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追捧日本和果子了,這家中國糕點屆的百年老字號要搞事情。
今天是「春分」,晝夜等長的一天,預告著春暖花開、大地返青、萬物茁壯生長的前景。
老人說:「吃了春分飯,一天長一線。」
——說的是越冬的麥子,也是家裡的孩子。
生長時節對收成至關重要,所謂「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家家戶戶忙碌起來,「春分至,把樹接;園樹佬,沒空歇」。
勤勞中透出繁榮的景象,也隱含著「春分栽不妥,再栽難成活」的警示,提醒人們珍惜時光。
在這個充滿希望又不許偷懶的節氣,應該吃什麼呢?
別忘了,春分可是祭祀太陽神的時節。明清皇帝每年在春分這天,必到日壇向大明神(太陽)致敬,祈禱太陽高高升起、陽光普照。所以春分的點心就叫「太陽糕(太陽高)」。
老師傅們將元氣生長的大麥嫩苗搗成青綠色的餡料,填進太陽一般澄黃燦爛的餅皮中,這就是「太陽糕」的做法。那麼,到底是誰家的師傅這麼有心,惦記著讓顧客一口吃到時令、一口吃到祝福、一口吃到文化呢?
答案揭曉——稻香村。
稻香村是揚名四海的北京老字號,起源卻在南方。1773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蘇州稻香村茶食店」品食點心後,讚嘆為「食中雋品,美味不可多得」,御題匾額,名揚天下。1895年,北京稻香村在前門外觀音寺街開業,時稱「稻香村南貨店」,是京城生產經營南味食品的第一家。南店北開,前店後廠,吸引八方食客。 魯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時候,便常來稻香村,日記中提及這裡不下十餘次。1984年,延續百年的稻香村傳承人劉振英成立了北京稻香村公司,老南派茶食店逐漸演變為現在我們大家熟知的稻香村品牌。
過去幾年,微信上颳起一股風,說北方人不論什麼節氣什麼節日,都吃餃子。怎麼可能?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怎麼可能到了吃上,就只剩下了餃子?
但是,不吃餃子,吃什麼呢?
於是,稻香村的老專家、老師傅絞盡腦汁,想著如何為二十四節氣增添上有中國味兒的「時令糕點」。
「時令糕點」,說起來簡單,其實很複雜。不僅材料要取自當時當下的蔬果稻穀,營養要匹配天寒地暖的四時變化,寓意也要呼應每一個節氣的個性,最好,還能有精彩有趣的老故事老講究,讓吃到糕點的人咂摸出一股濃鬱的傳統中國味兒。
提到老故事老講究,仿佛為無從下手的「時令糕點」研發投下了一道引路光。稻香村的專家們、師傅們一頭扎進故紙堆,從宮廷檔案、市井雜談、遊記方志乃至童謠兒歌中扒拉出來一堆早已被人遺忘的「食譜」,也窺見了古人們豐富的飲食文化一角。
吃,哪裡只是吃這麼簡單。將一枚枚點心當作一封封郵件,每一分酸甜香辛都是來自農耕的問候,都希望讓人品出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味道,都在提醒人們添減衣物、愛護身體,都在警醒人們順應四時、敬畏自然。
中華老字號,曾經是生意,如今也是文化,因為老買賣中透出的市井生活,正承載著逐漸被我們遺忘的傳統;老品牌的興衰立業史,正反映著中國從古至今的沉浮。「名業」就這樣,成為了「名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成為名城保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這裡,西城名城保護將二十四節氣的點心與典故送給你,讓我們一起關注名業,保護名城:)
提醒一下,以下節氣美食只有在節氣前後有售哦,錯過時令,再等一年,請大家「按時吃飯」:P
立春 咬春卷
「立」是「開始」的意思,它是二十四節氣第一個節氣,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因此立春又稱立春節、打春等。此刻「嫩如金色軟如絲」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躍躍而試的小草,正等待著「春風吹又生」,而「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也準備拉開春季的序幕。
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名曰「咬春」。《明宮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前一日,順天府於東直門外迎春,凡勳戚內臣、達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無賤,皆嚼蘿蔔,名曰咬春,互相請宴。吃春餅和菜……」這一習俗,可追朔到晉,而興於唐。老北京吃春餅最講究,一定要捲成筒,從頭吃到尾,寓意「有頭有尾」。
老北京口味的春餅,以豬肉、韭黃、春菠菜、蔥、綠豆芽、粉絲等當季食材為餡,外酥內軟,營養豐富,不僅養陽,還能解春困。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首杜甫的《春夜喜雨》描述的就是雨水節氣的情形。從這天開始,天氣變暖,春回大地,沁人的氣息激勵著身心。
「春捂」是傳統的養生之道。冬去春來,寒氣始退,陽氣升發,春捂是硬道理。雨水節氣養生需要「有點甜」,蜂蜜有補中益氣、潤腸通便的作用,柚子有止咳平喘、健脾消食的養生功效。用蜂蜜和鮮柚做餡,入口絲絲香甜,但甜而不膩,柚香爽口。
「雨水望春蜜餅」不僅在酥鬆餅皮中加入了蜂蜜,又將清淡馥鬱、味道鮮甜的蜂蜜和清甜微酸的鮮柚做餡包裹在其中。入口絲絲香甜,柚香爽口。
驚蟄節氣,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從進入驚蟄開始,氣溫漸漸回升,雨水開始增多。春雷始鳴,冬眠的動物開始甦醒。
相傳經過冬眠的龍,在驚蟄那天也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所以這一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北京稻香村「驚蟄盤龍糕」是以清幽的桂花和滋補的山藥作餡,清甜而溫潤,金黃色的餅皮上雕刻著金龍戲珠的精緻圖案,寓意祈龍賜福。
春分節氣,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民諺道「春分到,蛋兒俏」,為了慶祝春天的到來,在春分這天的「豎蛋遊戲」可一定要嘗試一把。
春分時節,老北京人有祭祀太陽神的習俗,祭祀供品是「太陽糕」寓意「太陽高」。春分節氣氣候日趨暖和,人們祈禱太陽真君日日高起,普照人間大地,養育萬物,故以太陽糕祀日。春分飲食宜清補不宜濁補,多吃新鮮蔬菜,有助於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
春分,正是麥苗拔節的時候,升級版北京稻香村太陽糕精選了大麥嫩苗製成清新微甜的餡料,包裹在淡黃色的餅皮之中。
清明節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城,因為與寒食節日期最近,慢慢融合,形成了現在清明節吃寒食的習俗。
「搗青草為汁,和粉做粉團,色如碧玉。——《隨園食單》」袁枚筆下的青團,是食,更是詩。
清明節前,青草的生命力最為旺盛。用它來製作青團,包含著生機與希望。青團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肥而不腴。豆沙餡心甜而不膩,帶有清淡稔葉的香氣。咬上一口,糯糯的清香沁人心脾,軟滑的豆沙甜香爽口。這就是青團。
穀雨有著「雨水生百穀」之意,是春季裡的最後一個節氣。
穀雨節氣前後降雨增多,空氣中的溼度逐漸加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環境的變化,通過人體自身的調節使內環境與外環境的變化相適應,保持人體各臟腑功能的正常。所以穀雨時節養生最重要的就是祛溼熱、防春火。
香椿作為應季食物,是穀雨時節不可不吃的美味佳餚和養生上品,素有「樹上青菜」之稱。俗語道「雨前香椿嫩如絲」,穀雨時節正是吃香椿的好時候,此時的香椿葉肥梗嫩,油亮厚實,吃起來則醇香爽口,令人回味。
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 在今天來看,立夏不過是一個節氣,表明春天結束,夏日由此開始而已。 古代時,立夏這天作為民間傳統節日,被稱為「立夏節」。天子要率領百官迎夏於南郊,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儀式。到明代民間始有嘗新風俗,清代更有祭神、嘗新、饋節、秤人、烹新茶等俗。
從初夏開始,應注重「清除內熱」,性溫、味苦的陳皮是夏季很好的選擇,適量食用能夠起到增強食慾、促進消化和清涼敗火的作用,對胃腸道疾病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北京稻香村「立夏陳皮餅」可愛俏皮,外形如橘瓣,醇香的陳皮入餡,甘甜中微帶桔香。清潤爽口。
「小滿晴,麥穗重。」這時全國北方地區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已開始飽滿,但還沒有成熟,所以叫小滿。
小滿時節,氣溫增高,雨水增多,萬物繁茂,生長最旺盛,人體的生理活動也處於最旺盛的時期,因為多雨潮溼的天氣極易對人體造成傷害,飲食調養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可適量食用一些豆類、桂圓等清利溼熱、理氣宣肺的食品。
民間有小滿食用桂圓的習俗,桂圓具有清利溼熱的功效,民間用桂圓做成各色食品,如桂圓餅、桂圓童子雞等,以討「飽滿、豐收」之吉利。
北京稻香村「小滿桂圓酥」,採用清香怡人的桂圓肉入餡,甘甜爽口,再配上層層酥香的餅皮,烤製成微黃的小餅,入口酥軟,甘甜爽口。
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穫,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而在芒種時節雨季就要開始了,氣溫也開始升高。
從「芒種」這節氣的字面可以看出,這個節氣是農民伯伯最忙的季節,因為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而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所以又稱為「忙種」。
早在兩千多年前,桑椹已是中國皇帝御用的補品。因桑樹特殊的生長環境使桑果具有天然生長,無任何汙染的特點,所以桑椹又被稱為「民間聖果」。
當新鮮的桑椹遇上別具匠心的糕點師傅時,一款美味的點心出現了,將味甜汁多的桑椹入餡,再在酥鬆的餅皮中加入醇香紫薯及蓮子,印上精製的桑椹圖案。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就進入了炎熱的季節。夏季由於氣溫升高,人容易出現煩躁不安、焦躁易怒的情況,免疫功能也會相應低下,因此夏季養生最重要的是養心。
蓮子清心火、壯腸胃;百合清心除煩,寧心安神。夏至蓮子百合餅在皮面中加入抹茶粉,清爽怡人,溫潤甜糯。
小暑節氣,雖然天氣已經熱了起來,但還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小暑這天差不多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民間傳說龍宮會選擇在這天曬龍袍,所以古代民間家家戶戶在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溼、防黴防蛀。
小暑時節,氣候炎熱,食慾可以降低、胃口不佳、有民諺稱「小暑大暑,有米也懶煮」,因為天氣太熱,人會變得散漫,連三餐都懶得準備。
綠豆味甘性涼,具有清熱、去暑、解毒功效,是天然的消暑食物,用它做成「消暑糕」,一起用清涼抵禦酷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大暑時節,由於天氣炎熱潮溼,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再加上日長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體力消耗相比其他季節會大很多。
所謂「天生萬物以養民」,大暑天氣酷熱,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那麼吃南瓜就最好不過。
北京稻香村的大暑金谷酥,精選香甜軟糯的南瓜入餡,再將口感醇香的五穀雜糧烤製成金黃餅身。細膩清甜與粗獷酥鬆的混搭,清爽了整個味蕾。
立秋,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天氣乾燥,氣溫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人體清爽消瘦,食慾增加,需要補貼營養,抵抗逐漸下降的溫度。
稻香村「立秋醬肘」軟而不糯,濃香醇厚,是苦夏過後貼膘的好食材。
「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處暑"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了。處暑期間天氣轉涼,中午熱,早晚涼,晝夜形成較大的溫差。「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氣候特徵明顯,但不要急於增加衣服。因為暑氣雖然結束,但氣溫並未真正秋涼,也就是人們常講的「秋老虎,毒如虎」。
此時飲食應遵從處暑時節潤肺健脾的原則,常吃些清熱、生津、養陰的食物。鴨子味甘性涼,很適合秋燥時節溫和的貼膘。在處暑時節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傳統,有句話說「處暑送鴨,無病各家」,不光自己家要吃鴨子,還要分給鄰居一些呢。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白露時節,由於天氣逐漸轉涼,氣溫下降很快,導致夜間空氣中的水汽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附著在植物的莖葉或花瓣上,當早晨的太陽光照射時,露珠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因而得「白露」美名。
進入白露時節,就已經是秋季了,這時候特別容易乾燥,為了預防秋燥,一定要多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美食。甘薯是秋季潤燥養津的佳品,甘薯富含植物蛋白、纖維素及維生素,味甘性平,補脾益氣。
秋分這天,太陽直射赤道,晝夜均分,南北極同時都可以看見太陽,分享著同一個白晝。
一場秋雨一場寒,從這一天起晝短夜長,正式進入涼爽的秋季,降水逐漸增多,正是吃芋頭的好時節。芋頭綿軟微甜,富含蛋白質、鈣、胡蘿蔔素、B族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性平溫軟易消化,能很好地緩解食欲不振、渾身無力等秋季不適之感,所以民間一直有秋分節氣吃芋餅的習俗。
寒露節氣,天氣開始由熱轉寒,萬物因寒氣增長而日漸蕭落,標誌著已經進入深秋。進入深秋養生重點是在滋陰潤燥。應多食用芝麻等柔潤食物,少食辛辣之物。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潤燥」,故寒露有「吃芝麻」的習俗。
「寒露芝麻酥」皮面中加入了白芝麻和桂花等溫潤解燥的食材,表面再撒上黑芝麻,口感酥脆,細細咀嚼,麻香四溢。
「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即將到來。隨著霜降節氣的到來,秋季裡最美的「賞楓」時刻即將到來。
霜降節氣是進補的好時候,我國古代民間即有「補冬不如補霜降」之說。此時,兔肉即是最好的應景養生美食。兔肉性涼味甘,被稱為「保健肉」、「葷中之素」等,與其它肉類相比較,具有很高的消化率,食後極易被消化,同時兔肉中蛋白質含量高、礦物質含量高,但是脂肪含量低、膽固醇含量低、能量低,這是其它肉類不可比的。
一說到立冬,就到了吃餃子的時候了,從古到今,只要是過節,都離不開餃子,尤其是到了冬天,立冬吃餃子、冬至還要吃餃子、臘月二十三吃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出遠門還要吃餃子。。。
但是,餃子的吃法也可以別開生面。「立冬佛手卷」是用新鮮白菜與豬肉做餡,包製成佛手形狀的餃子,具有「福壽」的美好寓意。
小雪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冬季降雪開始拉開大幕,天氣開始變得寒冷,此時應該選擇溫補益腎的食品。
入冬後是加工臘肉的最佳時期,幾乎家家都要醃製各種蔬菜和肉類,最常見的是醃雪菜、醃臘肉,因此民間素有「冬臘風醃,蓄以御冬」的風俗。
北京稻香村「小雪冬臘菜」,選用雪裡蕻和臘肉,輔以豌豆、紅辣椒絲、黃酒等,經過炒制工藝製作而成,不僅別具風味,而且味道醇香的臘肉還有開胃、祛寒、消食的作用。
大雪時節天氣更冷,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最低溫度都降到了0℃或以下。往往在強冷空氣前沿冷暖空氣交鋒的地區,會迎來大雪紛飛。
大雪的時節,最溫暖可口的應該是那些溼潤的食材,暖身禦寒,養血潤燥。
北京稻香村「大雪紅棗糕」特別選取大棗、蜂蜜、核桃及黑小麥、黑香米、黑玉米、黑小米、黑芝麻五類養生黑粗糧製成,味道醇厚,棗香濃鬱。
冬至節氣12月21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冬至是一年內進補的最好時期。在北方很多地方,冬至這天都會吃餃子,俗稱「捏耳朵」、「安耳朵」。
「冬至捏耳朵」,選用羊肉、白菜為主料,再輔以大骨湯等精製成餡,純手工捏花邊包製而成,精緻美觀,一口咬下去肉汁外溢,羊肉味十足,鮮而不羶,營養豐富。
小寒節氣標誌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段。俗話說,冷氣積久而寒。此時,天氣寒冷,大冷還未到達極點,所以稱為小寒。
民間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應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中國傳統醫學認為,鹿肉屬於純陽之物,補益腎氣之功為所有肉類之首,吃鹿肉是很好的補益食品,對於經常手腳冰涼的人也有很好的溫煦作用。
北京稻香村「小寒壇燜鹿肉」特別選用滋補食材鮮美鹿肉,經過紅燒後入壇,加入枸杞、香菇、桂圓、冬筍等輔料用烤爐燜制而成,肉鮮嫩、湯清香。
大寒節氣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期。民間素有「小寒大寒無風自寒」的說法。
在這個一年最冷的時期,我國有吃糯米驅寒的傳統習俗。「消寒糕」是年糕的一種,食用後全身感覺暖和,利於驅寒。而且年糕有「年高」之意,帶著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頭。北京稻香村的「大寒消寒糕」,在香糯、韌滑的年糕中加入了核桃仁、桂圓、紅棗在這個冬季為您帶來溫暖。
歡迎關注「西城名城保護」公眾號
「西城名城保護」是北京市西城區歷史名城保護促進中心與名城委青年工作委員會共同運營的公眾號,旨在推廣名城保護活動、宣傳名城保護成果、為公眾提供持續了解並參與歷史名城保護的渠道。
2017年度,「西城名城保護」將集中發布包括「四名」匯智計劃在內的名城保護熱點項目資訊,推介活躍在名城保護一線的優秀行動者與自發組織,發掘北京「名城、名業、名人、名景」等精彩歷史文化,持續助力北京名城保護事業與活躍在一線的行動者!
關注「西城名城保護」公眾號
了解老北京有趣歷史地理
獲取名城保護活動資訊
共做名城有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