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夜。13時開始,一千多名乘客陸陸續續從上海黃浦江碼頭登上太平輪,期待著與臺灣的親人共度春節。誰都不會想到,僅僅幾個小時以後,這艘名為「太平安」的輪船,與從基隆開來的建元輪意外相撞,永遠地沉沒在舟山群島白節山附近冰冷的海域。
基隆,成了這艘船永遠也到達不了的目的地。
太平輪沉沒,近千人罹難,多少家庭破碎,這艘「東方鐵達尼號」牽引的生死離別,很快成為大時代裡沉落的往事。往事並不如煙,太平輪的記憶在近年浮出水面。2004年,臺灣作家張典婉參加《尋找太平輪》紀錄片採訪,後創作完成《太平輪一九四九》,披露了海難的細節。
吳宇森開拍《太平輪》,把這次鮮為人知的海難搬上熒幕。
「太平輪事件」發生於1949年1月,由大陸駛往臺灣的中聯輪船公司輪船「太平輪」因超載、夜間航行未開航行燈而被撞沉,導致船上近千名紳士、名流罹難。這一事件曾被稱為「中國的鐵達尼號」。
作為船東的兒子,主持人蔡康永在文中寫道:
爸爸從來沒有跟我說過太平輪沉沒的原因。只提過當時他們公司擁有的每一艘輪船,一律都向英國著名的保險公司投保。唯獨太平輪例外,因為當時爸爸一位相識在上海開了保險公司,為了捧捧人場,就把手上這艘剛要開始在上海和臺灣之間航行的太平輪,給這家上海人自營的保險公司承保。太平輪一出事,這家保險公司立刻宣布倒閉。於是,所有的賠償,全部由中聯公司自己負責。
蔡康永在文中描述:
在太平輪上遭難的乘客,人數之多,牽連之廣,無論再怎麼樣的賠償都不可能讓家屬滿意。官司始終無法解決,公司旗下太平輪以外的另外兩艘輪船,被鐵鏈鎖在高雄,直到全部鏽爛,成為廢鐵。所謂「我們的輪船」,從此全部跟我們無關了。
蔡康永的家裡,如今只有一張邊緣釘滿黃銅釘的扶手椅和一架望遠鏡,是從「我們的輪船」上拿下來的東西。上海檔案館的材料顯示,太平輪每個罹難船員的家屬,領到了80石米的賠償。在經濟接近崩潰的、戰亂的1949年,早上拿到了錢幣,下午就可能成廢紙,倒不如拿白米實惠。
一次意外的相撞
無數的家庭從此陷入困境
無論是罹難者還是生還者
他們的人生路徑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