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天文學新篇章: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2021-01-10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1609年,一位名叫約翰內斯·克卜勒的德國數學家,發現了行星距太陽的距離和行星的軌道周期之間,存在一種簡單關係。

圖:克卜勒,來源:Wikipedia

這個關係成為了未來舉世聞名的「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基礎。儘管這些定律在當時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但它們的確改進了哥白尼「日心說」理論,並解釋了行星的速度是如何變化,以及行星軌道的路線是橢圓形而非周轉圓。

圖:哥白尼「日心說」,來源:Sciencenet

圖: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來源:Wikipedia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是簡單且直截了當的:

所有行星繞太陽轉的軌道都是橢圓形,而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焦點上連接行星和太陽之間的連接線會在相等的時間掃過相等的面積行星軌道周期的平方和軌道半長軸(橢圓的半長)的立方成正比

克卜勒第一定律:橢圓定律

克卜勒第一定律解釋了行星是以橢圓形的軌道繞太陽運動。不同於圓只有一個焦點,橢圓擁有兩個焦點。在一個橢圓裡,從曲線上的每一個點到另外兩個點之間到距離之和是一個常數,即固定不變。

橢圓軌道 – Aphelion(遠日點), Perihelion(近日點), Perigee(遠地點), Apogee(近地點)

克卜勒第二定律:同等面積定律

克卜勒第二定律描述了任何一個給定行星在繞太陽盤旋時的移動速度。任何行星在太空中的移動速度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它越接近太陽轉的越快,反之亦然。假如在行星的中心和太陽的中心之間畫一條線,這條線將會在相等的時間裡掃出相同面積的區域。

從太陽到黃道軌道上的任意一點的假想線將在同等時間掃出同等面積

克卜勒第三定律:調和定律

它將一個行星的軌道周期、軌道半徑和其他多個行星的軌道周期、軌道半徑進行比較。不同於第一、二定律僅關注了單個行星的運動特徵,第三定律將不同行星的運動特徵進行了對比。這種比較是:每個行星的周期平方和它們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的比,是相同的。

這個定律用數學的方法表示為:

方程2: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

在這裡,T是以年為單位的軌道周期,R是以AU為單位的軌道距離(1AU=日地距離,或149,598,000公裡)

從這個方程我們可以看到,軌道周期為一年的地球的軌道半徑為1AU。

火星的軌道半徑為1.524AU,所以它的軌道周期則為

方程3-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實例)

這個方法可以用於所有繞太陽運動的太陽系行星、繞母行星運動的人造衛星、以及繞其他星系轉的系外行星。

當然,這項定律也可以反向執行。例如,如果知道行星的軌道周期,就可以計算出它的軌道距離。這對系外行星的探索非常重要,因為以現在的技術,我們通常無法直接觀察到它們的軌道。

圖:太陽系星球,來源:Dreamstime

相關知識

克卜勒定律是由德國天文、數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所發現、關於行星運動的定律。他於1609年在他出版的《新天文學》科學雜誌上發表了關於行星運動的兩條定律,又於1618年,發現了第三條定律。

圖解:行星環繞太陽(焦點 F1 )的橢圓軌道。

克卜勒幸運地得到了著名丹麥天文學家第谷·布拉赫所觀察與收集、且非常精確的天文資料。大約於1605年,根據布拉赫的行星位置資料,克卜勒發現行星的移動遵守著三條相當簡單的定律。同年年底,他撰寫完成了發表文稿。但是,直到1609年,才在《新天文學》科學雜誌發表,這是因為布拉赫的觀察數據屬於他的繼承人,不能隨便讓別人使用,因此產生的一些法律糾紛造成了延遲。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Ireneweii- Tim Trot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你知道克卜勒和他的三大定律,但你卻不了解他的偉大
    我們知道他用非常簡潔的軌道模型規定了太陽系行星運動規律,首次為人類完整的刻畫了一個完美、合理,與觀測數據相符的太陽系行星運動方式。這一切都寫在了他提出的三大定律中。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尤其是最後一個,牛頓從中推導出了兩個質量物體之間的引力和距離的平方成反比,這個萬有引力公式中最關鍵的一點。
  • 克卜勒62f行星上有生命?
    一個天文學科研小組聲稱,克卜勒62f可能是一顆宜居行星。數據顯示,這是一顆巖石行星,且可能有海洋,比地球大40%,距我們約1200光年。克卜勒62f發現於2013年。在它所在的行星系統中,一共有5顆行星。它們共同環繞著一顆與太陽相比更涼爽也更小的恆星運行。克卜勒62f位於這個行星系統的最外圍。
  • 新書| 《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
    揭秘一段漫長而糾結的天文學歷史講述兩位迥然不同的同時代科學家如何以各自方式探索星辰的奧秘宇宙的奧秘:克卜勒、伽利略與度量天空
  • 他定下的規則,漫天星星都要臣服,他就是「天空立法者」克卜勒
    這就要靠克卜勒來驗證了。地心說第一個出局了,日心說呢?也有些問題,那麼第谷自己的理論呢?這個理論更亂,問題出在了哪裡了呢?問題就出在了最基本的假設上,無論託勒密還是哥白尼,包括第谷,都認為行星的軌道是圓形的,而且做勻速圓周運動,這個假設就是錯的。
  • 美國宇航局在克卜勒早期數據中發現的地球大小、可居住區行星
    克卜勒望遠鏡於2018年退役。雖然之前用計算機算法進行的搜索錯誤地識別了它,但回顧克卜勒數據的研究人員再次查看了這個信號,並確認它是一顆行星。在克卜勒發現的所有系外行星中,這個距離地球300光年的遙遠星球在大小和估計溫度上與地球最為相似。這個新發現的地球只比我們的星球大1.06倍。
  • 行星獵手克卜勒·成功和遺憾
    來源:NASA[1]克卜勒探測器告訴我們,系外行星是普遍存在的,類地大小的行星也是普遍存在的;克卜勒探測器也告訴我們,行星系統可以有多麼豐富多彩,傳統的行星形成理論可能亟需修改——我們以為是典型的太陽系,只不過是其中一種情況罷了。
  • 克卜勒望遠鏡發現新行星系統
    新華網華盛頓2月20日電(記者 任海軍)美國航天局20日宣布,天文學家利用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了一個新行星系統
  • 美航天局發現「宜居」行星「克卜勒-22b」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5日說,一顆被命名為「克卜勒-22b」的太陽系外行星或與地球環境相似。  溫度宜居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一顆行星與地球表面環境相似,可能適宜人類生存。「克卜勒」太空望遠鏡項目科學家道格拉斯·赫金斯評價,認知「克卜勒-22b」是尋找地外宜居星球的「裡程碑」。
  • 飛船克卜勒發現了一顆行星,和曾發現過的行星相比,這顆最年長
    每顆圍繞恆星運行的行星都有一定的質量,就像恆星把行星拉進圍繞它的橢圓軌道一樣,行星也在恆星的軌道上增加了一個微小的橢圓運動。這不會使恆星的位置發生可察覺的變化,但會使恆星發出的光的波長發生可察覺的變化:紅移或藍移,因為恆星在它的周期移動之中要麼向你移開,要麼向你靠近。
  • 53光年外,克卜勒的繼任者新發現一顆行星!
    2018年10月底,NASA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因調整姿態用的肼燃料耗盡而退役,這項長達近10年的偉大探測任務宣告結束。在整個職業生涯裡,克卜勒太空望遠鏡一共發現了兩千多顆系外行星。偉大往往是可以傳承的,NASA的新一代行星獵手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正是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繼任者。早在2018年4月,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就被送入太空,並在進行一系列熱身和測試後,於2018年8月正式開啟科學觀測,與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實現完美交接。2018年9月,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剛開工一個多月,科學家就從它的探測數據中新發現了兩顆系外行星。
  • 尋求地外人類可以居住的行星:意外發現地外二級行星文明
    2009年3月6號克卜勒太空船從美國佛羅裡達州成功發射升空,正式開啟了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對於類地行星的搜索任務。克卜勒太空望遠鏡2015年7月23號NASA宣布發現了一顆是地球2.0倍的行星:克卜勒452B,就是現在我們熟知的超級地球,這顆行星距離地球1400光年,體積比地球大60%,據NASA科學家推測,這顆行星很可能是一顆巖石類行星,而且這顆超級地球距離其母恆星的位置和地球距離太陽的位置非常相似,所以科學家預測這顆超級地球很有可能存在著液態水以及存在著生命
  • 1400光年外的行星克卜勒452b,為何被稱為地球的「表兄弟」?
    隨著太空觀測技術的不斷深入,我們在太陽系以外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恆星系統,在此基礎上,科學家們利用天文望遠鏡,在一些距離相對較近的恆星系統中又發現了圍繞恆星運動的諸多行星。在探測系外行星的歷史進程中,克卜勒望遠鏡可謂戰功卓著,自從2009年發射升空以來,通過克卜勒望遠鏡發現的系外行星數量達到2700多顆,佔到人類所發現系外行星數量總量的約73%。克卜勒望遠鏡所對準的觀測區域,主要以天鵝座附近的一小片星空,後來又發射了凌星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可以進行全星空的立體化觀測,這無疑大大提高了我們搜尋系外行星的效率。
  • 克卜勒又發現「超級地球」,退役的探測器為什麼還能發現行星?
    1995年10月,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同公布了他們的新發現,通過在普羅旺斯天文臺的觀測,這對師徒在太陽系外的飛馬座51周圍發現了第一顆行星,和太陽系八大行星一樣正在繞著它自己的中心恆星公轉,這是人類首次發現太陽系外繞恆星運動的行星,這顆行星和太陽系內的木星類似,都是一個巨大的氣態行星,它被命名為51 Pegasi b。
  • 地球表兄弟克卜勒-186f行星 或有生命存在
    【科技訊】5月1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國際天文組織在最新公布發現一個最新的星球,體積與地球大致相同,溫度適宜,行星表面很有可能存在液態水。在已經發現的行星中,是目前已知的最適合人類所知的生命生存條件的星球,很有可能有生命跡象。
  • 像克卜勒22b這麼大的超級地球宜居麼?
    「像克卜勒22b這麼大的超級地球能住人嗎?」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天文學的問題,天文學的問題其實就應該用天文學的研究方法來解決。那天文學的研究方法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模型思想。你會發現天文學有許許多多的模型,太陽模型,恆星模型,超新星模型,宇宙學模型等等。而研究是不是適宜人類居住的,也有模型,這個模型就叫做宜居帶模型。
  • 美國航空航天局發現最宜居小行星克卜勒-22b
    美國航空航天局2011年12月5日宣布,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約600光年的一個恆星系統中新發現了一顆宜居行星,並將其命名為「克卜勒-22b」。體表溫度22度,圍繞一顆中央恆星運行,軌道公轉周期約為290天……「克卜勒-22b」和地球有頗多相似之處。  最關鍵的是,它恰巧位於其恆星宜居帶的正中。
  • 克卜勒家族新發現,一顆超巨型行星,體積是木星的3倍!
    眾所周知,銀河系非常大,有著幾千億個星系,所以這裡面包含的行星也非常多。研究人員認為,類似地球這樣的條件的行星一定不少,因此天文學家一直致力於探索類地行星。最近,美國夏威夷大學UH IFA就發現了一顆行星,這是一顆非常特別的天體,它的質量和體積都非常大,足足有木星的三倍,稱之為克卜勒-88d。
  • NASA宣布找到克卜勒90星系的第八顆行星
    昨天(14日)下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召開了媒體電話會議宣布最新發現: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克卜勒90星系的第八顆行星「克卜勒-90i」。這意味著,克卜勒90是首個擁有和太陽系一樣多行星數量的星系。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八項調查結果
    目前已知的大約4000顆系外行星 - 即太陽系外的行星 - 在克卜勒發現的超過2600顆系外行星。但他的成就不僅推動了行星科學的發展,也推動了恆星科學乃至廣義相對論的發展。我們匯總了一些使命的亮點。克卜勒452 b | 假設克卜勒452b是一個具有堅固表面的巖石行星,它可能看起來像這個插圖。然而,對這個世界的實際屬性知之甚少。圖為他和他的中心星與地球和太陽相比。
  • 行星能讓地球產生許多細微運動,宇宙中沒有絕對的靜止概念
    在太陽系這個大家族中除了最主要的太陽和近鄰月亮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外,其他的行星也會對地球產生影響。其他行星對於太陽和地球的吸引作用製造的地球運動叫做攝動,這個運動是在1687年由牛頓發現的並記錄在他的巨作中「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