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息保護法來了!終結「透明人」代表委員有話說

2020-12-24 人民網

5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在下一步主要工作安排中指出,圍繞國家安全和社會治理,制定生物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數據安全法,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行政處罰法、人民武裝警察法等。

疫情期間信息收集不規範、用戶訴杭州野生動物世界「人臉識別第一案」、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列入2017年人民法院十大刑事案件……個人信息保護問題頻現,給公眾造成了極大不安全感,有些人儼然成了「透明人」。相關話題從2018年起成為「兩會」期間熱議話題。

此次法律制定,哪些內容和你我密切相關?如何通過立法終結個人信息「裸奔」?代表委員們有何具體建議?

案例:個人信息洩露頻發,平臺責任幾何

疫情防控期間,多數人在不同地方、不止一次留下自己的手機號、身份證號、家庭地址等,在遵守防控規定同時,不少人擔心這些信息收集不規範,若不能妥善保管,一旦洩露會被不法分子利用。

這種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央視報導顯示,僅北京地區法院確認的2010至2016年公民個人信息洩露就已多達1.6億條。中國消費者協會2018年9月發布的《APP個人信息洩露情況調查報告》亦顯示,八成受訪者曾遭個人信息洩露。

此前徐玉玉被電信詐騙案即事因信息洩露,事件轟動一時,一度引發了社會對個人信息洩露問題的聲討。

2016年8月,山東女孩徐玉玉,在即將踏入大學校門之際,接到一通詐騙電話,被騙走了上大學的費用9900元,得知被騙後,徐玉玉因為過度傷心回家途中身體不適,搶救無效身亡。

信息洩露的不僅是姓名、職業、通信記錄這些傳統信息,人臉、指紋、聲紋等生物特徵數據也正在被收集使用甚至進入非法用途。

2019年9月,換臉社交軟體「ZAO」迅速成為網際網路熱門應用,隨後很快因涉嫌未依法依規收集使用人臉信息、存在數據洩露風險等問題,軟體開發公司北京陌陌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被工信部約談。

無獨有偶,2019年10月,法學博士郭某因在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購買的年卡取消指紋識別、改為經註冊的人臉識別才能正常入園,他認為人臉識別屬個人敏感信息,不同意此舉並要求退卡,但協商無果,因而將杭州野生動物世界訴至杭州市富陽區人民法院,該案作為「中國人臉識別第一案」,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公開報導可見,法院已對該案正式立案,暫未見判決結果。

是誰在「收集」我們的信息?有電商、社交軟體等平臺「越界」,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甚至非法竊用用戶信息,有黑客竊取信息、有「內鬼」售賣信息,也有網絡服務系統漏洞等導致個人信息洩露。

中消協的調查報告顯示,電商、社交軟體等平臺過度收集消費者個人信息的現象成投訴新熱點。經營者未經授權收集個人信息和故意洩露信息是個人信息洩露的主要途徑,分別佔比調查樣本的62.2%和60.6%。

2019年7月,澎湃新聞報導,哈爾濱網友王先生在使用騰訊旗下「微視」APP的過程中發現,當他使用微信帳號登錄時,微視會獲取其全部微信好友信息,並向他推送微信好友發布的視頻。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他使用QQ帳號登錄時。他認為,他僅授權了登錄,「微視」無權收集和使用他的性別、地區和好友關係,因而他起訴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侵犯隱私權。法院裁定,騰訊立即停止在「微視」中使用王先生微信或QQ好友信息的行為,以及將他的相關信息推薦給其他用戶的行為。

2020年 5月9日,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通報:2020年3月,中信銀行在未經客戶本人授權的情況下,向第三方提供個人銀行帳戶交易明細。銀保監會對中信銀行啟動立案調查程序。這不是個例,中國裁判文書網信息顯示,銀行「內鬼」參與倒賣個人金融信息的情況不少見。

溯因: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淡薄 法規不健全

信息過度洩露帶來了什麼?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接受採訪時談到,毫不誇張地說,幾乎每個手機或網絡用戶都遭遇過詐騙信息的侵擾。

根據中消協的調查結果,當消費者個人信息洩露後,約86.5%的受訪者曾收到推銷電話或簡訊的騷擾,約75.0%的受訪者接到詐騙電話,約63.4%的受訪者收到垃圾郵件,排名位居前三位。

公民個人信息洩露帶來的電信詐騙案件五花八門:從中獎、房租匯款,到網銀升級、郵包藏毒,再到冒充公檢法等公職人員、偽造網上通緝令、助學金領取等,有媒體分析稱,通訊信息詐騙特點從最初的「撒網式」變成如今的「精準化」。

信息緣何洩露?公開報導中,多位代表委員提及了類似的原因。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廳黨組書記楊貴平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殷興山認為,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意識淡薄是信息洩露的原因之一。

意識淡薄包括,隨意填寫個人信息、隨意下載和安裝軟體、亂連WiFi和亂掃二維碼、為尋求方便快捷上傳敏感個人信息、為炫耀將大量個人信息暴露在網上。

共同看法還包括,運營主體缺乏規範和約束。楊貴平同時指出,有的系統設計上存在安全隱患同樣是個問題。

此外,楊貴平和殷興山均認同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制度不健全的看法。目前缺少一部專門、權威的法律,制約著個人信息的全面保護。殷興山還認為,個人信息保護缺乏主管部門。

2019年10月,全國政協提案委組織委員赴湖南、貴州專題調研。委員們在調研中發現,目前個人信息保護的司法救助機制不完善,侵犯主體、侵犯責任認定難,取證和舉證難度大。

對已經認定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也存在著處罰力度不夠的問題,楊貴平稱,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出臺的相關規定中,對此類非法行為僅設定了警告和3萬元以下罰款的處罰。「相對於販賣出售個人信息所獲巨額利益來說,違法成本明顯過低。」這是個人信息保護存在的困境。

不單是困境,個人信息保護亦存在爭議,包括保護個人信息是否影響數據產業的發展、數據屬於用戶還是屬於採集平臺等。

建議:需要明確數據收集、處理、使用的義務邊界

記者注意到,近年已有多名代表委員建議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天達共和律師事務所主任李大進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國目前有近40部法律、30餘部法規及近200部規章涉及個人信息保護。但由於缺乏頂層立法,現有規定散見於各類法律中,很難發揮震懾作用。

「我國雖然出臺了一些信息安全保護的法律法規,但尚未出臺針對個人隱私保護的專門立法。對於洩露個人隱私的處罰較輕,導致侵犯個人隱私的違法成本過低,個人隱私保護力度極其有限。」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律協會長高子程說。

需要明確數據收集、處理、使用的義務邊界,是提出建議代表委員的共識。他們認為,應該明確規定哪些個人信息可以被收集,哪些不能。對於運營主體的收集行為而言,殷興山認為要有明確正當的目的,要符合「最少、必需」要求,並經過信息主體明示同意。

「應把個人信息上升為個人基本權利。」全國人大代表、世紀榮華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崔榮華呼籲,她同時提出個人信息保護的知情同意、目的明確、使用限制、信息質量、安全管理、禁止洩露、保存時限和自由流通等八項原則,嚴格企業和機構的信息保護責任,加大處罰力度。

她認為,立法應當明確侵害個人信息權利的責任。如因信息採集主體保管不善導致個人信息洩露,信息採集主體應當依法承擔相應責任;如工作人員私自洩露了個人信息,除個人應當承擔責任外,信息採集主體業應視具體情節也依法承擔責任;如信息採集主體對個人信息保管不善,同時又有第三方非法獲取並使用個人信息,則信息採集主體與第三方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多年持續關注數據安全立法的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則建議,《個人信息保護法》應充分考慮根據應用場景對個人信息進行分類分級保護條款,對行政機關、公共機構的信息收集、使用和處理行為也要加以規範。

行動:多項文件落地保護個人信息

雖然個人信息保護暫無頂層立法,有關部門對侵害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一直都是鐵腕治理、重拳嚴打。

去年,中央網信辦、工信部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公告,決定自2019年1月至12月,在全國範圍組織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報告(2019)》顯示,一年來,專項治理工作成效顯著。

其中,工業和信息化部開展的「APP侵害用戶權益行為專項整治行動」推動多款APP完成自查整改,對236款APP運營者下發整改通知書,公開通報56款APP、下架3款APP。

公安部也在「淨網2019」專項行動中依法嚴厲打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違法犯罪行為。有媒體評價,2019年個人信息數據保護的一個鮮明特徵是刑事手段的顯著增加,一系列專項執法行動,給2019年個人信息數據保護打上了鮮明的執法烙印。

從2018年起,個人信息保護就是「兩會」期間熱議話題。而2019年全國「兩會」後,「加強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保護」成為全國政協重點系列提案之一。

個人信息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在逐漸落實。近年來,我國加快了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立法和修訂進程,先後發布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電信和網際網路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等。

2019年,《兒童個人信息網絡保護規定》、《個人信息安全規範》發布,《數據安全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個人信息出境安全評估辦法(徵求意見稿)》完成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如今,《個人信息保護法》將制定,終結個人信息「裸奔」或不日可期。

相關報導

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加快立法推動家庭教育專業化

全國政協委員田向利:把電商人才納入全省人才培養規劃

全國人大代表彭壽:推動新技術下鄉 培育新的農業經濟增長點

全國政協委員王寶山:以鄉村衛生一體化助推健康中國建設

全國人大代表鄭功成:期待醫療保障法早日納入立法規劃

別小看政府工作報告中這30元「紅包」

「社會生活百科全書」如何影響你我生活

(責編:周世玲、陳遠丁)

相關焦點

  • 隱私與便捷,如何兼得——關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從2002年《國家信息化領導小組關於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指導意見》提出要制定信息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到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提交一審,我們的社會已經走向了智能化,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面臨更大的挑戰。  目前形成的草案回應了哪些社會關切,又有哪些需要進一步討論、完善的地方,值得每個人認真關注。
  • 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
    ,很有必要研究清楚《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個人信息是什麼?為什麼要保護個人信息?  第一,個人信息包含廣義和狹義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狹義的個人信息。,又因監管不嚴導致很多問題有一定關聯(筆者認為個人信息強保護與實名制必須是並行不悖)。
  • 評論: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是什麼作者: 劉春泉[ 對於裁判文書、日記、個人照片等屬於廣義上的與個人密切相關的信息,雖然也可以稱之為「個人信息」,但這種廣義的個人信息應當適用隱私、肖像權等其他法律予以保護。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
    9億網際網路用戶、超過400萬個網際網路網站、超過300萬個應用程式……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持續深度融合,個人信息保護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利益問題之一,出臺專門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呼聲不斷。今日,記者從中國人大網獲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下稱《草案》)開始徵求意見。
  • 香港如何走出困境,代表委員有話說
    (兩會綜述)香港如何走出困境,代表委員有話說中新社北京5月26電 (記者 陳小願)受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影響,香港正面臨嚴峻挑戰。東方之珠如何走出困境再現輝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熱議的話題。
  • 律界代表委員的「匯報」,料就是這麼足!
    代表委員們內容豐富又營養的履職「作業本」上都寫了啥? 你最想pick哪位大咖?新鮮出爐的乾貨,快來嘗嘗鮮。 劉紅宇委員   「每年來這裡,就像回到法律人的家一樣輕鬆。」北京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政佳人」劉紅宇委員如是說。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4大亮點
    原創 程嘯 網絡傳播雜誌2020 年10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以下簡稱《草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並在會後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草案》有哪些亮點?有哪些地方需要進一步完善?
  • 獨家解析:《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VS 歐盟GDPR有何異同?|E周刊
    本期內容將從幾個維度對《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與歐盟GDPR比較分析,以歐盟在個人數據保護層面較成熟的視角來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兩部法案的主語稍有差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的主語是「個人信息」,而GDPR的主語採用了「data」
  • 專家呼籲:建議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確立個人信息權
    來源:第一財經作者: 劉春泉《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徵求意見稿第一條第一句話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權益」,這裡的「權益」包括「權利」和「利益」。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並沒明確規定個人信息權,民法典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兩會熱議疫情後個人信息保護 代表委員提了什麼建議?
    【財新網】(記者 錢童)疫情期間,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的個人信息採集,對推進流行病學調查和疫情防控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伴隨著線上線下的大量個人信息採集,信息收集不規範、保護不到位的現象也愈加突出。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和委員就個人信息保護提出建議意見,希望加快相關立法。
  • 個人信息曝光率增加,如何保護我們的「臉」|問2020
    突然增加的信息曝光,讓很多人擔憂自己的個人信息是否能得到有效保護。今年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也提出了這一問題,並形成議案、提案、建議等,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政策參考。全國人大代表、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劉小兵認為,為了應急防疫採取的一些措施,在疫情緩解之後應儘量取消,不能將暫時措施變成永久措施。
  • 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定義
    法制日報訊 記者朱寧寧 備受關注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提請審議。其中,草案第四條對「個人信息」進行了界定,明確「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分組審議時,多位委員建議對這一條款進一步進行明確完善。
  • 個人信息保護法中的概念迷宮 | 中國的GDPR...
    草案很難說有什麼概念創新,當然審查的部分不在討論範圍之內。唯一的創新還是一個民法典帶來的毒瘤:第28條關於已經公開的個人信息在沒有法律基礎的情況下處理個人信息,甚至可以完全忽略第13條的規定。這個第三人理論的不當使用可追溯自民法典,我之前的評論曾有提及。當然,GDPR第9(2)(e)條也有類似的規定,但考慮概念的彈性和語境,二者的範圍和影響不可相提並論。
  • 疫情期間登記的個人信息遭受洩露危機 這些信息應當如何處理?
    代表委員支招:  1.加強規範性管理,設立退出機制  2.若遭洩露,應當納入檢察機關公益訴訟範疇  3.個人信息應分類分級保護 疫情緩解後部分應急措施應解除  疫情防控促成了一次全民信息採集,如何管理這些個人信息,確保安全可靠,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
  • 民法典來了|程嘯:《民法典》與個人信息權益保護
    活動採取「線下+線上」形式,海澱法院在院黨組成員、院領導,各審判部門中層正職、負責人、副職及部門代表現場參加,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解放軍總直屬軍事法院及解放軍直屬軍事法院部分法官同步在線觀看,北京市各級法院部分幹警、海澱法院全院員額法官、法官助理及部分專家委員會委員一千餘人通過「小魚易連」APP在線聽課。活動由海澱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張弓主持。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殘疾未成年人權益
    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第二次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 今天國家憲法日,律師、代表委員「組團」來南法了!
    今天國家憲法日,律師、代表委員「組團」來南法了!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20餘名全市律師代表和區兩代表一委員走進南海法院感受訴訟服務中心新變化體驗電子卷宗新功能
  • 2021我有一個Flag①人民心願 代表委員來回應
    2021我有一個Flag①人民心願 代表委員來回應 2021-01-17 23: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看代表委員對法院的所贊...
    自2021年1月4日開始,省法院院領導分赴貴州各地走訪全國、省代表委員,傾聽人民呼聲,自覺接受監督,為推動法院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集智聚力。
  • 淺析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
    一、我國現行對於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我國目前尚未就個人信息保護進行單獨立法。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散見於各部法律、司法解釋、部門規章之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網絡安全法》在宏觀層面提供了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