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昨天我們講完第11篇《先進篇》。今天講是新的一篇,《顏淵篇》。我們先看第一章經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顏淵問仁,孔子教學生,最高的宗旨是志於道。就是讓人開發自己的本性。次一等的就是據於德。德是從道裡出現的,講到心理就是直心。就是本性裡面的用心,沒有變壞。但這個德也很不容易。
仁從二人,二人很近的話,很密切的,人與人親近的話,就是厚,就是用厚道來待人,比方竹子,上面是竹子,下面也是竹子,兩片就是厚了。
仁就是兩個人都彼此厚道的待人。你在家裡,夫妻之間,父子之間,兄弟之間都要厚道,厚道就是站在對方想,替他想,就是待人很厚道。哪怕他在言論和行為上對於你是有傷害的,但是你首先站在他的立場上想想,想想對方為什麼有這個行為,有這個言語。找出他的動機,找出他的本意。不要冤枉了對方。就算他有意的對你不好,你也能夠原諒他,人與人之間相處,都是緣分,所以不管對方如何,我要儘自己的本分去對待他。
父母也一樣,不能夠只讓兒女聽你的,而不去愛護他是不對的,聖人的言語就是為父要慈,為子要孝。現在我們的教育是,兒女在外面亂花錢,認為父母應該給,要父母給他慈心,父母也總是想要兒女的是孝心。
父母的慈心是本性,不要口口聲聲要兒女回報。兒女要盡孝道,不要要求父母的慈心,現在有一些父母,對孩子不管不問,等到孩子長大的時候,又要兒女去養,實際上是違背聖賢的教育的。古代講的就是易子而教。五倫當中仁就是彼此厚道待人。
這裡的顏淵問仁,是問怎麼樣把仁學好?孔子答覆他。克己復禮。根據劉寶南的論語正義。這句話是古時候的成語。在左傳就有記載。
左傳的昭公,昭公在孔子之前。克己復禮為仁。是成語。顏淵拿成語答覆他。下面就解釋了,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有一天能夠做到的話,效果就是天下人都歸向你。克己復禮,克己的克己就是古代人說的,人都是有惡習氣的。教育的根本就是消除惡習氣的。西方人講的順乎他的個性,就是順乎他的惡習氣。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惡習氣。復禮,就是要讓人家,尊重對方,把自己放低一點,恭敬禮讓,就是說人的本性是平等心。
既然平等心為什麼要讓人家呢?有什麼利益讓給別人不就是不平等了?其實人都是有傲慢的,自高自大的。你要修行,教化眾生的時候,你要矯枉過正,就是把自己的傲慢心,自高自大的心壓下去,這樣才能夠修行。你要克制住人的惡習氣。一步一步的學,學到平等心的時候,你就成就了。
真正的學成功了,就要時時刻刻的克己復禮,你就是有一天能夠克己復禮的話,天下人,都能夠歸到你這個仁者。就是像你學習的。有一天克己復禮的話,都有這麼的效果。何況時時刻刻都克己復禮呢?那麼道就好辦了,所以下面講學成仁者,就是要克己復禮的,這都是你自己去做的。
天下人沒有一個不是自私自利的,起心動念就是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護自己的,為仁由己。去掉自私自利的心,別人勸說是沒有用處的,必須要自己去做。我要去除這個念頭。我要利益他人。古代讀書人都知道:可以讓天下人負我,我不可以負人,就是不能夠欠別人的。
我們做人都知道。我們來到人世間,有父母的胎和父母的付出,我們的衣食住行都是需要其他人的付出,所以就是我們喝口水,吃的糧食,社會各種人士對我們都是有恩的,我們要報恩的,尤其是父母的恩。這些都是要自己去做的,不是讓人選出來讓別人說你是個大善人。這些都不是的,必須要自己去做的。
我們在人世間,所受的人的恩德都是報答不盡的。不用說父母,父母的恩是天高地厚的。就是對其他人我們也要報答的。所以我們的行為要修行的,是克服自己的私心,就是讓人,恭敬人,把自己自高自大的心境破除了,這樣平等心就出現了。
顏淵看孔子拿成語這樣講,他就懂了,請孔子說出個條目來。總原則是這樣,但從哪幾個地方克己復禮呢。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是指不合禮的不要聽不要看,是指我們的身體的。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言就是說出來,動就是不要動心,就是意。就是身口意這三種。
現在社會媒體上有的新聞。他把壞事畫出來再發表。這就是非禮。一看的話。原來是兇手在殺人。但是我們看到的話,就是由眼識傳到第八識中,就會成為自己的第八識的種子。凡是遇到類似的情況的,就是起了憤恨心。遇到這樣的遭遇的話,那個種子就變成因,自己也會殺人。所以孔子說非禮勿視,就是看到這樣的東西有印象的話,就會變成自己的種子。然後自己就有可能做做殺盜淫妄的事情。
非禮勿聽也是這樣。聽到那些黃色的音樂,聽到流行的歌曲。就一步一步的引人家學邪淫的。就是把外面的色塵和聲塵去掉,不要受汙染。我們的言語也要管好,我們個人都有工作,我們都要講正當的言語。在家裡也是正正噹噹的言語。
我們眼睛,耳朵都會接受外面的聲音和境界,對我們影響是非常大的。非禮勿動的意思是無論是看到的聽到的,自己都不要動心。我們在這講不要做那些事情。雖然不要看,不要聽,但一個人,不聽,不看是辦不到的。所以有後面的非禮勿動。如果偶爾接觸到不好的境界,那就要做到非禮勿動。就是心理不要貪到那個地方了,現在社會的非禮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們就要在非禮勿動上下功夫。論語講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未聞。就是要養成不受我們境界影響的功夫。
我們怎麼學呢?電視機一開看看國家天下的大事情。那些藝人,又是歌唱,又是表演的,儘量不要看。看報紙也一樣。正當的看一下,那些非禮的就不要看了。這是四個條目。顏回回答說。我雖然不聰明,請侍斯已矣。一定按孔子給我講的這個道理去實行。
這一章注意的是克己復禮是個成語。是有道理的,所以孔子就拿這個給顏回講仁。克己復禮,什麼叫復禮。禮講究恭敬,講禮讓。
仁不是從外面求來的,而是自己修行的。怎麼修行呢?比如我們在公園裡面。看到樹枝亂長,把他修掉。我們的雜念很多,也要把這些雜念修掉。這是完全由自己的。為什麼一日就能夠管事呢?我們學儒家的人,自己可以體驗一下。我們只要有一個時候。你能夠體驗用實際的行為克服自己的惡習氣。
現在普通人的惡習氣都是滿滿的。跟你接觸,你感覺受不了的時候,就在這個時候,你先不要責備對方。先要想想,我也要非禮的對待他的話。那我也是非禮的。因此儘管對方有很多非禮的時候。我們要想現在是我們克己復禮的最好的時機。就在這時候我們一反省的話。我們把非禮的情緒壓服下去。這在佛家講叫伏佛。就是把他伏住了。我們都肯這樣的用工夫來克服我們自己心中的惡習氣。
遇到外面有惡習氣的人,我們反省的話,當下就受用。就不會和別人吵架了。久而久之。你的克己復禮就會得到外面的感應。大家就會承認你的道德。就是藉助惡習氣的人,來克服自己的惡習氣。這樣我們一步一步的就明心見性了。就能夠見到自己的本性了。而由人乎哉。就是從自性中求。而不是從外面來的。
我們就學到這裡。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