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金庸先生的小說或者電視劇《神鵰俠侶》的,可能都對其中的女魔頭赤練仙子李莫愁印象深刻,她在出場的時候,總是哀怨的念著一句詩: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託李莫愁的福,這首詩在普通讀者或觀眾心中的知名度非常之高,寫這首詩的元好問,也因此獲得了一波小小的流量。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讀者或觀眾,可能沒有興趣去讀、去背這首詩詞的原文,更懶得去了解元好問是個什麼樣的人,還有那些詩詞作品了。
今天,小仙就和大家聊聊元好問,一個被我們忽視了很久的大詩人。
首先就從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問世間情為何物」說起。其實這首詞是元好問16歲上京趕考的時候作的,全文如下:
摸魚兒
乙丑歲赴試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於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壘石為識,號曰「雁丘」。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舊所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恨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是中更有痴兒女。君應有語:渺萬裡層雲,千山暮景,隻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這裡就講到了很多我們之前可能沒有注意到的知識點:
1、這首詞最初是寫給兩隻大雁的;
2、這首詞原本不合律,後來元好問改過,用了「摸魚兒」的詞牌,才變成現在這樣;
3、原來「問世間情為何物」竟然是錯的,正確的版本是「恨人間、情是何物」,差別很大呀!
4、原來這首詞還有後半部分,下片用了很多典故抒情。
上面的都還不算什麼,讓我們重新來認識一下元好問。
元好問,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當時,太原屬於金國的地盤,因此元好問準確來說是金國人。
他是金末至大蒙古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當時的文壇盟主。他最擅長的是詩,由於親眼目睹過宋、金、蒙古之間多年的徵戰,他的詩承襲杜甫的現實主義寫法,著重描述金後期的喪亂、動蕩局勢及人民的悽苦生活,稱之為「喪亂詩」。
比如他的《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五首就是「喪亂詩」的代表作,下面是第二首:
慘澹龍蛇日鬥爭,幹戈直欲盡生靈。
高原出水山河改,戰地風來草木腥。
精衛有冤填瀚海,包胥無淚哭秦庭。
并州豪傑知誰在?莫擬分軍下井陘。
壬辰指金哀宗天興元年(公元1232年),這年元兵大舉進攻金國,金國為保衛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曾掘開黃河以阻擋敵兵,但未能奏效。十二月,金哀帝出逃,元好問被困城中,寫下這組詩。
此詩前四句寫金、元間的殘酷戰爭和生靈塗炭的慘狀,後四句抒發作者對元兵的仇恨和求援無門的痛苦,感情悽切沉痛,語言高度凝練,典故運用得當,後世評價不減杜甫高處。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塞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駸駸。
只知灞上真兒戲,誰謂神州遂陸沉。
華表鶴來應有語,銅盤人去亦何心。
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
天興三年(公元1233年),此年正月金國元帥崔立以京城汴京降元,四月十九日,金國宗室五百餘人被元兵驅趕並殺死於京城外青城荒郊,二十九日,元好問作為金國故官被遣出城,送到聊城拘管。這首詩就是出城時所作。
此詩前四句寫元人狼子野心,早已有南侵的意圖,但金國賴以防邊的屯田軍不耕不戰,視家國社稷如兒戲,這是作者對亡國原因的沉痛反思。五六句抒發自己遭逢巨變、被迫去國的悲痛,尾聯感慨極為深通:青城山當年金國接受宋徽宗、宋欽宗投降之處,現在卻成了金國滅亡的見證人。全詩感情真摯,沉鬱頓挫,精心錘鍊而不見痕跡。
看完上面兩首詩,我們對元好問的詩風應該有了一個大概的了解了。
清朝詩評家趙翼曾寫過一首詩來歌頌元好問:
題遺山詩
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
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是傳世的名句,現在常常用來形容杜甫的詩詞,現在我們知道了,原來這句最開始是說元好問的。元好問的人生經歷和杜甫有很多相似之處,他也繼承了杜甫的詩風,因此這兩句用來形容杜甫也很貼切。
可能上面說得太過沉痛了,我們再來看看元好問其他風格的詩詞吧。
同兒輩賦未開海棠二首·其二
枝間新綠一重重,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且教桃李鬧春風。
這是作者晚年寫的一首詩。此時金國已滅亡,他回到了自已的故鄉,抱定了與世無爭的態度,過著遺民生活,他自覺已無能周濟天下,於是只能堅守自已節操,獨善其身。從詩人所處的時代,以及對花開花落的感觸,可以體會到詩人年邁而不能報國的惆悵心情。
元好問學問深邃,著作等身,據統計,他流傳下來的作品有:詩1300多首,詞380餘首,散曲6首,散文250餘篇,小說幾百篇。
他的詞和曲,雖然詞成就和影響力不如詩,但也有很多佳作,小仙各舉一例:
木蘭花慢·遊三臺
渺漳流東下,流不盡,古今情。記海上三山,雲中雙闕,當日南城。黃星。幾年飛去,澹春陰、平野草青青。冰井猶殘石?露盤已失金莖。
風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壺聲。想釃酒臨江,賦詩鞍馬,詞氣縱橫。飄零。舊家王粲,似南飛、烏鵲月三更。笑殺西園賦客,壯懷無復平生。
三臺即曹操所建的銅雀臺、金虎臺、冰井臺,是鄴城名勝。
這是一首懷古詞。上片從奔流不盡的江流想到當年鄴城的繁華,如今卻只剩下一片青青野草;不勝今昔盛衰之嘆;下片寫曹操當年的雄風。「似南飛、烏鵲月三更」引用曹操《短歌行》裡的句子,暗寫自己南渡之後,生活輾轉不定。末尾直抒胸臆,發出無可奈何的感慨。
全詞懷古傷今,寄慨蒼茫,表現出作者對當時國事不可挽救的悲痛之情。
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松。十年種木,一年種穀,都付兒童。老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玄都觀裡桃千樹,花落水空流。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這兩首曲子語句中都隱約透出閒居後無所作為的無奈,這從結煞幾句有意所作的豁達語中便可以看出。全曲應用了移情效果,化用前人成句,意辭俱到,含蘊深遠。
除了詩詞文章,元好問還是著名的文學評論家,昨天小仙就給大家說過他的《論詩三十首》:
>>>詩人裡的吐槽之王:韓愈、李商隱、秦觀都被他鄙視了?
從他的實力來看,他確實有資格對前人評頭論足,對吧?
金元明時期,詩詞的創作幾乎乏善可陳,但只要有了元好問,我們就看到了詩詞綿綿不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