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熔財經 Kinki
因為疫情,今年大家的「宅家時間」都多了不少,視頻網站行業顯然嘗到了業績的甜頭,紛紛提出了「漲價」的想法。
11月13日,愛奇藝率先宣布提高VIP會員的訂閱價,以月卡為例,將由原來的19.8元/月,漲價到25元,整體漲價幅度在25%左右。
這是愛奇藝成立9年以來,第一次公開漲價,不過此前,通過增加VIP會員等級等方法,實際上愛奇藝在消費者心中,已經悄悄提過價了。
此次正式提價後,不少會員表示將不會再續費,畢竟看視頻還有很多渠道,愛奇藝並非完全不可替代。
可「漲價」還是勢在必行,說到底,愛奇藝已經連續虧損了10年,如果沒有百度的「輸血」,愛奇藝或許早就撐不下去,也是時候尋求「自救之路」了。
據2019年財報顯示,愛奇藝全年的虧損再創新高,達103億元,超過了2018年的91億元。從2013年至今,愛奇藝的淨利潤累計虧損達到330億元。
「熔財經」回顧過去五年的經營數據,其實愛奇藝每年的營收都能實現穩定的增長。不過,2019年開始,愛奇藝的「步調」顯然慢了下來,營收增速開始放緩, 2018年的增速是44%,而2019年僅為16%。
對比營收,虧損的問題比較突出,15年的時候,虧損只有24億元,到了2018年,這個數字突然暴增至91億元。
究竟是什麼讓愛奇藝一邊收入增加,一邊虧損擴大呢?成本顯然是最大的問題。
在15-19年間,愛奇藝的內容成本每年都有近乎翻倍的增加,從15年的37億元,增加至19年的222億元。
近年來愛奇藝最高的單季內容成本,出現在2018年Q4,高達65億元,是當季愛奇藝營收的92%,
但反觀18和19年愛奇藝的營收,問題就很突出了,不斷增加的內容成本,也換不回愛奇藝的營收增長,甚至19年的廣告收入還下降了,比2018年少了10.57億。
「熔財經」發現,愛奇藝的毛利率也在下降,也就是說它的成本與收入壓根不成正比,能一直撐下去,靠的就是「燒錢」。
時間回到十年前,2010年,百度開始籌建視頻板塊,最終李彥宏選擇了前焦點網創始人龔宇,以「長視頻+廣告費」模式來打造網站,其後便有了愛奇藝的雛形。
此後多年,百度對愛奇藝一直保持著巨大的投入,以內容成本為例,百度每年在愛奇藝內容成本上的投入,約佔自己經營成本的40%左右。
當然,百度願意一直「輸血」,肯定也有自己的理由。
其一,愛奇藝能夠支撐起業界對百度更多的「想像空間」。一直以來,「搜索業務」都是百度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在搜尋引擎這一塊上,自谷歌退出中國後,百度已經是毫無疑問的業內霸主。
有了愛奇藝,百度也多了一層的「想像空間」,在長視頻領域,騰訊、優酷、芒果幾大公司仍在競爭;在短視頻領域,B站、快手等平臺又展示了另一種 「轉型」的可能性。
另一個原因,是愛奇藝可以完善百度的線上營銷服務,雖然搜尋引擎是最直接的營銷方式,但廣告主也會有其它需求,比如視頻廣告的投放,愛奇藝可以承接這部分的內容。
同時,愛奇藝可以豐富會員數據,藉助用戶喜愛的視頻內容,來完善用戶畫像,對廣告主而言,可以幫助其進行更有針對性的投放,當然,會員也是百度的流量入口之一。
但是,整個視頻生態發展至今,短視頻異軍突起,整個線上營銷的生態也有所改變,長視頻在廣告投放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因此實際上,愛奇藝對百度的作用正在削弱。
既然如此,愛奇藝不能一直等待別人的「救援」,「自救」顯然更明智一些。
事實上,在正式宣布「漲價」之前,愛奇藝也嘗試壓縮內容成本,同樣是第三季度,2019年的內容成本是62億元,2020年Q3成本則降至47億元。
2019年Q3,愛奇藝營收74億元,毛利率是-11%;2020年Q3,愛奇藝營收72億元,毛利率是11%。
愛奇藝內容成本減少15億元,同比降24%,雖然導致其營收減少2.8%,但毛利潤率卻足足翻了一倍,從負到正。
似乎,愛奇藝看到了「扭虧為盈」的希望,不過,僅僅壓縮成本還不夠,因為掣肘愛奇藝發展的,不僅是「成本黑洞」這個問題。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視頻網站普遍火了一把,但愛奇藝今年的會員人數和廣告收入增長,仍不如理想。
愛奇藝今年Q1財報顯示,訂閱會員增長了1200萬,然而到了Q2,會員減少的數量,已經超出了Q1會員的增長規模,到了Q3,會員數量較上年同期進一步下滑。
除此以外,廣告收入也岌岌可危。今年Q3,愛奇藝的廣告收入為18億元,同比下降7%,對比2018和2019年,我們可以看到廣告收入明顯呈下降趨勢。
對愛奇藝而言,會員數量和廣告收入基本是同比關係的,會員越少,願意投放廣告的商家便會更少,畢竟沒人看的廣告,商家投來何用。
當然,商家變得越來越不願意投長視頻廣告,這不僅是愛奇藝的問題,也是優酷和騰訊要面臨的問題。
一開始,「愛優騰」三家的盈利模式,是提供免費內容,吸引來了用戶,再讓商家為這些用戶投廣告,賺取廣告費。
但發展至今,這個模式顯然不夠用了,隨著小紅書、B站等更具社交型的平臺出現,消費者可以在這些平臺上尋找其它用戶的UGC(用戶生產內容),也能找到更為專業的OGC(專業生產內容),這些都比企業自己讚美自己的PGC(企業生產內容)要吸引。
回看廣告行業發展的20年,傳播媒介從紙媒、戶外媒體到線上軟硬廣再到如今的流媒體,這個年代,沒有消費者喜歡看商家在網絡上樹一塊廣告牌,再吆喝大家來看自家的產品,這才是長視頻平臺廣告收入驟減的原因。
可以預測,愛奇藝此次漲價之後,會員數量即便不會大幅下滑,但未來的廣告收入,短期內也很難再實現大幅度的上漲。
如此看來,通過內容成本的控制,雖然可以讓愛奇藝離「盈虧平衡」之路又近了一點,但想要「自救」成功,它還需要摸索出另外一條道路,從「會員」著手似乎是最近的出路。
回顧愛奇藝的營收結構,我們發現,儘管會員數量在18-19年的增長並不明顯,19年的同比增長僅為22%,但會員收入的增速,已經超過了廣告收入,目前佔愛奇藝整體收入的65%。
以愛奇藝目前的會員數來測算,若單用戶提價10-15元/年,每年就能帶來10.6億-15.9億元的收入增量,按會員前14元的ARPU來測算,平攤到每個月也就漲了一塊錢,並不算多。
如何充分利用增收回來的「會員費」,創造能吸引更多其它會員的內容,這就是愛奇藝接下來要考慮的問題。
在上述愛奇藝的經營數據中,「熔財經」看到,哪怕壓縮了24%的內容成本,愛奇藝的營收並沒有因此而降低很多。
比如今年非常出圈的《隱秘的角落》,來自於愛奇藝自製的「迷霧劇場」,製作模式為「懸疑+短集」,雖然短集成本不低,但因為集數少,總成本相對更低,最終播放數據和口碑都非常火爆。
未來,愛奇藝將更傾向於製作這種精品劇,優質的短劇不僅能帶動用戶付費的熱情,在商業層面更能充分撬動了廣告主的投放意願。
這種模式實際上與美國nefixe等電視臺也有相似之處,比起高成本購置流量劇,不如自製精品劇場,以HBO的《權利與遊戲》為例,每次只要該劇播出,用戶訂閱人數就會出現倍增,被稱為「權遊周期」。
通過製作平均成本較低的精品短劇場,以此形成系列效應,用「好劇」來為愛奇藝打廣告,以此收穫的訂閱會員,其個人屬性會跟愛奇藝更契合,長久來說,粘性和付費意願也會更強。
群眾們付得起錢,市場也從不會虧待「好的內容」,這才是愛奇藝最好的「自救」之法。
今年,業內曾傳出百度欲賣掉愛奇藝的新聞,甚至有說騰訊已經確定接盤,不過,最終這個新聞還是遭到了百度的否認。
回看過去這麼多場的資本巨頭之爭,外賣市場最終被美團一統天下;共享汽車成了滴滴的生意,為何長視頻市場一直都是「三足鼎立」?
要說虧錢,其實虧損的不止愛奇藝一家,19年,優酷虧損158億元,騰訊視頻虧損30億元,都在虧,但還是堅持做,說明對資本而言,長視頻這個渠道依然重要。
但從2017年開始,格局變了,芒果TV率先開始盈利,給「愛優騰」一個警醒,如果一直堅持做分發渠道,好內容不便宜,差內容不吸引,內容成本和用戶付費意願之間,很難做到平衡。
除非,平臺向內容製作方來轉移。
芒果已經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配合芒果電視臺,以內容製作者身份在競爭格局中站穩了腳跟。
騰訊背後有閱文集團作為大IP儲備,宣發則有新麗傳媒和騰訊影業,轉為內容製作方,不會吃力。
而優酷背後則有阿里影業和博納影業,加上阿里已經入股芒果超媒,兩者內容將能實現共享。
最後,愛奇藝在內容上能怎樣突破?目前來看,未來的愛奇藝只能朝著 「中國奈飛」方向發展,以優質內容對陣流量IP,能不能走出一條生路,就看內容能有多優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