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7日刊 | 總第2387期
從2014年開始擁有姓名,經歷了2018年的小高潮,2019年的深度調整,2020年的網絡電影更加豐富。
一方面,是題材更加豐富。2020全年「愛優騰」三大視頻平臺共上線756部網絡電影,與去年數量基本持平。從播出效果來看,累計82部影片分帳票房破千萬,《奇門遁甲》以雙平臺拼播的形式攬獲近5700萬的分帳票房,一舉打破了網絡電影票房紀錄。
翻看票房榜單,奇幻、冒險、怪獸片數量和票房佔比最高,這是網絡電影一脈相承的傳統。同時榜單也有新的特色。在政策扶持和平臺支持下,現實題材和主旋律創作在這一年有所突破。
另一方面,從年初開始,受疫情影響「院轉網」的影片接連不斷。《囧媽》《肥龍過江》等製作規格頗高的院線大片轉網是偶然事件,這些影片暫不在這份片單的討論之中。
但還有一些影片的「院轉網」頗有風向標意義。隨著院線電影的二八法則日益明顯,中腰部影片發行空間逐漸被擠壓,網絡發行的成本更低,一些影片開始有意識地擁抱網絡,這部分影片也成為網絡電影新的組成部分。還有網絡電影的PVOD(播放器)模式,今年愛奇藝已經將這種單片付費的模式正式加入平臺的分帳標準之中。
總而言之,作為「獨舌年稿」的組成部分,這篇盤點兼顧影片質量和票房表現,選出2020年網絡電影的七部代表性作品。
在愛奇藝、騰訊雙平臺上線的《奇門遁甲》,以5641萬票房登頂去年網絡電影票房榜榜首。在此之前,這個紀錄由2018年的影片《大蛇》保持。《奇門遁甲》開雙平臺「聯播模式」先河,並成為行業最新天花板。
一方面,該片延續2017院線版「霧隱門」的核心概念,講述從小痴迷於研究霧隱門的羅剎鎮捕頭周同與能人異士斬妖除魔的故事。經典IP衍生為這部網絡電影帶來一定關注度。
另一方面,比肩院線電影的高配班底、對於東方奇幻江湖的呈現、升級的視覺特效等,為影片質感增色不少。畢竟,網絡電影有「黃金6分鐘留住觀眾」的使命。翻看票房榜單,從《海大魚》《蛇王》《陸鯊行》的名字就可看出視效片是網絡電影的紮實類型。而《奇門遁甲》將這種風格用到了極致。
回望過去幾年的票房榜單,拔得頭籌者多離不開「怪物」「玄幻」等元素。這其中雖有觀眾自身的選擇存在,但更多的內部誘因在於創作者的爆款複製導向。特效片能持續打破分帳紀錄自然值得慶賀,但問題是,這類跟院線大片比只能算B級製作的特效片是否能一直吸引觀眾眼球。
分帳破5076萬的《倩女幽魂·人間情》是今年網絡電影票房榜第三。
與傳統網絡電影10-20%營銷費用不同,這部影片營銷費用高達2000萬,僅音樂方面的投入就花費了將近400萬。還有騰訊視頻站內核心的推薦位,朋友圈、電視端海報等多維度的推廣資源全面覆蓋……
這部網絡電影拿出了院線電影的營銷陣仗。與影片成本相近的巨額營銷,讓這部電影在去年五月席捲全網。
以往,網絡電影多數都在投入上精打細算,《倩女幽魂:人間情》卻以總價近四千萬的製片和發行的投資,換得1076萬元淨利潤,約25%的收益率,表現可觀。
當然,將影片成績盡數歸功於營銷並不公平。購買了前作「倩女幽魂」系列的版權,也使其與草莽時代網絡電影蹭IP、抄襲的做法有所區別。雖然觀眾可能對於新版寧採臣和聶小倩持保留態度,但從製作來看,重金打造的效果足夠熱鬧。
高概念設定常有,而編圓了的不常有。觸碰雙魚隕石的人,將會被複製出一個與本體沒有區別的克隆體,《雙魚隕石》的高概設定尊重觀眾智商,編圓了故事。
即使沙漠特效被吐槽「五毛黨」,潛艇中的關鍵道具「塑料感」滿滿,依舊不掩《雙魚隕石》的踏實本質。這一脈網絡電影,多不會為了賺錢而胡編亂造,而是在有限的成本下更注重在敘事上做文章。
在一半魔幻,一半喜劇的網絡電影江湖中,以硬核的懸疑推理贏得觀眾青睞,《雙魚隕石》算得上是類型邊界和題材深度的開拓者。
推理懸疑戲,故事的擔子很重。集數位編劇之力的《雙魚隕石》用案件吸引人,用邏輯徵服人,讓人看得欲罷不能。多線性的敘事模式,最忌諱戲份均分、人物扁平。《雙魚隕石》的人物塑造濃墨淡彩相間,刻畫得耐人尋味。
有人說它是《恐怖郵輪》的外殼,裝了個《彗星來的那一夜》的內核,也有人說它是西班牙科幻懸疑片《時空罪惡》的翻版。其實,無論是像或不像,《雙魚隕石》都是當下網絡電影大樹上,結出的一顆沉甸甸的果實。
獲得了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最佳導演兩項提名,《春潮》卻不是在影院和觀眾見面的,它採用了線上發行的方式。
故事講述報社記者郭建波和母親紀明嵐、女兒郭婉婷,因愛而彼此折磨的故事。當婚姻關係的缺失作用於母女之間,人物彼此依賴又相互控制的關係相當微妙。三代女性的隱秘情感得以完整呈現在觀眾面前。
《春潮》是去年被迫「院轉網」的影片之一。按理來說,這類影片本不在片單範圍之中,但它的網播別有借鑑意義。
文藝片的市場有限,加之宣傳經費不足,艱難取得的排片空間往往剛上映就會被耗盡。比如今年萬瑪才旦導演的《氣球》在圈內獲得了不俗的口碑,但影片首日排片率僅有2.4%,最終票房也止步於668.2萬。
而不同於院線發行的規律,電影在線發行的試錯成本低,採用PVOD模式發行的《春潮》《春江水暖》,已很大程度上精準定位小眾人群的剛需口味。這也給《氣球》這樣的影片帶來了啟發:若能首輪發行到網上,也許收益會更好。
通過童年拾趣串聯起80後的集體回憶,這部兒童視角的影片,在觀影人群中喚起了廣泛共鳴。
有觀眾甚至不吝以「卡爾維諾《樹上的男爵》的點子+王小波《綠毛水怪》那樣簡單真摯的情感表達+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裡朦朧的性啟蒙」的觀點加以描述。並不離奇的故事,配上清新的鏡頭語言,《樹上有個好地方》突破了觀眾對網絡電影的既有想像。
從票房表現來看,截至目前影片累計分帳555.7萬。與票房破千萬的商業類型網絡電影相比,《樹上有個好地方》的表現似乎不足掛齒。但如果考慮影片兩三百萬的成本,影片的收益倒也過得去。
同樣是高口碑之作,這部電影還讓人想到前幾年的一部網絡電影《哀樂女子天團》。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誤打誤撞成了殯葬歌手,旅途中目睹種種人生境況,影片的題材、設定都頗為新穎。
目前,網絡電影面臨「題材同質化」的困境,靠著奇幻、怪物或許還能再收穫一波流量,但誰又知道觀眾會不會突然吃膩了,想要換換口味呢?《樹上有個好地方》這類題材新穎的影片或許是破局之法。
從2019年下半年的《毛驢上樹》開始,聚焦小人物、關注現實生活的影片就成了屏幕新寵。這一類別由院線電影中的主旋律作品延伸而來。而《中國飛俠》的出現,可以說是網絡影視現實主義深化的積極嘗試。
外賣小哥的故事從現實被搬到了電影。李安全想要靠自己的打拼在北京過上體面日子,女兒患病,他需要在短時間內湊齊高額手術費,妻子離去,更是將生活的重擔壓在了他一個人身上。如何在壓力之下堅守本心,如何用理想打敗現實的困境,影片主人公的境遇亦引發了觀眾共鳴。
溫情的故事帶來了不錯的收益。《中國飛俠》1759.7萬的分帳票房也打破了觀眾對於現實題材網絡電影的想像。
此外,破千萬分帳票房的《奇襲·地道戰》,聚焦脫貧攻堅的《毛驢上樹2倔驢搬家》,以及長信傳媒出品的《我來自北京》系列,皆是今年此類作品的翹楚。
這部影片是「陳翔六點半」系列的第四部影片。
從2014年拍短劇起家,團隊一直沿著「展現小人物人生百味」的路子前行。到了2017年拍攝第一部網絡電影《陳翔六點半之廢話少說》,到之後的《陳翔六點半之鐵頭無敵》《陳翔六點半之重別樓》,團隊以一年一部網絡電影的速度穩紮穩打。
當「陳翔系列劇」中的「蘑菇頭」「妹大爺」「潤土」成了觀眾眼前的熟人,他們的新版電影需要大家從口袋裡掏出6塊錢看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吧。
事實上,觀眾單片付費這件事背後涉及的是業內最關心的那個話題——「網絡電影怎樣破圈」。截止到2020年,網絡電影全網觀影人次最多的影片依舊是《靈魂擺渡·黃泉》。除了自身品質,這部影片的優異表現與四季《靈魂擺渡》的網劇密不可分。從這個角度看,受網劇反哺,「陳翔六點半」系列電影藏著網絡電影出圈的可能。
如今,當會員人數接近天花板,視頻網站開始向下一個盈利風口邁進。此時,已經錘鍊多年的網絡電影,能否憑藉新的模式,承擔起視頻網站收入新增長點的重任,關鍵在於能否調動起培育多年的用戶單片付費的願望。當然,結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影視獨舌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媒體主張: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