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裹小腳的出現、發展來看,古代女性貞潔觀的變遷

2020-12-23 花開無田

引言

談到戊戌變法,你會想到什麼?是維新變法派的慷慨陳詞?還是轟轟烈烈,慷慨赴死?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康有為組織的"不纏足會"。是的,萬萬想不到吧?剛剛登上政治舞臺,在眾人殷殷期盼的目光中,他們"大展拳腳"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思想啟蒙,不是制度改革,急迫的等著他們要做的大事情有很多很多,可是他們卻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了"不纏足運動"。

在維新變法期間,出現了打著各種各樣名目的學會,但是沒有哪一個能夠像"不纏足會"這樣長久,熱衷。有多熱衷,多紅火呢?梁啓超在主持《時務報》的時候,版面上幾乎從來沒有斷過相關的文章,有梁啓超自己寫的,也有別人寫的;還有比較開明的官員,秀才、童生等等也無比重視,重視到這似乎成了生活當中的一項要務,就連考試的時候都要表現出來。

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發起這些運動的以及參與這些運動的,全部都是不折不扣的男性,並且可以說是處於時代前沿的男性。為何這些男性對於"解放纏足"有著如此熱烈的興趣呢?這就要從纏足的起源,以及纏足所代表的古代女性的貞潔觀說起。

古代女子

纏足的起源《宋史·五行志》中記載:"理宗朝,宮人束腳纖直"。據研究,纏足這種風俗最早發源於北宋後期,興起則是在南宋時期。根據文獻記載可以發現,纏足最早還是源自宋朝的官僚貴族等上層階級。但是也不能完全就此肯定,關於纏足究竟起源於什麼朝代一直都有很大的爭議,還有認為起源於隋朝,不過更傾向於宋朝時期。因為在文獻的記載中,在宋朝以前沒有任何關於纏足的記載。

纏足的興起,徹底改變女性走路的風採和姿態,就像很多大步流星大大咧咧的女生,踩上恨天高也不得不小心翼翼,拘謹纖弱。而纏足的過程極其痛苦,這個痛苦的過程讓女性自然而然會產生一種"楚楚可憐"的姿態,而這種姿態不僅僅讓這些士大夫階級油然而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甚至於由此滋生出了一種詭秘的"性"趣。

這使得纏足不僅受到士大夫這個階級的追捧,甚至連統治者也大力推崇,包括那些文人墨客,歌詠、欣賞、讚嘆纏足的作品數量非常之多。這些人裡甚至還有蘇軾、辛棄疾等這樣的大文豪。那麼在過去女性纏足的推崇程度可想而知。宋朝,明朝,甚至包括元朝對於這種習俗是大力推崇的,到了明朝的時候,纏足甚至成為了女性身份地位的象徵。雖然清軍入主中原以後清朝的統治者極力反對女性纏足,可是"纏足"已經做為一種觀念,深深刻入漢族女性的骨血之中,很難改變。什麼觀念?女性的貞潔觀!

纏足所反映出的女性的貞潔觀為什麼會從宋朝開始興起纏足呢?有審美的因素在其中,但絕不是主要因素。不妨想一想,宋明兩朝推崇程朱理學,而程朱理學可以說將女性的束縛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層面。女性纏足,代表著父系社會的男尊女卑思想已經發展到了極致的程度。為什麼?纏足的過程是什麼?在女性尚處於幼年時期,骨骼還未發育完全的時候,將足部的骨骼拗折,隨後用布等等裹纏起來,這樣足部就會向著畸形發育。

在這個過程當中,女性要承受著極大的痛苦,並且不僅僅是在纏足的過程當中,可以說從纏足的那一天開始,女性的行為便受到了極端的限制。有了這樣的一雙腳,她們的出行就極為不便。雖然在當時的審美看來,他們走路的時候姿態如弱柳扶風,搖曳生姿,楚楚動人,但是這樣的一雙腳,在走動的時候是非常非常不便並且緩慢的。這樣一來就可以將她們的活動範圍做出一個嚴格的規範和限制,從而將她們禁錮在閨閣之中。禁錮了她們的人生自由,便等於同時也禁錮了她們的思想自由,這樣她們便能夠做到男性希望她們做到的"三從四德",成為男性的附屬物品。

即使女性對於婚姻有不滿,有怨言,她們也無力反抗。即使有反抗之心,卻因著這一雙小腳而無能為力,什麼都做不了,所以他們的地位日漸低下,最後她們只能成為男性們希望她們成為的貞潔烈婦。並且纏足對於女性的身體也會造成影響。纏足之後,在走路的時候身體的全部重量靠踵部支撐,長此以往,女性的身體發育會變得更適合生育。可以這樣說,纏足是為了保證女性的貞潔,連出門都困難,如何與人私相往來,偷情出軌呢?由此可以看出,宋朝是一個分水嶺,自宋朝開始,女性的貞潔觀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宋朝以前,女性的地位從未如此低下所謂貞潔觀,其實可以說是某一段歷史的特定產物,因為在宋朝以前,雖然女性的地位同樣不是很高,但是至少沒有遭到如此慘絕人寰的對待。說起古代婦女,總會聯想到幾個詞語:貞潔烈婦,終身守寡等等。但是很奇怪的是,越是接近現代的朝代,文化越是封閉,女性地位便越低。

就以漢朝來講,漢武帝的第二任皇后衛子夫是歌姬出身;劉邦的愛妾戚夫人也是歌姬出身;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同樣是歌舞姬出身。平陽長公主休了自己的前夫,改嫁給自己的家奴,衛青。而且自夏開始,一直到宋朝,女性改嫁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從未有統治者大力推崇女性守寡文化。即便是因為自己的母親而產生了心理陰影的嬴政,也從未鼓勵過終身守寡不嫁。並且還有幾位漢朝皇后,是改嫁之後才成為皇后的。即使是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來統治人民,對於女子守寡也只是道德上的提倡,並未上升到一個特定的高度。

自宋朝開始,女性的貞潔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到了宋朝的時候,程朱理學逐漸興起,成天喊著"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但是這對宋代的大部分女性並沒有產生什麼太大的影響,只不過就是在這個時候起,男性們開始以另一種方式改變著女子們的貞潔觀和地位,那就是推崇裹小腳。無論如何終究是複習社會,女性們雖然有一定的自由但是仍然要以男性為主。因此她們的很多言行都會受到男性的影響,當纏足成為男性的主流審美甚至是"性趣"所在,即便是痛苦無比,她們也終究不得不選擇接受。

裹足的女子

而經過了兩宋近三百年的沉澱之後,纏足已經成為了一種成熟的貞潔觀念,深入女性的內心。這意味著男性們的目的達到了,他們成功地改變了女性的貞潔觀,從心理和生理上將她們徹底摧殘,將她們變成了他們理想當中的"貞潔烈婦"。

《明史·列女傳》中記載:"陳氏,祥符人,字楊瑄,未嫁而瑄卒。女請死,父母不許,欲往哭,又不許。私剪髮,屬媒氏置瑄懷。汴俗娉女,以金書生年月日畀男家,號定婚貼。瑄母乃以貼裹其發,置瑄懷以葬。女遂素服以居。亡何,父母謀改娉,女縊死。"

而類似於這樣的事件,在元明清的史料當中有著相當多的記載。女性為了守節而殉葬已經成為了社會常態。這說明自宋朝開始,由裹小腳而生起的"守節"已不再只是道德上的理想狀態,而是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帶有宗教性質的觀念,這種觀點牢牢的禁錮了女性的自由,讓她們淪為男性的附屬品。"改嫁"成為淫蕩恥辱之舉,守節殉情成為值得嘉獎之舉。

從宋朝開始的倡導"守貞",變成了後期的死也要守貞,"貞潔觀"已然變成了一把泛濫的,無處不在的枷鎖,將女性們牢牢地鎖在封建這個祭壇上,成為這個祭壇上源源不斷的祭品。仔細想想,這樣的行為是多麼可笑,喊著"存天理滅人慾"的人,不僅嫖妓,甚至還亂倫、與尼姑有染。這樣的人,卻把持著輿論風向,要求女性為男性守節,甚至還要殉葬。

裹足女子

假如真的愛到深處,愛到失去愛人就無法活下去而殉葬,我們雖不提倡但是至少可以感慨一句情深如斯。而古代的婚姻,很多男女在成親之前甚至從未見過面,直到新婚之夜掀開蓋頭,才知道彼此的樣貌如何;再加上男性可以納妾,很多夫妻之間更無感情可言,雖是枕邊人,卻同床異夢。但是卻被強制性地要求一定要為這樣一個枕邊人放棄下半輩子的幸福,甚至於殉葬。這樣的要求不僅無理,而且極端殘忍,毫無人性可言。

儘管清朝的統治者想要改變這種習俗,但終究還是因為喜好者過於龐大而不得不放棄。到了清朝末期,西方文化侵入中國,乃至到中國解放,成立共和國,纏足這一習俗從未斷絕,甚至於到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很多封閉落後的地區,仍保留著纏足的思想。由纏足所帶來的貞潔觀的顛覆對古代婦女的影響竟然如此深遠!

小結為何維新人士對解放"小腳"如此之熱衷呢?其實不難理解,在父系社會,"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男性作為社會的根本,自然是難以撼動的,於是便只能從地位低下的女性下手。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點原因,另外一點原因便是女性纏足所體現的貞潔觀,對於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的中國來說,是一個恥辱的印記。

因為在發達國家的普遍認知裡,中國是一個遍地都是"小腳"女人的國家。他們急於擺脫掉這種恥辱,因而對此極為熱衷。換個角度思考,男性真的不知道女子纏足究竟要承擔著怎樣的痛苦和折磨嗎?他們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何不會去正視這個問題呢?一旦正視這個問題,便意味著他們要承認這當中的不人道,正視這個氤氳了千年的瘡疤,正視這當中滋生的無數陰暗與種種不可為人所知,然而卻是彼此都心照不宣,從不願提起的事實。纏足,並不僅僅只意味著女性貞潔觀念的顛覆,而是封建社會女性地位變化的一個分水嶺。

參考文獻:《明史》,《宋史》,《歷史的碎片》,《纏足史》

相關焦點

  • 比裹小腳更恐怖的是女性割禮
    終於,她以非凡的勇氣,講出了不為人知的許許多多非洲女性慘遭割禮的悲慘命運。華莉絲原來是個索馬利亞沙漠裡的牧羊女。三歲時,按照索馬利亞習俗,她被施以女性割禮。十二歲時,父親為了得到五頭駱駝,讓華莉絲嫁給六十歲的老叟作他的第四任妻子。出嫁前夜,華莉絲出逃。在沙漠中光著腳奔跑,投奔摩加迪沙的外祖母。能活著到達目的地,已經是奇蹟了。外祖母讓她給身為索馬利亞駐英國大使夫人的姨媽作女傭,她來到了倫敦。
  • 中國古代女性為什麼要纏足?
    纏足,又稱裹腳、裹小腳。纏足是中國一種傳統風俗習慣,到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廣為流傳。在長輩或母親的嚴酷迫下,古代的女子自五六歲時就開始纏足。為什麼古代女子要接受這樣的摧殘呢?古代女子纏足有以下三個重要原因:其一,是帝王的意志作為前導,促進了纏足之風開始;其二,是因為古代獨特的審美觀念,進一步推廣纏足而使之流行;其三,是因為與性道德有關,從而鞏固纏足的徹底實行。從纏足的起源來看,纏足最先源於以纖巧的足部和舒緩的步態為高貴的理念。
  • 古代髮飾文化:女性頭戴髮釵興起於何時?聊聊古代的「髮釵」文化
    羅敷女的倭墮髻,是漢代女性常見髮型,而唐代女性的玉搔頭亦作「玉篸」,指的是用美玉製作的簪子。筆者認為從古代女性髮型,或者說髮飾的演變歷史,完全可以看出古人對美的理解和珍愛。其實,在眾多古代女性髮飾或首飾中,「釵」的比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想像。
  • 女人小腳和盆栽有何關係,一群外國人卻從中看透了古代精英的怪癖
    女人裹小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據說女人裹小腳的起因是來自於宋朝理學家們的推捧,其中不乏蘇軾等文學大儒的推崇。這些理學家和文學大儒,作為古代社會的政治精英,其推崇和愛好自然也就影響了整個社會風俗的形成。
  • 紅樓夢裡到底有沒有裹小腳的女人?有的話,都是誰呢?
    大家知道,「三寸金蓮」,起源於北宋,發展於南宋,鼎盛於明清。清初,多爾袞曾頒布了禁止漢族女子足的法令,史稱「禁纏令」。但是,已經被小腳這種畸形的審美害了上千年的漢族百姓,卻並不能一下接受這種其實更有利於女性健康的命令,所以,不少人家還是繼續給自家的女兒裹腳。
  • 在古代「小腳」曾是比酥胸更有吸引力的存在
    審腳在古代男性的性審美中根深蒂固,小腳堪稱女人「第二性器官」。荷蘭漢學家高羅佩曾在《中國豔情》中說:「小腳是女性的性感中心,在古代中國人的性生活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但那時小腳妹子還不多,到南宋時裹小腳才有了較大發展,但當時小腳只限於上層社會,尚未達到人人普及的程度。直到明朝纏足成為流行文化,小腳成為美女的標配。
  • 古代女性纏足是個「歷史之謎」,何時產生,何以流傳千年?
    從古至今不管是在什麼時候,女性對於美的追求似乎永遠都沒有改變過,然而在中國發展的歷程中卻也應生了一種變態的審美觀——纏足。自此小腳一裹幾千年,在這一段悲傷的歷史中,不知承載了多少中國女性的血與淚。就這樣纏足的這一陋習,在元代也得以保持與發展。隨之到了元代末年,人們便出現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並在宋代細直的基礎上將腳再纏小。到了明代,女性們的纏足之風可謂是到達了盛行期。在朱元璋的理念下,女性的纏足已經成為了社會地位與尊卑等級的一種劃分。不僅如此,明代對於纏足還立有嚴明的制度。對於乞丐之類身份卑微的人不允許纏足,而其他人若要是纏足則必須纏為三寸。
  • 歡娛影視打造首部紀錄片《鳳凰》 聚焦女性審美紀錄時代變遷
    據悉《鳳凰》將邀請10位當代女演員展現10位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女性的生活細節,看點十足。 據悉,紀錄片《鳳凰》由歡娛影視聯手騰訊視頻共同打造,將聚焦於中國服飾妝容藝術,全景式展現中國古代女性審美變遷。從外在審美出發,以服飾作為切入點,展現中國古代歷史上著名女性的生活細節,並將力邀十位當代女演員,對中國歷史上優秀先鋒女性故事進行重新演繹,用影視化的表達方式展現她們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對女性力量和美的理解。
  •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茶館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聚集地、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茶館歷史變遷茶館的前身——茶攤,在晉代就已經出現。《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小商販們最早發現社會痛點,嗅到了商機,擺起路邊茶攤,為路人解渴之用。
  • 時代在飛速發展,漢服不適合在現代出現
    讓我們先來看一看我國服裝的發展史:(網絡漢服素材)一、先秦時期:婦女不穿褲子穿裙子,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為衣,下為裳。二、漢朝時期:最有名的是留仙裙,而且漢朝女人每層衣服的領子必須露出。層層疊疊可以超過3層,名曰三重衣。
  • 中國人的性、愛、婚:四十年經驗與變遷
    我所關注的問題是,紮根於中國社會變遷中的性,它在不同的文化、政治背景下有著怎樣的發展脈絡,本地學者在不同時期側重於哪些問題,中國大陸的『性』經驗在今日能夠帶來哪些邊緣敘述和跨界對話。這項工作和我以前那些具體的、細碎的研究不同,我希望能夠將林林總總的現象和研究匯總起來做一個比較寬泛的整體性思考。
  • 兩千年中國女性地位變遷史
    這個盲童不知,在當時的中國,只有女性才被裹成畸形的小腳。清末民初的狂儒辜鴻銘常說,「當我失去靈感的時候,就會把玩小妾的小腳,實乃我的興奮劑也。」當時中國女性的地位可見一斑。那麼,中國女性是如何一步步淪落至此的呢?回顧歷史,會發現這其實是一部中國女性2000年地位變遷史。
  • 職業變遷 社會發展的縮影
    到如今,又有一批新的職業出現在社會上,並吸引不少人去從業。職業每天都在變化,有時會新增,但有時也會消亡。「職業的變遷映射著社會的發展。職業結構能夠較大程度地反映社會結構,通過對職業變遷的研究,可以看到社會資源是如何分配、交換與轉移的,這種分配、交換與轉移的結果使社會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可以觀察到社會由傳統向現代轉型時期產業化的社會影響。」華南師範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講師張國英說。
  • 中國古代服飾有多美,古代女子如何穿衣時尚搭配?種類滿目琳琅
    除了精彩的劇情外,裡面那華麗大方,滿目琳琅女性衣服也給觀看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現如今,各種古風服飾也在慢慢形成潮流,相信大家也經常看到很多女生都穿著漢服等古風附屬出現在大街上。大家知道服飾是怎麼出現的嗎?服飾的歷史可以追憶到原始社會時期。每個時代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像顏色,樣式等等。
  • 穿越、甜寵加「女尊」,女性題材影視劇如何成爆款?
    男性和女性的社會角色在架空世界中倒置,進而製造荒謬、新奇的喜劇效果,對現實中比如貞潔觀、生女不如男等陳舊觀念加以諷刺與批判。不過,這一驚世駭俗的設定本質上只是對古代男尊女卑社會秩序的效仿,比如一夫多妻變為一妻多夫,女主外男主內則是將對女性的刻板印象挪移到男性身上,這種性別二元對立的設定,滿足了女性觀眾逃避現實世界壓力,緩解生存焦慮以及情感宣洩的需求。
  • 從仿銅陶禮器的變化,來看秦國的社會變遷
    在東周時期秦墓中也發現有大量隨葬陶禮器的現象,就從器物發展演變上看,它能反映出秦人生活方式的變遷;從墓葬所佔比例上分析,它能反映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變遷。但禮器的演化更重要的是人群生活方式改變,生活方式改變,後者才是使舊有器物形態發展、演化為新器物的決定因素。故此,仿銅陶禮器的形態變化反映出秦人生活方式變遷。從器物功能分析,東周時期鼎已經成為脫離實用功能的炊食器,但禮器中的簋(豆、盒)、壺(鍅),它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仍比較普遍,與秦人的日常生活聯繫緊密,這類實用器物的變化必然會影響仿銅陶禮器的形態變化。
  • 從交通工具到等級象徵,轎子在古代社會是如何發展的?
    「車」的起源和發展車作為古代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至今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的黃帝創造了車,《漢書地理志》中曾記載「昔在黃帝作舟車,以濟不通,旁行天下」。最早期的車是「戰車」,就是打仗的時候所使用的一種兵車。馬被人類訓化了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馬拉車來指揮作戰。
  • 漢唐玉人:從佛道之韻到世俗美感的發展與變遷
    隨著古代社會的向前發展,中國古代「玉人」經歷了由人至神再到由神至人的過程。尤其漢代以後,隨著新疆玉石的大量開採,物質材料的充沛促使玉人被賦予的神性逐步消失,並開始向世俗化的方向發展。其包括翁仲、立人、坐人、俑人等多種形制,男性、女性都有,表現對象愈加多元化,人物形象也趨於世俗化,即使是表現虛擬的神人、羽人,其造型也十分接近世俗人物。如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新莊村出土的人形玉佩,其為圓雕玉人頭像,以細陰線刻畫人物眉毛、眼睛及鬍鬚,細長眼,薄嘴唇,鼻梁較低,有西北人的面貌特點,刻畫寫實,工藝精湛(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