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復禮 天下歸仁——葦杭書院戊戌年度會講在北京大學舉辦

2021-01-18 新華網客戶端

  2019年1月12日上午九點,葦杭書院以「仁」為中心議題的戊戌年度會講在北京大學人文學苑1號樓拉開序幕。來自社會各界的二百多位儒門同道及國學踐行者共聚一堂,追思懷念山長楊汝清、圍繞既定議題進行深入探討。

活動現場

  本次年度會講開幕式由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教研部教師李勇剛擔任主持人。開幕伊始,按照葦杭書院慣例,先向至聖先師孔子像和宗聖曾子像行禮;接著,全體起立,為山長楊汝清默哀並播放楊汝清紀念視頻。之後,主持人李勇剛代葦杭書院梳理2018年楊汝清的講學及活動軌跡,總結書院過去一年的主要文化活動,並通過一個短片對葦杭書院十年會講進行回顧。往昔會講,歷歷在目,文化依舊,故人遠行,給人無限感慨。

  楊汝清夫人王曉民老師作為家屬代表、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戴熙寧作為聯合主辦方代表分别致辭。戴熙寧在致辭中,首先追憶與楊汝清的學術交往,提到楊先生儘管離世,但他身上所體現的儒家精神之純粹令人永遠銘記在心。戴熙寧強調了仁對於中國文化的重要意義,並指出本次會講不僅僅在學理上理解歷代大家的解讀,更要從自己心靈深處喚醒對仁的敬意和溫情。王曉民在致辭中,回顧了自己作為家屬一直在背後默默關注和支持書院的心路經歷,並對此次年度會講的支持者孔眾、戴熙寧以及北辰青年計劃、衡水學習社的同仁等表示了衷心感謝,對書院的未來寄予了深情期待。王曉民老師最後提醒道,年度會講不是追思會,會講的主題依然是文化;對楊汝清最好的紀念方式,是我們繼續把沒有做完的事情做下去。

  本次會講的中心議題是「仁」。「仁」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其中蘊含著一種大化流行、生生不已的氣息,蘊含著一種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儒家認為「仁」是總德,是具有核心意義的概念,能夠統攝儒家提倡的其他價值。此次年度會講,一方面是葦杭書院具有總結意義的第十屆,另一方面探討的又是具有總結意義的主題,所以楊汝清生前給予了極大的期待。2018年4月起,即著手籌備戊戌年度會講,在整體規劃之餘還做了大量的具體工作。按照楊汝清生前的規劃,此次會講總的主題是「克己復禮」與「天下歸仁」。在為期兩天的會講中,與會嘉賓從「仁之基本內涵」「仁之形上學基礎」「仁之工夫」「仁與當代社會」等角度,分享對「仁」這一儒家核心價值的理解以及與「仁」有關的生命事件,並與現場觀眾熱烈互動。同時,還有兩千多人次的網友通過現場直播觀看了會講。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家樓宇烈做開場發言

  本場會講由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國學大家樓宇烈做開場發言。他認為,愛人是仁的基本含義,但是愛人本源在於「自愛」。樓宇烈引用《荀子》中子路、子貢和顏回分別言仁的故事,並解釋說,做人要自愛。自愛是仁的核心,也是自覺的一種體現。仁的根本精神就是人的自覺和自律,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挽回禮崩樂壞的情況。如果人沒有自覺性,就不可能挽回禮崩樂壞的局面,再強大的法治力量也不可能做到。一個沒有自覺、不能自律的人,不能稱為「仁」。樓宇烈補充強調,仁的含義非常多,可以從各個層面去詮釋,就拿愛人來講,愛人就要從愛自己的親人開始。仁還有一個核心就是自己做主,要反求諸己,這也是中國文化重要特徵。在提問環節,針對聽眾提問「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係」的問題,樓宇烈回答時強調,哲理的根基在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倫理教化關鍵在於落實到價值觀上,儒家傳統的價值觀強調誠與敬,當今社會尤其應該培養人的敬畏心。樓宇烈的發言娓娓道來,又義理縝密,令與會聽眾如沐春風。自2009年葦杭書院年度會講開啟以來,樓宇烈曾多次親臨參與,給予多方支持。先生之平易近人,嘉惠後學,體現了前輩學者的人格風範和文化情懷。

  知名儒家學者張祥平發言的題目是「仁:真誠待人、待天下——儒家修身的層次」。張祥平說,仁翻譯成現在漢語,就是真誠待人待天下。「禮」是分層、分工的資源分配規則和再分配協調規則。當我們克己復禮的時候,我們就和整個社會大結構整合到了一起,這就是所謂「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活動現場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韓星首先回顧了葦杭書院歷次年度會講。他表示,中國文化中,九表示多,表示吉利,表示尊貴,楊汝清主持了由一到九年的會講,可以說是盡到了一名儒者的歷史責任。雖然楊先生英年早逝,令人嘆惋,但「求仁而得仁,又何怨」。韓星的發言主要針對孝與仁的關係展開,他引用朱子的註解,認為從理解性理的角度看,仁德是孝悌之本;而從實踐的角度看,行仁則應以孝悌為本為始。儒家的愛是以同心圓的方式,發源於血緣親情,然後一層一層推導至天地萬物。最後,韓星強調,仁不僅僅是一個概念,不僅僅是一個哲學範疇,更主要的是人的生命實踐。我們要把仁看成安身立命之本,是須臾不可離的。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指出,「仁」的概念也不是孔子發明的。但是,它是孔子為我們中華文明的發展所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選擇。在某種意義上,孔子所做的工作,就是中國最早的文藝復興。他提倡仁道,就是通過教育,讓人成為仁。在我們今天的教育中,對於仁的正確理解非常重要。現在國家層面在制定關於傳統教育的基本政策,在實踐中,需要避免把它當作一種知識的教育,應該把仁看作精神的養育、一種理想的追求。仁不只是一種概念,更是一種踐行。仁之所以有力量,不是因而我們對它解讀有多到位有多動人,而是要讓「仁」產生更好的社會影響,讓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仁」的力量、「仁」的偉大和人之為人的自豪。「仁」的思想不只是中國化的思想,也是人類的共同利益。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任劍濤從「仁」的產生對於人自身、社會的組成、社會走向理想境界的動力的影響方面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仁」字從人從二,不僅是二人的問題,更是人類社會對人自身覺醒的產物。在原始宗教時期,人是從屬於模糊的神的,並沒有發現人生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和寄託,而只有在從仁的時候發現,人要服從做人的最高感召,需要在「二」中來理解。孔子強調「仁者愛人」,這既是人存在的一種宇宙共感,是觀世界的一種方式、尋價值的一種出路,更重要的是一種人與人相處最高調節的規範。另外,他認為「仁」和「禮」的關係是螺旋式的、不可分開的。判斷一個人得仁或失仁的關鍵,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勿視、聽、言、動,是一種仁德覺醒當中的個人自覺行動。他認為楊汝清開辦葦杭書院且如此堅韌、努力,合乎了「為萬世開太平」的人生責任感、悲憫感、共情。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方朝暉談到個人對「仁」的思考時說,「仁」在儒家思想體系的地位和重要性極高,是眾德之首,所以,「仁」被翻譯到國外的時候,非常有難度,因為它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高,在儒家思想史上的重要性非常之高。這個問題的秘密根源需要我們跳出儒家自身才能看清楚。他認為「仁」有兩個重要的特徵需要我們去把握。第一,「仁」是一種情感,是建立在對他人有「不忍人之心」基礎之上,即所謂的「惻隱之心」。第二,「仁」是一種愛,「仁愛」體現為一種差等的自愛。儒家的仁愛思想並不主張一種普遍的、泛化的、一刀切式的愛,而是主張一種由近及遠式的愛。「仁愛」在這兩點上跟人類其他文明所倡導的泛愛、兼愛、博愛相區別。

  北京大學經典與文明研究中心秘書長戴熙寧認為,對於「仁」,應從民族精神的成長史看,第一階段,「仁」從造字時起,指的是「二人」,是我與另一人的關係。按人的成長曆程來說就是孔子時期的五倫。第二個階段,是基於二人關係,在軸心時期被孔子提升為中華文明的重要價值觀念。第三個階段,宋學時期,「仁」被賦予了宇宙論、本體論的意義,並被稱為一個本體。此外,戴熙寧還結合「分析還原法」「一體五元」「天人合一」等思維方法重點談了如何理解「仁」中的「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王瑞昌認為,對於「仁」的價值闡述,可以從感受層面和思想層面入手。感受層面,首先要強調「仁」是要體驗的,是動的,這是「仁」的核心。「仁者其言也訒」,雖然言辭上很不伶俐,但是心是靈動的。這時對「仁」怎樣下定義都不會圓滿的,因為仁是一個大全,「瞻之在前,忽焉在後」,總而言之,「仁」是所有美好事物的源泉;思想層面,思想層面,可以從孔子之前、孔子的時代和宋明理學三個階段進行理解。孔子之前,「仁」是眾多德目之一,它不高於「義」,也不高於其他德行。孔子的時代,主要是把仁局限在人的倫理層面,但是家庭社會、政治形而上的層面沒有發揮出來。宋明理學階段,不僅把「仁」看成人類社會、家庭、國家的根本,而且看成天地萬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的根本。最後,「仁」達到形而上的階段。到宋明理學的時候,就成了儒教。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博士、西南政法大學教師董衛國提出,一部儒學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就是一部關於「仁」的詮釋史。孔孟對於「仁」的教導是非常全面的,蘊含豐富的內涵,包含了諸多可能性的詮釋方向。「仁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基,任何一個時代,要尋求社會治理、道德教化之基礎,振興文化,都要對仁有一種自覺,有一種新的詮釋和理解。針對有聽眾提問仁的字源意義的問題,董衛國補充了郭店楚簡中仁字「從身從心」的字源,指出從人從二與從身從心兩個字源意義是統一的,分別對應仁者愛人與克己復禮兩個詮釋向度。

嘉賓合影

  「如此江山,代有儒生承道統;何等家國,世存經典辨華夷。」自2006年12月創立以來,葦杭書院始終秉承傳統書院精神,藉民間公益模式,以「講習禮樂、力行孝道、敬畏天地、感念聖賢」為宗旨,以「孝」為核心,修習儒學經典,「明孔孟之道,養君子之風」。2009年,葦杭書院啟動年度會講制度,已連續舉辦十屆,前九屆主題分別是「孝」、「禮」、「信」、「恥」、「廉」、「義」、「和」、「忠」和「恕」。當前,葦杭書院年度會講活動已然成為國內書院文化發展的一件文化盛事、儒家文化圈內的獨特學術風景,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支持和關注。與當下一般的學術研討會相比,葦杭書院的年度會講擁有鮮明的特色:首先,在會講開始和結束的時候,都安排向聖賢行禮的環節;其次,遵循儒家「長幼有序」的原則,按照年齒的順序發言;第三,發言者不必提交論文,鼓勵活潑潑的、當下的、觸髮式的思考;第四,發揮古代書院自由辯難的學風,發言嘉賓和參會人員之間可以充分地質疑與駁論,倡導以理服人的會風;第五,安排老、中、青三代學者同臺發言,體現出儒家所追求的思想和學術上的傳承有序。

  今年以「仁」為主題的年度會講,適值會講十周年紀念。楊汝清早在2018年4月份即開始籌劃此次會講。先生在10月份出差途中,不幸因病驟逝,諸多工作未能實現。為完成先生遺願,書院同仁及先生好友、學生組成會講籌委會,對此次會講進行了悉心策劃。在多方合作努力下,在戊戌年的年底,書院再次凝聚善緣,發揮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成為弘揚儒家文化的道場,繼續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力所能及的努力。

相關焦點

  •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辨釋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朱熹註:「復,反也。」「反」即「返」,回返,還原。蓋朱熹以為「禮」乃「理」,人道本該如此,然私慾常使偏離,克制自己回到正軌,所以訓「復」為「反」(返)。
  •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當代作家賈大山曾說:「我也想效法古人,晝有所為,夜有所告,以攝意心。告天?天無言。告地?地無語。告妻?夫妻相愛情深,難免護短。」
  • 君子之道:一個真正懂得復卦的人,你就知道它是——克己復禮歸仁
    無妄大象講「天下雷行,物與無妄」。雷行天下,到處都有雷,萬物不敢亂動。告訴我們:到處都是危機,要小心翼翼。啟示:我們應該安分守己,應該按照規律去走,不要妄動。所以《序卦傳》講「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當一個人真正懂得復卦的時候,你就知道它是——克己復禮歸仁。要不斷地好好反省自己,恢復正當的道路,然後天下歸仁。你以仁對我,我以仁對你。
  • 292.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問仁,孔子教學生,最高的宗旨是志於道。就是讓人開發自己的本性。次一等的就是據於德。德是從道裡出現的,講到心理就是直心。就是本性裡面的用心,沒有變壞。但這個德也很不容易。
  • 克己復禮為仁
    說來青年人不相信,其實就是根據一句話,「克己復禮為仁。」全文如下: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第十二)「克」,嚴格要求。如克己奉公;「復」,成功。如收復失地;「禮」,做人規矩,做事標準。
  • 伍嶽峰:明德歸仁,廣州最早貴族小學的前世今生
    明德歸仁,是朝天小學的校訓,明徳歸仁,就是弘揚德性,歸附仁政的意思。語出《大學》,大學之道,在乎明德。歸仁語出《論語》,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這裡留下了明代讀書人的古蹟,例如,朝天路往南的學宮街,有南海縣學宮,這裡一帶是明代廣州書院最密集處,往西走有狀元倫文敘的故居。 商業旺地中山六路,有不少的名勝古蹟。解放中路上明代建有惠愛坊、孝友坊、忠賢坊、貞烈坊四座木質牌坊,人們稱之為四牌樓,清代為海瑞加了一座石砌牌坊,現成為大型商業街區,全稱是四牌樓市。
  • 什麼是克己復禮?傳統文化的傳承,克己復禮在當代的價值
    在各諸侯國都欲富國強兵,稱霸天下的情況下,禮維持社會關係,穩定社會秩序的作用變得日益衰微,卻絕不能認為禮已無用,可隨意廢棄。禮的根基在於宗法制度,即使是在亂世,宗法制度依舊堅如磐石,宗法制度即使在亂世也如磐石一般存在,並建構基本的社會關係,所以禮仍有存在的必要和價值。
  • 《悟學.第135篇》克己復禮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譯文】顏回問(怎麼做才是)仁。孔子說:「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約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禮,天下就都歸依仁了。實踐仁德在於自身,難道要仰仗他人嗎?」
  • 克己復禮不等同於滅人慾!
    顏淵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顏回問孔子什麼是仁?一天能做到自律、自製、善良,天下就能歸於仁愛了。能不能為仁取決於自己的選擇,他人又怎麼能決定你的選擇呢?」 我們讀書,要通過語意,要透過語意,要透過語文內涵的意義,找出思想、道理的真諦,這才叫學問。僅僅文字會了,文章寫得好,不一定就是學問。 孔子所答覆的「仁」,是有一個實在的境界,而並不是抽象的理論,是一種內心實際功夫的修養。
  • 克己復禮:提升人格的最佳途徑
    在孔子的學說中,一個人要立身於社會,必須「克己復禮」,修養好德懿行。「克己復禮」是提升人格、追求崇高的最佳途徑。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 讓「天下讀書種子」代代相傳 方孝孺「求忠書院」成孩子們的校外課堂
    航頭鎮豐橋村正在構想「打造『正學文化村』鄉村振興典範」,以方孝孺紀念館和求忠書院作為核心區域,將成為弘揚和傳播方孝孺剛正不阿民族精神和「天下讀書種子」國學的基地。 坐,不僅要挺直腰板,像座小山一樣,頭的姿勢也很有講究:不能抬太高,那會顯得你有些傲氣,也不能耷拉著,那樣會給人以自卑的感覺……」不久前,在浦東新區方孝孺紀念館求忠書院的「正學堂」裡,方孝孺第25代孫方慶平用先輩著作《幼儀雜箴》中的箴言,給航頭學校五(10)班的孟君竹和她的同學們上了一堂「跨越」了600多年的德育課。
  • 「明道升維 乘勢破局」 致良知東方書院2020年度學習大會圓滿舉辦
    「明道升維 乘勢破局」致良知東方書院2020年度學習大會於12月25日——26日在鄭州國際會展中心九鼎廳圓滿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的500餘名企業經營者齊聚一堂,共同學習成長。致良知東方書院理事郭軍擔任本次大會主持
  • 越南歸仁自由行簡介
    夏天是歸仁的理想旅遊時間3月和4月仍然是歸仁的旱季,少雨,陽光充足。此時的歸仁海灘海浪仍然比較強,會稍微影響乘坐獨木舟到Ky Co和Hon Kho。但是,此時的價格通常比夏季旅行的高峰便宜得多。因此,每年的三月和四月將是前往歸仁的好時機。在農曆新年之際,有大量的越南中部高原省份的遊客前往歸仁度假,將非常擁擠。此時的酒店始終也基本是全部售罄狀態。
  • 華商書院2020年(第十四屆)全球年度論壇暨華商書院全國校友會成立...
    科技之光耀九洲,華夏文明盛興時 2020年12月5日,「 智匯科技·創享華商 」——華商書院2020年(第十四屆)全球年度論壇暨華商書院全國校友會成立十周年慶典廣東曼卡特酒店隆重召開 《數位化大時代的挑戰與行動》 燈塔知行社創始人,盒飯財經創始人何伊凡老師 項目連結 資源共享 在華商書院2020年(第十四屆)全球年度論壇暨華商書院全國校友會成立十周年慶典上正式宣布
  • 古城青春志|嶽麓書院:千年弦歌 青春不老
    紅網時刻記者 賀衛玲 杜放 長沙報導如果要問現在古老書院中的頂流「網紅」是誰,嶽麓書院當仁不讓。嶽麓書院,自古就有各路先賢大儒前來「打卡」,朱熹和張栻更創下「一時輿馬之眾,飲池水立涸」盛景,被後人傳為佳話。
  • 瀋陽奉元書院開幕典禮小記
    從毓老師1947年到臺灣,到2016年瀋陽奉元書院開幕,前後相隔七十年。其次,毓老師教導弟子,讀《大學》就是要學大,如何學大?他講解《論語·泰伯》「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要我們「學天、則天、法天、奉天」。他常常講,元有乾元坤元二性,乾為天坤為地,奉元弟子應奉天。瀋陽又稱「奉天」,在奉天辦奉元書院,更具意義。再次,毓老師曾經居住在瀋陽小河沿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