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漁民用鸕鷀捕魚 古老技藝面臨傳承尷尬

2021-01-07 浙江在線

  (老漁民載著滿船的鸕鷀在水中撐著長篙。)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1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郭戟鎧通訊員吳鶯鶯朱尹瑩)煙雨朦朧下一葉扁舟,漁夫撐著長篙,口哨聲響,成群鸕鷀扎進水中。矯健的鸕鷀、硬朗的漁夫,這是寧波市海曙區南塘河冬日裡的一幅詩情畫卷。

  據史料記載,鸕鷀捕魚起源於公元960年左右,鸕鷀潛入水中,嘴裡兜著魚,再回到小舟上,漁民從鸕鷀的嘴裡將魚掏出。現在,這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幾近消失。而在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沙港村,還有兩位耄耋之年的老漁民莊根華和張聖華,60多年來一直堅持原生態的鸕鷀捕魚,延續著獨有特色的漁樵文化。

  (鸕鷀整齊的停在船簷上不會亂飛。)

  「鸕鷀12個月大就開始訓練,而10歲後它的視力會出現問題,就沒法下水了。」張聖華說。在以前,鸕鷀捕魚屬於家傳手藝,張聖華一家三代都是有名的捕魚能手。12歲開始,張聖華跟著父親下河捕魚,這營生一幹就是60多年。

  (莊根華用草繩將鸕鷀的脖子綁住。)

  要飼養鸕鷀,讓鸕鷀乖乖地跳進水裡捕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鸕鷀捕魚的時間一般是每年農曆十月到次年正月底,每次捕魚他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

  (鸕鷀在水中爭搶魚兒。)

  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會兒紛紛鑽入水中,搜尋著湖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後,先貯藏在喉囊中。

  (老漁民用杆一挑就將鸕鷀拉回船上。)

  老漁民伸出竹竿,鸕鷀便跳躍其上,竹竿再那麼往漁舟上一搭,鸕鷀就上了船。

  (鸕鷀能一口直接吞下比自己脖子還粗大的魚。)

  (張聖華將鸕鷀嘴裡的魚拿出。)

  待鸕鷀抖落毛上的水珠,漁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便逐條轉個方向,順著魚鰭的方向把魚擠出來。鸕鷀疲乏了,漁夫就喚回鸕鷀駕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棲息地,用早已準備好的小魚犒勞辛苦工作的鸕鷀們,這時,飢腸轆轆的鸕鷀聞到了魚味,都爭先恐後地圍在他們身邊搶奪食物。「鸕鷀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只有發出抑揚頓挫的口令聲,它們才會專心捕魚。」兩位老人說。

  (莊根華將鸕鷀放在一根長杆上。)

  鸕鷀捕魚被認定為寧波市海曙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捕撈工具與作業方式興起,不少傳統鸕鷀捕魚人紛紛轉行,目前只有兩位老人一直堅守著這門技藝。老人說,幹了那麼多年的鸕鷀捕魚,這種簡單、樸素的漁民生活,已經深深地烙在心裡。「我們的身體能這麼健朗,跟堅持鸕鷀捕魚也很有關係,每次出去捕魚就好比鍛鍊身體,一舉兩得啊。」張聖華說。

  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是兩位老人最大的心願。「兒子們雖然都懂得這門手藝,但是用的地方太少了。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到這門手藝,傳承好這門手藝。」兩位老人說。

相關焦點

  • 圖說丨河南許昌:漸漸消失的鸕鷀捕魚
    河南省許昌市長葛市雙洎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傳承千年的鸕鷀捕魚正在這條古老河流上進行。 李世偉 攝鸕鷀,又叫魚鷹,鸕鷀捕魚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李世偉 攝鸕鷀捕魚使用的船與普通船不同,是由兩隻不同形體的單船組合而成。兩船相併,中間、內側各釘上一塊踏板,漁民就站在踏板上放魚鷹。 李世偉 攝漁民將繩套拴在鸕鷀的脖子上,鸕鷀發現魚兒之後會迅速叼起但不會吞下,隨後返回漁船上,漁民會將魚兒取出。
  • 漁民用5隻魚鷹捕魚1天能捕120斤年賺10萬,技藝卻沒有人傳承
    在海邊生活的人們,都是靠著捕魚而維持生計。現在使用科技捕魚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漁船能在短時間內打撈到幾百到上千斤了。較為傳統的捕魚方式在我們的生活中已經慢慢消失,但是在一些較為傳統的村落還保留了這些傳統技藝。現在就為大家展現:民間捕魚方式即將失傳的要聞。 在我國安徽的太湖縣河中,有以中年男子劃著木筏,而身邊有五隻乖巧的魚鷹緊挨著。男子時不時從飛來的魚鷹口中取出肥美的活魚。
  • 晚清福建老照片:閩江漁民「駕鸕鷀」捕魚,水中寺廟很罕見
    1870年,閩江上的漁民。 漁民劃著竹排、趕著鸕鷀,在詩情畫意的環境裡就解決了生計問題。在閩江兩岸,鸕鷀捕魚是一個熱門的行當,當地稱為「駕鸕鷀」。有民謠唱道:「黃厝裡『駕鸕鷀』,遠鄉近鄰最行時,一隻鸕鷀一畝田,你說稀奇不稀奇?」黃厝裡是閩侯縣的村莊,一隻鸕鷀所帶來的收益比得上一畝田,可見其捕魚能力之強!
  • 名家專欄 | 【虹川舊事】倪宅六房潭的鸕鷀捕魚人家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前,在虹橋倪宅六房祠堂門前的「六房潭」旁邊,有幾戶「鸕鷀捕魚」人家,以鸕鷀為捕魚工具,在虹川水網交錯的河面上捕魚為生。民國時期,倪宅六房的倪丕欽是虹橋區從事鸕鷀捕魚行業的掌班人,他從父親那裡接過衣缽,統領行業,與兒子倪學霖及孫子宗瑞、宗如,曾孫松友一個家族五代傳承近百年,從事鸕鷀捕魚行當。
  • 自然之美——鸕鷀
    形體最小的是侏鸕鷀,體長45釐米,體重340克;最大的是弱翅鸕鷀,體長100釐米,體重5千克。鸕鷀在海草叢生的水域主要用腳蹼遊水,在清澈的水域或是沙底的的水域,鸕鷀就腳蹼和翅膀並用。在能見度低的水裡,鸕鷀往往採用偷偷靠近獵物的方式到達獵物身邊時,突然伸長脖子用嘴發出致命一擊。這樣,無論多麼靈活的獵物也絕難逃脫。在昏暗的水下,鸕鷀一般看不清獵物。因此,它只有藉助敏銳的聽覺才能百發百中。鸕鷀捕到獵物後一定要浮出水面吞咽。
  • 鸕鷀情結
    鸕鷀情結文:信江晨風鸕鷀,又叫魚鷹,給我的印象,最早要追溯到我的兒時——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時,老家門口的那段楮溪河,幽寂地躺在靈山腳下,很原生態,魚也很多,但四鄰八鄉很少有人去捕,更沒人養鸕鷀。不過,有時會有山外的打漁人帶上鸕鷀去捕魚。
  • 風船製造技藝入"非遺"名錄 渤海灣漁民傳承手藝
    中新網滄州12月19日電(張春明 陳昊 胡曉磊)130餘年歷史的楊氏排船(風船製造)技藝入選當地「非遺」名錄,作為技藝的第四代傳承者,楊明華說,「夢裡想的都是如何排船,如今終於讓咱漁村的技藝有了名分!」  現年58歲的楊明華生活在河北省黃驊市海堡村,自祖上幾代人靠打魚和排船為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漁民。
  • 鸕鷀
    有人認為「關關睢鳩」的「睢鳩」即指鸕鷀,不知是否確鑿,不過據此可以斷定,馴養鸕鷀捕魚這回事情,在中國,起碼有了一、二千年的歷史了。我初始見到鸕鷀,是在少年時代,記得是深秋時節,一位外地老者,將一隻柳葉小舟,不知從何處劃到了我們村門口的河裡,舟上載有四隻鸕鷀,懶洋洋待在棚頂竹篙上曬太陽。
  • 「複製」歷史的壯鄉傳拓者:傳承古老技藝讓文物「活」起來
    【解說】近日,由廣西桂林圖書館與桂海碑林博物館聯合申辦的「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桂林傳習所」正式揭牌成立。這是廣西第一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由圖書館與博物館共同申辦的傳習所。
  • 從捕魚人到護漁人——漁民羅玖明「上岸」記
    羅玖明今年34歲,卻有著20年的捕魚經歷。為保護長江生態,今年1月1日起,重慶對全市水生生物保護區實行全面禁捕,一批以捕魚為生的漁民上岸轉型。北碚區共有261名退捕漁民,羅玖明是其中為數不多的年輕漁民,他「上岸」後幹什麼,牽動著很多人的心。羅家三代都是漁民,羅玖明小學畢業便跟著父母上船捕魚。
  • 開港了,疍家漁民的祭海儀式,傳承疍家文化
    疍家永傳承, 8月15日至16 疍家文化節,在陵水新村鎮中心漁港碼頭落幕經過3個多月的南海伏季休漁期接近尾聲,漁民迎來開海捕撈的季節。在疍家漁民代表宣布開海後,現場千艘漁船整齊待發,拔錨啟航。
  • 苗族服飾為何吸睛,非遺技藝凸顯價值,如何傳承非遺技藝
    明《五溪蠻圖志》載苗族「昔以楮木皮為之布,今皆用絲、麻染成,五色,織花綢、花布裁製服之。」,「男女皆戴銀耳環,尺圍大,皆跣足。」廣西苗族服飾因各支系居住地不同,有的服裝質地、款式、紋樣相似,有的相差較遠。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又蘊藏著怎樣的技藝?近日,我省西鹹新區空港新城的一位車木匠,就用傳統木工技藝,復原了一輛2000多年前的古戰車。傅平說,打造戰車同樣要用傳統的木工技藝,對自己的手藝也是一種挑戰和提升。▲ 李府容參觀這個車馬坑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個車很多很多確實是沒見過,還是想把傳統的一些東西古老的技藝,包括古老的技藝的這個外形一些造型,我也很想把它恢復了。
  • 清朝「傳統技藝」面臨失傳,全國僅2人在做,失傳原因很現實
    中國傳統手工藝面臨無人傳承、瀕臨失傳的局面,造成今天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麼?一、傳統技藝面臨失傳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類的發展,人們的觀念和社會的性質也在日益變化。當今社會已經成為一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今天的成功更多的是用金錢來衡量。
  • 窯灣古鎮的故事之九: 原汁原味的漁民生活
    我們先不談官商漕運從江南運至京城的壯舉,單說一年四季的糧食、蔬菜、瓜果、手工業產品匯集在運河各碼頭銷往四方,還有漁民捕到的魚類、蟹蝦通過運河銷往城鄉的情形,就知道大運河帶動了水鄉的漁業、養殖業、交通運輸業、商業、手工業的發展。還有,每逢豐收和節慶的日子,運河沿岸就人來船往,熱鬧非凡。
  • 漁民在大海捕魚時最怕遇見的惡霸神奇寶貝
    在廣闊的大海中,生活著許許多多的神奇寶貝,有些溫馴,也有一些很兇狠,漁民們在大海裡捕魚時最怕遇到那些兇惡的神奇寶貝,輕則獵物被搶走,重則連小命都不保。那這些惡霸神奇寶貝都有誰呢?1、好壞星好壞星是一種有毒的神奇寶貝,被它頭上的毒刺扎到是很危險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