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孫儷的一則微博讓米粒媽羨慕不已。
小花一直都有和媽媽一起練字的習慣,小小的年紀,字就寫得這麼好看。
更叫人羨慕的是,小花和孫儷就像「同桌」一樣,一起寫字、一起討論。晚上睡覺前,小花回顧自己白天寫的字,覺得寫得不好,居然還難受得哭了。
小花妹妹的「神操作」還不止這些。
9月初,開學第二天,她拿出語文書,先給媽媽一遍遍地念,然後給爸爸念,最後給哥哥念。
吃完飯,她還要求爸爸媽媽一起聽一遍,然後媽媽哥哥一起聽一遍,爸爸哥哥再一起聽一遍。
睡覺前,又把書拿出來,給爸爸媽媽哥哥再念一遍。
這「組合排列」也太到位了吧!
天天見父母逼孩子讀書,第一次見孩子「逼父母」看自己讀書的。
要說小花這「炸裂的學習力」,媽媽孫儷早就預料到了。
小花5歲生日時,孫儷回顧小花性格時,就說過:
「小花脾氣很硬,不會服軟,愛運動,踢足球,打籃球,愛滑雪,愛跳芭蕾。
做什麼都有耐心,愛學習,並且學習的目標是哥哥。」
孫儷說不擔心妹妹不努力學習,反而會怕她因為太好強,苦了自己。
真的是「別人家的父母」生出「別人家的孩子」,這種自帶「自驅力「的孩子,太招米粒媽稀罕啦!
跟小花妹妹一樣招人的,還有熱綜《親愛的小課桌》中活力滿滿的盛雲翼。
米粒媽每次看到他的時候,他都笑眯眯的,特別治癒。
自我介紹環節,不同於大多數娃的緊張不安,盛雲翼非常放鬆,直接說道:「我叫盛雲翼大家都知道了,我喜歡交朋友,謝謝!」
最後,再來一個90度鞠躬,太拉好感。
又禮貌,又自信。
看看旁邊小娃迷茫而驚奇的小眼神,估計在想:原來還可以這樣介紹自己!
米粒媽尤其喜歡聽他,寫完作業後朗讀課文的聲音。
感情充沛、抑揚頓挫,洪亮的聲音下,感覺這個小身體裡充滿了力量。
吃完飯後,一向活潑好動的他,卻主動要學英語,或者到鋼琴房練琴。
這種要求 ,真的是迷死當媽的了~
再感受下他練琴的姿態,單看這流暢的動作和陶醉的小表情,簡直「嗨翻天」。
要了命啦。
節目中,大家紛紛向盛雲翼媽媽取經。
盛雲翼媽媽不好意思地說:「可能我覺得我比較懶吧!所以他自己比較需要多主動一些。」
對於孩子的多才多藝及特別喜歡寫作業的「愛好」,她坦言,孩子喜歡就好,自己比較佛系。
更「氣人」的是:她從不逼孩子堅持學什麼興趣班,也沒有刻意培養,而是由著孩子自己的喜好。
她覺得,家裡也沒有這種基因,沒有必要硬逼著孩子學。
最多的時候,孩子同時在學18個興趣班,因為個個都是他感興趣的,雖然會有些累,但孩子樂在其中。
生氣(妒忌)歸生氣(妒忌),但這種孩子真的不是存在「電視」中。
米粒媽有個朋友,她7歲的兒子,也是這樣。
我分享過好幾次了:牛娃「通貨膨脹」,你還淡定得了嗎?
這個7歲的娃,逼著父母報了七八個班,從語數外到足球、鋼琴、西洋棋,小小年紀就過著887的生活(一周7天,早8點到晚8點)。
砍掉哪個孩子都不幹,跟爺爺奶奶告狀,說爸媽怕花錢。
這一方面是孩子身邊牛娃多,有壓力;另一方面,也是娃真的感興趣,動力足。
所以,對於這種自帶強自驅力的孩子,咱們也不如也學學盛雲翼的這位「佛系「媽媽,不是真的放任不管,而是要用立足長遠的智慧。
盛雲翼媽媽從來沒有明確要求孩子考多少級、考幾級,「雞過程、佛結果」,不過分催促孩子。
把重心放在學習過程上,參與其中、用心陪伴、慢慢引導。
立足當下,陪孩子學好每一個知識點,完成好每一次作業和任務。
被慢養、被「放養」的盛雲翼變得自律、自信,而且快樂。
「潤物細無聲」,他不需要成為媽媽心目中的好孩子,因為他做好自己,媽媽就會很喜歡。
米粒媽以前就一直在想,天天雞娃,怎麼才算雞娃成功呢?
看到這個孩子,我想明白了。
當孩子擁有內驅力,能主動學習,享受學習時,這份」雞血「才算真的打進了孩子的心裡。
弱者、命運推著走;強者,命運領著走。
學習也是如此,雞娃,多數得自己「雞」。
靠父母生拉硬拽學下去的孩子,永爭不過由衷地熱愛學習的孩子。
米粒媽身邊就有無數這樣的例子。
我有一個初中同學,小學時上的是北京特別知名的小學,中關村三小。但在學習上非常被動,父母推一下,動一下;父母放鬆了,她就徹底不動了。
初中時,他靠贊助費進了我們學校,海澱鼎鼎有名的X大附中,結果中考他只上了一所普通中學,一路走「低」。
高考時,勉強考上了北京最普通的一所大學,據說現在天天在家啃老。
米粒媽上中學時,班上還有一個同學,在學習上屬於天賦性選手。
父母都是妥妥的清華高材生,他爸還是某年湖南的高考狀元,在學習上,父母自然抓得緊,他也不負期待,考上了清華,成為父母的校友。
上了大學後,沒有了父母的「壓力」,他本人突然就像脫韁的野馬一樣,嚮往著「自由自在」,日日過著曠課、去網吧、喝酒、唱K到天亮、蹦迪到腿斷的「新生活「。
大三那年回國,米粒媽去清華找同學「蹭飯」,居然看到他蹲在街邊抽菸,一臉「醉生夢死「的頹樣。
後來,他本人連大學畢業證都沒有拿到。
身邊人都非常痛心。
除了他,米粒媽身邊還有位「大神」,他的「隕落「更是令人唏噓。
「大神」是米粒媽高中同學,據說中考時考了海澱某六小強的全校第一名。
分數有多高呢?他直接超人大附中線20多分,當時,「震驚」全校(那時候每個名校之間也就差3分左右啊!)超人大附幾分就已經夠牛的啦。
有著全北京名列前茅、四中人大附隨便挑的分,他居然選了我們學校,
上了高中後,他完全不學了,成績從妥妥的年級第一掉到三五百名,最後去了海南讀大學,現在已經杳無音訊了。
所以,米粒媽一直相信,真正的學霸,依靠的都是強大的內驅力。
最高形式的雞娃,是父母不需要再雞娃,是娃自己雞自己。
父母能做的,也就是這三點:
第一,搞明白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愛上學習的?而是一味去逼。
跟內驅力相反,通過批評、打壓,責罵,這種外力去控制孩子的行為,很可能適得其反。
咱們能強迫孩子坐在書桌前,但逼不了他的大腦去認真理解、思考吸收。
父母適當放手,停止這些「外驅力」行為,也就是停止對「內驅力」的破壞。
與其一味打罵,不如踏踏實實坐下來,搞明白孩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愛上學習的?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方向,也是問題的關鍵。
第二, 保護孩子的好奇心,用興趣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做好底層設計。
孩子生來就有好奇心,而好奇心正是孩子探索世界、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
孩子學習知識,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從中獲得滿足感,本來就是學習給孩子最大的獎勵。
咱們要雞的不是分數,而是這種底層設計:儘早去培養與孩子們的專注、判斷、邏輯、觀察能力,並保持了他們對知識的渴求。
才是孩子一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成長動力。
米粒小的時候,特別喜歡恐龍,我就買來各種恐龍書,睡前讀給他聽,順便普及科學知識。
現在的米粒特別愛看科普類的書,還養成了睡前閱讀的好習慣。
蘇格拉底曾說:「教育是把火炬點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滿。」
點燃孩子對知識的熱情,孩子學習起來就事半功倍。
第三,相信孩子,強化孩子的「自信路徑」。
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可能。
父母相信孩子,孩子才有底氣迎接風雨,成為更好的自己。
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敗,就否定孩子的努力和優點。
多幫孩子建立積極的、正向的心理體驗,讓孩子從「努力——成功」過程中充分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自身的力量,建立起心理自信。
用自信心和信任去啟發孩子的自驅力。
米粒媽初中的時候,正值叛逆期,特別沉迷看香港電影。
鄰居給支招,勸米粒姥姥好好罵一頓,沒收DVD碟片。
但米粒姥姥就特別「佛系」,一點也不著急,反而安慰氣呼呼的鄰居:「沒事,等她看完這個就不看了。」
其實,米粒姥姥比誰都重視我的學習,可她知道,「硬碰硬」根本不能讓我安心學習,只會讓我產生逆反心理,將矛盾擴大化。
米粒姥姥一直耐著性子,用「放任」的方式默默等待我自己「覺悟」。
現在想想,多虧米粒姥姥的「穩定心態」,讓我安穩度過了「叛逆的青春」。
而米粒姥姥的無條件信任,也讓我從心底發誓,絕不辜負米粒姥姥對我的信任。
讓孩子覺得「我能行」、「我被父母無條件地接納」,這種態度,能最大程度地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激發出孩子的學習動力。
即使學習路上一時落後,孩子也有信心奮起直追,不會被輕易被困難嚇倒。
教育本來就是一片雲去推動另一片雲,靜待花開的過程。
大家都說海澱媽媽雞娃,但我身邊很多海澱家長並沒有盲目地逼娃學這學那,相反特別在意孩子的感受,尊重興趣和天賦。
即使出現牴觸情緒,也是想辦法鼓勵、交流、讚美,一點點重建自信,既不會放任自流,也不會簡單粗暴地打罵。
唯有內心的熱愛,才能讓孩子自覺成長、終身成長,這才是大格局。
雞娃路漫漫,老母親們上下而求索。
米粒媽從來都堅信,長眼光的教育觀,永遠才是最好的「雞飼料」。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