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認為有的商品天生是奢侈品,有的則天生是必需品。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同樣一種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沒有定數,取決於價格的高低。
■ 謝作詩
經濟學用彈性這個概念來刻畫因變量對於自變量變化的敏感程度。有的商品價格變化一小點,需求量就會變化很多。有的商品價格變化很多,需求量只變化一小點。
如果彈性小於1,叫缺乏彈性;如果彈性等於1,叫單位彈性;如果彈性大於1,就叫富於彈性。彈性小於1的商品,我們叫做必需品;彈性大於1的商品,我們叫做奢侈品。
同樣一條需求曲線,隨著價格的不同,它的彈性就會發生變化。價格高的時候,彈性大於1,也就是說,這時候這種商品是奢侈品;價格低的時候,彈性小於1,也就是說,這時候這種商品是必需品。一般認為有的商品天生是奢侈品,有的則天生是必需品。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同樣一種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沒有定數,取決於價格的高低。
一般認為地鐵是必需品,因為沒有地鐵就沒法上班啊。北京奧運會以後,地鐵長期實行統一的票價,不論你跑多遠,都是兩元錢。按照必需品的意思,那麼調價過後,需求量不應該有大的變化才對。然而實際上,2014年12月9日恢復按路段收費後,當天地鐵的乘客數在不同的時段、不同的路段分別下降了9%、15%、20%之多。這說明地鐵需求量對於地鐵票價仍然是敏感的。
我們今天認為坐計程車是一種必需品。但30年前計程車肯定是奢侈品,一般人是坐不起的。出租司機只在賓館門口趴活,他們接的是外賓。隨著價格下降,計程車才變成我們上下班必需的交通工具。
彈性由什麼決定呢?替代選擇是決定彈性的一個最重要的變量。一般來說,替代選擇越多,彈性越高;替代選擇越少,彈性越低。當然收入水平也是決定彈性的一個變量。收入水平越高,你對價格變化就越不敏感;收入水平越低,你對價格變化就會越敏感。
短期裡,替代選擇少,因此短期裡彈性就小;長期中,替代選擇多,因此長期裡彈性就大。例如我要去上課,下樓後才知道車不好打,司機要我加價。這個時候我沒有別的選擇,不上車就要遲到了,只能接受司機加價。但是,如果長期這樣,我就要考慮是不是自己開車上班了,或者選擇早起,坐通勤車去上班,出租司機再加價,我就不接受了。
生活中有個「剛需」的詞,說房子是「剛需」、教育是「剛需」、醫療是「剛需」,就是價格變化了,可是需求量不變。數學上當然可以輕鬆地畫一條「剛需」需求曲線。畫條垂直的需求曲線就是了。但是這條垂直的需求曲線在真實世界是不是真的存在,這就不好說了。
食鹽是最接近「剛需」的商品了吧。可即使是食鹽,也不是沒有選擇。可以選擇吃精緻的價格稍高的井鹽,也可以選擇吃品質稍差價格稍低的海鹽。要是沒有記錯的話,小時候聽老人們講可以用土辦法熬鹽。只是土辦法熬製的鹽品質更差罷了。再退一步講,這些辦法都沒有,是不是就沒有替代選擇了呢?不是。你知道牛為什麼老用舌頭舔鼻子上的汗水嗎?據說是為了重新吸收通過汗液排出的鹽分。那麼我的問題來了,假如沒有別的辦法,人會不會像牛那樣,舔食自己的汗液來補充鹽分呢?
有人喜歡說生命無價。但以經濟學的眼光來看,就沒有什麼無價的東西。你到醫院去看病,醫生說1千元可以治好你的病,你不會猶豫,掏出1千元。醫生說1萬元可以治好你的病,你可能也不會猶豫。但如果醫生說100萬元可以治好你的病,你可能就要猶豫了。你會問,醫生,我的病治好了能管多久啊?假如醫生說不會復發了,你可能會掏這100萬元。但如果醫生說只能管半年,恐怕很多人都會選擇放棄治療,而把這100萬元留給兒女花。所以,剛需也是有條件的。
(作者系浙江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