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為何要多此一舉,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新帝?

2021-02-13 夢中跳舞


野心大、殘暴無疑已經成為三國時期董卓的標籤。而也正是他拉開了三國亂世的大幕。即使沒有董卓入京,漢室也不會恢復昔日的鼎盛,這是因為漢靈帝劉宏在重用宦官的同時,還動過廢長立幼的念頭。百姓民不聊生,諸侯起兵謀反,差的也只是一個藉口,而董卓正是那個藉口。

國舅何進採納袁紹之計,招董卓進京誅滅十常侍。董卓當機立斷大兵壓境,在剿滅十常侍的過程中,洛陽城也淪為了一片焦土,漢室皇權威嚴掃地。不知道您有沒有過一個疑問,當時的皇帝已經是幼子劉辯,董卓平滅宦官黨羽已經立下了護駕之功,為何他卻要廢掉劉辯改立劉協為新帝,這是不是有些多此一舉呢?當時很多身在局中之人,也看不清董卓的這波操作,但仔細想來卻也符合弱肉強食的道理。

漢家王朝的皇位遵從立嫡立長的原則。而董卓卻是出身涼州,面對羌人,董卓不可能和他們講道理,而是要和他們比誰的拳頭大。董卓久在邊塞苦寒之地戍邊,漢室皇帝卻在朝中歌舞昇平,將天下治理的混亂不堪。有機會站在權力最高峰的董卓,自然要讓天下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運轉。護駕之功對於董卓而言固然可喜,但卻不如自己掌握天下大權來得更實際一些,何況當時的董卓已經手握重兵。而且即使是護駕之功,董卓也需要和其他人分享。論功行賞國舅何進肯定會排在第一名,其次便是四世三公家族出身的袁紹,最後才會是董卓。

董卓平滅十常侍出力最多,劉辯坐穩皇位以後很可能會和國舅何進上演一場君臣相宜的合家歡,袁紹因為家族在朝中的關係也會被委以重任。只有出力最多的董卓,可能會被削弱手中的兵權。先皇劉宏有過廢長立幼的念頭,如果自己改立劉協為新帝,那麼便可以用先帝劉宏有過廢長立幼的念頭來堵住天下悠悠眾口,此舉還能讓自己成為朝中獨一無二的權臣。

董卓身邊肯定有一批謀臣,在為他出謀劃策。謀臣會告訴董卓表面上的賞賜並不重要,天下即將大亂,漢室已經被架空。只有掌握實權的權臣,才是當下最應該做的。擁立劉協為新帝,即使以後天下不再混亂,他也立下了從龍之功。如果天下果真大亂,也可以利用手中的兵權和權臣的身份,帶給自己許多便利。進可觀望天下,更進一步便可問鼎天下。在這一點上董卓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其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只不過董卓的野心很大,他被勝利衝昏了頭腦。

出身涼州堅信拳頭大就是硬道理的董卓,將這一真理運用到漢室皇族身上,真的就得到了同等的效果。隨後他便將對待敵人的手段,繼續用到了漢室皇族身上。在涼州,董卓可以將俘虜當作自己的戰利品,但在洛陽對待漢室皇族卻不行。因為此時的漢室王朝雖然已經頹敗不堪,但名義上漢室皇族依然是天下共主。即使大漢皇帝寵信宦官多年致使朝政荒廢,但諸侯也只是在心中暗暗表示不滿,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因為諸侯們知道第一個站出來反對,第一個為天下百姓請命的人很可能會沒有好下場。

何進為求自保招董卓入京的情況下,董卓就這樣第一個站了出來。在天下人眼中,董卓誅殺完宦官被封賞以後,就應該上演一出忠君為國的好戲。但隨著董卓的野心日益膨脹,忠臣不但變成了權臣,還開始欺負起漢室皇族的孤兒寡母(劉辯,劉協和兩位太后)。一時間天下諸侯討伐董卓的呼聲日盛。在討伐董卓的人裡面,有可能有真心忠於漢室的,也有一些希望藉助討伐董卓,成為下一個權臣的人。不管怎麼說董卓已經成為了天下人的公敵。

如果董卓是一個聰明人,此時他應該以重利交好朝中重臣,比如袁紹家族。大家攜手一起支持劉協,然後自己再低調做人。一開始董卓也確實以高官厚祿來結交朝中重臣,這可能是他得到了身後謀士集團的指點。但拳頭變得更硬的董卓老毛病又犯了,他開始對朝中重臣變得飛揚跋扈起來。就這樣各路諸侯豎起正義大旗,聯手同討伐董卓。董卓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應該做那第一隻飛揚跋扈的出頭鳥。

- END -

內容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感 謝 關 注,歡 迎 分 享!

相關焦點

  • 至少要過哪三關?首先外戚、群臣不會答應
    因此立太子這件事上,皇帝必須要慎重。自己立的太子,一般情況下,含著淚也要讓他登基稱帝。比如說晉武帝司馬炎,他明知道太子司馬衷是個腦子不好的傢伙,自己分明還有25個兒子,可他偏偏讓這個傢伙繼承了皇位。那麼有沒有反悔的呢?當然還是有的,而且還比較多。不過立了太子,再想要廢掉,那可就比較困難了。那麼有哪些困難呢?一、太子有賢臣們保駕護航。
  • 漢獻帝|劉協的一生,就是一部三國簡史啊
    他的母親王榮因為害怕當時的何皇后,所以懷孕之後偷偷服用了墮胎藥,不知道是不是御醫開了假藥,劉協奇蹟般地來到了這個世界。何皇后醋心大發,毒死了王美人。尚未滿月的劉協被漢靈帝抱到永樂宮,請董太后親自撫養,得以逃過死劫。漢靈帝死後,劉辯繼承皇位,劉協被封為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此時的東漢已成飄搖之勢,宦官作亂,挾持少帝劉辯與劉協外逃,西北大漢董卓受邀平叛,東漢亂局徹底爆發。
  • 漢朝最後一位帝王漢獻帝劉協,禪位曹丕後,結局如何?
    劉協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的悲催,一生都在戰戰兢兢中度過。劉協的傀儡生涯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嫡次子,母親是王美人。漢靈帝去世後,大將軍何進掌握朝政,漢少帝劉辯成為了東漢的皇帝,劉協則被封為渤海王,後來改封為陳留王。後來,何進為誅殺十常侍,引董卓入京,結果董卓還未進京,何進就被十常侍給殺了。
  • 漢獻帝即位後,少帝劉辯去哪了,結局卻不禁令人潸然淚下
    大將軍何進為剿滅十常侍而請董卓進宮,董卓和他的二十萬西涼軍入京,何進卻不幸被張讓等人殺害,並且攜帶少帝和陳留王出逃,卻被董卓截住,共同回洛陽。董卓入京之後,軍隊橫行街市,朝堂之上更是結黨營私,誅殺異己,大臣們都惶惶不可終日。董卓飛揚跋扈,常懷有廢少帝劉辯之意。為了自身利益,董卓終於按耐不住,廢掉少帝,擁立陳留王劉協為帝。
  • 面對董卓的囂張跋扈,看曹操如何以獻刀為名刺殺董卓
    不過要想說曹操獻刀,我們得先清楚董卓是如何到洛陽的。話說那是中平六年四月,也就是公元189年,當時年僅34歲的漢靈帝駕崩了,如果如果諸葛亮寫的《出師表》中就有「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的語句,這其中的「靈」就是指的這位漢靈帝。據史書記載,漢靈帝是一位荒淫昏庸的皇帝,而且還賣官鬻爵,所以當時的漢朝被他搞得烏煙瘴氣,其中的十常侍就是漢靈帝寵幸宦官的結果。
  • 漢獻帝劉協,最恨之人不是曹操和董卓,他才是真正的漢賊!
    今天要說的這位,便是三國前期大漢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劉協是漢靈帝劉宏的次子,自小就聰明伶俐,很是機警,也深受漢靈帝的喜愛!他的母親名叫王榮,邯鄲人,被漢靈帝封為美人,生下劉協後,受到何皇后的嫉妒,慘遭毒殺!
  • 苟延殘喘活著都是奢望的傀儡少帝劉辯(歷史系列第634講)
    在何進被宦官集團謀害,董卓進京霸權以後,以陳留王劉協更加聰明賢德為由,將劉辨廢為弘農王,立劉協為新帝(史稱漢獻帝)。被囚禁於永安宮中的劉辨,生活慘澹,連每日的正常飲食都得不到保障。於是心中憂憤,寫下一首「怨詩」,以發洩內心的不滿……結果又被董卓的眼線偷聽到,直接派心腹李儒帶人進宮,將劉辨和皇后,何太后等人「鴆殺」於宮中大殿。
  • 臨終前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朱允炆,改立朱棣嗎?
    按照現有史料說法,朱元璋召見朱棣,是要廢掉皇孫朱允炆,改立四子朱棣上位。朱棣奉命進京被阻於淮安之後,朱允炆得以「矯詔」繼位,由此就發生了靖難之役……朱元璋臨終前為何三連問?又是誰以皇令阻止燕王朱棣進京?更重要的是——這段歷史是真實存在,還是朱棣上位後篡改史料編造而來?
  • 漢朝二十八帝,若在九泉下共聚一堂,漢高祖劉邦最想抽誰一巴掌?
    →漢靈帝劉宏→漢廢帝劉辯→漢獻帝劉協。漢前少帝劉恭、漢後少帝劉弘。劉恭、劉弘皆為傀儡皇帝(劉恭最後還被呂后廢掉),朝政事務皆由呂后說了算,他們沒有一絲的權力,因此功過是非與他們無關。漢文帝劉恆。若要說劉詢最大的過錯,恐怕就是為大漢選錯了皇帝。當時劉詢明明知道漢元帝劉奭不適合當皇帝,他曾說過「亂我家者,太子也!」,但是礙於對已故許皇后的感恩與報答,劉詢最終還是沒有廢掉劉奭。而後,劉奭登基,西漢由盛轉衰,並面臨宦官亂政問題。漢元帝劉奭。西漢由盛轉衰,自劉奭開始。
  • 董卓進京第一件事就是廢少帝立獻帝,這是蠢事嗎,他為何要這麼做
    然後董卓就幹了一件冒天下之大韙的事就是:廢除漢少帝劉辯,擁立漢獻帝劉協。董卓以外來軍閥的身份為什麼敢幹這種事,廢立皇帝在封建社會絕對是整個天下最敏感的政治事件,連王莽、曹操這樣的篡位者都不最隨意廢立皇帝,何以董卓要這麼做?董卓廢立皇帝的第一個原因: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