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今日白露,不自覺又吟誦起了《詩經·蒹葭》中的詩句。
不得不說,那個白露時分夢一般的美麗伊人,不知不覺間已經讓我們魂牽夢縈了幾千年!
今天,借著白露,青鳥帶大家一起走進《蒹葭》,走進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悽悽,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採採,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秋日的河邊蘆葦十分茂盛,露水凝結成的霜落在了上面。那美麗的人兒啊,在河水的那一邊。我逆著流水追尋她,道路太長也太險阻了,追不上。我順著流水去找她,她仿佛又總是在那水中央。
後兩段也是一樣的意思,所以不做翻譯了!
總之就是:在秋日的河邊發現了一個絕美的伊人,來來回回、上上下下的尋找了她一番!
至於結果,顯然是沒有真正靠近的!
《蒹葭》營造的是一個浪漫唯美的氛圍
這首詩中,三段一樣的句式,描寫了三段幾乎一樣的情景。那就是:
蘆花蕩蕩水依依的河邊,有人看到了一個天仙一樣的伊人,那個人比世間任何女子都要美,達到了驚為天人的境界。
於是,他想要追求到這份美好,就開始了追索。
他逆著水流追了半天,沒有成功追上。於是,他就順著水流找,但還是差一點距離。
這個找尋愛的過程,就像捉迷藏一樣,有點打情罵俏的意思,初讀像是戀人間的小遊戲。
所以,初讀《蒹葭》的時候,容易覺得很輕快,唯美!
《蒹葭》實際上講述的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悲劇
這首詩多讀幾遍,跟初讀時候絕不是一個感覺,會漸漸陷於失落。
如果是情人間的遊戲,最後的結局一定是美好的!
會是「我找到你了!哈哈哈」,然後以幸福收場。
可是這首詩不是的!
用了三段,來來回回至少找了三個回合。結果,不管逆流而上,還是順勢而為,伊人都是不變的。
那個伊人,始終是可以被人看到,卻碰不到的。她要麼在水中央,要麼在水中的高地上,要麼在水裡的某一塊陸地上。但是,只要找過去,她就又換了地方了。
最後,只是可遇不可求,只是鏡花水月一場,只是美麗的泡沫!
最悲慘的愛情,莫過於此了!
如果沒遇到,就不會有開始。如果看不見,就不會苦苦追尋。
可是偏偏,這裡的伊人,是始終能看到的一個存在,她的魅力還很大。這就可怕了,讓人著魔一樣,義無反顧的去追她。可就是得不到,簡直不要太虐。
如果,真是《蒹葭》裡描述的這樣,反反覆覆追尋的話,就相當於把自己困在了一個時空裡,像一個囚徒一樣!
那麼,這份愛,無疑是世間最悲情的!
《蒹葭》可能是詩人的一個幻覺
這首詩中唯美的畫面,美的不可方物,就像是夢境一般飄渺。
特別是那個伊人,明顯是可以飄來飄去的,是超現實的。
那麼,這就很有可能只是作者的一個夢。他在夢中愛上了一個仙女,開始了艱難的追求之旅。結果,不管怎麼努力,不管換了多少次姿勢和方向,結局都一樣。
那個伊人,不屬於詩人!
我們現在都常說秋天萬物凋零,是一個分手的季節。所以,在秋天,連幻想都是帶著悲情色彩的。秋風之下,蘆葦蕩悠悠,伊人也是飄渺的,抓不住的。
大概率,詩人心裡有一個得不到的,美麗的姑娘!
《蒹葭》也可以是在談理想,或是別的
有時候,愛情和理想其實是一樣的。都是我們深深渴求著,卻很難實現的。
所以,「伊人」也不一定只能是指代美人,也能是心中的理想。
為了理想,詩人上下而求索著,但是始終是距離目標差一點點,沒能真正實現。
但是他不放棄,始終堅持著,一次又一次的再次出發,向著目標,從不後悔。
也有學者認為,伊人之所以得不到,是因為指的是古聖先賢。因為他們已經被歷史的年輪帶走了,所以終其一生只能無限靠近他們,卻再也不可能見到。
這樣解釋也是很合理的。
《蒹葭》是寫滿遺憾的
不管《蒹葭》中,詩人是在追尋什麼,或是愛人、或是先賢、或是理想,結局都是一樣的,是充滿了遺憾和落寞的。
最後的最後,一切如同鏡花水月般不可求,讓人陷入了無盡的悵惋之中。
所以,千萬別聽到「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就莫名覺得浪漫,好像是天賜女友的唯美愛情。
那都是騙人的!那個伊人,同天上的月亮一樣,都是能入我們眼,卻不能入我們懷的!
愛上伊人,和愛上月亮一個下場,註定是虛無縹緲,無法得到的(別給我說現在能上天哈,上去就是坑坑窪窪,不美了)。
寫在最後
今天就分享到這裡了,不知道大家對《蒹葭》的理解同我一不一樣呢?大家覺得這個故事偏向唯美,還是偏向哀傷呢?大家覺得那個伊人是愛人還是賢人或者理想呢?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