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絲瓷之路」的開拓與變遷

2020-11-18 騰訊網

「絲瓷之路」是自古以來連接東西方的海陸兩路交通要道。其中的「絲」指絲綢,「瓷」指瓷器;絲路指代陸路,瓷路指代海路。「絲瓷之路」基本涵蓋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絲瓷之路」經歷了萌芽、開闢、鞏固、興盛、衰落等時期,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絲綢之路存在已久

早在張騫通西域之前,連接東西方貿易的絲綢之路就已經存在。公元前4世紀至前1世紀,中國的絲綢已輸入南亞次大陸和歐洲的地中海世界。草原絲綢之路是由遊牧部族的遷徙、徵服和貿易活動產生的,從蒙古高原出發,沿阿爾泰山南北麓,穿越南西伯利亞,往西到達黑海北岸斯基泰人地區,應該是最早開闢的橫貫歐亞大陸的東西交通路線。希羅多德《歷史》一書將從極北地區的居民到黑海以北的斯基泰諸族所處位置串聯起來,構成了「斯基泰貿易之路」。至遲公元前7世紀末,歐亞草原之路就已經存在。

中國古籍《穆天子傳》前四卷敘述了穆天子沿阿爾泰山往返的行程,在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巴澤雷克地區(Pazyryk)公元前5世紀至前4世紀的墓葬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來自中國的絲織品、漆器和銅鏡,為《穆天子傳》所記交通路線提供了實證。公元前334年的亞歷山大東徵,擴展了東西交通路線,建立了地中海世界和中亞腹地的直接聯繫。託勒密(約90—168)《地理志》記載的自幼發拉底河流域至Serica(絲國)的路線,與亞歷山大進軍的路線基本相符。

全面開通絲綢之路

匈奴的興盛和月氏的遷徙,促成了絲綢之路的最終形成。月氏人的遷徙連接了草原和綠洲絲綢之路。張騫肩負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的使命,於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西使。由於匈奴阻塞等因素的作用,張騫不能取道當時陸上東西交通常道。但張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包括烏孫(楚河、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北岸)、安息(帕提亞朝波斯)、條枝(塞琉古朝敘利亞)、黎軒(託勒密朝埃及)和身毒(印度河流域)。張騫第一次踏入西域腹地,開拓了長期被匈奴阻塞的東西交通,開啟了漢與西域的交通聯繫,意義深遠。元狩四年(前119),張騫第二次西使,「騫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扜罙及諸旁國……其後歲餘,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於是西北國始通於漢矣」。張騫西使有「鑿空」之功,為漢與西域諸國建立了互通使節的關係,開啟了西北國與漢朝官方的、雙向的交往,一般意義上的陸上絲綢之路正式全面開通。

可見,陸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各族人民為便於商貿交通而共同努力開拓的。以中亞、西域為樞紐,地中海世界自西向東逐步深入,遊牧民族南北東西縱橫馳騁,中原王朝自東向西探索前進,共同搭建了這條溝通東西的大動脈。

自魏及晉,西域朝貢漸稀,但絲路上商旅、僧人往來仍未斷絕。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和南方的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對峙。隴右以西地區相繼出現了五涼(前涼、後涼、西涼、北涼、南涼)和前秦、後秦、西秦、高昌等地方政權。它們互相徵戰、彼此封鎖,使得由河西走廊進入絲綢之路的主幹道陷於癱瘓。這種割據動蕩局面推動了成形於秦以前的絲綢之路——河南道(即吐谷渾道,又稱青海道)的繁盛。隋代絲綢之路有自敦煌至西海的「三道」。至此,絲綢之路形成了涵蓋草原、綠洲(南道和北道)的三條完整路線。

唐代絲路空前繁榮

唐代傾全力開拓陸上絲綢之路,是「絲瓷之路」發展史上的重要時代,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貞觀四年,唐朝打敗頡利可汗,滅東突厥,為經略西域提供了新的機遇。貞觀十三年,唐平定高昌,在高昌和可汗浮圖城正式設立了州縣,並成立安西都護府,將中原地區的州縣制度推進至西域。州縣之下,還在伊、西、庭三州推行了與內地相同的鄉裡制度。貞觀末年,唐太宗經略西域達到頂峰,成為四夷尊奉的「天可汗」。「參天可汗道」的貫通,使草原絲綢之路更加繁榮。其後即位的唐高宗利用平阿史那賀魯叛亂之機,在西域各地設立羈縻府州,迎來了西域歷史發展的新時代。隨後,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和西亞的大食加入了爭奪西域的角逐,大食向中亞的擴張和其與吐蕃的聯兵,對唐代的西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但唐朝以安西都護管轄天山以南,以北庭都護控制天山以北,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也使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流達到鼎盛。

唐代絲綢之路的空前繁榮,是漢代以來開拓發展絲綢之路的結果。自漢通西域以來,西域與中原王朝的聯繫日漸緊密,漢文化及漢族移民逐漸進入西域,促進了西域對漢文化和中原王朝的文化認同。如高昌「(魏)孝明帝正光中,(麴)嘉遣使求借《五經》、諸史,並請國子助教劉燮以為博士」,接受儒家文化教育。其長期漢化的結果顯著,「都城周回千八百四十步,於坐室畫魯哀公問政於孔子之像」;「有《毛詩》《論語》《孝經》,歷代子、史、集,學官弟子,以相教授」;「其刑法、風俗、婚姻、喪葬與華夏大同」。同樣,于闐也對中原王朝心嚮往之。《通典·邊防八·西戎四》記載,于闐「自漢孝武帝至今,中國詔令、書冊、符節,悉得傳以相付,敬而存焉」。《新唐書·西域傳》也記載:「(于闐)自漢武帝以來,中國詔書、符節,其王傳以相授。」這是漢武帝以來經略西域作用顯著的例證。這些「詔書、符節」,不但是中原王朝與于闐聯繫的真實記錄,而且體現了于闐對中原王朝的文化認同。這表明,漢以來中原王朝長期的西域經營,奠定西域的中原認同。這是唐順利在西域建立州縣、貫徹中央決策、實施各種制度的基礎。

唐太宗自述其治國理念,其中之一為「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這種華夷一家的思想成為唐在西域開拓進取的理論基礎。正因為唐太宗視華夷如一,才能在距長安萬裡之遙、蕃族人口眾多的沙磧之地,建立唐朝州縣、實行唐朝制度。以德撫之,可以變夷為夏,這是唐代經略西域的理論基礎。也正因為唐代具有這種不限華夷的開放思想,唐治理下的西域才空前繁榮,真正成為唐之土宇、國之藩屏,達到了唐代傾全國之力艱苦卓絕經略西域的目的,唐代的絲綢之路也因之達到鼎盛。唐太宗華夷一家的思想,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交融、中國與外部世界聯繫發展更為密切的結果。漢以來絲綢之路的開闢發展,奠定了唐代絲綢之路興盛的基礎。唐代發揚光大漢以來西域經略成果,並以開放的胸襟、更加積極進取的力度和氣魄,使之達到頂峰,開拓了絲綢之路的新局面。這是唐代在「絲瓷之路」承上啟下地位中「承上」的一面。

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唐代在「絲瓷之路」中「啟下」的地位,體現在促進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作用上。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共同構成古代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貿易通道。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經三國至唐朝時期的發展,在宋元時代進入空前繁榮時期。安史之亂後,由於吐蕃佔據河隴地區,唐與西域聯繫逐漸斷絕,陸上絲綢之路衰落,至宋代依然萎靡不振。陸上絲綢之路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東移和經濟中心南移。

「秦中自古帝王都。」漢唐定都長安,政治中心在關隴地區。正如陳寅恪指出的:「李唐承襲宇文泰『關中本位政策』,全國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強延及二百年之久。故當唐代中國極盛之時,已不能不於東北方面採維持現狀之消極政略,而竭全國之武力財力積極進取,以開拓西方邊境,統治中央亞細亞,藉保關隴之安全為國策也。」「關中本位政策」使唐重心在西北,保有西域,是唐之國策。對唐而言,西域是防護國家安全重中之重,為腹心、根本,因而唐勢必將西域納入版圖,開拓進取,將疆域推向更西,以確保唐的長治久安。漢雖沒有「關中本位政策」,但漢政治中心也在西北的關隴地區。為確保政治中心地區的安全,漢唐兩朝在軍事上、經濟上都積極開拓絲綢之路,保證絲路貿易暢通。

五代、宋以後,國家政治中心東移至開封、杭州、南京、北京,西北地區在國家安全戰略中地位下降,從腹心之地變為周邊地區。由於多民族政權的建立,北宋以來,西北地區的開發並未構成國家戰略重點。因此,政治中心的改變,直接導致了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

中國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促進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唐中期以前,中國北方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高於南方,國家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朝以來,南方經濟有了長足進步,經過隋代和唐代前期百餘年的發展,江南經濟繁榮,超過北方,導致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江南經濟發展與海外貿易互為因果,唐以後海路交通的便捷、海外貿易的繁盛、新航道的開闢和航海技術的提高,都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而經濟重心南移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大量商品和市場,發展海外貿易成為國家經濟要務。因此,隨著中國古代政治中心東移和經濟重心南移,海路成為溝通中西的主要交流通道,中西交通進入了揚帆遠航的新時代。

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的瓷器生產和貿易也進入繁榮發展期,已形成的海上絲綢之路更推進了陶瓷貿易的興盛,海上絲綢之路真正成為一條瓷器之路。這條瓷器之路從隋唐以前陸上絲綢之路的補充形式,演變為中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其光芒蓋過了陸上絲綢之路。至此,「絲瓷之路」才發展完善。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相關焦點

  • 滷小仙滷味小吃:四大優勢助你開拓財富之路
    原標題:滷小仙滷味小吃:四大優勢助你開拓財富之路滷小仙熟食是一個很有實力的美食品牌,它的美食健康美味,有著很強的市場優勢,在市場上十分的熱銷。滷小仙熟食實力品牌,擁有良好的口碑,讓您經營起來也更加省心。
  •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茶館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聚集地、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茶館歷史變遷茶館的前身——茶攤,在晉代就已經出現。《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小商販們最早發現社會痛點,嗅到了商機,擺起路邊茶攤,為路人解渴之用。
  • 《重生支配者》少年成為世界之主,以眾生為棋子,開拓成仙之路
    《重生支配者》少年成為世界之主,以眾生為棋子,開拓成仙之路!話不多說來欣賞吧!▼點擊連結免費獲得閱讀特權▼3·《九真九陽》作者:杜燦簡介:衝擊境界失敗的蘇方,全身經脈扭曲變形,淪為廢人,永遠無法再修行,卻意外得到一面神奇的古鏡,而在古鏡的深處,他遇到一個來自神秘世界的強大存在,開始走上逆天雙修之路。 修肉身,逆天改命! 摸天門,誓為修士! 看少年萬裡尋父,一步步在萬千天才之中脫穎而出,鬥蒼穹、逆星辰成為蓋世巨神!
  • 歡娛影視打造首部紀錄片《鳳凰》 聚焦女性審美紀錄時代變遷
    據悉《鳳凰》將邀請10位當代女演員展現10位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女性的生活細節,看點十足。 據悉,紀錄片《鳳凰》由歡娛影視聯手騰訊視頻共同打造,將聚焦於中國服飾妝容藝術,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代女性審美變遷。從外在審美出發,以服飾作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女性的生活細節,並將力邀十位當代女演員,對中國歷史上優秀先鋒女性故事進行重新演繹,用影視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她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女性力量和美的理解。
  • 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文/小解 標題:古代尊師重道風氣濃,學生開啟求學之路,行拜師禮還得準備六樣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開學季,轉眼間六月的畢業季早已成過去式,這一眨眼的功夫又迎來了新一批求學之子。
  • 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變遷
    這些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的時代脈搏,聚焦中國社會變遷,讓人們從中感受到嚴肅正氣而又溫暖親切的力量。  映射脫貧攻堅背景下的時代變革  由中央電視臺、上海保奇影視等聯合出品的脫貧攻堅題材電視劇《一個都不能少》3月16日登陸央視一套黃金時段。
  • 道地藥材形成要素的沿革與變遷
    2. 1. 1  種質: 道地藥材的種質與眾多藥材種質一樣,有的品種代代相傳,有的則發生變遷,即「藥材品種延續論」和「藥材品種變遷論」。道地藥材的種質自古延續的如人參、當歸、黃芪、三七、木瓜、烏藥等。古代醫藥學家,為凸顯道地藥材,在藥材名前常加上產地名稱。
  • 《大江大河2》:真實描摹時代變遷
    《大江大河》的核心人物是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他們的個人命運浮沉展現了時代變革中國營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經濟的縮影;《大江大河2》延續了第一部的人物角色,宋運輝、雷東寶、楊巡作為改革的先行者,不再僅僅停留於為改變個人命運而奮鬥,而是徹底投身到時代改革浪潮中,在歷經掙扎、覺醒和變化中真正踐行時代理想之路。
  • ...開拓創新發展之路|記長春微紀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偉平
    帶著這樣的科研信念和經營理念,秦偉平於2014年創立了長春微紀元科技有限公司,聚焦先進科研實驗儀器設備的研發與設計,開發出數個填補市場空白、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的創新型產品,採用產學研協同方式,轉化尖端科學技術成果,邁向創新發展之路。寓教於樂 拓展思維空間1979年,秦偉平參加高考,以吉林省前五十名的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230專業。
  • 元計算:星火燎原創新路,為國而研開拓時
    元計算代表人物(左中右分別為周永發、李金強、鄭亮)科學發展的大潮滾滾而來,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時代,擺脫國外的技術壓迫,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自主創新之路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多年的科研實踐與開拓,在領域內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力。堅實的企業核心技術支撐技術創新是企業立足之本,是持續發展之路。「一直以來,國內從事軟體開發工作的單位與機構有很多,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很多軟體技術的先進性與方便性仍與國外相差甚遠。」周永發說。
  • 從歷史的變遷揣測古代方言特徵
    (二)古代方言演變的兩大根由贅了上面一大段,無非想說:今天各地的方言,跟同樣地方古代的方言,未見得就多有「傳承」,把今時方言跟古代方言等同認定,是有誤的。簡言之,我們國家大多數地方今時的方言,都跟古代不同。不同的程度千差萬別,有的比較相似,更多的則可能大相逕庭。
  • 《一點就到家》:不動聲色的鄉村變遷與掠動人心的青春奮鬥 | 名家
    也許表面而言,的確魏晉北(劉昊然 飾)、彭秀兵(彭昱暢 飾)、李紹群(尹昉 飾)三人聯手的故事貌似翻版,但三人奮鬥克難攻堅的故事構架的確並非陳可辛首創,但《中國合伙人》為主流形態電影帶來一種敘事的張力確影響不小,這一次顯然又有了新的地域和新的開拓。但局限於此顯然不公平,如果沒有看到這一影片如此密合時代而產生更多值得關注的因素,那就認識局限了。
  • 法治天下 | 一朝矛盾變仇人,排水渠的變遷之路能否解開十年宿怨?
    法官寄語★原標題:《法治天下 | 一朝矛盾變仇人,排水渠的變遷之路能否解開十年宿怨?》閱讀原文
  • 《天意》:逆轉古裝劇的「天」,開拓科幻劇的「意」
    古裝劇在題材上的一次開拓 近年來,古裝劇一直在玄幻(魔幻)、仙俠(武俠)、宮廷(權謀)等類型上兜兜轉轉,鮮有創新。《天意》藉由未知神力,以韓信、劉邦、張良、項羽等英雄人物組建聯盟,將時空摺疊、全息投影,曳影劍、九鼎、照心鏡等現代科技,創新性融入中國古代。
  • 從裹小腳的出現、發展來看,古代女性貞潔觀的變遷
    這就要從纏足的起源,以及纏足所代表的古代女性的貞潔觀說起。古代女子纏足的起源《宋史·五行志》中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據研究,纏足這種風俗最早發源於北宋後期,興起則是在南宋時期。說起古代婦女,總會聯想到幾個詞語:貞潔烈婦,終身守寡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越是接近現代的朝代,文化越是封閉,女性地位便越低。就以漢朝來講,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是歌姬出身;劉邦的愛妾戚夫人也是歌姬出身;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同樣是歌舞姬出身。平陽長公主休了自己的前夫,改嫁給自己的家奴,衛青。
  • 絲芭影視進擊秘笈:再攜手愛奇藝開拓古裝女頻新天地
    除此之外,《如意芳霏》的幕後製作也將召回《芸汐傳》原班人馬,服裝、化妝、道具上精益求精,力爭在劇中還原古代生活細節、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擁有極強的粉絲黏性和變現能力,是SNH48 GROUP的獨特優勢,而在涉足影視領域時,絲芭影視堅持開拓屬於自己的「三新」思路——即「新思維、新調性、新畫風」, 「依託」粉絲經濟,而不是「依賴」粉絲經濟。 《芸汐傳》成為「輕古風爆款」,不但是「三新思路」在實戰中得到的檢驗與印證,同時也為絲芭影視進一步開發新IP增加了信心,為後續項目提供了極其寶貴的製作經驗。
  • 古代「妖豔賤貨」們的進階之路
    以後保證每天(或每兩天)的更新,然後咱們的古代女子系列還是會繼續下去的,以後還會有更多有趣的東西,當然我也在微博(@浙裡文博小妹)上同步更新了,希望你們能去支持一下~什麼?拜託,我真的不是標題黨,古代的妖豔賤貨怎麼才能修煉成精,你說不靠化妝能行不,我本來還想用 古代「易容術」 呢。o(*≥▽≤)ツ┏━┓[拍桌狂笑!]
  • 中華老字號 | 青島春和樓:透過魯菜味道 感悟青島變遷
    那麼,誕生了香酥雞的春和樓就是一個見證者,好似記錄島城中山路興衰的一部「歷史書」,記載著青島中山路以及西部的發展與滄桑,見證著青島這座海濱城市的美麗變遷。▲上世紀30年代春和樓外賣菜單1891年底,李鴻章在視察沿海防務時曾在胡家館子就餐,對於菜館名菜「爆炒海螺」讚不絕口,胡家館子由此名聲大震,開啟春和樓的輝煌之路。
  • 趣說古往今來稱呼的變遷,雜談口語書面稱呼的轉換
    接下來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淺析稱呼的發展變遷歷程,探尋稱呼的前世今生。所以上述的笑話在古代社會中是不可能輕易發生的。古代封建社會中等級森嚴,所以在口頭稱呼上也需要體現出階級地位的差別。因為避諱一事,不僅僅發生了很多笑話,甚至還有很多人因此受到責罰,甚至引來殺身之禍。所幸這樣霸道的事情已經成為了歷史。如果位高者在其位而謀其事,世人自然會愛戴敬重他們,用避諱的方式實在是有失仁者之心。
  • 80歲老人珍藏手繪圖記錄秦代起福州湖泊變遷(圖)
    福州東大社區的80歲老人林依光珍藏了一張手繪版福州《海灣湖泊沙洲變遷圖》,是50多年前他在福州市規劃部門測量隊工作時,與其他20餘位同事共同完成的。圖上介紹了福州市區從秦代、唐代、宋代、明代、現代等不同時期的湖泊變遷情況,仔細端詳此圖,可發現不少有意思的信息,比如,古代福州北面(今五四北到福飛路一帶)還有一個很大的天然湖,叫東湖,它比今天的福州西湖大得多,可算是尚未完工的琴亭湖「老祖宗」。  這張圖,保存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當年我去閩侯曇石山參觀博物館,看到館裡有一張由廈門歷史專家畫的福州市區水陸變遷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