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洛神賦圖

2021-02-22 思普瑞工場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

黃初三年曹植自洛京東返封地,黃昏時疲憊的旅人到達洛水,車馬暫歇,此時一陣微風吹起,恍惚之間,有位伊人映入眼帘,煙波浩渺中,那如朝陽般新鮮的一瞥,瞬間擊中旅人內心。洛神有多美,旅人如此形容,「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又如雲籠月,雪迴風般朦朧。」旅人借洛水傳情,以玉佩為邀約,伊人有情,指向流水,以為期許。而命運恰如潛流,動無常則,靜止難期。與洛神的盟誓雖近在咫尺,旅人卻因人神殊途,陷入猶豫和狐疑。天地間的神靈,都為這未及開始就已結束的相逢嘆息。風神屏翳收斂晚風,水神川後止息波濤,河伯馮夷擊響神鼓,女媧發出清泠的歌聲。而伊人終跨上玉鸞,乘六龍雲車離去。旅人逆流而上卻追索不得,悵然踏上歸途。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其辭曰: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闕,越轘轅,經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爾乃稅駕乎蘅皋,秣駟乎芝田,容與乎陽林,流眄乎洛川。於是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睹一麗人,於巖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爾有覿於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也!」御者對曰:「臣聞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則君王之所見也,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閒。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像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遊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

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採旄,右蔭桂旗。壤皓腕於神滸兮,採湍瀨之玄芝。餘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無良媒以接歡兮,託微波而通辭。願誠素之先達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而明詩。抗瓊珶以和予兮,指潛淵而為期。執眷眷之款實兮,懼斯靈之我欺。感交甫之棄言兮,悵猶豫而狐疑。收和顏而靜志兮,申禮防以自持。

於是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竦輕軀以鶴立,若將飛而未翔。踐椒塗之鬱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長吟以永慕兮,聲哀厲而彌長。

爾乃眾靈雜沓,命儔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或採明珠,或拾翠羽。從南湘之二妃,攜漢濱之遊女。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之獨處。揚輕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佇。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於是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媧清歌。騰文魚以警乘,鳴玉鸞以偕逝。六龍儼其齊首,載雲車之容裔,鯨鯢踴而夾轂,水禽翔而為衛。

於是越北沚。過南岡,紆素領,回清陽,動朱唇以徐言,陳交接之大綱。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當。抗羅袂以掩涕兮,淚流襟之浪浪。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無微情以效愛兮,獻江南之明璫。雖潛處於太陰,長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宵而蔽光。

於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冀靈體之復形,御輕舟而上溯。浮長川而忘返,思綿綿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僕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攬騑轡以抗策,悵盤桓而不能去。」

魏文帝曹丕即位後,曾經的太子候選人曹植備受猜忌,前路已暗淡,心事更難言。回首西顧,他留戀的究竟是洛神還是那個與洛水相連,牽繫著他精神生命的洛京。洛水中映出的究竟是至美的愛情,還是窮途之際,超越理性極限的幻境。魏晉三百年來,個性的自我意識,在秩序解體中痛苦的覺醒。繪畫也從旨在教化轉向對個人情感多元價值的表達。一曲失意人的哀歌,化作線縷絲絲,落在超過五米的長卷上,綿長婉轉。

自洛神賦創作近二百多年後,東晉一代畫聖顧愷之,感其賦之華彩,嘆其情之哀婉,決定繪一幅長卷,與仙才有一番神交。《洛神賦圖》存世九個版本,學界皆認為故宮甲本和遼寧省博物館的藏本是臨自同一版本的宋人摹本。畫風有六朝遺韻,母本應當創世於公元6世紀。

生來通透坦率,苦悶嗟嘆而終。世人皆看子建才思,怎知他的志向與苦願。世人都說顧愷之「才絕」「畫絕」。身處亂世,恐怕只有痴黠參半,才能明哲保身吧。長康與子建隔著百年,惺惺相惜。

洛神,從《詩經》的蒹葭蒼茫,和《離騷》的萬千雲氣中浮現。帶著對美的無限嚮往卻永不可得的缺陷。奠定了東方審美的底色,也帶來一縷靈動的微風,吹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相關焦點

  • 荔枝文藝課丨有位伊人 在水一方 「品歷代仕女名畫」之《洛神賦圖》
    邂逅:疲憊的詩人到達洛水,恍惚之間,有位伊人,在水一方。 伍   顧愷之非常擅長畫肖像,除了《洛神賦》,聞名於世的還有《女史箴圖》、《列女仁智圖》等,據說這是源於他對母親無限懷念。  就是《洛神賦圖》,也有不少人認為這幅畫的比例有問題,畫中的人物比山還高大;而女神的頭身比例是1:5.7,也不符合美學標準。   其時,在顧愷之那個時代,中國繪畫是不講透視和比例關係的,而是對重要表現對象進行拔高擴大處理,所以在《洛神賦圖》中,畫中的人物比山還高大。
  • 蒹葭《詩經·國風·秦風》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 [4] ,在水一方 [5] 。溯洄從之 [6] ,道阻且長 [7] 。溯遊從之 [8] ,宛在水中央 [9] 。蒹葭萋萋 [10] ,白露未晞 [11] 。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12]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 [13] 。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14] 。蒹葭採採 [15] ,白露未已 [16] 。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17]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 [18] 。
  • 科技讓《洛神賦圖》動起來,央媽讓世界領略華夏傳世名畫風採
    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斫琴圖》等堪稱珍品。特別是他的《洛神賦圖》,顧愷之深刻理解和體會了文章的主題思想,並創造性地發揮了豐富的藝術想像力,用繪畫形式巧妙地再現了《洛神賦》中所表達的那種真摯的感情。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型、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 《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唯美愛情,其實是騙人的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今日白露,不自覺又吟誦起了《詩經·蒹葭》中的詩句。不得不說,那個白露時分夢一般的美麗伊人,不知不覺間已經讓我們魂牽夢縈了幾千年!今天,借著白露,青鳥帶大家一起走進《蒹葭》,走進那個遙不可及的夢!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劃一葉輕舟,渭行於野水蘆蕩裡,心眼所及之處,就是幾行《詩經》: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把極平常的一芊芊蘆葦,風情萬種的鮮活在世人目光裡,招搖於戀人的心間。
  •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洛神》曹植&甄宓
    01TVB的《洛神》,當然不能當正經歷史劇來看。但我覺得它還算是一朵做工精細的花兒,文史為編,劇本文雅,韻味深長,演員出彩。一盒酥、門內活、雞肋語、曹娥碑、爭世子,足見其史。遊君山、短歌行、美人篇、銅雀賦、洛神賦、七步詩,足見其文。出口成章、引經據典,足見其韻。縱觀整部《洛神》,它既涵蓋了《山海經》、《詩經》等著作的精妙,又包括了魏晉才子們的建安風骨。
  • 把《洛神賦圖》放大10倍,震撼了!
    >《洛神賦圖》是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取材於三國文學家曹植寫的文章《洛神賦》而創作的連環長卷描述了曹植赴京都朝覲魏文帝就是他哥哥曹丕後返程途經洛河▲ 男主角曹植是三國文學家,畫中女主角洛神傳說是伏羲之女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藝速課artroom」(ID:artroomv),首發於2018年10月14日,原標題為《放大十倍看名畫之《洛神賦圖》》,不代表瞭望智庫觀點
  • 白露到,秋意濃~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秋風起,秋葉黃,暑熱散盡天轉涼;秋月朗,秋蟬唱,豐收時節正在忙;秋聲賦,白露降,祝福問候齊送上;多加衣,保健康,三餐搭配要得當;早休息,晨早起,加強鍛鍊好身體。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佇立於濱海之湄,抬首眺望,青山隱隱,霞色藹藹。我亦多想,趁白露未晞,逆著流水去尋覓心愛之良人,縱算道路曲折又何妨;我也多想,趁晨露未乾,溯流而上去找尋心愛的伊人,縱然道路險阻且無妨。流光容易把人拋,時光一年一年如昨,人心一歲一歲漸老,唯有眷眷的情懷在心間生根發芽,盛放成朵朵心蓮,蔥蘢不遜於芭蕉綠,明豔不亞於櫻桃紅。
  •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這是流傳在將近3000年前的古老情詩,描繪了一幅河畔思念戀人的圖景:河邊的蘆葦鬱鬱蒼蒼,深秋的露水結成了雪霜,意中之人在何方呢?應該就在蜿蜒曲折的河岸邊。逆著河流去找她,道路險阻又綿長,順著流水去尋她,仿佛就在水中央。詩句將晚秋景致的美豔與對心上人求而未得的悵惘交織到一起,令人難免會在賞心悅目之餘心生悽婉的情愫。
  • 五千年懸案:《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是誰?
    題記: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有一個疑問,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  東晉時期的著名畫家顧愷之有一幅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此圖描繪的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嚮往。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雲髻,被風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洛神賦圖
    洛神賦圖(局部) 《洛神賦圖》是東晉顧愷之的畫作,原《洛神賦圖》卷為設色絹本。 洛神賦圖(局部) 在現存的中國古代繪畫中,《洛神賦圖》被認為是第一幅改編自文學作品的畫作。
  • 《國家寶藏》之《洛神賦圖》+12圖
    今天請大家看一個寶藏,《洛神賦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寬27.1釐米,長572.8釐米。三國時曹植寫下《洛神賦》,晉朝顧愷之畫出這個故事,傳承至今,是無價之寶。此圖分段描繪《洛神賦》的內容,構圖連貫,設色濃豔,畫法古拙。
  • 腐團兒: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腐團兒本來就是個美人胚子,所謂人靠衣裝,只要服裝得當,扮演起清純來自然不費力。來一起看看,腐團兒是怎樣扮演清純女孩的。讓人不禁想起詩經中所說的——蒹葭蒼蒼,白鹿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腐團兒完完全全能稱之為清純的形象,她穿的漢服和平時的COS不大一樣,平時COS其他的不知火舞之類非常火辣,但是她穿上漢服則是十分靜美,真正的漢服和古風服裝的區別是很明顯的,真正的漢服講究衣服要能覆蓋全身,團兒的這一套漢服叫做齊胸襦裙,全身的肌膚都在衣服的覆蓋之下,行不露足顯得端莊典雅。
  • 傳世名畫《洛神賦圖》即將展出,怎樣讓孩子欣賞國寶之美?
    《洛神賦圖》全卷知道了這三件事,你就是《洛神賦圖》的小小達人了。01《洛神賦圖》有什麼故事?我們先說這第一件,這幅畫畫的是一個傳說,故事有點像神話。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表現出顧愷之對描繪對象的神態、形狀、色彩等因素的精準把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幅《洛神賦圖》如此傳神的緣故。03《洛神賦圖》為何偉大?如何鑑賞?
  • 《洛神賦圖》:看不懂這畫,只因從未動情
    /   東 家 按   /聽說2月14號是情人節,但在我看來,情人節只有七夕。
  • 唐宋八大男神首次聚齊,展出國寶級《洛神賦圖》《瑞鶴圖》真跡
    根據官方消息,《洛神賦圖》《瑞鶴圖》2幅真跡會展出!(盲猜展期會很短)《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北宋 佚名 遼寧省博物館藏《瑞鶴圖》北宋 趙佶 遼寧省博物館藏這次展出的《洛神賦圖》是宋人的摹本,與原作極為接近。它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繪畫的藝術特點,較為完整地表現了三國時期曹植所作《洛神賦》中的內容。
  • 洛神賦.邂逅神秘!
    (拍攝小花絮,視頻更精彩,請在wifi下觀看,總有你想不到的驚喜)<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洛神,洛水之神,名宓妃,是傳說中伏羲氏之女。有人認為,所謂的「洛神」是現實存在的,而那些則是後話。不管《洛神賦》有多麼瘋狂的歷史背景,那驚天動地的古典之美促使我拍下這組攝影創作。只是此洛神賦非彼洛神賦,僅僅是感嘆其驚鴻之美也為自己設下這偶遇的由頭。年代已不復存在,幸好「夢」境還在。
  • 字字珠璣《洛神賦》
    行書《洛神賦》是趙孟頫書風鮮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的作者是曹植,他以神話中關於宓妃的情節,通過聯想,塑造了洛神這個美女形象,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情,文筆柔美清新。趙孟頫以同樣柔美、圓潤的筆墨作書,如合符契。《洛神賦》還表現了趙孟頫的精心。
  • 《洛神賦》他將對理想的追求,融匯在與洛水女神宓妃似真似幻愛情...
    《洛神賦》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曹植的代表作。作為浪漫主義辭賦的典型代表,它繼承了《詩經》和《離騷》中的求女情結,並從廣度和深度上對求女情結進行了發揚,使求女情結這一特殊的中國古代傳統詩賦文學意象達到了一個最高峰。
  • 細筆遊絲,定義中國式美女——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賞析
    出現在東晉畫家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洛神宓妃,就是一副苗條的樣子,憑著「翩若驚鴻,婉若遊龍」姿態,引得畫中河岸上的曹植心神蕩漾。  在中國美術史上,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地位非凡。畫中的洛神宓妃和《女史箴圖》、《斫琴圖》裡的女性形象一道,為後世的畫中女子樹立了標杆,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定義了中國式美女。出現在動畫片《大鬧天宮》中的七仙女,身形姿態、髮式衣著都與洛神宓妃頗為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