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水無塵
01
蒙田說:老年有這麼多缺陷和愚蠢,又這麼容易受人恥笑。一個老人能夠得到的最好收穫,不過是家人的仁慈和愛,統領和敬畏已不再是他的武器。
對於老人尤其是農村老人來說,最幸福的晚年大概就是兒孫繞膝,雞犬相聞,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坐在一起吃一頓飯了。
然而現實是,很多老人養大了兒子,帶大了孫子,然後兒孫們有出息了,自己卻只能回到農村。有老伴的還好,有老伴陪著。沒老伴的,可能只能養一條狗陪著自己了。
那麼對於老人來說,帶孫子和不帶孫子,晚年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為此清水採訪了三位老人,聽聽他們怎麼說。
當事人:丁奶奶 65歲 孫女是我的小棉襖
丁奶奶是我們一個村上的,她養大了2個兒子2個女兒,然而她的兒女對她真心不算孝順。
丁奶奶的大兒子,腿有點殘疾,掙錢能力也很一般,找對象的時候很艱難。後來還是30多歲的時候,別人才給他介紹了一個寡婦。
那個寡婦可不是什麼善茬,經常把丁奶奶罵得狗血淋頭,而丁奶奶為了兒子有一個家,總是一忍再忍,經常挨罵甚至挨打。
後來,丁奶奶家又娶了小兒媳,同樣也是個狠角色。哪怕丁奶奶盡心極力的幫兩個兒媳婦帶孩子,做家務,出錢出力還挨罵,仍然沒能得到2個兒媳婦的一聲感謝。
不過這幾年,丁奶奶的日子過得還不錯,這倒不是因為丁奶奶享了兒女的福,而是老人家享了小孫女的福。
話說丁奶奶的小孫女,前幾年大學畢業就結婚了,婆家是做生意的,條件特別好。現在丁奶奶的小孫女可護著丁奶奶了,吃的喝的,都挑最好的買給丁奶奶,而不是買給自己爹媽。
甚至丁奶奶的2個兒媳婦,都不敢再欺負丁奶奶了。因為丁奶奶的小孫女早說了,誰要是跟我奶奶過不去,就是跟我丁琪過不去。
當事人:王奶奶 65歲 帶了20年孫子,可沒白疼
王奶奶只有一個兒子,但他兒子很小的時候就出門打工了,一年到頭也就過年的時候回來那麼兩三天。
說起來,王奶奶也是個苦命人,是個寡婦,很早的時候她老伴就去世了。後來王奶奶的兒子娶了一個外地女人回來,不過那女的真心太懶了,把孩子生下來還不到1個月,就出去打工了。
這麼多年,王奶奶的兒子兒媳婦沒有出一分錢撫養費,都是王奶奶靠著自己種田,再加上撿破爛養活這個小孫子的。
值得欣慰的是,王奶奶家這個小孫子,真的懂事得讓人心疼。我到現在都記得,王奶奶家的小孫子,早在幾歲的時候,就知道幫王奶奶做飯,洗衣服了。
而且王奶奶的這個孫子,完全不用大人操心他的學習問題,他都是每天放學,自己主動搬個小板凳去門口寫作業的。
有時村裡人看著祖孫2個可憐,就會盛一點好吃的給他們。結果小孫子總是一塊都捨不得吃,都讓給王奶奶吃了。
前幾年,王奶奶這個小孫子靠著村裡人的資助,上了大學,現在每到放假的時候都會回來看望王奶奶,給老人家買點好吃的。對於這個小孫子,王奶奶覺得自己再苦再累都值得,因為小孫子實在太暖心了。
當事人:高奶奶 66歲 以前重男輕女,現在後悔了
高奶奶有1個兒子1個女兒,在農村裡也算是有福氣的那種老人了。
不過高奶奶的名聲並不好,她自己年輕的時候受過婆婆的氣,就總是想拿捏自己的兒媳婦。
後來高奶奶的兒媳婦連著生了2個女孩,這可把高奶奶氣壞了,經常當著村裡人的面,指桑罵槐說兒媳婦「佔著茅坑不拉屎」。當然,高奶奶對2個小孫女也不好,小的時候就找各種藉口不帶孫女,而給她女兒帶孩子(她女兒生了男孩)。
現在高奶奶老了,她一手帶大的外孫幾乎不來看她。而高奶奶自己的2個小孫女,也因為高奶奶以前的刻薄,跟高奶奶並不親近。
有一次,高奶奶和村裡人說起自己的兒媳婦和孫女,言談中還是挺後悔的。或許老人家自己心裡也明白,樹葉不是一天變黃的,人心不是一天變涼的。
清水結語:很多人都說老人幫忙帶孩子是情分,不帶是本分,這話從字面意思上確實沒錯。但我們畢竟不能拿這話當真理,因為人與人之間,到底講究的是一個情分,講究的是一個你來我往。
蔡康永說: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帳戶的,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不要一味地從當中提領,任性地覺得,你的錢永遠揮霍不完,不是的,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說到底,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點點滴滴都是情分,情分重了,關係就親了,位置就覺得重要了。奶奶帶了孫子和不帶孫子,區別大概就在這裡。
奶奶親手帶大的孫子,哪怕兒子兒媳婦有時犯了糊塗,不記得奶奶的恩情了,但那個被奶奶帶大的孫子孫女多半是記得的。
而那些重男輕女或者找藉口不帶孫子孫女的奶奶,雖然看起來省了很多事情,但那份祖孫之間的親情,多半也是淡薄的。所謂誰帶大的跟誰親,這可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