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年輕人的通病:沒有努力的方向,人生迷茫!
01
閒暇之餘,和大學室友打了個電話,兩人各自聊了各自的近況,感覺都還挺不錯的。
雖然也有累得要「死」的時候,不過好在兩個人都做著自己還算喜歡的工作,人生方向也還算明確。
在談話的過程中,兩人對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感受到無比幸運。
許知遠就曾在他那本書裡說到:「能在年輕時就清晰地意識到未來,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深以為然。在這個混沌又泥足深陷的時代,能夠堅定並且清晰地知道自己下一步的人很少。
大多數人都是,一邊拼命努力,一邊像無頭蒼蠅似的,叮不到任何有縫隙的空餘,無力又焦灼。
迷茫,顯然已經是這個時代年輕人的通病。
02
在各自聊完各自的當前狀態後,我們把話題轉向我們另外一個大學室友。
那個室友是屬於「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典型。
在大學的時候,試探著尋找自己的愛好,英語、德語、日語、金融、畫畫,她都曾嘗試過,但最後都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屬。
畢業後,她曾在一家國企工作,但被瑣碎磨平了熱情,也就毅然辭職。準備考研,打算將自己未來方向重新復位,梳理一遍。
很少有人有她這樣的魄力,但魄力背後是巨大的壓力與孤注一擲。
兩人在聊起她的時候,都表現出了擔憂。當然我們擔憂的並不是她不夠努力,我們從來不懷疑她努力的程度,只是害怕她這種沒有方向的努力,到頭來,依舊是一種「我到底要去往何方」的茫然。
考研或許是很多人暫時明確的方向,但最怕的是,有些人把它作為暫時的逃避。表面佯裝著自己對它興趣滿滿,但其實也只是沒有後路的無奈之舉。
而在這種短暫努力的自我迷醉之後,很多人便會開始躲閃內心真正想法。從某種程度來講,考研對於某些人來說其實只是一面哈哈鏡,把積聚的壓力與不確定都短暫歸納入鏡面中,然後把所有現實的窘境和動蕩都封鎖至靜止。
不碰觸,那種緊迫感自然也不會溢出來,怕就怕,幾年過渡期過後,你不得不伸手搖晃鏡面那一刻,還是如這般坑窪與凹凸。
我越來越發覺,現在我們考研、考公務員等等,很多人不再是因為單純的「喜歡」「想要做」,而是「好像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了」。
這是我們很多人的悲哀。但誰還沒有為這悲哀付出過壯舉呢,年輕的時候,誰還不是一邊迷茫,一邊又硬著頭皮去尖銳地撞擊阻隔自己的銅牆。哪怕最後南牆未破,也留下「不負青春」的盛名。
正所謂,不迷茫,枉青春。「青春」這個詞就像一個煙霧彈,充斥太多不確定,虛晃一槍過後,內心依舊空落落。
03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也曾是迷茫中的一分子。表面看上去嘻嘻哈哈,但每到夜色茫茫之時,內心燃起的不安與焦慮肆虐著整個黑夜。
我曾經扣問過無數次:「到底要有多優秀,才能從容不迫地踏入社會?」
後來證實,這個問題無解。無論你抵達那個段位,你都無法做到毫無波瀾地面對未知的生活。
「讓未來不再遙遠」,這句暢快淋漓的口號暴露了我們的致命傷口——我們正在逐漸失去我們的未來。
我們得承認,我們的未來正在失去它應有的光彩,它正變得茫然與模糊。未來成了我們很多人口中吝於開口的名詞,變成了一種有量無質的口頭約定,變成了有點昂貴和費神,還有點令人頭疼的消耗品。
在這個時代,我們所談的未來,越來越失去其以往具象又熱烈的莊重感,而逐漸被「忙、盲、茫」這種無法形容的亂糟糟,甚至一塌糊塗所取代——慌忙做出決定,被迫走下一步;盲目追逐,持續性焦慮;茫然無措,不知道路在何方。
未來像一團迷霧,眼前即是雲煙,身後就是斷崖。
蘇格拉底有句至理名言:「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可是省察的目的是為了把未來變成什麼樣子?拼命省察自己並不能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容易起來。不是嗎?
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努力呀,只是沒有努力的方向而已。所有事情的三分熱度,不過都是因為我們找不到那一件讓我們持續保持熱情的事情呀。」
就像當年魯迅喊出「救救孩子」這樣的口號那樣,我們何嘗不想有人來「救救我們」。
只是有的人選擇等待別人救自己,有的人當機立斷,決定自己救自己。
等著別人救自己的人,一直等著,拉長脖子,也沒有等來為自己指點迷津的貴人,而決定自己救自己的人,也沒有活得太明白,一路上磕磕碰碰,也還只是勉強拿到通向「下一關」的指示牌。
至於未來嘛,經過了好幾個拐角,依舊像躲貓貓一樣,不知道藏在哪個弄口。
我想沒有誰的人生能夠活得多確定。板上釘釘的事情,絕對得讓人不敢輕易相信,所謂的對未來一無所知,不才是一種常態嗎?如果你提前知道了未來的答案,這場關於人生的考試也就變得索然寡味了。
早已不是小孩,不該指望一馬平川的敞亮生活。能夠確切知道未來會有很多磕磕絆絆,並明白哪怕風浪再大,迷霧密布,你也要垂死掙扎,才算真正活明白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