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讓心靈去旅行!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
文章字數|1268字,閱讀約3分鐘
中國身上總有一些「標籤」,比如「人口大國」。據了解,中國從宋代開始就穩坐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寶座。即使經歷了多次政權更迭,戰爭和各種自然災害,但中國人口始終眾多,目前已突破14億人口大關,佔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這樣的人口給中國帶來巨大壓力,但也是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很多人一直在想,為什麼中國能養活這麼多人?其實這裡有兩個非常有名的外來物種。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
事實上,明清以前的中國人口並不是特別多。長期紛爭導致男性人口銳減,人口教養率沉重偏低。但明清以後,中國人口開始爆炸式增長。其中,有兩個外來物種尤為重要,一個是玉米,一個是紅薯。它們都是美洲物種。先後進入中國後,支援一南一北方向的糧食供應,多次幫助中國渡過天災人禍。相比之下,紅薯的滲透率明顯更高,產量更大,也是我國四大主食之一。然而,它來到中國的歷史,其實充滿了艱辛和危險。
紅薯原產於美國。根據植物學家的說法,它們在南美洲和大安的列斯群島和小安的列斯群島都有發現。本來與中國有千裡之隔,但西班牙人殖民菲律賓時,由於糧食供應不足,這種南美食品在菲律賓種植,被視為「奇貨可居」,嚴禁出境。此時,我們要說到一位福建人,那就是在呂宋經商多年的學者陳振龍。他出生在萬曆年間,正好在明末的爭議地區。福建則更為困難,明代中後期實施海禁後,福建山地多,不毛之地少,許多福建人難以養活。因為不忍看到父老鄉親如此艱難,陳振龍決定將紅薯引進中國,但紅薯在菲律賓是奇貨可居,無法出口,他只能想一個辦法,那就是「偷竊」。
是的,中國紅薯之父靠「偷」進口紅薯,經過精心策劃,陳振龍拿到了紅薯藤,混在繩子裡。然後在繩子裡灌入泥土,巧妙地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冒著生命危險將紅薯藤帶回福建廈門,在福建各地開展種植。從此,中國的人口爆炸開始了。
紅薯種植條件不高,不吃水土,不吃技術,產量大,被譽為「超級作物」。與北方盛產的小麥相比,產量高出20倍,可製成大量糧食,因此很快將在福建各地種植。陳家也沒有隱瞞任何私利。福建試種完成後,康熙年間,五世孫陳傳貴被介紹到浙江。他的兒子和幾個晚輩帶著紅薯到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宣傳勸說種植。同時,廣東人陳毅和林懷蘭也分別把越南的紅薯介紹給西南一代。這些獨立介紹人雖然互不相識,卻徹底改寫了日後中國的歷史。
有記載顯示,紅薯傳入後,中國在康熙年間開始了第一次人口大爆發。當然,不僅僅是紅薯,土豆,花生,向日葵,西紅柿等30多個美洲物種也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紅薯仍然起著關鍵作用。而在隨後的抗日戰爭和建國後的三個困難時期,紅薯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仔細回顧,還可以發現,奶奶那一輩養育了五六個孩子,但都能養育成人,包括紅薯。
因此,該物種對中國的影響難以計算。因為它,近代中國的饑荒變得不那麼頻繁了。正因為如此,中國的人口一直在穩步發展。紅薯雖然不像以前那麼重要了,但還是佔據了人們飲食的一部分。你不知道你喜歡吃這種食物嗎?歡迎評論。
好了,今天的旅行見聞就分享到這裡了,再次感謝您來到《卻荒蕪了輪迴的春夏》旅行「小欄目」,每一次的相遇都是一種緣分,期待與您下次相遇不見不散!
旅行是不期而遇,是兜兜轉轉,是華麗冒險,是決不妥協。當一切落幕,還有回憶的珍寶在熠熠閃光。在那裡,陽光燦爛,青春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