由義軍和當地群眾聯防,總兵力約有一萬人。
正月十九日,狄青進佔邕州後,「遣裨將于振追之,過田州,不及而還,智高奔大理。」「二月丙戍,詔廣西都監蕭注追捕智高」以後,又派邕州石鑑率峒兵攻特磨。《涑水記聞》云:「鑑請詣特磨寨說儂夏誠,使圖智高,智高以兵守三弦水(剝隘),鑑幾為所獲,不得進而還。」石鑑回邕後,上書餘靖同意,拉峒民為兵五六千人,加上楊文廣、孫沔、沈達、蕭注四部宋軍共三萬餘人,再次總攻特磨洞。
五月許,廣西安撫使兼知桂州餘靖安排兩路進攻特磨,一路沿右江直攻剝隘,一路沿左江進攻照明關,不克,又改道田州與右江路會合總攻剝隘。因為阿儂素穿紅衣聞名,故宋軍進入剝隘即奮追穿著紅衣的阿儂,阿儂就制四件紅衣給四人穿,各在一方輪流顯露,引誘宋軍旋戰於剝隘、雍村、索伍、者寧等五十裡範圍內,使宋軍追了一山又一山,過了一河又一河,都抓不到穿著紅衣的阿儂,反而在途中被楊梅女將伏擊,傷亡甚多。剝隘黎章福說,當時是洪鋒季節,宋軍打仗有時要坐船,船夫又是儂軍偽裝,往往把船開到河中才有意翻船,所以宋兵餵魚也不少。傳說有一次,儂智高躲在船艙中,待船開到河中才突然出來繳械,宋兵無處可逃,束手被擒」。
七月十八日天氣炎熱,楊梅女將在農背山反擊宋軍攻山,從山頂追殺到索伍河邊,宋兵潰逃,楊梅就遣兵回營,隻身下河洗澡,不料被躲於草叢中的兩個宋兵發現齊以箭擊,楊女將不幸殉難於河中,鄉民為之隆重安埋於農背山旁,其大刀埋於敵兵躲處(1984年出土)。儂智高為之悲傷,又因為剝隘之戰已打一個多月,意欲轉移他方,於是放棄剝隘戰場,由阿儂率部入守坡者婭王山。
八月上旬,宋軍進攻四周陡竣頂呈三峰的婭王山,被儂軍亦弩亦石反擊敗北。又進攻四面環山,形如口袋的百油,百油是儂智高的軍事重地,有韋、儂、孔、呂、祝、陸、周、趙等八姓部將嚴守,在壩子周圍設伏,待宋軍進入口袋才喊打,死傷甚多,餘者潰逃,其頭子沈達被追到四五十裡的安哈田壩,急躲於穀草堆中才逃脫。後來沈達坐鎮富州,還因為安哈穀草救了性命而發誓不吃安哈米,以致成俗,百油之戰後,儂姓部將老大入據者鷂山,製造很多圓形鐳石排列於山上御戰。
八月底宋軍進攻者鷂山,被儂軍排放鐳石粉身碎骨甚多,多次強攻不克,遂放棄特磨東部(富寧)戰場,長驅三百裡至特磨西部的廣南寶月關一帶,先在寶月關以東十餘裡的周書高地紮營,然後進攻扼守寶月關的陸郎城。《廣南府志》曰:「寶月關,在城東南五十裡,關三重,連山峭壁,石磴嵯峨,為兩粵衝途,第一重尤為險峻,郡城扼要之區也,昔儂氏設關於其上。」
陸郎城是保衛寶月關的要口,僅有一路可入,居高臨下。具有「一夫當關,萬夫坐廢」之險。但城內缺水,儂智高只安排一個小分隊駐守。十月初,楊文廣令「兵發陸郎城」,因被儂軍****排壓,不克而去。第二次攻城亦敗於****之下。第三次攻城時,儂軍小分隊按照儂智高的安排突圍而出,讓宋軍進駐陸郎城,儂軍又拔除宋軍的周書據點,反過來圍困宋軍於陸郎城。援兵到方解圍。傳說宋兵缺水,被迫殺馬取血煮飯充飢,故有祭陸郎之俗。
宋軍在陸郎城突圍後,已人潰馬乏,無能主攻,只有退守西洋,等待援兵。儂智高又調集兵力包圍宋軍於西洋,楊文廣等就在山洞中飛書求援。根據歸朝街清代李金伯保存的資料說,楊文廣在援兵未來之前,曾憂慮而嘆道:
龍遊淺水遭沙戲,虎落平洋被犬欺。
獨坐寶帳當金空,為皇每日憂心中。
孤立好比孔聖賢哭,散立生哭的是那九空。
楚霸王哭的是黃勇蓋,孔明哭的是趙子龍。
齊文王哭的是宴平仲,周文王哭的是張飛雄。
諸葛亮哭的是龐統,韓信哭的是未央宮。
孤皇哭的是將無勇,顆顆珠淚滿桃紅。
紅日又被烏雲送,蛟龍困在淺水中。
馬到林涯疆才綜,月到十五正當中。
有人保孤回朝轉,大小兒郎職有功。
這時,飽受了戰亂數月的特磨人民,聽到宋軍增援,就發出怨言:
若天也成天,每月三場雨,不得吃由命。
若皇也成皇,不來戰地方,民眾才風流。
儂智高聽到這些怨言,深感刺心,因為特磨抗戰是自己引來的戰爭,再戰必失民意,遭到反對,於是主動停戰,十一月底密令撤兵。退出西洋,分為三路進入大理國,震撼南疆的儂智高起義告終。起義的原因與功績《家譜序詞》總結說:
無如仁宗,存心不良。悉聽奸臣、厚薄以匡。
一味私徇,莫顧興亡。大失忠義,回思悽涼。
當夫國難,兵戈擾攘。貔貅橫臨,捐軀沙場。
全仗忠貞,赴火蹈湯。未聞詼輩,先爭戎裝。
天下承平,奸媚列堂。屁位慕祿,讒害忠良。
鬼域面目,蠍蛇心腸。種種險惡,舉埤難當。
不蒙明察,不據欲傷。夷族戮身,功以仇償。
因此吾祖,岔岔不忘。矢忠無益,難免禍殃。
具其狂悖,民怨更張。桀糾為心,無異豺狼。
四方雲擾,六合競強。兆民塗炭,愁聲滿蒼。
日求匡治,希沐重光。國勢岌岌,觸目心傷。
不已義舉,順時影響。交手奮騰,統軍鷹揚。
傳齊部伍,積草屯糧。虎踞滇越,南天稱王。
糾合群雄,哨聚驚狂。選任材武,勢若鴟張。
水陸並進,各路輸糧。御駕親徵,龍旗飄揚。
浩浩蕩蕩,攻下兩廣。
西進滇南
一0五三年十二月,儂智高將四千部眾分為三批西進大理國南部(滇南),還有部分隨軍家屬。第一批從富寧西進麻慄坡,到馬關待備;第二批從寶月關西進硯山折下馬關與第一批會合;第三批是儂智高自領五百人及妻子兒女,為了掩護第一、二批西進,從廣南縣城引誘宋軍北上阿科打了一仗,才出丘北下馬關與第一、二批會合,楊文廣以為儂智高出丘北到文山,就追到文山,乃是撲空之馳。
儂智高想在語言相通的馬關傣鄉駐紮。以便來往家鄉,由於宋軍尾追不舍,才繼續西進屏邊、蒙自、個舊、元陽、元江、綠春、江城、普洱、勐臘等地。宋軍追到蒙自不及,就在蒙自新安所駐軍,防止儂智高重來。智高就在「和泥(元江)開羅盤甸居之」,後又分住綠春,智高家住元江。落籍元江的部族首領叫褒汗,他為了紀念儂智高天子,把部族改為傣族「啟發傣」支系,儂語和傣語意為「天子之族」,與當地的黑傣和花傣相區別,因在元江水邊,又稱水傣。
儂智高部隊在滇南是一支強大部隊,但他不逞強,相反是十分尊重當地的民族民俗和為民除害。《綠春縣民族志》說:南天國仁惠皇帝儂智高的軍隊有一股輾轉來到綠春,這時丹東有一個很大的哈尼寨子,其首領咀比依爹很兇殘,殺死了外孫,他的女婿依貴巴腮萬分悲憤,即請來儂軍報復殺得一個不留。儂軍又答應扁馬阿波臘獨約赫的請求,戰勝了他的對手和冤家,扁馬阿波就遷到元陽、金平一帶,讓儂軍駐在綠春地區。
儂智高愛國愛民的德行,得到人民的信賴,因此,第二年宋王朝殺滅儂族和屠殺擁護儂智高之民,桂西和滇東南又有十三萬人跟著儂智高的去向逃入滇南,有的跟上儂軍在元江和綠春,有的在數千裡的途中留落下來,成為儂智高及儂軍與家鄉通訊的媒體。
遁出老泰
一0五五年正月,廣西安撫使派知邕州蕭注到大理國勾結「購智高」以後,大理王因「久與中國絕」,欲藉以溝通宋朝,即查處儂氏,迫使儂氏第二次逃難。這時,幸好廣西知桂州蕭固已招安儂宗旦、儂夏卿、儂平、儂亮,處境寬鬆一些,儂智高就把部分妻子、兒女發回廣西各地藏匿,他自己才帶領儂族和部分部眾遁入滇邊,寮國和泰國。
廣南縣政協主席曾昭富說:「一九九七年,我接待泰國專家來廣南考察儂智高遺址,專家通達•努差那庫說:「十一世紀時,儂智高進入泰國北部昌萊(今清萊府),幫助當地民族建立了蘭那王朝,現在清萊街心公園立有蘭那王國培坤孟萊大帝銅像,是一身背著戰刀的勇士,從中國來的。」
富寧縣誌辦主任兼主編農賢生一九九九年四月十七日,參加在廣西武鳴召開的壯學首屆國際學術研討會,聽到寮國副教授通肯•坎塔吉溫發言說:「十一世紀初,儂智高后裔部隊有兩萬多人進入寮國,在豐沙裡硼勃拉邦建立了蘭山王朝,首府就在硼勃拉邦,當時寮國人口只有三十萬人,國王叫三仙泰,儂軍來了兩萬多,為數不少。豐沙裡一帶有不少儂軍後裔,他們原姓中國姓,有儂、趙很多姓,後來與寮國女子結婚,後代陸續與寮國同化,現在中國姓也很少了。到硼勃拉邦還有一些用廣西方言的地名,讓人們想到這個地方與廣西有關」。
泰國瑪哈撒拉大學教授本翁•凱塔特先生接著說:「十一世紀初,儂智高部隊到泰國北部參與建立了蘭那王朝,有一部分再到中部參與建立素可泰王朝,為泰國的早期統一作出過貢獻。
廣西民族學院教授,研究東南亞民族專家範宏貴在《同根生的民族•遷徒的後浪儂智高及其部眾的南移》一章說:「儂智高這個歷史人物,經過不斷地演化,成為中國的壯族,越南的岱族和儂族、泰國的泰族,緬甸的撣族所崇敬的神,有的還說成是始祖。……岱族、儂族的儂姓族譜也說他們是儂智高的後裔。越南保樂名襄安府世襲知府農宏義,智高后也。在越南的岱族、儂族中也廣泛流傳有儂智高的傳說、神話,視其為民族英雄,是保護神。在離高平省會高平鎮五公裡遠的和光縣永光鄉板銀村、民主鄉板茹村,河廣縣塑河鄉谷旺村,現在還有儂智高祠廟,每年陰曆正月初一至初十,當地的岱族、儂族群眾都到這些廟祀拜,十分隆重。有的人認為,儂智高是一位沒有死去的英雄,還活在天宮。有一位名叫瑪哈的泰國學者,自稱是儂智高后裔,在泰國藝術大學,來到儂智高的故鄉尋根,我接待他一周。」
回鄉歸終
儂智高是中華炎黃子孫,儒學薰陶,愛祖愛國。早就盼望回鄉,但宋朝皇帝從仁宗、英宗至神宗三代都「密切探侯,暗作提防」,為了瓦解儂智高的勢力範圍。一0五三年,把廣南、富寧地區從左江道中分出,單獨成立特磨道政區。派楊文廣和孫沔置吏,還安插狄青的部將沈勇(沈達)坐鎮富州,專門偵殺儂智高家人,至一0六二年,朝廷招安儂夏卿為特磨首領,儂平為忠武將軍以後,楊文廣和孫沔回朝,仍留沈達坐鎮富州做特務行為。
約於一0六五年,沈達死,無後,儂夏卿等即要一個儂姓改為沈姓坐鎮富州,儂智高才考慮回鄉,但他不想在特磨地區,而是在中越邊境山區及朝廷鞭長莫長及的那坡縣。但時在那坡縣的胞弟儂智會尚未歸宋,朝廷還未招安,未有政治保安之條件,儂智高也未能回鄉。
儂智高為了早日回鄉,於一0六九年二月,夫婦來到特磨,促使忠武將軍儂平擔保儂智會於當年十月歸宋。宋授為右千牛衛將軍,仍知古勿峒,一0七三年又升古勿峒為歸化州,仍命儂智會為知州。儂智高的第五子農克隆、七子農克祥,一女及夫楊姓都匿於與交趾接壤的那坡縣百南鄉,這樣,就在這年或過後儂智高即回鄉,匿於今百南鄉那平屯農克祥家中。
《宋會要輯稿》云:「神宗熙寧二年(一0六九年)二月,廣南西路經略安撫司言,訪聞儂智高見在特磨道,已令知邕州陶弼密切探候,暗作提防。九月四日又言,據外界古勿峒首齎到儂智會文狀,願歸明,只乞在本峒居住,不敢於省地作過,乞賜與官爵,其餘頭首亦等第與名目,詔儂智會為右千牛衛將軍,仍舊知古勿峒,其子農進安與保順郎將,依舊同知古勿峒,仍各賜錦袍,餘塗銀帶,其餘首領等有恩賜,令本司勘會聞奏。十月,知桂州張田又言蠻人忠武將軍儂平,保明儂智會歸明,其智會已授右千牛衛將軍,卻在儂平之上,乞加儂平官爵,詔平為保明儂智會歸順,與轉左監門衛將軍。」儂智會為了保護其兄儂智高渡過晚安,上書朝廷清住原地,不願調走。儂智高遂歸壽於百南農克祥家中。
那坡縣百南鄉上界屯有一位中年婦女說:「聽老人說,儂智高是死在我們地方的,但不準說出去。」百合街楊毓林(儂智高女婿之裔)臨終時才說:「儂智高有十三子,一子在泰國,一子在越南,一子在百合百南,儂智高也是在這裡死的」。旦念屯農顯楊又說:「儂智高原來是躲在那平的,後來來往這裡子孫家突然病死。他的親家楊姓叫抬到百合安埋,地點就在現在的中學校裡。」到了清朝後期,岑春宣當兩廣總督時,曾盤查儂智高墓,企圖毀滅,儂的後裔立即遷墳,分為真、假兩墳移葬,假墳在百合鄉,真墳在坡荷鄉。百合街還有自古紀念儂智高的祠廟,其牌位叫「神農皇帝位」,附聯叫「南天輝映,仁惠長存」,橫匾叫「天****」。大門橫匾叫「儂公寺」,對聯叫「祖公籍由晉魯粵,孫民紀功於南天」。「千年皇帝千年應,萬姓黎民萬姓崇」。每年二月初二全村集會大祭。
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儂智高領導儂峒廣源州人民起義。
三、伸冤平反
儂智高起義失敗後,皇佑五年(1053年),廣西安撫使餘靖在桂林鐵封山石崖撰刻《大宋平蠻碑》,誣衊儂智高為「蠻賊」蠻寇以後,形成了牽連全族的千古奇冤。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前,他的子孫因怕抄折,不敢承認自己是儂智高后裔,恐懼了千年之久。
儂智高起義,是邊疆各族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階級壓迫和賣國求榮的偉大的正義性戰爭,因此得到各族人民的歌功頌德和共同緬懷。但在封建制度統治下,政治界和部分史學家總以正統思想來看待統治階段和被壓迫人民,以為儂智高是犯上作亂的「賊寇」,致使打抱不平的人看在眼裡,想在心裡,敢怒而不敢言,民間則以立廟、祭祀、詩歌、傳說頌揚不絕。
新中國成立後,從一九五七年起,廣西史學界又提出儂智高的歷史冤案問題。廣西師範大學教授黃現璠出版《儂智高》一書,論述了儂智高起兵的正義性以後,出現了激烈的辯論,到一九九九年《中國通史》著的平反結論,歷時四十二年之久,參加辯論的專家,學者共有六十六人,在報紙、刊物和一些論著中發表論文九十八篇,專著三本。贊成平反的人越人越多,最後有六十四人贊成平反,有兩人反對平反。到一九九九年四月,以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為總主編,一九九九年四月出版的最高國書《中國通史》,得到中央首長江澤民、李鵬、李瑞環、李嵐清肯定和讚揚的平反結論是:「宋朝從建立以來,兵變、民變、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地爆發,北方受西夏、契丹、女真統治集團的壓迫,南方受交趾的蠶食和威脅,龐大的官僚機構和統治階級的腐化墮落,使龐大的行政、軍費開支越來越集中到南方各族人民的頭上,宋朝對壯族土州縣峒的壓迫剝削也日益殘酷,只顧利用兩江州峒之民以御「外蠻」,「以諸峒財力養官軍,以民丁備招集驅使,」而對交趾的蠶食、壓榨則不聞不問,因此許多壯族人民自己組織起來,反抗交趾的掠奪,另建政權。邕州「羈縻州」儂峒起義事件,就是其中突出的一起。儂峒起義,亦稱儂智高起義,是北宋時廣南西路邕州左、右江儂峒地區壯族人民反抗交趾掠奪的重大事件,儂智高為交趾所迫,窮無所歸,又多次要求宋朝支援而被拒絕,於是儂智高從擁宋變為反宋,想奪取兩廣以自存,發兵沿江東下……」。
通史定為儂智高起義,就自然否定了宋朝統治者誣衊儂智高是「蠻賊」、「蠻寇」的種種罪名,成為儂峒起義領袖和反抗反動統治的革命鬥爭和正義性戰爭。成為中華民族英雄,解除了千年奇冤,激起儂智高子孫、家族和愛國人民的感戴,並賦以謝詩。
作者:農賢生(儂智高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