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看病體驗感不能是奢侈品 而是必需品

2021-01-10 人民日報

過去,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標配」,體驗感、舒適度是「高配」。今天,老百姓已經不滿足於「標配」,開始追求「高配」,「高配」也變成了「標配」

最近,北京22家市屬醫院推出18項便民服務措施,改善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例如,在醫院內開展電子導航、圖形導航等導醫服務;在門診區域增設儲物櫃、掛衣鉤、共享充電寶等;在急診留觀區域提供可臥式陪護床、床上用品等設施……一項項接地氣的服務新舉措,提升了百姓看病就醫的體驗感。

伴隨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在醫療衛生領域,老百姓也開始從關注「有沒有」轉而追求「好不好」。過去,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是「標配」,體驗感、舒適度是「高配」。今天,人們已經不滿足於「標配」,開始追求「高配」,「高配」也變成了「標配」。所以,體驗感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療衛生行業發展迅猛,醫院越來越大,床位越來越多,技術和設備越來越先進,醫生數量大幅增長,每千人口擁有執業醫師數量為2.31人,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小。當前,我國醫療行業最大的短板是服務質量跟不上,「軟體」與「硬體」不相匹配。醫療行業應當從數量擴張轉向品質提升,醫療供給側改革必須以患者需求為導向,努力提升患者的就醫體驗感。

醫療行業是一個特殊的服務行業,其特殊性體現為技術含量高、人文含量高。也就是說,醫療是一個高技術、高風險、高奉獻、高情感的服務行業。服務並不低賤,我們每個人都在服務別人,也在享受別人的服務。服務體現價值,服務創造價值。因此,服務是醫療的本質,也是醫療的靈魂。但是,由於醫院長期處於優勢地位,缺乏競爭,部分醫生服務意識不強,服務質量偏低。時代在變,患者的需求在變,醫院也要適應新變化,不斷提升服務品質。

提升就醫體驗感,醫生是主力軍。金杯銀杯不如口碑,誰能贏得患者的口碑,誰就能立於不敗之地。然而,部分醫生缺乏危機意識和品牌意識。目前,醫生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正在推進,醫生個人品牌的價值將日益凸顯。誰的技術水平高、服務態度好,誰的口碑就好、上門求醫的患者就多。對於技術水平,患者未必能有一致評價。但是,對於服務態度,患者的評價標準基本一致。一位醫生如果從細微之處關愛患者,讓患者在就醫過程中感受到溫暖,他的人氣指數就會越來越高。無論走到哪裡,都會自帶「光環」和「流量」,得到患者的認可和尊重。

老百姓滿意不滿意,是衡量醫改成敗的「金標準」。患者的需求,是醫療行業進步的原動力。今年初,我國推出新一輪為期3年的《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努力使診療更安全、就診更便利、溝通更有效、體驗更舒適,推動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希望更多醫院用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增強百姓獲得感,讓看病體驗更舒心!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從必需品到奢侈品的變化
    一般認為有的商品天生是奢侈品,有的則天生是必需品。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同樣一種商品,它究竟是奢侈品還是必需品,沒有定數,取決於價格的高低。彈性小於1的商品,我們叫做必需品;彈性大於1的商品,我們叫做奢侈品。 同樣一條需求曲線,隨著價格的不同,它的彈性就會發生變化。價格高的時候,彈性大於1,也就是說,這時候這種商品是奢侈品;價格低的時候,彈性小於1,也就是說,這時候這種商品是必需品。一般認為有的商品天生是奢侈品,有的則天生是必需品。然而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 醫療保健服務:奢侈品還是必需品
    伴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快速增長,奢侈品的銷售量增速更快,名牌包、手錶、豪車等,他們的消費收入彈性都是大於1的;而一般的基本生活用品,比如大米等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小於1。按照這個思路,醫療保健服務是屬於奢侈品還是必需品呢?對此,國內外許多學者進行了實證研究,並沒有一致的結論。
  • 【昕薇FM】男人是奢侈品,而絲襪是必需品!
    後來,這種熱銷的產品成了女人最好的奢侈品,成了好萊塢女星們屢試不爽的「殺人」工具之一。不出1年,整個世界為尼龍顛倒不已,街頭巷角傳唱《尼龍之花常開》之歌。當尼龍技術的改進伴隨著啟蒙運動帶來的全新現代城市概念和人性解放時,人們擺脫了宗教束縛,提倡精神自由, 對女性的審美標誌也發生改變:遮擋女性身體部位的布料也逐漸減少,短裙的出現,小腿的亮相,身體被無限的解放;而為了更有效自然的展現女性身體的曲線美, 絲襪便成為了女性現代化的必需品。那個時候的女人是多麼渴望絲襪?
  • 奢侈品為什麼這麼貴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什麼叫做奢侈品,在國際上,奢侈品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是我們生活非必需品,意思就是說,奢侈品可以使用其他物品替代,或者換句話來說不管有沒奢侈品的存在,我們都能好端端地活到下去。
  • 基於品牌文化視角的奢侈品營銷淺析
    奢侈品非生活必需品,遠遠超出滿足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的範疇,其主要功能在於幫助擁有者體驗精緻的生活,彰顯其雄厚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及高雅獨特的品味。 帕米拉?丹席格對奢侈文化的定義是:「從對事物的描述又回到了以體驗為基礎的視角上,將奢侈定義為一種感受或體驗」[2]。相對於奢侈品的有形價值,奢侈品的品牌文化淋漓盡致地表述著產品的無形價值,即產品的高貴氣質、精湛工藝、和卓越品質。
  • 人民日報不吐不快:狗洗澡與人看病
    給人看病不如給狗洗澡,充分暴露了國內醫療價格的扭曲。   中國人素有這樣的消費習慣:只願意為有形的實物付費,不願意為無形的智力埋單。例如,很多患者認為診斷不值錢,藥品才值錢;技術不值錢,耗材才值錢。在這樣的社會心態下,診療費、技術費很難漲價。不久前,一位中學生因打球不慎摔傷骨折,醫生進行了中醫手法復位,並用小夾板進行固定,一共收費443元。
  • 生活中,奢侈品消費者行為特點
    1.奢侈品概念。主流經濟學家認為,奢侈品是具有高需求收入彈性的物品或服務,如果需求收入彈性大於 1 即為「奢侈品」。但是奢侈品的不能單從產品的經濟學角度定義,它還具有商品的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現在我們所說的奢侈品,廣義上來講指能帶給消費者一種高 雅和精緻的生活方式,注重品味和質量,並且主要面向高端和中高端市場的產品。
  • 七大改變深圳人的旅遊方式 旅遊從奢侈品到必需品
    旅遊在深圳人「購物清單」上的位置越來越靠前,也逐漸從奢侈品走向了生活必需品。最早一批自由行遊客 40年自由行風靡深圳根據攜程自由行數據,2019年深圳自由行遊客同比增長90%,深圳人通過攜程自由行到達了全球超過600個目的地。深圳在改革開放後,旅遊開始進入消費者的視野,而深圳人一直走在國內最前沿,成為了最早一批自由行遊客。
  • 為什麼國人如此熱衷購買奢侈品,外國人對奢侈品不感興趣嗎?
    在麥肯錫奢侈品報告裡面,業內人士預測中國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場。在中國疫情好轉的時候,廣州一家愛馬仕的門店恢復營業,僅一天營業額就高達二百七十萬美元,也就是一千八百萬人民幣。如此種種真是讓人忍不住生出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喜歡買奢侈品呢?首先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什麼是奢侈品。
  • 微信廣告憑什麼不能關閉 人民日報評論:必須能
    近期針對微信等App暴露出的廣告不能關閉,或者關閉步驟極為繁瑣,或則關閉無效的諸多的問題,再度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上海市消保委發布《App 廣告消費者權益保護評價報告(2020)》。報告顯示,App 廣告 「關不掉」問題仍然嚴重。該報告指出,通過對 600 款 App 廣告行為分析發現,58% 的 App 含有廣告,其中 69.7% 的內容廣告不能一鍵關閉。
  • 大批量二手奢侈品將有新去處,湖南首家循環型奢侈品全鏈服務體驗...
    12月19日,湖南首家循環型奢侈品全鏈服務體驗中心在通程國際大酒店亮相,這個集奢侈品鑑定、回收、寄賣、養護、交換、培訓、銷售等服務於一體的2000平米的奢侈品綜合服務中心,將很可能成為未來湖南大批量二手奢侈品後消費時代的聚集地之一
  • 從何時起,人工智慧成為了我們的日常必需品?
    從「上帝視角」變為「戰爭必需品」隨著二戰的結束,電子計算機的使命並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上帝視角」一般的計算機與人工智慧讓歐美嘗到了甜頭,因此將其變為了「戰爭必需品」。第一次工業革命完成的標誌是「用機器製造機器」,「人工智慧」時代啟動的標誌是「讓機器也學會思考」。194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對外發布了世界上第一臺通用計算機ENIAC。
  • 張紫寧新歌曲《必需品》完整歌詞 《必需品》歌曲介紹
    張紫寧新歌上線了,歌名是《必需品》,這首歌真的悲情又治癒,張紫寧用她抒情的聲線娓娓道來,那一句歌詞「命運真的不公平要戒掉的心情,是愛這必需品」打動人心,那麼,這首歌完整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相關介紹。  張紫寧新歌《必需品》歌詞是什麼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將身比身」才能「將心比心」
    欲知群眾生活的困難與疾苦,不親身體驗一下,也難有切膚之痛。   某省衛生廳相關單位處級以上領導幹部,以患者身份,從首道程序開始,看一次病或辦一次事。結果,遭遇到醫生的「大呼小叫」、「把病人當成東西拎來拎去」等,真切體會到群眾的「看病難」,明白了「如果我不是副廳長,看病一定是難的。」
  • APP內廣告憑啥不能關?人民日報公開發聲:請給用戶說不的機會
    或許很多人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在瀏覽平臺頁面的時候,突然間出現一則廣告。 但由於廣告的排版界面和內容很相似,所以容易點擊廣告。進而跳轉到下載界面,或者強制用戶瀏覽一段廣告視頻。
  • 張紫寧新歌曲《必需品》完整歌詞《必需品》歌曲介紹
    張紫寧新歌上線了,歌名是《必需品》,這首歌真的悲情又治癒,張紫寧用她抒情的聲線娓娓道來,那一句歌詞「命運真的不公平要戒掉的心情,是愛這必需品」打動人心,那麼,這首歌完整歌詞是什麼?下面小編就帶來相關介紹。
  • 武林大會背後的奢侈品效應
    《飛狐外傳》中的這個橋段,用上了經濟學中的奢侈品效應。在經濟學中,奢侈品效應是用來衡量消費者從商品中獲得幸福和滿足感的尺度。奢侈品在國際上被定義為一種超出人們生存與發展需要範圍的,具有獨特、稀缺、珍奇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非生活必需品」。奢侈品有三個特點:好的,貴的,非必需的。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點,才符合「奢侈品」的定義。
  • 「萬字長文談奢侈品營銷」寺庫楊靜怡:奢侈品營銷要麼不玩,要玩...
    但對於已經到第三階段的奢侈品消費人群而言,這種體驗給他們帶來的愉悅感和興奮感已經超越了買奢侈品而受到他人誇讚的愉悅感。這是從時間維度寺庫看到的整個中國奢侈品消費人群的成長階段變化。從人群維度來說,在同一個時間裡,不同的人處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比如對於年輕人而言,他們如今大部分處於第一或第二階段,而有些年齡稍大的消費者,則已經到第三階段。
  • 直播帶貨和奢侈品的兩極世界
    >   直播帶貨和奢侈品的兩極世界  中國新聞周刊/閆肖鋒  發於2020.5.25總第948期《中國新聞周刊》  男不撮飯,女不化妝,為期三個月了。但國際一線奢侈品不理這個茬兒,每年都漲,因為這是身份等價物,不是一頓飯。  這就能理解為什麼奢侈品廠商要定期銷毀過期產品了。只有把賣不出去的包包一把火燒掉,才能維持它的價格體系。你可能覺得這是最愚蠢的浪費行為,還汙染環境,但只有這樣才能打造人與人之間的區隔。不稀缺,都爛大街了,怎麼區分你我他,怎麼打造鄙視鏈呢?
  • 對奢侈品 「買買買」 的熱情消減和疫情有關嗎?
    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於昕桐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811篇原創文章中國消費者一直是國際服飾、時尚、奢侈品行業的消費主力軍。據麥肯錫在疫情爆發前的預計,到2025年,中國奢侈品消費金額將佔全世界的 40%。但自年初疫情爆發,服飾、時尚、奢侈品成為受損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收益在三個月內暴跌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