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一)
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選自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學士兼侍讀學士、右諫議大夫司馬光惶恐再拜,介甫參政誅議閣下:
曩者與介甫議論朝廷事,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於光嚮慕之心未始變移也。竊見介甫獨負天下大名三十餘年,才高而學富,難進而易退。遠近之士,識與不識,鹹謂介肅不起則已,起則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澤矣。天子用此,起介甫於不可起之中,引參大政,豈非欲望眾人之所望於介甫邪。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閭閻細民、小吏走卒,亦竊竊怨嘆,人人歸咎於介甫,不知介甫亦嘗聞其言而知其故乎?竊意門下之士,方日譽盛德而贊功業,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於左右者也。非門下之士則皆曰:「彼方得君而專政,無為觸之以取禍,不若坐而4之,不過二三年,彼將自敗。」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則不然,忝備交遊之末,不敢苟避譴怒、不為介甫一一陳之。
(選自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10.下列各項中句式說明與加點詞語的解釋,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
①舉先王之政 舉:推舉
②今介甫從政始期年 期年:滿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 定語後置句
④下至閭閻細民 閭閻:原指裡巷的門,這裡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於左右者也 聞:聽聞
⑥忝備交遊之末 忝:有愧於,謙詞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⑥C.③④⑤⑥D.①②④⑥
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則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安石針對司馬光提出的種種指責,引出「名實」這一根本問題,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質,為變法正名。
B.王安石與司馬光二人政見不同,但是在書信往來中始終抱著互相尊重的態度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觀點,並堅持自己的政見。
C.司馬光充分認可王安石的個人能力和學識,並且支持皇帝對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對王安石堅持變法可能產生的後果深感憂慮。
D.司馬光既不對王安石歌功頌德,也不坐觀成敗,而是客觀地指出社會各階層對變法的態度,並鮮明地表達出自己的看法。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至於怨誹之多,則固前知其如此也。
(2)數相違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於光嚮慕之心未始變移也。
14.簡要說明文言文(一)的語言特點及效果。
答案:
10.B
11.D
12.B
13.(1)批駁不正確的言論,排斥巧辯的佞人,不算拒絕批評。對於那麼多的怨恨和誹鎊,本來預先就知道會這樣啊。
(2)意見屢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於我來說,對您的嚮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
14.特點: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齊。效果:鮮明地表現了作者斬釘截鐵的堅決態度,增強了辯駁氣勢。
【分析】
10.
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先要掌握常考文言實詞的基本含義,然後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同時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
①「舉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舉:推舉」錯誤,應為「施行」。排除AD兩項。
②「今介甫從政始期年」意思是到現在您執政才一周年。「期年:滿一年」正確。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意思是在朝廷的及來自各個地方的士大夫。句式結構為 「中心詞+修飾語+者」,正常語序為「在朝廷及自四方來士大夫」,定語後置句說法正確。
④「下至閭閻細民」意思是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閭閻:原指裡巷的門,這裡指平民百姓」正確。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聞達於左右者也」意思是沒有一個人敢把這些情況通報給您。「聞:聽聞」錯誤,應為「傳報」。排除C項。
⑥「忝備交遊之末」意思是有愧作為你的朋友中的一員。「忝:有愧於,謙詞」正確。
故選B。
11.
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首先要細讀所給文段,明確了解文意,然後根據文意進行判斷,其中注意結合文言文行文的習慣,也可藉助標誌詞。
「若是者」意思是想這樣的人,作後兩個並列句式「不唯不忠於介甫」「亦不忠於朝廷」的主語,所以「若是者」之後應斷開,排除A項。「此志」作動詞「信」的賓語,「此志推而行之」的主語應為「介甫」,「此志」之後應斷開,排除B項。「之」,代詞,指代這個變法主張,作「推而行」的賓語,意思完整;「及」,等到,後接時間名詞「二三年」,意思是等到二三年之後,作時間狀語,「及」後不能斷開,排除C項。
故選D。
12.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意,把每一選項和文中相應的事件對應,針對選項劃定區域,仔細比對。
B項,「但是在書信往來中始終抱著互相尊重的態度委婉地表達個人的觀點」錯誤,由文(一)「今君實所以見教者,以為侵官、生事、徵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不為侵官;……不為生事;……不為徵利;……不為拒諫」和文(二)「今介甫從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來者,莫不非議介甫,如出一口」可知,兩人都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態度委婉」。
故選B。
13.
本題考查學生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譯要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同時注意字字落實。翻譯後的句子要通順,不能出現病句。第(1)句得分點:「闢」,批駁;「難」,排斥;「怨誹之多」,定語後置句;「固」,本來。第(2)句得分點:「數」,屢次;「違戾」不合;「嚮慕」,嚮往、敬慕;「移」,改變。
14.
本題考查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鑑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可以從遣詞造句、整體語言風格、修辭手法、文體的特點等角度加以分析。
文(一)中「蓋儒者所爭,尤在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意思是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於名義和實際的關係。名義和實際的關係一經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決了。文章以短句開頭,語言簡潔,觀點明確,說理性強。之後「某則以為受命於人主,議法度而修之於朝廷,以授之於有司,不為侵官;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為天下理財,不為徵利;闢邪說,難壬人,不為拒諫」用一組短句兼排比的形式,批駁對方的話,表明自己的觀點,態度堅決,氣勢更強。
參考譯文
(一)
本來知書識禮的讀書人所爭辯的,尤其在於名義和實際的關係。名義和實際的關係一經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決了。如今您來信用以指教我的,認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員的職權,惹事生非製造事端,聚斂錢財與民爭利,拒不接受反對意見,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誹謗。我則認為遵從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開討論和修訂法令制度,責成有關部門官吏去執行,這不是侵犯官權;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來興辦好事,革除弊端,這不是惹事生非;替國家整理財政,這不是搜括錢財;抨擊荒謬言論,責難奸佞小人,這不是拒聽意見。至於怨恨和誹謗如此眾多,那是早就預知它會這樣的。
(二)
從前,跟您議論起朝廷的政事,意見屢有不合,對此,不知道您已經察覺到了或是沒有察覺到,然而對於我來說,對您的嚮往、敬慕之心始終沒有改變。私下觀察您獨享天下的大名已經有三十多年,才能出眾,學識豐富,難於起用,易於引退,遠近的士人,認識的或不認識的,都說介甫不起用便罷了,一起用就會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會受到他的恩澤。天子因此起用您於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參與國家大政,豈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眾人所厚望的您身上嗎?到現在您執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來自各個地方的士大夫,沒有一個不責備您,就像是從一個人的嘴裡說出來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竊竊私語,埋怨嘆息,所有的人都把罪責推給您,不知道您可曾聽到過這些議論並且知道是什麼原因吧?
我私下認為您的門下之士,正在天天稱譽您的盛德,讚頌您的功業,沒有一個人敢把這些情況通報給您。而不是您的門下之士就都說:「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專斷朝政,不要觸犯他而自取其禍,不如坐著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將自己遭到失敗。」像這樣的人不僅是不忠於您,也是不忠於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堅信變法主張,推廣實行,等到二三年之後,則朝廷所受的禍害已經很深重了,怎麼能夠挽救呢?像我就跟門下之士和非門下之士的態度不同,有愧作為你的朋友中的一員,不敢只求目前免於您的譴責、憤怒,而不向您一一陳述自己的懇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