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中國新青年,人生黃金時期同「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軌跡完全吻合,這既是人生最大的幸運,也意味著我們必然會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只有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勇於擔當;艱苦奮鬥;踏實刻苦;才能站上新時代的舞臺,才能為振興家園貢獻出青春與力量!「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真正強大的人是由內而外的強大,是擁有博覽群書的才學。才學是一筆精神財富。看不見摸不著的才學,一旦爆發,會讓人驚嘆;而隱藏起來的才學,會讓你從容立世。大學階段,是我們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如何在大學時儲備好人生所需的才華與學識呢?幾個月前,公司決定裁員,名單上有辦公室的小謝和小李。公司規定,一個月之後,她們必須離崗。第二天上班,小謝的情緒依舊很激動。她不敢找老闆發洩,只能跟同事哭訴:「老闆為什麼要開除我?我幹得好好的,這對我來講不公平。」她聲淚俱下的樣子,讓人心生同情。但抱怨多了,大家都對她產生了反感。
小李回家哭了一晚上,第二天上班時,她像往常一樣,好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眼看她就要離職了,大家不好意思再吩咐她做什麼,她便主動向大家攬活。
面對大家同情和惋惜的目光,她總是笑笑說:
「是福跑不了,是禍躲不過。反正這樣了,不如幹好最後一個月,以後想幹恐怕都沒機會了。」
一個月滿,小謝如期下崗,而小李卻從裁員名單中刪除,留了下來。
回想一下,在你的人生中有沒有因為心態不好而導致失敗的經歷?
而你是否想過,如果當初自己心態再好一點,那麼結果也許就是另一番景象了。說白了,心態越好,事情越容易往好的方向發展;反之,心態越差,事情就會變得越來越糟糕。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追蹤調查,發現一個人在工作中能否取得成功,85%的概率源於一個人的心態,只有15%的概率源於一個人的智力和工作經驗。如果不喜歡一件事,那就去改變,如果無法改變,那就改變自己的心態,不要抱怨。遠方海面上一位年輕的農夫在火急火燎的划船,心想天黑之前一定要趕回家。眼看小船就要撞上了,農夫罵道:「讓開讓開,你個白痴。」
小船依舊沒有停止,儘管農夫用力的避開,但是小船還是撞上來了。對面的小船還是沒有回音,農夫上前一看,原來船上沒人,而自己生氣抱怨的對象只是一艘空船。現在很多大學生抱怨自己的學校不好、專業不好,就像這位農夫對著空船抱怨一樣。一次,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教授來到一所普通的高中,在一個班級裡隨便走了走。然後就在學生名單上圈了幾個名字,告訴老師說:「這幾個學生智商很高,很聰明。」過了一段時間,教授再來這所中學,發現被圈中的幾名學生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羅森塔爾這時才對老師說:「自己其實對這幾個學生並不了解。」只是因為老師和學生受到了積極的心理暗示才有了這樣的結果。
當然,我們不僅需要別人的鼓勵,更要學會自己鼓勵自己。從今天起,多給自己正面的暗示,多給自己一點鼓勵,多自我肯定。
大學不像中學階段,學習沒有了老師和家長的監督,一切都需要靠自己。
在新學期開始,制定一份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可以讓我們不迷茫。一份好的學習計劃大致包括3個方面:
每個人都特點都不一樣,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專屬的學習計劃。明確性就是指要用具體的語言明確的說明要達成的行為標準。衡量性就是指目標應該是明確的,而不是模糊的。應該有一組數據,作為衡量是否達到的依據。除了獲得證書之外,還能以每天背50個單詞,聽1篇聽力,做1篇閱讀等指標為衡量標準。過高了,無法實現,容易喪失信心,計劃也只是一紙空文;
目標的相關性是指實現這個目標與實現其他目標之間的關聯程度。如果實現了這個目標,但是與其他目標完全沒關係,或者關係度很低,那這個目標即使達到了,意義也不大。比如,你的目標是成為一名作家,但是每天的任務就是看電視劇和電影,美其名曰收集素材,找靈感。但實際上,你的目標與行動關聯性不大。 如果沒有一個具體時間限制,我們很難做到監督自己,也不會產生緊迫感。大學的學習計劃可以按照每周、每月、每學期為時間劃分標準。在確定了學習目標之後,就要通過科學的安排,花時間來達到這些目標。全面是指在安排時間的時候,既要考慮到學習,也要兼顧休息與休閒,注意勞逸結合。
生物學家研究發現,大腦在一天中有四個時間段最為清醒,這也是學習的高效期:第一個時間段:清晨起床後,大腦經過一夜的休息,此時記憶效果深刻。
第二個時間段:上午8點—10點,此時人的精力充沛,思考狀態好。第三個時間段:下午6點—8點,此時可以複習和整理筆記,加深印象。
第四個時間段:入睡前一小時,此時可以複習一些難於記憶的東西,不容易忘記。
除了這些時間段外,我們也可以選擇自己一天中的最佳的學習時段,安排學習計劃。
積財萬千,無過讀書
或許,我們在步入大學之前,還有著各種遺憾,有著沒實現的夢想。
但大學,是我們目前打贏翻身仗最簡單的途徑。
趁著大好時光,有態度,有方法,有計劃的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