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呼籲:建議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確立個人信息權

2021-01-17 新浪科技

來源:第一財經

作者: 劉春泉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一句話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權益」,這裡的「權益」包括「權利」和「利益」。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並沒明確規定個人信息權,民法典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第1034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但是,所有條款均沒有明確提個人信息權這個概念。筆者查了連王利明教授這樣的權威民法學者曾撰文認為應當明確規定個人信息權,因而也鬥膽專文呼籲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規定個人信息權。

個人信息主要體現自然人個體的各種區別於其他個體的特徵,屬於人天然就存在的特徵,故這些區別於自然人彼此個體的特徵都屬於人格特徵。既然人格權是為民事主體所固有、由法律直接賦予民事主體所享有的各種人身權利,那麼基於個人信息天然屬於人存在的特徵,符合人格權定義,應當確定屬於人格權。而且姓名、性別、婚姻、基因、生物識別等個人信息自古就有,身份證號碼、銀行財務信息等傳統上也有,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帶來的個人信息易於複製傳播和濫用,產生了保護的法律需求,因而,個人信息權是一種新型的具體人格權。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在內容上的確存在交集,但整體而言,個人信息遠大於隱私範疇,應當單獨確立個人信息權,並研究界定個人信息權的保護範圍和方法。

雖然筆者同意個人信息權是人格權,但傳統民法認為人格權是絕對權,是否完全沿用傳統民法的理論可能還有待討論。雖然筆者不清楚民法典沒寫個人信息權的具體原因,但自忖應該與傳統民法理論與目前科技發展帶來的新情況不能完全吻合有關。

民法上所謂絕對權也叫對世權,是指除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均為義務人的民事權利,如財產所有權、人格權等。絕對權的義務人是不特定的,義務人的義務是不作為的義務,即只要不去侵犯權利人的權利即可,因而絕對權一般是支配權。這些傳統民法理論在個人信息保護適用上可能有一些問題,個人信息還需要進一步區分一般個人信息和敏感個人信息,對於一般個人信息,例如姓名、工作單位、工作電話,如果正當目的收集使用也要徵得同意,否則就不能收集使用。再比如為防控疫情需要收集個人信息,這既不能說因為個別人反對就不做了,也不能免除收集信息單位的信息安全保密義務。

目前來看,個人信息明確確立權利的主要目的在於防止不當收集、流轉和濫用,個人信息有財產價值,但個人信息與民法上的物不同,一物不能二主,但信息可以幾乎零成本複製,同一個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可能被無數個主體收集、流轉和使用,可以分別成為別人的信息財產組成部分。比如新浪訴脈脈數據不正當競爭案,可能就包含了筆者的個人信息,但新浪並沒有分給我一分錢。筆者認為個人信息權主要價值在於必須明確個人信息權與企業信息財產權衝突時,個人信息權優先受法律保護。為公共事務管理職能目的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遵循最小必要原則,個人信息權與公權力衝突時,公權力超越最小必要原則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仍不能免責。

個人信息雖然具有財產價值,應當承認具有財產屬性,但其作為人身權與財產權不同,這一點在民法典第1036條第二款已經有所體現,即「處理個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行為人不承擔民事責任……(二)合理處理該自然人自行公開的或者其他已經合法公開的信息可以免責,但是該自然人明確拒絕或者處理該信息侵害其重大利益的除外」。這個例外規定其實就體現了對人格尊嚴的保護,是正確的。假如沒有這樣的規定,若不幸遭遇人肉搜索,被人肉搜索傳播的往往都是當事人自己公開的個人信息,則根據1036條免責規定,當事人因自行公開了相關信息而無法申請行為禁令與追究責任,那麼制止人肉搜索的法律依據就缺失了。

個人信息權保護的關鍵在於反對濫用個人信息。但是濫用可能的主體眾多,無法防止,唯有從源頭治理個人信息收集,採取少收、慎用、保密、反濫用的手段,通過立法規定軟硬體產品設計必須保護個人信息,體現設計保護隱私和個人信息(privacy by design),再綜合刑法、行政法、民事賠償等規制手段,也許未來個人信息保護狀況可迎來較大改觀。

(作者系上海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
    ,很有必要研究清楚《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個人信息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個人信息?  第一,個人信息包含廣義和狹義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狹義的個人信息。  2013年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將這種個人信息應當得到保護的權利直接稱之為「個人信息得到保護的權利」,後來的《民法典》110和111條也沒有明確確立個人信息權,這是因為「個人信息權」的基礎和確切含義現在並沒有研究清楚
  • 評論: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徵求意見稿已經發布,根據筆者最近幾年辦理個人信息相關案件遭遇到各種對個人信息的誤解和望文生義來看,很有必要研究清楚《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個人信息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個人信息?第一,個人信息包含廣義和狹義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狹義的個人信息。
  • 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定義
    法制日報訊 記者朱寧寧 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其中,草案第四條對「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明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分組審議時,多位委員建議對這一條款進一步進行明確完善。
  • 個人信息曝光率增加,如何保護我們的「臉」|問2020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也建議,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採集的個人信息應設立退出機制。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近日透露,《個人信息保護法》正在研究起草中,目前草案稿已經形成。起草該法的背景,就包括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發展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的難題。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
    9億網際網路用戶、超過400萬個網際網路網站、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式……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度融合,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之一,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呼聲不斷。今日,記者從中國人大網獲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草案》)開始徵求意見。
  • 疫情期間登記的個人信息遭受洩露危機 這些信息應當如何處理?
    華商報記者 任婷/文 陳團結/圖  >>政協委員:  做好疫情相關個人信息管理及疫情後信息處置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在「加強對疫情防控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提案中建議,相關部門統籌聯動、做好對疫情相關個人信息的管理以及疫情後的信息處置工作。
  • 隱私與便捷,如何兼得——關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與此同時,「加強個人信息保護」是「加快數位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保護與運用如何協調,事關重大。  日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並於10月21日至11月19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4大亮點
    以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為根本立法目的任何法律的立法目的都是多元化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也不例外。作為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的一項基本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既要保護自然人對其個人信息的合法權益,也要維護人們合理利用個人信息的自由,從而實現二者的協調均衡。
  • 個人信息保護法來了!終結「透明人」代表委員有話說
    5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圍繞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行政處罰法、人民武裝警察法等。
  • 程嘯:我國《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制度的創新與發展
    ,如歐盟的《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DPR)、德國的《聯邦數據保護法》、日本的《個人信息保護法》、韓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信息通信網利用促進及信息保護法》及《信用信息的利用及保護法》、我國臺灣地區的「個人資料保護法」等。
  • 按「最小必要」原則 規範APP個人信息收集
    由於公民個人信息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網際網路數據是網絡空間時代的重要地緣戰略資源,APP方任意侵犯他人個人信息權的行為,不僅僅只是私法範圍內的合同權利義務之爭,還是關係著公共安全的大是大非問題,需要公權力即工信部介入,才能解決好APP「霸王條款」存在的問題。
  • 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概念迷宮 | 中國的GDPR...
    唯一的創新還是一個民法典帶來的毒瘤:第28條關於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在沒有法律基礎的情況下處理個人信息,甚至可以完全忽略第13條的規定。這個第三人理論的不當使用可追溯自民法典,我之前的評論曾有提及。當然,GDPR第9(2)(e)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但考慮概念的彈性和語境,二者的範圍和影響不可相提並論。 草案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基本都來自GDPR。
  • 獨家解析:《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VS 歐盟GDPR有何異同?|E周刊
    早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審議,這是我國從原有的以法律、司法解釋、行政法規、規範性文件等多方位保護個人信息實踐邁向體系化實施立法的重要一步。 此前,歐盟於2018年出臺了《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成為全球個人數據安全立法中極具標誌性的一部法案。
  • 個人信息保護諸多難題待解
    12月16日,浙江理工大學特聘副教授郭兵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杭州中院已受理其上訴,二審將於12月29日開庭。 人臉信息較於其他個人信息有何特別之處?為何企業爭相落地人臉識別應用?使用人臉識別這種個人生物信息的邊界在哪裡?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教授張建文對記者表示,「人臉識別第一案」的意義可能僅僅止步於個案,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諸多難題、困境依然待解。
  • 數字法治丨王成:個人信息保護立法的解讀與13條建議
    個人信息在形式上被定位為民事利益,不僅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沒有實質影響,反倒容易導致個人信息相對不重要的誤解。「個人信息權益」的措辭不符合我國立法傳統,在以往正式法律中沒有此類某種「人格利益」+「權益」的表述。個人信息保護法規範的是個人信息處理的「行為」而不是「活動」,旨在保護「信息主體」而非空泛的「個人」權利。
  • 《民法典》視角下隱私權與個人信息保護
    2.其次,在確立基本原則的基礎上,《民法典》明確了「合法」「處理」個人信息的條件,主要包括兩種:其一,以獲得「知情同意」為基礎,通過公開「處理信息的規則,處理信息的目的、範圍和方式」進而獲得「個人信息主體或其監護人的同意」;其二,承認「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方式」作為個人信息處理的合法性基礎。這體現了《民法典》與其他個人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的體系銜接。
  • 精華帖|網際網路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有哪些前沿問題?來看大咖們怎麼說
    他表示,立冬時節,各界專家齊聚北互,體現了大家對最新司法實踐的關注,希望各位專家暢所欲言,讓真理和規則在研討與思辨中愈發清晰。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管辦(研究室)主任孫銘溪隨後,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管辦(研究室)主任孫銘溪介紹了近期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個人信息相關案件,並闡述了審判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的司法考量和規則探索。
  •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個人信息如何保護?
    過度收集、「內鬼」洩露、個人註銷難……近年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頻出,不斷敲響公民個人信息保護警鐘。網絡時代,如何給「失控」的個人信息按下「剎車鍵」?特別是檢察機關,在依法懲治相關刑事犯罪的同時,如何發揮公益訴訟職能保護公民個人信息?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法律專家和辦案檢察官。
  • 張勇丨APP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以知情同意為視角
    從相關法律規定來看,從2012年開始,我國先後制定發布了《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絡安全法》《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個人信息刑案解釋》)等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逐步確立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
  • 淺析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慄戰書向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所作的工作報告中,將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納入人大常委會下一步主要工作。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的立法工作已經進入實質性階段。個人信息保護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正是由於近幾年個人信息被盜用、濫用的情況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