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漁民載著滿船的鸕鷀在水中撐著長篙。)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1月19日訊(浙江在線記者郭戟鎧通訊員吳鶯鶯朱尹瑩)煙雨朦朧下一葉扁舟,漁夫撐著長篙,口哨聲響,成群鸕鷀扎進水中。矯健的鸕鷀、硬朗的漁夫,這是寧波市海曙區南塘河冬日裡的一幅詩情畫卷。
據史料記載,鸕鷀捕魚起源於公元960年左右,鸕鷀潛入水中,嘴裡兜著魚,再回到小舟上,漁民從鸕鷀的嘴裡將魚掏出。現在,這種古老的捕魚方式幾近消失。而在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沙港村,還有兩位耄耋之年的老漁民莊根華和張聖華,60多年來一直堅持原生態的鸕鷀捕魚,延續著獨有特色的漁樵文化。
(鸕鷀整齊的停在船簷上不會亂飛。)
「鸕鷀12個月大就開始訓練,而10歲後它的視力會出現問題,就沒法下水了。」張聖華說。在以前,鸕鷀捕魚屬於家傳手藝,張聖華一家三代都是有名的捕魚能手。12歲開始,張聖華跟著父親下河捕魚,這營生一幹就是60多年。
(莊根華用草繩將鸕鷀的脖子綁住。)
要飼養鸕鷀,讓鸕鷀乖乖地跳進水裡捕魚,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鸕鷀捕魚的時間一般是每年農曆十月到次年正月底,每次捕魚他們先用荷包草做的繩子將鸕鷀的頸部綁住,防止鸕鷀消化掉捕到的魚。
(鸕鷀在水中爭搶魚兒。)
然後用竹竿將鸕鷀驅趕下水,鸕鷀們靈巧地騰空躍起,一會兒紛紛鑽入水中,搜尋著湖水下的魚兒,待捕到魚後,先貯藏在喉囊中。
(老漁民用杆一挑就將鸕鷀拉回船上。)
老漁民伸出竹竿,鸕鷀便跳躍其上,竹竿再那麼往漁舟上一搭,鸕鷀就上了船。
(鸕鷀能一口直接吞下比自己脖子還粗大的魚。)
(張聖華將鸕鷀嘴裡的魚拿出。)
待鸕鷀抖落毛上的水珠,漁夫用手抓住其喉囊,輕輕一捏,囊內的魚便逐條轉個方向,順著魚鰭的方向把魚擠出來。鸕鷀疲乏了,漁夫就喚回鸕鷀駕船返航,把船停泊到棲息地,用早已準備好的小魚犒勞辛苦工作的鸕鷀們,這時,飢腸轆轆的鸕鷀聞到了魚味,都爭先恐後地圍在他們身邊搶奪食物。「鸕鷀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只有發出抑揚頓挫的口令聲,它們才會專心捕魚。」兩位老人說。
(莊根華將鸕鷀放在一根長杆上。)
鸕鷀捕魚被認定為寧波市海曙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是近年來,隨著現代化的捕撈工具與作業方式興起,不少傳統鸕鷀捕魚人紛紛轉行,目前只有兩位老人一直堅守著這門技藝。老人說,幹了那麼多年的鸕鷀捕魚,這種簡單、樸素的漁民生活,已經深深地烙在心裡。「我們的身體能這麼健朗,跟堅持鸕鷀捕魚也很有關係,每次出去捕魚就好比鍛鍊身體,一舉兩得啊。」張聖華說。
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是兩位老人最大的心願。「兒子們雖然都懂得這門手藝,但是用的地方太少了。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到這門手藝,傳承好這門手藝。」兩位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