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一部低成本科幻片,講的故事很簡單,一群考古系學生為了找尋因「不老泉」傳說失蹤多年的老師,誤入了一個山洞,進去之後才發現這個山洞的時間比外界慢,山洞裡幾個小時,外面卻早已滄海桑田。
「不老泉」傳說
電影的立意並不算新奇,拍的也不是很好,比如說在人物設置方面,電影並沒有過多交代陷入慢時空的人與周圍世界的羈絆,所以末日孤獨體現地也並不強烈,演員的演技也乏善可陳。
準備進洞的孩子們
之所以還會推薦,是因為這部電影還是貢獻了一些我在其他電影裡未曾見過的奇觀,比如說那些砍了一千年也沒砍下去的刀劍,比如山洞裡還住著原始人等等。
古戰場
其實,自人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開始,時間就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像《西遊記》裡,孫悟空出海尋道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人和時間的矛盾。
他們發現了什麼
在大多數人的觀念裡,時間就是一往無前的,並且是絕對公平的。然而愛因斯坦提出了時間相對論,簡而言之就是時間會隨著速度和引力的大小而變化。通俗一點講,當速度接近光速,時間就會變慢;另一個變量就是引力,引力會扭曲時空,所以引力過大也會使時間變慢。
從洞裡看「時光飛逝」
我們看到的《星際穿越》裡庫博在米勒的星球上待了幾個小時,現實時間就過去了二十多年。但《星際穿越》比這部電影好地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前期鋪墊了大量的感情,形成了一種巨大的戲劇張力,使末日孤獨被無限放大。
滄海桑田
最喪心病狂的描述就是《三體》中程心和關一帆進入黑域待了十個小時,而外面的世界已經過去了1890萬年。
這些都是基於相對論而衍生出來的科幻情節,然而早在中國的南朝,就有了「爛柯人」的典故,說的是樵夫王質進山看兩個童子下棋入了神,回過神來發現自己斧頭上的木頭都爛了,回到家中,跟他同時期的人都已經去世多年。也由此,清代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有一篇《賈奉稚》說的也就是這個事。
末日
時間到底是如愛因斯坦所說是相對的,還是不受任何外力影響一往無前,這個問題暫時沒辦法證實也沒辦法證偽,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我們的時間的確是過一天少一天。
這些關於時間的文藝作品,能給我們帶來的,是精神上暫時的抽離,讓我們在茫茫宇宙,億萬年的時間裡找到自己的坐標,既知宇宙浩瀚,也曉自身渺小,從而少些計較,多些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