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有寶媽留言說,公婆就她老公一個兒子,她生完孩子,想要出去上班,就想讓公婆來帶孫子。結果,公婆帶了兩個月,竟然開口問他們要起了「工資」。這位寶媽很生氣,她說:「一家人,而且公婆就一個兒子,他們帶孫子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怎麼還要工資呢?太不近人情了!」
底下很多網友也評論說,老人給子女帶娃主動要「工資」,確實顯得太「現實」了。要是這樣的話,夫妻倆乾脆請保姆算了,不欠老人的人情,有什麼問題也好溝通。但是,也有一部分網友覺得,老人晚年犧牲自己的生活,來幫子女帶娃,勞心勞力,子女就應該給他們「工資」。這兩方觀點,看起來都站得住腳,一時間,這位寶媽也不知道該聽誰的了。
那麼,老人幫忙帶孩子,子女到底要不要給「工資」呢?社會學家給出中肯建議。
社會學教授表示:不給父母「工資」相當於變相「啃老」
關於這個問題,之前我個人也不好說贊成誰,反對誰。但是,前兩天我偶然看到現在濟南大學法學院社會工作系工作的龔曉潔教授關於這個問題的一個觀點,覺得建議很中肯。
在她看來,撫養孩子是父母應該履行的義務,但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把這個責任轉嫁到了老人身上。然後,老人犧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去替子女承擔養娃帶娃的義務,這種行為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一種變相「啃老」。
而且,從現實問題上來講,老人年紀大了,沒有工作,沒有經濟來源,幫子女帶娃時還要出錢出力,他們個人的生活開銷怎麼保障呢?就算老人有存款和退休金,但是養活自己還可以,如果幫子女養娃,難免會掏錢買買菜、買日用品、給孩子買吃的、玩具等等,不是老人能負擔得起的。
所以,在龔曉潔教授看來子女給老人「帶孫費」,或者像上面那位寶媽說成給老人「工資」,其實都只是看到了金錢層面,卻沒有想到對老人的感恩。因此,不給老人「工資」,還硬要老人幫忙帶娃,其實就是一種變相「啃老」。所以,子女應該對老人幫忙帶娃表示一下。
如果覺得給老人「工資」太沒人情味兒,其實還可以有很多方式彌補
一般來說,我們傳統的父母還是願意為子女付出的,並不像西方國家的父母那樣跟子女之間劃分太明顯的界限。而之所以很多老人會跟子女要「帶孫費」或者「工資」,其實都是被逼得沒辦法了。老了沒有經濟收入,還要貼錢給子女和孫輩花,他們承受不住了才會跟子女「講理」。
所以,子女別等到老人主動要「工資」的時候才悔悟,而是要主動對老人表示表示,如果覺得給老人「工資」太沒人情味兒,其實還可以有很多方式彌補。比如:家庭開銷不讓老人出錢,給老人買吃的用的,給老人過生日,逢年過節給老人包紅包等等,都可以,千萬別在帶娃這件事上寒了老人的心。
網友們,你覺得老人幫忙帶娃,子女該不該給「工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