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漢國的亡國之路:一門親事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命運

2020-12-22 大大大紅袍子

薛延陀為東高車一族。南齊永明五年,隨阿伏至羅來到準噶爾盆地,建立了一個高車國。在南北朝時期,阿爾泰河流域遊牧於山西南部和額爾齊斯河流域,並有少數停留在都斤山。隋大業二年(605),鐵勒諸部奮起反抗西突厥暴政,共推契苾部首領契苾歌楞為真莫何可汗,又推薛延陀部首領乙失缽為野可汗,於是,乙失缽率部立庭燕末山(阿爾泰山支)即鐵勒中強部。西突厥射匱可汗立,勢復盛,契苾歌楞和乙失缽自動取消汗號,迄隋唐之際,薛延陀和其他鐵勒各部又受突厥統治。唐太宗在位期間,薛延陀首領對唐朝在西域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滿,尋找機會去死磕大唐。

只是對手太強了,一點便宜都沒有得到。薛延陀這個國家倒也不笨,硬的不行,馬上就服軟了,於是,又派使臣進貢,表示要娶唐朝公主。此時執掌大唐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十分重視西域,一直在想如何解決北方邊境問題。

對於這一點,李世民心中早有盤算,前朝的歷史就在這擱置了,西漢與匈奴交戰已久,結果如何?家家得了好處,還不同於來犯的邊疆,因此,太宗壓根沒有真正考慮過和親的問題。儘管如此,此時西域時局還是相當微妙,所以,還是先要穩定薛延陀。

最後,李世民與大臣們商議後,決定答應與薛延陀的首領和親。後一種勢態發展,可以說是一種親事,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

這門與親是太宗皇帝許諾的,後人經常拿它來「嘲弄」。新唐書有這樣說:李世民拉出一張長長的聘書:馬、牛、羊、橐駝要備好十多萬頭,而且,還要由夷男首領親自趕到靈州。若夷男如此,太宗便親自護送公主去成親。

所以,這個條件很苛刻嗎?我倒說不清楚。

薛延陀的畜牧業仍然很發達,問題是怎樣運輸。那時候全靠「走」啊,這一路若遇上惡劣的天氣,或水草沒有供給,牲口的數目肯定會大大折損。後世又說太宗這個招數真高,先是給人一塊糖,結果,剛放在嘴裡沒多久,發現糖芯居然是苦的。

夷男喜出望外啊,唐王朝尊他為真珠毗伽可汗,又許給他公主,太宗皇帝還答應親自送嫁,這是何等的榮幸,於是,「搜賦諸臣,以羊馬為糧」,很快就採得足夠的牲口。但在到達靈州的路上,由於種種原因,只留下一小部分牲口。

此時,太宗皇帝倒也乾脆,直接絕婚,理由是:聘禮不足。夷男人的夠了,可是,他也沒有辦法。大唐就是想用這種辦法挫敗薛延陀的張狂,這種辦法效果驚人,但是,這還不夠,大唐要的是長治久安,所以滅薛延陀是必然的,只是現在還有東突厥,所以還得繼續下去。

其後兩年,每次薛延陀與東突厥發生紛爭,太宗便替東突厥說話,談論夷男的種種錯誤。夷男心裡有氣,但又敢說,幾年前病了。很快,夷男的嫡子拔灼就自立為王搞了許多事情,攪亂了薛延陀的家,於是,李世民以為此時時機已到,便出兵。

貞觀二十年(646年),唐軍向薛延陀發起進攻,最終徹底消滅了這個部落。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契苾、回紇等在漠北的部族,因薛延陀之亂而滅亡,又相繼歸附唐朝。因此,唐在漠北設十三州,將歸附的少數民族首領任命為都督、刺史,並設燕然都護府,掌管這些邊州。

在此,我們再來看一下薛延陀與唐朝的《愛恨情仇》。可說是薛延陀興於唐,亡於唐。《新舊唐書》中記載,薛延陀稱自己為「我鐵勒部人」,其先民與「薛」同族並居,後來又稱自己為「延陀」部族,因此,稱為「薛延陀」。當時,太宗皇帝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東突厥,正好在此時,薛延陀的威望猛增,讓太宗看到了機會,認為聯合夷男對東突厥有利,於是,暗中聯絡夷男,封他為汗。因此,薛延陀汗與東突厥鼎足而立。

皇帝支持薛延陀,就是想先解決東突厥的問題。但是他不希望西域再出現一個強大的王國,所以,在東突厥敗北之後,李世民轉而支持回紇,壓制薛延陀的勢力。

貞觀十二年(638年),李世民所作之事,使夷男感到恐懼與猜忌。太宗帝下詔封夷男的兩個兒子為小可汗,這顯然是對夷男權力的一次明確分配。次年,太宗又將東突厥一族封為可汗,明面上則是掌管東突厥的舊部,實質上就是讓它監視薛延陀。

對於這個問題,夷男會不會沒有想法?但他並沒有硬碰硬,因為,他看過李世民的厲害,所以,他在等待,等待李世民向東方發兵,結果,在山西被唐軍擊敗。因此,在談李世民治邊經略時,平定薛延陀是一種經學思想。投資少,效益卻很好。

西域政權眾多,對唐王朝的建立始終是一種威脅,雖然李世民並不懼怕這些,他也有過許多戰鬥經驗,但他並不認為戰爭是解決紛爭的最好辦法,有時懷柔,有時威懾,有時離間,關鍵時刻絕不吝嗇兵力,始終掌握主動,以最小的代價平定漠北。

還有人以此與唐太宗、秦始皇、漢武帝、魏太武帝進行比較,這三位皇帝更多的是以武力解決問題,而唐太宗則巧妙地運用了外交手段。

西域那些政權,什麼時候才開始了解中原王朝的興衰?

秦有一點短促,實際上,它始於漢朝,當通向西域的道路暢通之後,西域的國家都知道大漢王朝。外交學以實力為前提。關於修長城的事,這涉及到主動防禦還是被動防禦,以後唐王朝最大的問題是藩鎮問題,李世民不修長城,可是,他必須在邊疆多部署兵力,以後怎麼辦?看著明朝,又開始修長城了,想來它的利弊已經明了。

相關焦點

  • 歷代君主的出生是否決定了國家和功臣的命運?
    歷朝歷代的有功之臣都有狡兔死走狗烹的命運,命運似乎和君主的出身有著很大關係。可以從大一統王朝出發,一一探查....... 當時國家還是軍閥割據,為了維護劉氏來之不易的江山,對異姓諸侯王和實力派進行了一場大清洗,客觀上對國家大一統起到顯著作用。 東漢 東漢作為漢的延續,開國皇帝劉秀落魄貴族出身。劉秀依靠與地方豪強合作得以一統江山,劉秀並沒有對他們進行清洗,與天下休養生息,可見他是一個心地善良的皇帝。
  • 國王想娶唐朝公主,唐太宗要了四種動物作為彩禮,導致此國滅亡
    在唐朝前期,邊境有很多的部落政權都以能娶到唐朝公主為榮。這個國家也不例外,這個國家是北方的一個部落政權叫做薛延陀。彩禮能壓垮一個國家?有點誇張吧?這個故事很曲折。不是彩禮壓垮薛延陀國王,而是前期就已經被唐朝打得找不著北,為了給自己喘息機會,以圖東山再起,無奈向唐朝求婚,結果途中又發生了意外,讓國力再次受到重創,成了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 尚書、僕射、內史、中書令、鸞臺唐朝時期宰相官名為何一變再變?
    武則天時期大家耳熟能詳的一位宰相,就是狄仁傑了,他曾經被任命為"同鳳閣鸞臺平章事",也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都是一回事,新瓶舊酒而已。這個小心使得萬年船的傢伙,也開啟了僅僅擔任為三省長官的左、右僕射,而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銜,就不去參議政事、不被看成正式宰相的一個既定規則。唐玄宗時期也多次更改官名,但是基本上還是以"侍中"、"中書令"、"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名號。
  • 都說強漢盛唐,唐朝到底有多強?看唐軍滅了多少國家,你就明白了
    ——《春望》世人皆知我國古代國力強盛,經濟發達,更是庇佑著不少的附屬小國,很多國家都向我國朝貢,尋求我們這個東方大國的庇護,你看漢書傅常鄭甘陳段傳中所寫,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便可知道我國漢朝軍事實力有多強大,說出的話底氣有多足,就明說了有敢來侵犯我國的,即使你離得很遠,也要將你誅殺。
  • 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為什麼漢朝會在強盛時亡國
    對於漢朝的滅亡,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有這樣的評價:「國恆以弱喪,獨漢以強亡。」就是說,其他朝代都是因為軍事力量弱而亡國,唯獨漢朝是在軍事力量還很強大的時候亡了國。可是,這麼一來,大地主、富裕商人、貴族官僚、書香世家,其實就是同一撥人。而且,因為教育資源和財富都集中在這些人手裡,這種多位一體的情況還會很穩固地世代循環下去。
  • 七十多年裡,戰火紛飛,五代十國時期,究竟有多混亂?
    中華上下五千年,朝代、帝王眾多,說道強盛的王朝大家可以說出許多,但說到最亂的時代,那非五代十國莫屬。五代為「梁唐晉漢周」,十國是「吳唐吳越前後蜀,南北兩漢閩平楚」,在這短短的七十多年裡,這些王權混戰不休,烽火連天,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大分裂時期。
  • 「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五代十國的形勢是怎樣的?
    (五代十國形勢全圖)這是關於「五代十國」的記憶順口溜,簡單概括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歷史。下面就依次解讀一下這首順口溜究竟說的是啥,這樣就能幫助大家更加深刻的記憶五代十國的歷史了!五代梁唐晉漢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 五胡亂華與五代十國,這兩個亂世大分裂時期,有何區別?
    在歷史上有很多國家分裂時期,有些人為了捍衛民族的尊嚴與主權完整,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也有些人趁著亂世紛紛建立多個政權。遠點來說有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國家分裂期間,持續時間最長,深響最深遠,中國的文化與思想在這一時期基本形成。
  • 為啥輝煌無比的漢長安城,到了隋文帝時期卻被視為了「廢城」?
    我們都知道,大唐盛世是華夏文明的巔峰時期。《全球通史》裡說到,公元7世紀以後,中國突飛猛進,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富饒、最先進的國家。 承載盛唐榮耀的長安城,無疑是矚目全球的國際化大都市,但和漢武帝時期的長安並不是同一座,連位置都南北錯異。
  • 大食的經濟文化,是如何傳入唐朝,並在唐朝站穩腳跟的
    到他逝世時,一個以伊斯蘭教為共同信仰的、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於阿拉伯半島。這個國家,西方史籍稱之為「薩拉森帝國」,而中國史書稱之為「大食帝國」。唐高宗永徽二年(651),當時的大食王奧斯曼·伊本·阿凡的使者第一次到達了唐朝宮廷,這標誌著唐與大食正式建立了外交關係。8世紀初,大食帝國進入了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這一時期,雖然阿拉伯貴族向東、向北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但在戰爭之餘,大食帝國不斷派遣使者與唐朝交好,開創了唐朝與西域交往的新階段。
  • 古代「絲瓷之路」的開拓與變遷
    「絲瓷之路」是自古以來連接東西方的海陸兩路交通要道。其中的「絲」指絲綢,「瓷」指瓷器;絲路指代陸路,瓷路指代海路。「絲瓷之路」基本涵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瓷之路」經歷了萌芽、開闢、鞏固、興盛、衰落等時期,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 從命運多舛的玄奘經歷,看唐朝通關「牒文」的重要性
    他29歲踏上了西行之路,跨越了茫茫沙漠,穿越了巍巍雪山,徒步行走12000多公裡,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了世界的絲綢之路。途徑108個國家,16年之後,他滿載著榮譽和真經榮耀歸來,為我國的佛教文化發展和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唐朝一外交官,一個人滅掉一個國家,回來時為何卻得不到任何封賞
    這一仗,唐朝可謂是大獲全勝。中天竺雖然只是當時北印度地區的其中一個國家,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印度。以當時交戰的情況來看,中天竺有數萬兵力,也絕非只是一個小國。這一仗中,唐朝的外交官王玄策創造了一個傳奇,他以一己之力向當時的吐蕃和泥婆羅借了8200兵,攻入中天竺。由於王玄策不用大唐一兵一卒,現代人誇他「一人滅一國」。
  • 唐朝為什麼被稱為巨唐?你看唐朝的領土有多大?
    唐朝繼承的是隋朝的基本盤,在整個隋朝和唐朝前期,周邊除了高麗,都沒崛起什麼有實力的國家,就說突厥吧,相比較當年的匈奴,無論是人口還是組織力,都看不到質的變化,而中原王朝從秦漢發展到隋唐,人口至少增加了2000萬,差距太大。唐貞觀年間有朝散大夫王玄策,四使印度,在其二次出訪期間,竟遭中天竺二千伏兵伏擊。
  • 除了千年淵源外,唐朝做出貢獻最多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時期,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時,張騫手下的副使,曾出使安息,也就現在的伊朗,這是漢朝與安息國正式建立關係的一個開端。後來漢武帝又派使者去安息出使,安息國給漢朝的規格很高,派一名大將率兩萬騎兵到邊界迎接漢使。這次訪問,安息也一併派使者隨漢朝使者到長安,並給漢武帝帶來鴕鳥蛋和幻術師。
  • 唐朝最後一位皇帝李柷活得有多窩囊?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那個時代的熱鬧繁華猶如一首跌宕起伏的歌曲,看它留下的文物遺蹟或是詩文,堪稱精妙絕倫,讓人很是仰望。即便如此,歷史的鐵律仍然沒有繞過唐朝。它的衰敗依然令人唏噓。終於到了天祐元年(904),朱溫再也按捺不住,生怕其他節度使和皇帝擰成一股繩合起來對付自己,準備對皇帝痛下殺手。八月,昭宗正在皇宮內安歇,朱溫手下的蔣玄暉和史太帶著一百多人逼宮。到了殿內,昭宗起身。儘管他的昭儀李漸榮攔護,但無濟於事,昭宗和李漸榮命歸西天。第二日,蔣玄暉按朱溫意思假傳聖旨,立輝王也就是李柷為皇太子。李柷這皇太子當了一個上午,中午就又有了變化。
  • 千真萬確:唐朝之後不是宋朝
    因為中原向來是皇帝正朔所在,所以把定都開封洛陽的梁唐晉漢周稱為五代,而其他邊緣地區的割據政權稱為十國。 距今一千零四十年前,五代十國的最後一個政權北漢被宋朝消滅,天下從此似乎又恢復了大一統的局面。在中國歷史上,這是沒多少存在感的幾十年,以致於除了歷史學家,幾乎沒有幾個人能說出五代十國的具體名稱。就連影視劇,也很少涉及這幾十年。
  • 歷史上僅存在72年的五代十國,到底上演過多少荒唐事?
    李煜畫像上面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主公李煜所寫的一首詞,通過這首詞可以感受到李煜抒發亡國時心情的低落與悲哀。說起紛亂的朝代,一是春秋戰國時期,二是三國魏蜀吳時期,三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後一個就是五代十國了。前兩個時期都已經被很多編劇寫盡了,近年,這幫編劇們把矛盾的中心轉移到了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中。著名的劇目有趙麗穎的成名作《陸貞傳奇》,還有林心如工作室出品的《傾世皇妃》。
  • 外國人要想在唐朝當官,需要走什麼程序?
    唐朝都城長安是當時的世界中心,大量的國外商人、使者、留學生匯集到長安,長安城的外國人佔到了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唐太宗更是意氣風發的寫下——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而朕獨愛之如一。不可思議的是,朝廷還允許外國人在中國政府做官。他們既為自己的國家帶去先進的漢文化,也為中國帶來五彩的文化氣息。
  • 漢朝盛世比唐朝持續時間更長,為何外國人把中國人稱為「唐人」
    根據《唐六典》記載,至唐玄宗開元年間,向唐朝朝貢過的國家,已經滅亡的就有300多個,當時還有70多個國家和開元時期的盛唐保持友好往來。 日本列島有30多個國家向漢朝上貢獻,中日之間的政治經濟交往開始起步。到了東漢時期,日本倭奴國的國王派遣使者來到洛陽,漢光武帝賜予倭奴國王金印,倭奴國成為漢朝的附屬國。 漢朝和日本的交往僅限於政治經濟層面,而唐朝和日本的交往則是全方面的交往。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大唐國力快速提升。公元630年,日本舒明天皇就派出遣唐使來到長安,和唐朝建立官方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