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聽過各種各樣與天有關的神話故事,比如大鬧天宮的孫悟空,為了愛情的奔月嫦娥,或是更早些的女媧補天,這些神話大都是以想像我們具備了某種神力為基礎,比如飛翔。在西方的宗教傳說裡,卻有一個以人的努力為基礎的故事:如果我們修建一座高塔,將它一直修建入雲端,那麼這就可以達到天堂的底部,這就是《聖經》中的巴比倫塔的故事。我們假設在那個巴比倫的時代,有一個真心信仰上帝的作家,想要以此為題材,創作一個故事,來講述自己對於世界和宇宙的理解,這個故事會是什麼樣呢?今天我要和你分享的,就是這樣的一個精彩的故事。這個故事使用著無比精準的細節,描述著一個與我們熟悉世界觀完全相反的世界。在讀完它之後,你不禁會思考,那個世界真的是虛構的嗎?現實究竟是什麼呢?或者說,在讀完它之後,你會發現,世界的混沌性與文學的非現實感,在這個故事裡都被體現出來了。本期狗熊月讀,美國科幻小說家特德·姜的成名作:《巴比倫塔》(Babylon Tower)。
故事概要巴別塔也譯作巴貝爾塔、巴比倫塔,或意譯為通天塔),本來是猶太教《塔納赫·創世紀篇》(該書又被稱作《希伯來聖經》或者《舊約全書》)中的一個故事,說的是人類產生不同語言的起源。在這個故事中,一群只說一種語言的人在「大洪水」之後從東方來到了示拿地區,並且決定在這修建一座城市和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見此情形,就把他們的語言打亂,讓他們再也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還把他們分散到了世界各地。
但在小說《巴比倫塔》裡,故事卻不是這樣。在《巴比倫塔》故事的世界裡,大地是平的,日月星辰都圍繞大地運轉,而在天空之上,有一道與大地平行的堅固石牆,即傳說中的天堂拱頂。為了探索拱頂背後的秘密,巴比倫人憑藉他們非凡的工程技術,在平原上修建起一座高塔,鑿開天堂拱頂向上攀爬,卻在穿越拱頂後發現自己回到了幼發拉底平原上。原來,世界的結構竟是一個首尾相接的圓環,上帝正是以這樣非凡的設計隱藏起自己的秘密。
一塊掉落的磚有多重要?閱讀《巴比倫塔》的經歷,就和書裡的主角希拉魯姆攀爬高塔的過程一樣。一開始你會覺得我擦這種設定不科學嘛,不管從什麼角度來看,都不可能有這種塔出現,太假了吧!但之後越讀下去你會越發現,咦,好像還蠻真實的,還蠻有畫面感的。如果你的想像力好一些,那感覺就像是在腦子裡看一部特效和場景無比壯觀的好萊塢大製作。讀到那些你知道不是我們熟悉的世界描寫時,你也會慢慢地習慣,甚至是去想像那個世界的樣貌。最終你讀完,發現故事以一種我們常見的方式回到了起點,但所有對於世界的認知都變了。這時我不知道你會怎麼想,我讀完後最大的疑問就是:這個故事究竟要講什麼?為什麼作者要去想像一個我們知道不可能存在的世界?這是不是一個宣揚上帝的宗教主題故事啊?如果是的話,為什麼好像哪裡總是不對?
我在高中時從《科幻世界》的增刊裡,讀到了這個故事。歷經幾乎二十年,這個故事居然一直記在自己的心裡沒有忘記,可見當時它對於我的震撼有多大。但其實說是影響,不如說是疑惑,我一直沒搞清楚上面的這些問題,而這個故事也就一直懸在我的心裡。
在我重新閱讀了這篇小說之後,查閱了很多資料之後,我為自己的疑惑找到了答案,要了解故事背後的故事,我們會聊一聊另一些巴比倫塔的故事,會聊聊兩幅名畫:老彼德·布雷格爾的《巴比倫塔》和雷尼·馬格利特的《庇里牛斯山頂的城堡》,會聊聊博爾赫斯的無盡的圖書館,也會聊一聊在建築和工程學的探索。這些分享之後,也許你也會明白它背後的故事。
我們先從這個故事的緣起開始。因為有了這個細節,特德·姜才誕生了構建巴比倫塔的念頭。這個細節其實是一個問題:如果在高聳入雲的巴比倫塔上,一塊掉落的磚有多重要?
特德·姜的一位朋友在希伯來學校學過一個更詳盡版本的巴比倫塔的故事。在那個版本裡,那座塔高聳入雲,需要一年時間才能爬到塔頂。如果有人墜塔摔死,沒有人哀悼;但如果掉下去的是一塊磚,砌磚的人會難過得掉眼淚,因為要一年後才能補上這塊磚。
科幻小說的魅力在於提出「What if...?」的問題,那麼不妨假設一下真有高塔的話,一塊掉落的磚有多重要?那麼高的塔的修建,運磚的車隊持續不斷,每天都有幾千塊磚送上塔頂,掉落一塊磚,根本沒關係。
舊約上曾經出現過的城市
在小說裡,希拉魯姆在第一天到達塔底時,拉車漢們告訴他另一個故事:掉落磚不重要,掉落了磚刀才是大事,如果磚刀掉落了,泥水匠就無法幹活,只能等幾個月別人送新磚刀給他。如果有人墜塔,磚刀還在,其他人就會暗自慶幸,他們有了一把多餘的磚刀。希拉魯姆嚇壞了,還趕緊算了一下自己帶的鎬頭有沒有多餘的,但馬上他就明白過來:這不可能。磚刀與那麼多運上去的磚頭相比,分量可以忽略不計,為什麼不事先多送些磚刀上去呢?在塔頂的泥水匠價值可比磚刀重要得多。說完這個反駁後,拉車匠們笑了,他們說:「咱們騙不了這個人。」
我後來發現,這個細節是這部小說的第一處重要情節,甚至可以說是第一處高潮部分,它為整個故事確定了一個基調:在這個故事裡,發生的故事都可以用機械術語解釋清楚,雖然這篇小說裡的人物相信宗教,但他們依靠的並不是祈禱,而是工程技術,小說裡也沒有出現任何神,其中的人物做的事,我們也都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做。這樣來看,這是一篇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小說。對於這塊磚和磚刀的質疑,是基於事實和理性的疑問,這正是科幻小說的最重要內核:理性。
我知道這樣一說很多人就要開始反對了:書裡都有什麼天頂是天堂窖底啦,還鑿穿天空遭遇洪水,這種世界只有中世紀之前人會幻想出來吧,怎麼可能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呢?從磚刀這個問題的層面,它的確是建立在科學之上。高塔的建設過程,上面植物的生長細節,巴比倫人修建它的方式,以攔人和埃及人開鑿石頭的方式,這些過程的細節都是無比真實的,構建於工程學之上,也就是科學之上。當然如果要特別較真,高塔的重量足以在達到天空拱頂之前,就把下方的基礎壓垮了,這我們暫不討論。
但這個故事就奇妙在,他用科學方式描寫細節,卻構建了一個不同於我們熟悉的現實的世界。要說這個角度,我們得聊一聊特德·姜的另一個啟發來源:比利時畫家雷尼·馬格利特的名畫《庇里牛斯山巔的城堡》,而說到巴比倫塔的故事,還有一幅我不得不提的名畫:老彼得·布雷格爾的《巴比倫塔》。
幼發拉底河平原上出現過的城市
超現實名畫帶來的啟發雷尼·馬格利特是誰?他也被翻譯為勒內·馬格裡特,是一位比利時畫家,被譽為「最偉大的比利時人」的第9位。用維基百科上的一句話評價,他於1898年11月21日出生,1967年8月15日去世,是比利時超現實主義畫家,並且因為其超現實主義作品中帶有些許詼諧以及許多引人審思的符號語言而聞名。他的作品對於許多觀察家對於事先設想現實狀況的情況提出挑戰,並且影響今日許多插畫風格。他創作過很多非常有名而且很有趣的作品,包括那幅臉被一隻蘋果遮住的名作《戴黑帽的男人》。而打動了特德·姜,讓他動了創作「巴比倫塔」故事念頭的作品,是一幅叫做《庇里牛斯山頂的城堡》的作品。
名畫《庇里牛斯山頂的城堡》
這是一部非常神奇的作品,雷尼·馬格利特用非常逼真寫實的風格,繪製了一個現實中完全不會看到的場景:在浩瀚大海和藍天白雲之間的天空,飄浮著一塊巨石,這塊石頭的頂部,有一座完整的城堡。整座巨石存在的空間,仿佛重力完全失效一樣,但又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大海與天空的背景。這樣的反差讓人的常識完全失效,而且還有一種迷人的魅力。我不是學藝術的不太懂如何賞析,但當看到這幅畫時,我的直觀感覺是宮崎峻的《天空之城》,我也開始想像如果人生活在這樣的一個與我們熟悉的現實的規則相悖的世界裡,他們的狀態會是什麼樣?他們的心理又會是什麼樣?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了特德·姜心裡。之後,藉由朋友講述的希伯來傳說裡巴比倫塔的故事,他為這種超現實的假設找到了一個著陸點:巴比倫塔。如果巴比倫塔就像雷尼·馬格利特畫中的山頂城堡,是一種存在著的超越現實的事物的話,它會如何存在?這個系統會如何運作?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具體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如何使用那個時代的工具和技術,來解決自己想要解決的問題?
Google 紀念雷尼的 Doogle
這些問題,特德·姜在書裡都有回答。別忘了,特德·姜的正職,是微軟的工程師,想像一個系統,並且去設定這個系統的細節,用系統的設定來解決系統中的問題,這是一個工程師最擅長的事。這可能也是很多人喜歡《巴比倫塔》這個故事的第一層原因。這個故事裡沒有超自然現象,沒有神出現,不論是以攔人還是埃及人或是巴比倫的拉車漢,他們都使用著那個時代和背景下的普通工具,處理著我們能夠理解的事,我們和他們雖然隔著不同的時空,但感受和體會卻沒有什麼兩樣。這樣來看,《巴比倫塔》的故事非常純粹,而且它並沒有原來宗教裡的那些主題,它只是一個關於探索與認知世界的故事。
我去年特別喜歡的一本小說,是安迪·威爾的《火星救援》,那同樣是由計算機工程師寫的一個純粹的故事。在這樣的故事裡,人要麼通過自己的探索,解決了未知的問題,或是通過自己的探索,窺見了世界的真相。
你如果只是糾結於這座塔不可能被修建出來,或是這個故事和聖經·舊約的版本不同,那就太浪費了這個故事了。為什麼特德·姜描述了一個完全不兼容於現代科學體系、僅僅存在於神話傳說或哲學思辨中的世界,卻能夠用驚人且嚴謹的技術想像力去栩栩如生地描繪出來?這其實和雷尼·馬格利特的畫、博爾赫斯的幻想文學一樣。這些作品的意義,不是去再現所謂的「科學真理」,而是為了去已知與未知、魔法與科學、夢與現實、自我與他者、當下與未來、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邊疆地帶冒險;是為了在一個受制於物理法則的有限的世界中,也就是我們現在的這個所有空白都被填滿的世界中,探索人類自身想像力的極限。
雷尼·馬格利特
震撼的名畫《巴比倫塔》上面說到了繪畫,本期的主題又是巴比倫塔,那麼就不能不提另一幅名畫《巴比倫塔》了。如果讀過《黑客與畫家》(狗熊月讀曾經在之前的節目第21期裡推薦過),那麼你會一眼就認出這幅畫,因為它就是《黑客與畫家》的封面。這幅畫由16世紀尼德蘭最偉大的畫家老彼得·布魯格爾於1563年創作而成,目前收藏於維也納。
我之前在一些書上,曾經看到過這幅畫,當時並沒有覺得怎樣,只是覺得還挺細的。直到我在閱讀了《巴比倫塔》之後的某一天,忽然心血來潮上網搜索,然後我在Google Art Project (谷歌藝術計劃)裡找到了這幅畫的超高清版本,可以放大到作品一釐米大小的局部,然後我就被震撼到了。
放大後的局部
在完整版的畫作裡,你可以看到一整座就像是《指環王:國王歸來》裡的白城那樣巨大壯觀的高塔。與其說是高塔,不如說是一整座城市。在這座塔上,有在修建的工地,有為了建塔準備的磚窯。巨塔有內有外,有緩坡可以慢慢運輸物品上去,每一層都有單獨的房屋,有不同的店鋪,甚至有的房間還有窗臺,種著鮮花。頂部的塔尖有搭建著腳手架,已經高聳入雲……語言很難描繪出這幅畫的精彩。我特意將這幅畫的超清版,一共212.7Mb的一個JPG文件,放到了本期會員節目的分享文檔中,並且我強烈建議大家打開這張超清的畫作,用原始的尺寸去感受一下在500多年前,畫家是如何將想像定格成瑰麗的藝術作品。
但就像我在上一節有提到的,特德·姜的巴比倫塔,是以寫實的方式去探索人類想像力的邊界,它的意象,更符合那幅看起來略簡單,但卻回味無窮的《庇里牛斯山頂的城堡》。只是老彼得·布魯格爾的這幅畫對於我來說,更像是一種對於人類藝術創作能力極限的具體展示,繪製這樣的一幅畫本身,也像是一次工程學的奇蹟。
順便說一下,這幅《巴比倫塔》的原作尺寸,其實只有114x155cm,但作品的想像力與細節已經突破了尺寸的限制,讓人感嘆不已。
名畫《巴比倫塔》
「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說到這裡,我們這期關於《巴比倫塔》的分享,也要結束了。我們用了很長的時間,來講述了一個存在於神話傳說裡的故事,並且講述了為什麼這樣的設定,仍然是一部「科幻小說」。我們也聊了雷尼·馬格利特和老彼得·布魯格爾的兩幅跨越了四百年的畫作,以及巴別塔在宗教傳說裡的故事與描述。在最後,我仍然想對於這部作品的世界設定說兩句。很多人對於幻想題材的作品都有著一種傲慢的心理,仿佛只有那些描寫現實世界的文學作品才重要。那麼,為什麼《百年孤獨》可以得諾貝爾獎呢?幻想對於我們而言,其實可能會呈現出另一種真實。這個世界充滿了人的頭腦無法全部接受的信息,哪怕是我們所謂的「現實主義」的作品,也只是摘取了一部分的現實再經過語言的加工呈現給我們,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了。與《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齊名的阿根廷作家、詩人博爾赫斯,作品中有夢、迷宮、無限的圖書館和虛構的宗教,他可算是幻想文學的重要影響者,而且沒有人敢說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重要。有人評價他的作品體現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學的非現實感」,我覺得這句話,也是我們今天分享的這部小說《巴比倫塔》的最好注釋。
【廣告】狗熊月讀 - 用耳朵輕鬆讀好書!「狗熊月讀」是一個移動時代的閱讀計劃,每個月大狗熊將為你閱讀 2 本優秀的書,然後通過音頻筆記、文檔、思維導圖和視頻和你分享,讓你可以用耳朵輕鬆讀好書,一年吸收 24 本好書的營養。會員社群中還有關於學習的集體討論與分享,讓一年後的你,感受自己明顯的成長,感謝自己現在的決定。
目前加入會員費用為:288元 / 年,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站 readwithbear.com 了解進一步的信息。
也可以直接掃碼或點擊 閱讀原文 進行會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