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繼評吳以強:紙媒介繽紛色彩背後沉默的意義

2021-02-17 何繼工作室

藝術家簡介:

吳以強1970年出生於雲南,畢業於雲南藝術學院美術系,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吳以強的作品用「紙」的媒介很好地轉述了生命本體以及關乎生命本體的種種問題並展開了一場緊張而寧靜的敘事!他的作品繽紛,靜穆而不事張揚,通過精緻地創造;嚴謹地推敲,他以一種「秘密的方式」給讀者傳達內心智慧與精神審美。

                      文:何繼


我一無所有但在春天來臨寫下了這些句子:

 ­兄弟,月光白白的∕如你飲下曠野的輕煙∕飲下,虛無如同突閃的野豹∕飲下隱秘的風暴在林間行走∕飲下手心寧靜的,匍匐之泉∕眠睡於群山之巔的鳥鳴∕夜晚捧出它/僅有的光亮∕

月光與我的距離∕像春天在你指間飛翔的露珠/那麼輕∕

   月光與三月,唯一我和你∕黑夜中變成一座透明的雙手∕觸摸,遠方焦渴星座和唇∕和手中空杯子的/倒影∕你將飲下∕美麗的服飾照射出華麗的沉默∕

然後我將夢醒∕清晨是被你捧在手心沒有打開的報紙……∕

你喝∕並飲下春天全部秘密

---《致:以紙為媒的人》

 之所以我要把這些辭贈給醒著的夢幻家吳以強,是因為我們生命能夠相互關照,且我們一起面對未來……在時間的倒敘中發生輕微的磕碰時能共同讚嘆靈魂的美妙與完整!

時至今日,當我們談論精神、歸宿或者藝術,它們日益邊緣化、具體化與工業化,它既像是璀璨的星空永恆地發出耀眼的光芒,更是像曇花一現的夢幻在瞬間破碎。

我認為,真正的藝術必須具備多元性、複雜性、排他性與未來性,只有多個共性的無休止地擴張,整合,才能矗立起藝術真正的品質,這也就是一件美輪美奐的作品應呈現出自身的魅力與迷人之處,特別是今天,藝術門類不斷豐富,思維成果日趨豐滿,藝術家並不缺乏想像力與駕馭技術之能力,而在表現參與精神活動或創作時,人們往往忽略作品本身在今天所處這個環境的意義,或者是通過作品從背後透露作者的心聲,態度以及希翼……如何開放個人的「心靈密室」﹖我認為是衡量一個藝術家是否擁有持久生命力,擁有敏銳的藝術稟賦和資質的一個基本條件。能否打開密室﹖比起能否獲得藝術流派的傳承和所掌握的全部技巧要重要的多。

吳以強的球

德國詩人保羅.策蘭說, 「心靈密室」難以開啟但卻不是絕對「密封」的。策蘭也是一再認定秘室的「主」與「賓」是一種對話,之不過它不是一種客廳的閒聊,而是一種「絕對的對話」,或一種「瓶中的信息」罷了,「它可能什麼時候在什麼地點被衝上陸地,也許是心靈的陸地」 (在《不萊梅文學獎致辭》)。在這樣的期待中,體現了策蘭的絕望,但也體現了他的希望——藝術的本身也是如此。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擁有對藝術美感和空間的自覺完成的能力還並不能成為至上真誠的藝術家,人們在創作時往往會遺忘作品和「人」本身的「時效性」。時效性在理智上是「人」生活的象徵,是一種」進入社會「的言說與闡述,藝術的時效性是指作品所掩蓋消耗,轉換而呈現的信息在一定時間內對決策具有大的價值屬性,信息的時效性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決策效果(藝術家的主觀隱藏對客觀的判斷值),就是說同一信息在不同時間具有很大的性質上的差異,差異的中間內容被今天「快餐式」的讀者定義為時效性。然而時效性並不是孤立的,它一旦不與這個時代齊驅並駕則會顯的毫不意義。

藝術家吳以強作品的特點正是製造了生活的時差使現實與個體變得有意義,他接著再植了「第二文本」和「時差」帶來的未曾想像的結果,最後分泌出時效性,不但如此,他用排他的方法秘密地編織著媒體、文化、時尚、政治、甚至觀念在某一事物上呈現的形案(作品本身的羅列與發生)。在常忽略用「紙」的媒介作為「藝術品的可能性」的同時,他利用了對「紙」的想像力與強大佔據燃燒了他藝術的火苗,使他在當今的文化盛宴的席位上讓人刮目相看。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注意、注意、再注意),吳以強所進入和過濾的時間,不是指某時某刻,但也包含著某時某刻裡所生長的時效。所以他的作品總是然人感到「冷不防」的意外和喜悅,他敘述的時間有著結構上的「混亂」和「清晰」的二面性。而在他作品中要延伸的時間,實際是也成為吳以強藝術形象中所蘊含可移動的精神空間,又是一種對生活迅速把握直接回饋的認知方式。

    當我們注意他的作品《媒體(身體)》,一個人全身被媒體包裹,頭與身體截然分開,平躺在山坡虛張聲勢的春天,把它瘦小的身體擠壓成了麻木、乾癟而略帶豐腴,這身體的性別、身份、年齡、往事……在蔥蘢樹木的顯彰下成了一個迷,作品強大的視覺衝擊會帶我們怎樣對現實的質疑、藐視與尊重﹖或者猜疑與肯定……其中的批判性變成了美麗的救贖。


作品:《媒體》

  事實上「媒體」與「人」在同一時間的發酷作用下產生了同一種客觀性:時效性﹍﹍簡答給予﹍﹍目的呈現!這種標誌性的物件擺設往往給我們提供了對時間懷疑的「自我剔除」的途徑。



作品:《視讀~雙面》

而另件作品《視讀(雙面)》令我記憶猶新,在一件新的作品中「蛋」狀的產生、運動、起伏喘息、猶豫、撕裂……幾乎重塗著畫面他們的影子相互撕咬、碰撞留下來大的痕跡,拱手讓給了一個時刻的地理中心(我們無法交出它的名字……糟糕又是一個陌生人)。我們的目光在隱埋著無邊的深坑,而陽光在深坑中發現著均勻的呼吸,是遠影把我們的身體推向有響著回音的山谷!我駐足期間,默默嘆息,微笑……他作品內部緩衝和演繹的秩序猶如一部電影(關於光影與時間)的全部真像, 正如田正浩說:「我認為電影史掩蓋走向終極的,所以當我看到好萊塢電影那種『它他們結婚了很幸福』或者『他們接吻了』之類的達團圓局面,都會很不安。這種大團圓可能不可能走到一個終點,而人類面對的最近終點其實是死亡。我認為人生是個迷,是尚未解答的謎。我可以展示謎面,卻不打算解開謎底。」

作品:《視讀~三色球》

 其中作品《視讀~三色球》仿佛是偽者實相的反潛伏、是色彩纏繞的絕響,繼而再從絕響中生出無法拒絕的幽思……「盒子」本身就是一個住所的象徵,在這裡是個極其恰當關於存在的比喻,三色球反覆滾動,絢爛的顏色在某人手中瘦成落日。中國的道家哲學講究「三續」,三色正是三續的轉換﹔而在佛家的角度,則讓我看到了心靈脫繭後的空性彈射,有意思的是,他暫且脫離了一個危險而離奇的視覺迷宮。實際上,吳以強曾經寫的一段文字指向了他作品實質:「不要相信你研究所看到的。突破中的坑看起來是凸起的,時間是凹進去的步伐。有時我看圖時這是凹的情況,現實裡有許多不可言說的事物,真實的情形也如錯視,兩者非常容易混淆。常常以個人經驗或邏輯來認定事實時,真相就丟失了。更多時候則不是,藝術家服從靈性指引可以蠻不講理……」。

作品:自然修復計較之《視讀~觀想》

在藝術的表現中如何澄清自己、不被假象迷惑,《鏡與燈》的作者艾布拉姆斯在分析事理時給我們帶來暗示﹕「兩個常見的而相對的用來形容心靈的隱喻放到了一起。一個把心靈比作外界事物的反映者,另一個則把心靈比作發光體,認為心靈也是它所感知的事物的一部分」。而近期他的作品「自然修復計劃」之《觀想》,構思、立意和手法的出奇使我對其語境的深陷與沉迷,假使我們重複一下他的創作步驟一共有二張椅子,未來被聯串變得有趣而生動,首先一張椅子進行減化、壓縮、消解、演化最後到呈現:一開始投影、折部,然後分解,到焚燒,在同一實效裡物質產生辦好形體的挪移,視覺的分裂,精神的再塑,意義的更新,最後把椅子的灰炭塗抹在桌壁,呈現出「異物質」的,可憾動記憶的椅子,物質的相互搗練、轉移、壓縮往往給讀者留下嘆息和追問「椅子不見了」。線條像呼吸,走向空曠之地,讓你看見,遠方的山脊、熟悉的面龐。他一直嘗試畫面呈現的不同空間,並力求在片面中體現敘事的夢幻與不確定性……像膠底一樣朦朧真實,又不缺乏認清生滅之究竟。吳以強顯然把握住了「環境現實」和「精神線索」,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魔術試研,顯然,他深暗禪宗之理,借「以幻修幻」的方法探討了人因「知見」產生的固定觀念的破除從前所固有的知障,那麼在玄思與夢幻中何為究竟呢?我認為究竟對現實二個極端的探照和默認,就是呈現於消失的反覆攪拌誕生現實世界的瞬間觀照。說白了, 吳以強的作品具備有矛盾與衝突,畫義也經得起反覆推正與立論,並且呈現出詩意的神秘,諸如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的句子《歌》所描寫的心理感受:

 

我繼承了一座黑暗森林,那裡我很少去。但有一天,死者和活人換起位子,森林活動起來。我們並不是沒有希望。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警方雖作出了努力,但依舊懸而未了。同樣,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也有一個懸而未了的愛情。我繼承了一座黑暗的森林,但今天我走入另一座:那明亮的森林。所有活著的都在歌唱蠕動搖擺爬行!這是春天,空氣十分強大。我持有遺忘大學的畢業證書,並且兩袖清風,就像晾衣繩上掛著的襯衣。

作品:《視讀~把紙媒還給樹》

無獨有偶,吳以強的另一件作品《視讀~把紙媒還給樹》更是把觀眾內心的質疑無限放大,其中不僅涉及到批判大的生態環境日益衰弱的緬懷,最終又回到了事物本身的空性(即輪迴) 。他大部分作品通過「紙」的媒介來完成,他的視線總在扉頁和紙張中不斷的跳躍和奔馳,作品因他手翻轉的次數加強而變得張弛而富有旋律。

吳以強的作品用「紙」的媒介很好地轉述了生命本體以及關乎生命本體的種種問題並展開了一場緊張而寧靜的敘事!他的作品繽紛,靜穆而不事張揚,通過精緻地創造;嚴謹地推敲,他以一種「秘密的方式」給讀者傳達內心智慧與精神審美,他的作品在「如何擺脫自身困境與獲得普世價值」的尺度上保持著深刻關懷,「質問與完成」一直貫穿其創作思維並引發多者思想之間的劇烈碰撞和翻轉聯想,他輕盈而渾重,以生命的最大投入噴射出浩大的能量,他重音樂般的感染力延伸著他高貴的品質,他的內心因早悟而顯得透徹明鏡,他依據哲學、宗教、力學、能量學等發現了空間的奧秘並進入一種常道,他竭盡全力的探索為當今的藝術提供了新語境與可能,無疑,吳以強的偉大力量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不可避免的回聲!

2016.3.31於北京

隨喜關注

作者簡介


       何繼,70年代出生於福建上杭,現居北京,主要從事詩歌寫作和藝術創作,近年來轉向文學、藝術批評,他的文風的奇掘、突兀和包羅萬象,形成了自身的語言量器,他常在寫作中加進詩歌、小說以及寓言故事的結構和意象,更加使文章顯得豐沛、離奇常讓人感到荒謬和玄幽。他認為他所構建的文字現實都是預見未來的途徑……因此,何繼的寫作與眾不同。

相關焦點

  • 繽紛色彩|生活中顏色的作用與意義
    生活中的顏色各種各樣,多姿多彩,有的絢麗無比,有的清新淡雅,豐富了我們的生活,那麼顏色對於我們的日常生活有什麼作用和意義呢?又比如綠色往往是希望的象徵,看到綠色就會想起萬物復甦的春天,小草破土,柳樹萌芽,生機勃勃;白色則代表純潔,所以婚紗普遍是白色的,象徵純潔無比的愛情;黑灰色給人高級莊嚴的感覺;藍色則代表著冷靜、理智;生活中的顏色都具有不同的含義,看到不同的顏色聯想到不同的寓意,為我們的生活賦予了更多更深的意義。
  • 重新理解媒介,當代水彩的創作與思考 | 趙龍
    巡·14 紙上水彩 54x39cm趙龍 2017媒介的延伸當透明的色彩、扁圓各異的畫筆、吸水性能強弱不一的紙張開始與藝術家的手乃至藝術家的心理世界發生關係,代表著媒介因為藝術家的參與而發生了轉化從而,賦予水彩這種媒介一種當代意義,讓它延伸出具有當代視野的視覺圖景。正是基於以上對於水彩媒介、現實世界的思考,我創作了《郵寄的風景系列》、《夜攝系列》、《通往機場的高速》等作品。現實的生活方式、視覺經驗,已經完全侵入我們的內在感知中,我們無法脫離當下的生活現實去感受物質、感受媒材,唯有把這種複雜的感受寄托在媒材中去創作水彩作品。
  • 「致敬傳統——當代紙藝術作品巡展」第四站西安開幕
    吉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陳思致辭巡展由吉林師範大學主辦,吉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吉林師範大學中國紙藝術研究所、西安美術學院教務處、實驗藝術系承辦,展示國內60位紙藝術創作領域代表性藝術家的120餘件作品,系統梳理中國當代紙藝術的創作和發展現狀,探討作為文化傳承載體的紙在當代語境下呈現出的新的可能性,為中國紙藝術的研究與發展貢獻力量。
  • 【藝術資訊】專訪|張秋實:以紙為媒,鋪陳山水的光影實驗
    L:作品中傳統媒介「紙」是物質的載體,其實我們知道「紙」本身就承載了文化意境,就中華文化而言有著特殊的人文意義,既然如此那把山水畫隱匿於「紙」的內部有什麼用意嗎?因此,「紙」才漸漸作為「第一語言」將其內涵和文化承載展現出來,在此意義上,「畫」便與「紙」達成了身份上的轉換。
  • 繽紛的直播,早就不是以前的意思了
    眼前的網絡直播,多了大眾文化浸潤的親民色彩,少了精英氣質包裹下的儀式氣質。一直半紅不紫的藝人可以靠直播洗臉圈粉無數;一首《一人我飲酒醉》把「喊麥」從東北的文化圈子帶向了全中國;一句「老鐵666,禮物走起來」把直播推上了全面看/被看的高潮。
  • 英語錨圖,秀出科林繪本繽紛色彩
    錨圖種類很多,一般具有以下這些特點:色彩鮮豔、圖形可愛、層次分明,深受孩子們的喜愛。每張錨圖一般都包含一個起到「船錨」作用的主題,就好像許多小船,被船錨牢牢地牽在了一起。鄭州市惠濟區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們將錨圖與科林繪本相結合,趣味橫生,下面讓我們看一看孩子們的錨圖作品吧!
  • 周杰倫 Mojito 繽紛色彩亮瞎眾人!這些「顏」外之意你理解了嗎
    熱情洋溢的拉丁曲風,隔著屏幕都能感受滿滿。小編是全程姨母笑看完的這個MV。  繽紛的色彩,一定是和夏天更配哦~~真的真的好想擁有杰倫的同款花色襯衫呢  早年間,電話號碼簿都是用黃色的紙製作的。  同理,還有一個短語 yellow book ,也不是 「色情書」,而是指代 "黃皮書"。  Green 綠色
  • 魅力穿搭:繽紛的色彩-綠色
    那麼在買這個地墊兒的時候呢,我呢是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個是色彩讓你家中買的任何一件物品,那麼我們都要考慮到色彩是否與家中的其他的色彩呢,是協調一致的。 那麼今天我們的主題呢,依然是繼續我們的前幾期一直在講的繽紛的色彩,那今天呢,給大家分享的綠色。
  • 秋霜打過以後呈現出繽紛的色彩
    對岸也是大片的雜木林,秋霜打過以後呈現出繽紛的色彩。過了鴻運橋來到了湖對面,這裡還有人家居住,民房旁的紅葉紅的正是時候。這些年拍紅葉也拍出了一些小經驗,拍紅葉主要講求的一個是背景,一個是光源。背景暗色才能襯託出紅葉的紅,而光源照射的位置也可以使紅葉表現出不同的色彩,只有兩者都調整好才能拍到美美的紅葉。
  • 沉默的真相大結局上熱搜,背後的意義讓人深刻反思
    看完《沉默的真相》兩天了,心裡一直存著感動,就像江陽自殺時的掙扎,總有一絲絲感覺在心底微微發疼。我記得外國有一部電影也是用自己來獻祭,然後取得大多數人所渴望得到的公平和權益,但是記不清了,就像很多事你不記得細節,但是仍然還會為一種行為而頻頻回頭,難捨那份不自覺的悸動。
  • 繽紛夏季,選擇色彩鮮亮的印花禮服,讓造型顯得時尚大方、優雅
    面對繽紛的夏日,部分時尚女生在選擇日常著裝時,往往會對一些洋氣、色彩鮮亮的款式有所偏愛。這樣,自身的造型風格就能避開夏天的沉悶,顯得大方而明亮。此外,自己的氣質也會變得更加自信,甚至連心情也會因此變得輕鬆愉快起來。
  • 【家長學校·親子手工】廢舊紙盒別扔掉,做個繽紛馬戲團
    相信它的繽紛色彩也會一下俘獲你的心。做完後,和孩子講一個快樂的故事吧!紙盒(約8×8×6cm)、剪刀、手工刀片、捲筒紙芯 、單孔打孔機 、白膠 、彩色膠帶或長條彩紙、彩色小珠子、繩子、紙切成小方塊的彩紙、條紋布(選喜歡的顏色)、雞蛋盒(切成單個)、顏料刷、花球(帳篷頂部)
  • FIONACHEN斐娜晨 攜手魔發精靈開啟春日繽紛「魔發色」
    以「螢光色系渲染」、 「經典人物印花」、 「印壓閃光粉工藝」、「截短式設計」等設計表現手法,將魔發精靈獨有的色彩與音樂元素融合其中,用色彩點燃春日熱情,用音樂玩轉個性時尚,詮釋當代年輕女性的時尚玩味態度。春日,從不缺「色」繽紛的「魔發色」,是充滿「味覺」的色彩。
  • 多模態視野下的國家媒介形象:概念與特徵
    從多模態話語視野看國家媒介形象的特徵從多模態話語視野來看,非語言符號與語言符號都是話語的意義資源,故而兩者的形象建構具有一定的可類比性和相似性。然而,非語言模態的意義潛勢和符號邏輯與文字相比非常不同,因而由它們建構的國家媒介形象也表現出相當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符號表徵具有高度情境性和動態性。
  •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第二,媒介。根據他隱而不顯的媒介觀念,我們可以推導出一個最為寬泛、無所不包的定義:媒介是人的一切外化、延伸、產出,一句話,媒介是人的一切文化。由於他研究的媒介涉及到人類生活的一切領域和一切層面』』衣食住行,機械電力、語言文字、娛樂遊戲、科學技術、藝術世界,所以,本書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讀者都不乏教益和啟示價值。第三,媒介即是訊息。
  • 《新新媒介》
    新新媒介的演化: 《新新媒介》認為媒介可以分為舊媒介、新媒介、新新媒介。舊媒介是指網際網路產生以前的一切信息載體或者用於傳遞觀念、表達想法、溝通交流的一切介質,舊媒介具有不可移動的特徵,比如書籍、報刊、電影、電話、電視等,這些媒介在空間上不可以隨意移動,在時間上不可以隨意收聽,是自上而下由專業生產者控制的媒介。
  • 9種創意手工紙張裝飾品教學,給這個新年增加豐富的色彩,又好學
    (你們可以用紅色的紙來做,我用白色紙教學,看起來更直觀)準備一張A4紙,中間距離2.5cm。2、小天使準備一張A4紙,對摺,如下圖繪畫圖案。可以裝飾在牆上、窗戶和天花板下飄揚。4、繽紛色彩球採用不用色彩的標籤紙,以圓形作為模板。製作的過程。
  • 藝術的跨媒介性與藝術學理論的跨媒介建構
    其中有三類理論,即摹仿說、表現說、實用說,主要根據作品與另一要素(世界、藝術家或欣賞者)的關係來解釋作品,第四類客觀說則把作品視為一個自足體孤立起來加以研究,認為其意義和價值與任何外界事物無關。這種理論框架與英美新批評一致,是一種靜態的、共時性的內部研究,具有鮮明的作品中心論色彩,忽視了作品意義的生成語境以及作品的生產、傳播與接受機制。
  • 藏拍·展訊 | 尚暾、吳青峰兩位西西佛斯,一次「紙」的實驗
    的實驗長期存在於語言中的「紙」,是一個非常沉重的物,在不同的文化中擔負著不可或缺的意義,按照不斷修訂的商務版《現代漢語詞典》,「紙」是「寫字、繪畫、印刷、包裝等所用的東西,多用植物纖維製造」。無論古書新書,我們閱讀的時候,首先是看到紙而後是「字紙」,至於新媒介時代的紙是否將會被取替那是另一個話題。紙,又是輕飄之物,它不是文化、思想本身,僅只是物質載體。紙在文明社會中扮演的角色富有彈性,從國家銀行發行的貨幣到尋常日子裡幫助我們保潔的一次性使用品;從一張紙牌到一紙法令。
  • 《沉默的教室》中親情友情愛情俱全,唯獨缺少了意義
    本文導讀:這部電影拿來緬懷青春可以,揭示時代傷痛也可以,但要作為西方世界妖魔化敵人、抹黑客觀歷史的註腳,顯然缺乏意義。德國電影《沉默的教室》是一部通過「以小見大」手法折射集權統治蹂躪打擊少年青春夢想的政治題材電影。