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火爆異常,那做工講究的食材,那顏色鮮豔的佳餚,那每道菜中所包含的文化和親情,無不打動著每一個觀眾。是啊,民以食為天,食乃民之本,飲食就是一道文化的大餐。
看電視時,兒子突然插話:"媽,咱涿州也有很多美味呢?""是嗎?"我一怔。"你不覺得咱家附近的西茨村香腸就很好吃嗎?"是啊,涿州是我的家鄉,生於斯,長於斯,我的身體、我的靈魂與她已經合為一體,卻忽視了她的美麗。孩子的提示,讓我突然想品一品這"舌尖上的涿州"了。
先說主食吧。
最出名的涿州美食當屬"涿州貢米"了吧。那是出產於百尺竿的大米,它曾是皇家御用珍品,那裡因貢米成名,"卲村花田"我更願理解為"稻花滿田,香飄滿園"。曾有幸品嘗過那曾屬於宮廷御物的珍珠米,色澤潔白如玉,晶瑩透明,粘潤可口,滿嘴的清香讓我品到的是歷史的沉澱悠久,是彌足珍貴的優雅。
一條小胡同,一個燒餅攤,"王永油酥燒餅"的香氣迴蕩在每個人的嘴裡,包括牙齒不全的老人、沒長全牙齒的孩童,燒餅入口即酥,入口即化。一個人吃著燒餅香在嘴裡,其他人聞著油酥的香氣,香在鼻翼間。那香味飄得越來越遠,飛出涿州,飛出了保定。
有飯自然要有菜。品嘗過西茨村的香腸,既有肉的鮮美,又有沉澱許久的幽香,紅豔的色澤汪著鮮亮的油光,入口卻不膩不幹。據說它最初來自一個普通人家的發明創造,只是堅守了誠信,用心做了一道菜,便做出了精品,做成了品牌。吃到口中的不僅是一片薄薄的香腸,它還包含了誠信的滋味,信義的味道。
再嘗嘗燉菜吧。土生土長的白菜,配上自家殺豬的鮮肉,再配上沙莊的粉條,那叫一個實在的美味。尤其林屯鄉沙莊村的粉條,讓人見識了什麼是筋道。紅薯在地裡要長上半年,土中的營養盡為它所吸收。從土中刨出,在水中洗滌,在機器中粉碎,在開水中成形,在人們的手裡揉搓,用初冬的寒氣封凍,再用人們的力量砸去冰塊冰渣,再過水洗滌,晾曬,風乾,打捆,最後到售出。聽著就繁瑣的程序造就了粉條的筋道,百煮不爛,百吃不厭。在什麼都提速的今天,只有這一道程序都不能省的粉條更讓人感覺它的彌足珍貴。
還要有個豆製品吧,豆莊鄉大莊的豆腐絲不能不說。小小的豆腐絲,哪裡沒有,尤其近鄰高碑店的豆腐絲更是馳名全國。可是咱涿州人,就認我們自己的豆腐絲。粒粒黃豆榨成豆漿,純白的豆漿被人們擠去渣滓,加水被大火煮熟成豆漿湯,點上滷水,變成了豆腐腦,攪碎,在模子裡紗布上鋪成片,用千斤頂壓去水份,成了一張張黃黃的豆皮,工人們用刀子比著鐵尺,一刀刀滑下去,倒像在寫字。卷上,拎起,豆腐絲在五香的湯水中一煮,美味誕生了。自然吃,拌菜吃,炒著吃,無一不美味。涿州人愛吃大莊的豆腐絲,與其說愛它的醇香,不如說更愛這份家鄉情。
享受美味的同時,自然不能少了美酒。涿州的"風雨竹"和"張飛家酒"不得不提。劉關張桃園三叩首,結下忠義萬古傳。忠義成就了無數的名勝、傳說,更成就了涿州的美酒。"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關羽一副《風雨竹》,詮釋了"忠義"的內涵,更成就了"風雨竹酒"的聲名遠遠揚。
小小的涿州,大大的心胸,品著家鄉的美味,喝著家鄉的美酒,感受著家鄉的盛情。舌尖上的涿州,傳承著久遠的文明,開創著全新的文化。
方麗娜/文 劉楊/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