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魔王》賞析

2021-02-19 鋼琴交流群

    一 簡介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1797年-1828年)奧地利作曲家音樂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被後人評價為「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他作品。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聖母頌》、《菩提樹》、《鱒魚》、《小夜曲》、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魔王》歌曲創作於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很強的敘事歌曲。《魔王》,就是來自德國的古老傳說,它描寫住在黑暗森林中老樹洞裡的魔王用甜言蜜語和威逼利誘去誘拐病危的孩童,擷取他們瀕死的生命。德國大文豪歌德將它寫成一首敘事詩,而作曲家舒伯特更把歌德詩中的精神融入音樂,譜成一首藝術歌曲《魔王》。有位評論家曾說,即使舒伯特一生只寫過這首歌,他也有資格臵身於著名的音樂家行列。 

                                          

  二、從歌曲內容上體現的戲劇性。 

這首歌曲由男中音演唱,曲中四個角色——敘事者、父親、兒子、魔王,由同一人擔任而以不同的音色來詮釋。渾厚的男中音首先敘述黑夜疾馳的馬蹄聲,是父親帶著兒子正要回家。父親以深沉溫暖的聲音問愛兒,為什麼將臉兒掩藏?孩子以微弱的聲音回答他,說是看到魔王衣衫飄飄,接著好似真有魔王鬼魅般的聲音出現,充滿威脅誘騙,無所不用其極的,要孩子隨著他一起去。孩子變得驚懼慌亂,他呼喊父親,父親極力安慰,告訴他看到的不過是煙霧瀰漫,不過是風吹柳樹……但是孩子的恐懼令父親不安,快馬加鞭飛奔回家。孩子終於不敵死神的魔掌,已然斷氣了。第一段:敘事者以口語化的朗誦調唱出,以賦予音樂性的語言,將詩韻融化在曲韻中。第二段是父親和兒子的對話。音樂在聲部的低音區,以沉著、平衡的聲調,刻畫父親的關切和撫慰,而緊接著就是兒子充滿恐懼的疑問,通過父子一問一答,使人如臨其境,充滿戲劇性。第三段魔王的音樂旋律是抒情歌唱性的,舒伯特通過圓滑的聲音線條,大小調和聲的轉換……使魔王甜蜜、虛假、狡猾的性格躍然紙上。接著,父與子再次對話,魔王步步進逼,兒子心裡害怕,一次次呼喊父親,一次比一次驚惶,舒伯特通過同音反覆及附點音符的巧妙運用將其刻畫出來,其中許多半音進行和休止符形象地表現出孩子的驚慌和虛弱。直到第五段,魔王軟硬兼施,威逼恐嚇。在轉為E大調的進行中,舒伯特連續採用下行大跳的旋律進行和多次變音和弦的運用,充分揭露了魔王那冷酷無情的內心世界。 最後一段,敘事者用焦急沉痛的音調描述了可悲的結局:父親急馳到家,兒子早已在懷抱中死去。鋼琴以兩個特強和弦,表現了精疲力竭的父親悲痛欲絕的心情。

 這首敘事歌曲層次清晰、結構新穎、和聲巧妙、色彩濃烈,作者用簡潔詩化的音樂語言深刻描繪出栩栩如生的任務,情節激蕩感人,抒情與戲劇性都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不愧是舒伯特最感人的作品之一。

  一、      鋼琴伴奏的高度藝術表現力

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鋼琴伴奏開創了浪漫主義鋼琴表現技巧的新天地,他將鋼琴伴奏提高到了與聲樂同等重要的地位,他的創作使得歌詞、旋律、伴奏三者相輔相成,融為一體,意境完美,有著濃厚的浪漫主義氣息。在他的手中,鋼琴伴奏不再是單純的和聲性輔助,而是以烘託氣氛、襯託情緒為主,其本質一變「寫景」而為「寫意」。在本部作品中,舒伯特給伴奏做了最好的詮釋:鋼琴伴奏不是簡單的襯託附屬品,它通過調性上、音區上、和聲上的色彩變化加深和刻畫歌曲的形象、同時也刻畫出了個人心理狀態的發展,揭示出人物的各種情緒和情感。在這裡,鋼琴的前奏、間奏、尾奏已不再只是起著一種簡單的連接功能作用,而是一種極富與造型又刻畫人物內心情感的發掘與補充的一種重要手段。

  二、      結語

舒伯特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並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越背景,在歌劇方面有18世紀初的「羅西尼熱」,在交響樂和奏鳴曲方面貝多芬的名聲正如日中天。舒伯特在巨人的陰影中只能另闢新徑,在聲樂和器樂的領域中推陳出新,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藝術歌曲和浪漫主義鋼琴小品,而《魔王》正是其藝術歌曲中的代表之作。在該曲中舒伯特用了很多古典主義中既不常見的表現手法,如為表現孩子的恐慌,孩子的呼叫聲每次對鋼琴的高音高處伴音,與伴奏行程兩個二度疊置,音響極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在古典主義中很難見到。總之在舒伯特的藝術歌曲中,調性的確立與變化是與歌詞情緒發展完美結合的,因為舒伯特對和聲色彩很敏感,因此他對和聲語言的運用與歌曲的表現內容是水乳交融。他在強調傳統調性之間的邏輯關係的同事,更注重了調性的色彩性的對比,使調性更好地服務於歌詞中情緒的變化和意境的刻畫,這種力求多方面刻畫音樂形象的調性表現手法,也正是浪漫主義音樂最富有特徵的手法之一。

   以上種種說明只不過是我對舒伯特這首藝術歌曲的特色進行的簡明分析,正因為它代表著舒伯特藝術歌曲創作的精華,它的內容和形式簡直達到了盡善盡美的成都,所以我們真是很難用言語來對它及逆行詳盡地表述,唯有用心來感受才能體會其中的魅力。記得有人說過,舒伯特僅憑《魔王》這一首歌曲就可以在音樂史上千古留名,它是西方藝術歌曲裡的一首裡程碑作品,它創造了詩歌與樂曲相結合的世界奇蹟,成為人類藝術寶庫中最珍貴的音樂珍品而魅力永恆!



相關焦點

  • 舒伯特:魔王
    我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作曲——舒伯特 1815年,舒伯特18歲,這一年是舒伯特的創作高峰,他一共寫出了144首樂曲,另外還寫了一部交響曲和兩部彌撒。《魔王》就是這個特殊年份裡的傑出作品之一,是一首具有很高藝術價值、被譽為世界名曲的藝術之歌。這首膾炙人口的樂曲,是根據德國大文豪歌德的一首同名詩歌譜曲而成。《魔王》原詩寫於1781年。1781年,歌德在圖林根地區旅行時,住在一家叫做「樅樹」的旅館裡,聽人們茶餘飯後講到一個前幾天剛剛發生在村裡的事情。
  • 舒伯特《魔王》
    《舒伯特根據歌德的同名詩所創作的敘事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樂派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600多首歌曲,開創了藝術歌曲發展的新紀元。《魔王》作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據歌德同名詩創作,作於1815年。當時作者只有18歲,這首敘事曲被編為作品第1號。
  • 舒伯特藝術歌曲《魔王》欣賞指南
    本文通過對舒伯特及其藝術歌曲特點的介紹,以及對《魔王》的創作特點的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提高對歌曲的理解和表現。「藝術歌曲之王」舒伯特 弗朗茲・彼得・舒伯特,奧地利作曲家,生於維也納的一個教師家庭。《魔王》是歌德寫的詩,由舒伯特譜曲。這首歌曲創作於1815年,是舒伯特最著名的歌曲之一。《魔王》的旋律特點 《魔王》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很強的敘事歌曲。它屬於典型的通體歌。在前奏曲中就出現在同音上的三連音(表現疾奔的馬蹄聲),這時隱時現、時弱時強的三連音除了具有描繪的寫實作用外,也是造成局促不安心理的重要因素;低聲部的問息樂句則暗示不時掠過的林間陰風。
  • 舒伯特經典藝術歌曲《魔王》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舒伯特《魔王》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很強的敘事歌曲。演唱者要善於用不同的音色變化和感情處理來表現四個不同人物。這首歌曲創作於1815年,全曲以德國詩人歌德的同名敘事詩為詞,通過不同的旋律音調,配上不同的唱腔,以及鋼琴模仿持續不斷的急馳馬蹄聲和呼嘯的風聲的三連音,表現了敘事詩裡兒子、父親、魔王以及敘事者四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特定的環境。
  • 舒伯特《魔王》(藝術歌曲)第0812期
    每日一曲《魔王》是舒伯特根據偉大的德國詩人歌德所寫的詩歌譜寫同名藝術歌曲。這是一首戲劇性、藝術性都很強的敘事歌曲。
  • 俄裔美國男低音Alexander Kipnis演唱舒伯特《魔王》
    今天欣賞的是俄裔美國男低音Alexander  Kipnis(亞歷山大·基普尼斯)演唱舒伯特的藝術歌曲《Erlkönig魔王》。
  • 舒伯特《軍隊進行曲》
    一、舒伯特介紹1.生活背景: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1797-1828),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生活在奧地利首相梅特涅統治下最黑暗的時代,在其短暫一生中過著半飢半飽的生活,經常靠朋友接濟,窮困潦倒,是一個貧窮的音樂家,舒伯特在生的時候
  • 李斯特 + 舒伯特 + 王羽佳 = ?
    李斯特一生創作了大量鋼琴曲,其中改編曲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尤其是他改編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飽含深情卻不嬌柔做作,樸實溫潤又不乏精妙之處。現在,友友就借王羽佳演奏的三段演奏視頻,給大家分享李斯特的三首改編曲:《紡車旁的甘淚卿》、《水上吟》和《魔王》。
  • 舒伯特的詩與音樂
    30年後的1815年10月,隨著舒伯特的《魔王》問世,藝術歌曲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勢不可擋。教師家庭的背景,使舒伯特從小就受到良好教育,但從小就展現出來的音樂天賦,使他一直對教師職業既敬畏又抗拒。11歲那年,舒伯特進入神學院附屬小學學習,在學生管弦樂隊拉第一小提琴兼作譜務,樂隊指揮缺席時,他還上臺指揮。
  • 舒伯特《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的賞析與演奏提示
    D.821舒伯特《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的賞析與演奏提示雖然舒伯特逝世時只有31歲,生前共完成了歌劇、交響曲、鋼琴曲、器樂曲、室內樂等近千部作品。《a小調奏鳴曲》是舒伯特晚期的經典之作,是一首相當唯美流暢的奏鳴曲,曲中那時隱時現的憂鬱氣氛,使此作品具有一種優雅的格調,恰如氣氛地體現了「平凡、自然、思想深刻的人性的歌唱」。 《a小調大提琴奏鳴曲》具有極高的藝術性,一直為音樂者所愛,曾被中提琴、木管、古典吉他等樂器改編演奏。
  • 19世紀的璀璨音樂新星——舒伯特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被認為是古典主義音樂的最後一位巨匠,現聞名天下的《搖籃曲》(開頭為「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便是在他的筆下完成的。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創作了1000多件作品,其中有600多首歌曲,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樂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 ,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 。
  • 跨越古典與浪漫的音樂家:舒伯特
    舒伯特恐怕是眾多音樂家中壽命最短的一位了,不到32歲便英年早逝了。但是,他卻是作品極為豐富的一位作曲家,一生寫了600多首藝術歌曲和9部交響樂,還有大量的室內樂和鋼琴獨奏樂。和梵谷一樣,他生前名氣不大,但是死後卻家喻戶曉。
  • 新春特輯 | 作曲家舒伯特音樂賞析
    《小夜曲》在《小夜曲》中,舒伯特使用了全新的創作手法,將詩意、精緻、自然以及創作者的即興表演融合得恰到好處,在充滿著浪漫色彩和神秘情懷的過程當中,讓聽眾感受到了作者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以及對於愛情的美好憧憬。也正因為如此,有很多人都說,《小夜曲》是舒伯特所創作出的最有型的曲目。
  • 高中音樂《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1.聆聽《魔王》《鱒魚》,感受、體驗歌曲的音樂情緒,認識歌曲所表現的思想內容,感受、體驗並理解舒伯特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徵。2.運用感受、體驗、合作、表現等方法,提升音樂審美能力與歸納總結能力。3.了解舒伯特的生平及其音樂創作,了解外國及我國的藝術歌曲特徵。
  • 分享舒伯特小知識
    1828年11月19日,舒伯特因病逝世,年僅31歲。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樂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
  • 這個作品奠定了舒伯特「藝術歌曲之王」的地位,那年他24歲
    《魔王》就是一例。《魔王》的創作過程說來頗具傳奇色彩,幾乎是所有舒伯特傳記必記之事。好友施鮑恩回憶,1815年10月的一個下午,施鮑恩和朋友一起去看舒伯特。進到他的房間時,舒伯特正手拿歌德詩集,在房間裡旁若無人踱來踱去,大聲反覆誦讀《魔王》裡的詩句:(敘事者)在夜半風中,騎馬飛馳,是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他把那孩子抱在懷裡,緊緊地抱著,使他溫暖。
  • ​舒伯特《魔王》極簡欣賞指南丨《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
    《西方音樂400年》課程導賞舒伯特《魔王》賞析    導讀:敘事性歌曲《魔王》是1815年舒伯特18歲時寫的,這一年是舒伯特創作歌曲幾近白熱化的時期,一年內寫了144首,另外還寫了一部交響曲和兩部彌撒曲,在他一生創作的六百首歌曲裡,這一年就佔去了近四分之一。
  • 【音樂百科】歌曲之王-- 舒伯特
    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裡德裡希·席勒、海因裡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光10月15日寫了8首歌,10月19日7首。 1814年12月舒伯特結識了詩人Johann Mayrhofer: 由於舒伯特的性格,他們的友誼很快發展至親密無間。他倆的脾氣不一樣,舒伯特率直,開放,陽光,Mayrhofer憂鬱,沉默寡言,將人生看作對人的忍耐力的考驗。他們的友誼,我們隨後會看到,對舒伯特後來的幫助是多方面 。
  • 高中音樂《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說課稿
    一、說教材首先我想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藝術歌曲的成熟——舒伯特的歌曲》是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鑑賞(必修)第九單元的一節鑑賞課,該單元共包含三部作品,分別為《魔王》《鱒魚》《菩提樹》,其中《魔王》是一首戲劇性很強的敘事歌曲,歌曲主要描繪了,一個狂風之夜,父親懷抱病重的兒子騎馬飛奔,魔王不斷誘惑兒子,企圖奪走兒子生命,最後兒子死在了父親的懷中。
  • 世界史:歌曲之王——舒伯特
    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出生在維也納近郊的一個小鎮上,父親是一位小學教員。舒伯特兄弟姐妹八個,十口之家僅靠父親一人微薄的工資餬口,生活非常艱難。舒伯特一家雖很清貧,但全家人生活得很愉快,相處得很融治。舒伯特的父親會拉小提琴,他手把手地教會了孩子們拉琴,舒伯特是學得最快最好的一個。父親的啟蒙教育,使舒伯特從小就愛上了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