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平書法作品
●暨南大學教授
三十年前學書法,從唐楷入手,寢饋於顏、柳、歐之間,基本功還算紮實。後來受到各種學書觀念的洗禮,遂將唐楷棄置一旁,時而隸,時而草,時而行,書法風貌雜而不純,得在易出新意,失在任筆為體,漫衍無歸。今來年齒漸長,頗覺唐楷乃家珍,不可輒棄,於是重理荒蕪,轉而攻褚,不乏可觀。褚遂良乃唐之廣大教化主,前承歐、虞,後啟顏、柳,下開米芾,世人多知之;而上承漢隸、意兼南北、法嚴勢逸、兼工帶寫則是筆者近年所悟,以此涵攝諸家、貫通所學,頗有豁然冰釋、溫故知新的喜悅。
柳公權嘗有「心正則筆正」之語,唐宋以來,「心正」為理學家重新發揮,賦予了其道德教化和持靜守敬的哲學內涵,而關涉書法本身的「筆正」則被冷落。程顥稱「非要字好,即此是學」,以此消解高懸於外的學書目的,凸顯持之以恆的學書過程;朱熹則釋之以「收放心」,將書法學習目的納入人格修養的軌道。明代陳獻章論書法「以正吾心、以陶吾情、以調吾性」,將原本由「心」統攝的「性、情」置於「心正」的內涵之中,強調了內在感性的發揮。王陽明則說「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不僅消解學習書法的目的,同時也淡化了「即此是學」的過程,已然取消了書法的獨立性,將書者之「心」上升到一個既虛且靈的極詣。
書法之作為「心學」,正與宋明理學的互為表裡。然而,「心正」似乎沒有確解,而「筆正」則可得而論。楷書尚法,筆既正矣,心未必正;草書尚意,筆雖不正,心未必不正。以此觀之,書法既不可溺於「形」,亦不可專於「意」,所謂「伯英不真,點畫狼藉;元常不草,使轉縱橫」,「正」與不「正」,亦在心念之間,以此意作楷,庶幾「筆正」矣。
【來源:新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