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2日上午九點,葦杭書院以「仁」為中心議題的戊戌年度會講在北京大學人文學苑1號樓拉開序幕。來自社會各界的二百多位儒門同道及國學踐行者共聚一堂,追思懷念山長楊汝清、圍繞既定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活動現場
本次年度會講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教師李勇剛擔任主持人。開幕伊始,按照葦杭書院慣例,先向至聖先師孔子像和宗聖曾子像行禮;接著,全體起立,為山長楊汝清默哀並播放楊汝清紀念視頻。之後,主持人李勇剛代葦杭書院梳理2018年楊汝清的講學及活動軌跡,總結書院過去一年的主要文化活動,並通過一個短片對葦杭書院十年會講進行回顧。往昔會講,歷歷在目,文化依舊,故人遠行,給人無限感慨。
楊汝清夫人王曉民老師作為家屬代表、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戴熙寧作為聯合主辦方代表分别致辭。戴熙寧在致辭中,首先追憶與楊汝清的學術交往,提到楊先生儘管離世,但他身上所體現的儒家精神之純粹令人永遠銘記在心。戴熙寧強調了仁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並指出本次會講不僅僅在學理上理解歷代大家的解讀,更要從自己心靈深處喚醒對仁的敬意和溫情。王曉民在致辭中,回顧了自己作為家屬一直在背後默默關注和支持書院的心路經歷,並對此次年度會講的支持者孔眾、戴熙寧以及北辰青年計劃、衡水學習社的同仁等表示了衷心感謝,對書院的未來寄予了深情期待。王曉民老師最後提醒道,年度會講不是追思會,會講的主題依然是文化;對楊汝清最好的紀念方式,是我們繼續把沒有做完的事情做下去。
本次會講的中心議題是「仁」。「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其中蘊含著一種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氣息,蘊含著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儒家認為「仁」是總德,是具有核心意義的概念,能夠統攝儒家提倡的其他價值。此次年度會講,一方面是葦杭書院具有總結意義的第十屆,另一方面探討的又是具有總結意義的主題,所以楊汝清生前給予了極大的期待。2018年4月起,即著手籌備戊戌年度會講,在整體規劃之餘還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按照楊汝清生前的規劃,此次會講總的主題是「克己復禮」與「天下歸仁」。在為期兩天的會講中,與會嘉賓從「仁之基本內涵」「仁之形上學基礎」「仁之工夫」「仁與當代社會」等角度,分享對「仁」這一儒家核心價值的理解以及與「仁」有關的生命事件,並與現場觀眾熱烈互動。同時,還有兩千多人次的網友通過現場直播觀看了會講。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家樓宇烈做開場發言
本場會講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家樓宇烈做開場發言。他認為,愛人是仁的基本含義,但是愛人本源在於「自愛」。樓宇烈引用《荀子》中子路、子貢和顏回分別言仁的故事,並解釋說,做人要自愛。自愛是仁的核心,也是自覺的一種體現。仁的根本精神就是人的自覺和自律,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挽回禮崩樂壞的情況。如果人沒有自覺性,就不可能挽回禮崩樂壞的局面,再強大的法治力量也不可能做到。一個沒有自覺、不能自律的人,不能稱為「仁」。樓宇烈補充強調,仁的含義非常多,可以從各個層面去詮釋,就拿愛人來講,愛人就要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仁還有一個核心就是自己做主,要反求諸己,這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特徵。在提問環節,針對聽眾提問「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的問題,樓宇烈回答時強調,哲理的根基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倫理教化關鍵在於落實到價值觀上,儒家傳統的價值觀強調誠與敬,當今社會尤其應該培養人的敬畏心。樓宇烈的發言娓娓道來,又義理縝密,令與會聽眾如沐春風。自2009年葦杭書院年度會講開啟以來,樓宇烈曾多次親臨參與,給予多方支持。先生之平易近人,嘉惠後學,體現了前輩學者的人格風範和文化情懷。
知名儒家學者張祥平發言的題目是「仁:真誠待人、待天下——儒家修身的層次」。張祥平說,仁翻譯成現在漢語,就是真誠待人待天下。「禮」是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和再分配協調規則。當我們克己復禮的時候,我們就和整個社會大結構整合到了一起,這就是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活動現場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首先回顧了葦杭書院歷次年度會講。他表示,中國文化中,九表示多,表示吉利,表示尊貴,楊汝清主持了由一到九年的會講,可以說是盡到了一名儒者的歷史責任。雖然楊先生英年早逝,令人嘆惋,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韓星的發言主要針對孝與仁的關係展開,他引用朱子的註解,認為從理解性理的角度看,仁德是孝悌之本;而從實踐的角度看,行仁則應以孝悌為本為始。儒家的愛是以同心圓的方式,發源於血緣親情,然後一層一層推導至天地萬物。最後,韓星強調,仁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哲學範疇,更主要的是人的生命實踐。我們要把仁看成安身立命之本,是須臾不可離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指出,「仁」的概念也不是孔子發明的。但是,它是孔子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發展所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孔子所做的工作,就是中國最早的文藝復興。他提倡仁道,就是通過教育,讓人成為仁。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對於仁的正確理解非常重要。現在國家層面在制定關於傳統教育的基本政策,在實踐中,需要避免把它當作一種知識的教育,應該把仁看作精神的養育、一種理想的追求。仁不只是一種概念,更是一種踐行。仁之所以有力量,不是因而我們對它解讀有多到位有多動人,而是要讓「仁」產生更好的社會影響,讓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仁」的力量、「仁」的偉大和人之為人的自豪。「仁」的思想不只是中國化的思想,也是人類的共同利益。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任劍濤從「仁」的產生對於人自身、社會的組成、社會走向理想境界的動力的影響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仁」字從人從二,不僅是二人的問題,更是人類社會對人自身覺醒的產物。在原始宗教時期,人是從屬於模糊的神的,並沒有發現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寄託,而只有在從仁的時候發現,人要服從做人的最高感召,需要在「二」中來理解。孔子強調「仁者愛人」,這既是人存在的一種宇宙共感,是觀世界的一種方式、尋價值的一種出路,更重要的是一種人與人相處最高調節的規範。另外,他認為「仁」和「禮」的關係是螺旋式的、不可分開的。判斷一個人得仁或失仁的關鍵,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聽、言、動,是一種仁德覺醒當中的個人自覺行動。他認為楊汝清開辦葦杭書院且如此堅韌、努力,合乎了「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責任感、悲憫感、共情。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方朝暉談到個人對「仁」的思考時說,「仁」在儒家思想體系的地位和重要性極高,是眾德之首,所以,「仁」被翻譯到國外的時候,非常有難度,因為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性非常之高。這個問題的秘密根源需要我們跳出儒家自身才能看清楚。他認為「仁」有兩個重要的特徵需要我們去把握。第一,「仁」是一種情感,是建立在對他人有「不忍人之心」基礎之上,即所謂的「惻隱之心」。第二,「仁」是一種愛,「仁愛」體現為一種差等的自愛。儒家的仁愛思想並不主張一種普遍的、泛化的、一刀切式的愛,而是主張一種由近及遠式的愛。「仁愛」在這兩點上跟人類其他文明所倡導的泛愛、兼愛、博愛相區別。
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戴熙寧認為,對於「仁」,應從民族精神的成長史看,第一階段,「仁」從造字時起,指的是「二人」,是我與另一人的關係。按人的成長曆程來說就是孔子時期的五倫。第二個階段,是基於二人關係,在軸心時期被孔子提升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第三個階段,宋學時期,「仁」被賦予了宇宙論、本體論的意義,並被稱為一個本體。此外,戴熙寧還結合「分析還原法」「一體五元」「天人合一」等思維方法重點談了如何理解「仁」中的「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瑞昌認為,對於「仁」的價值闡述,可以從感受層面和思想層面入手。感受層面,首先要強調「仁」是要體驗的,是動的,這是「仁」的核心。「仁者其言也訒」,雖然言辭上很不伶俐,但是心是靈動的。這時對「仁」怎樣下定義都不會圓滿的,因為仁是一個大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總而言之,「仁」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思想層面,思想層面,可以從孔子之前、孔子的時代和宋明理學三個階段進行理解。孔子之前,「仁」是眾多德目之一,它不高於「義」,也不高於其他德行。孔子的時代,主要是把仁局限在人的倫理層面,但是家庭社會、政治形而上的層面沒有發揮出來。宋明理學階段,不僅把「仁」看成人類社會、家庭、國家的根本,而且看成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根本。最後,「仁」達到形而上的階段。到宋明理學的時候,就成了儒教。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師董衛國提出,一部儒學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一部關於「仁」的詮釋史。孔孟對於「仁」的教導是非常全面的,蘊含豐富的內涵,包含了諸多可能性的詮釋方向。「仁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一個時代,要尋求社會治理、道德教化之基礎,振興文化,都要對仁有一種自覺,有一種新的詮釋和理解。針對有聽眾提問仁的字源意義的問題,董衛國補充了郭店楚簡中仁字「從身從心」的字源,指出從人從二與從身從心兩個字源意義是統一的,分別對應仁者愛人與克己復禮兩個詮釋向度。
嘉賓合影
「如此江山,代有儒生承道統;何等家國,世存經典辨華夷。」自2006年12月創立以來,葦杭書院始終秉承傳統書院精神,藉民間公益模式,以「講習禮樂、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聖賢」為宗旨,以「孝」為核心,修習儒學經典,「明孔孟之道,養君子之風」。2009年,葦杭書院啟動年度會講制度,已連續舉辦十屆,前九屆主題分別是「孝」、「禮」、「信」、「恥」、「廉」、「義」、「和」、「忠」和「恕」。當前,葦杭書院年度會講活動已然成為國內書院文化發展的一件文化盛事、儒家文化圈內的獨特學術風景,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和關注。與當下一般的學術研討會相比,葦杭書院的年度會講擁有鮮明的特色:首先,在會講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安排向聖賢行禮的環節;其次,遵循儒家「長幼有序」的原則,按照年齒的順序發言;第三,發言者不必提交論文,鼓勵活潑潑的、當下的、觸髮式的思考;第四,發揮古代書院自由辯難的學風,發言嘉賓和參會人員之間可以充分地質疑與駁論,倡導以理服人的會風;第五,安排老、中、青三代學者同臺發言,體現出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和學術上的傳承有序。
今年以「仁」為主題的年度會講,適值會講十周年紀念。楊汝清早在2018年4月份即開始籌劃此次會講。先生在10月份出差途中,不幸因病驟逝,諸多工作未能實現。為完成先生遺願,書院同仁及先生好友、學生組成會講籌委會,對此次會講進行了悉心策劃。在多方合作努力下,在戊戌年的年底,書院再次凝聚善緣,發揮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成為弘揚儒家文化的道場,繼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